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张东光/文

2019年12月4日,航空工业贵飞按法定程序完成贵州云马机械厂工商注销任务。就此,“云马”,一个曾经响亮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此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总会有人提及,去怀念,去记忆!而“云马精神”、“山鹰精神”、“三线精神”不会因为“云马”二字的“注销”而离去,它将永远被中国航空历史铭记!

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8月12日,我们一家五口以旅游的方式回到我的第二故乡——贵州省镇宁县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短暂的10天,让我看到了贵州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的沧桑巨变,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老“云马”厂厂址的破败与沧桑。


我们知道,一架军用飞机的制作大体需要:部件装配、总装、试飞、机械加工、起落架、冲压件、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塑压件、工艺装备、非标准等。除其中的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等辅件外,在东北是由沈飞公司,黎明公司两家大型企业联合完成的。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然而,为实现三线建设,这些专业都被分成各个专业化分厂。被人为分散部署在了贵州当时所属的七个县(镇宁、普定、平坝、清镇、修文、黔西及大方)和贵阳、安顺与遵义三个市中。实现所谓“靠山、分散、隐蔽” 的战略目的。

这些总成就是贵州最著名的航空工业基地——011基地。该基地包括企事业共43个单位。其中飞机专业厂、所、库6个单位;发动机专业厂、所、库5个单位,辅机、机载导弹和专业化厂24个以及8个事业单位。

我要介绍的是,部署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周围的山

“云马”厂:

在六七十年代,军工厂都很“神秘”,贵州山沟里建起的“云马”厂也不例外,它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对外全称“云马机械制造厂”,工厂代号130厂。邮政信箱号码:658,电报挂号“1020”。“658”指1965年8月工厂开始筹建,“1020”是指工厂进入现场建设的时间。工厂人员最多时接近7000人。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工厂布局:

1967年刚进厂时,我家住在“工农村”。对面有座不大不小的山叫“马马”山。云马厂的厂区布局就是以马马山为中心,沿山沟近8公里狭长地段分散,采取“羊拉屎,打一鞭”“村落化”;镶、埋、贴等方法,贯彻“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并以“隐蔽”为主建设起来的。

正是这种带有保守思维,违背科学和生产工艺的“战略”布局,给日后的科研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种种隐患和难以挽回的局面。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工厂被分成4个区,沿“马马”山8公里狭长区域“靠山、分散、隐蔽”布局。厂区布局这种过度分散带来的是:管理不便;生产协调不便和人力财力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厂三区,照片里的住房应该是几经调整后2000年代后建造的新住房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这群职工住宅楼应该是1980年代建造的比较理想的住房条件了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工厂二区紧邻“蜜蜂”水库一期家属区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厂的“门户”,沿公路可进入云马厂第三区。周围建筑是后来建起的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厂三区家属楼一角

时任基地一把手的庄树山局长在他的“011基地建设的回顾”一文中写道:“厂房建设要“靠山”,搞“镶、嵌、埋、坐”的设计。强调车间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散,且越散越好,重型设备要进洞,见洞就钻。

要做到战争打起来空中找不到,找到了炸不乱、轰不垮等等,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主义罢了。”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四区是原云马厂第一设计室“中航工业贵州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

翻开历史,我们应清楚,美国在1950年代的军事侦察手段,包括他的“侦察卫星”、高空型侦察飞机已经成熟,完全具备对地的侦察能力,有点科技常识的人应该是知道的。

按常理,设计院许多“专家”也应该是清楚的。二汽原第一任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陈祖涛在他的“我们建设了一座城市”一文中写道:“文革后,我到美国去访问,看到美国人从卫星上拍的我们二汽的照片,哪个厂在哪里,一清二楚。

这说明,你进再大的山人家也看得见。从现代科学角度说,看得见就打得着。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时的进山,而且是要进大山,进深山,毫无意义,只是吓唬自己,徒然增加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厂区一角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一区家属住宅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隐蔽”在山里的车间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工厂一区 依山而建的厂房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沿山修筑的公路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工人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跋山涉水”几公里

“180”厂房

“云马”厂的飞机装配厂房“180”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米,是云马厂的最大厂房,也是011基地为数不多的大建筑。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回顾厂房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最开始的设计,是将这个飞机部件装配厂的前机身、后机身、机翼车间设计在一个大厂房内,后来上级要求要化大为小,一定要分成二十几个小厂房,并且要求分布在几公里相距的两个小区内,以实现分散“隐蔽”的战略目的。然而,建成后因面积小,屋架低而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后来才重建了这个180厂房。

原云马厂党委书记谢长吉在他的“牢记创业艰辛不忘历史教训”中写道“……130厂的装配厂房,是最典型的一个,完成设计后,在建设当中先后砍了4刀。没等开工就把3000多平米的辅助楼从图纸上抹掉了,在房梁、立柱、大型屋面板等构件都预制完成,厂房的柱基也做好了的情况下,宁可报废一批构件和柱基,也硬要砍掉一个柱距不建;

厂房上顶了,可已经备好的保温层不装了,预制好的泡沫水泥块全部成了泥土;厂房内的地面本来应该是沥青混泥土的,在沥青等材料全部备好的情况下,改做水泥地面。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走进“神秘”的“180”厂房

就这样,按原设计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飞机装配厂房,但经过一改再改,变成了一个没有库房、没有办公室,没有杂物间、没有工具维修间、没有厕所,夏不隔热冬不防寒,地面尘土飞扬无法(正常)生产的壳子。……后来,为了生产和工作需要,只好在厂房两边补建了几千平米的建筑,才勉强使用。”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云马厂最大的飞机部装厂房,为满足“隐蔽”要求,它的设计一波三折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由厂三区过来,通往180厂房的岔路口

进洞

以“隐蔽”为中心,是1966年初中央提出来的。而且在对各工厂建设中的多次检查中,中央防控检查组的人一再强调对空隐蔽。因此,进洞建厂是最好的隐蔽,“以洞定点”关键部门要进洞,成为当时选址的原则。

按现在的看法,想想也是好笑。011是航空产品大型企业,设备成千上万,再大的洞也放不了,况且洞里面的潮湿等问题也解决不了。

云马厂耗时近四年时间,搞了5个山洞,建筑面积约5000多平米。然而,这5个用建筑人员的生命与汗水和无数金钱建造的人工洞终因渗水、潮湿、不通风、噪音大等问题解决不了而放弃,有些山洞甚至刚刚完工,就宣布作废。

据资料介绍,011有7个工厂利用了26个天然洞,11个工厂打了21个人工洞,加起来共建了5万平方米的洞室工程,耗资巨大。然而,有的洞打了,就没有用,有的洞用了又搬出来。最后除云马厂还有一个洞在使用外,全部报废。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用血汗、生命开凿的地处二区的一个山洞,如今,废弃了......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这是为飞机模线设计生产建造的人工洞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图、目前唯一仍然在使用的一个洞,云马厂有色钣金成型车间

据一位亲历者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写道:我曾经走进过一个刚刚建成好的山洞,炎热夏天,进洞后会顿时感到寒气逼人,触摸洞壁,潮湿润滑,不时还有水珠滴落,时间不长,会有胸闷感觉。

试想,这样的环境,精密的设备进去后,能不生锈吗?加工出来的各种精密零件不会因为这种环境产生各种变化吗?

这也给我们后来的设计者和各位“专家”带来经验和教训。不要说进洞,就是车间里正在加工中的半成品零件,每天晚上下班前都要在防锈液里沾上一下,否则,第二天就会生锈,这是我在云马14车间工作亲身经历的事情。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