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德大军水陆并进,兵临赤壁。孙权怎么会敢和北方第一高手曹操较量的?不怕死啊?

目以为广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钻石王老五。

孙权:我为什么要打

还是鲁肃说得好哇,鲁肃可以投降、张昭可以投降,再不济还能混个部门经理当当,但孙权投降了能干嘛呢?董事长这玩意也不能有两个啊!

投降了即便不死,后半辈子过得也很没意思,看别人脸色吃饭,说不定那个漂亮的老婆还会被曹操给抢走。


孙权:我为什么敢打

废你的话啊,怎么着也是有枪有炮,垄断江东市场这么多年了,作为行业内龙头老大面对外来竞争对手怎么可能乖乖退出?

一者曹操不了解江东市场,他的产品运营团队也是第一次尝试开拓江东市场,经验没有孙权这边丰富。


二者曹操手下都是大老远跑到江东出差,衣服啥的换洗不方便,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气候不适应,感冒咳嗽的人很多,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者曹操刚刚兼并了荆州集团,消化吸收还不到位,对人家公司内部情况也没怎么摸清楚,后来还把人家本公司的产品经理给抄了,对于人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利用不充分,这样非但不能提高盈利,反而容易导致1+1<2。

四者还有刘备集团加盟,出人出技术,负责借东风借箭,搞定本公司内部持反对意见的董事,强强联合有的搞头啊。

所以,废话不多说,打就完事。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当时天下形势,曹、刘、孙各家情况如何

赤壁大战前,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六月刚为丞相,七月发兵南征刘表。八月,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也自知不敌选择退守江夏。此时的曹操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兵马强壮、粮草充足,所以于曹操而言,此时攻打东吴正是最好时机。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东吴孙权必须做出决断:是战还是降?做这样的选择,于孙权而言也是异常艰难。若降,父兄的基业就毁在了自己手上,上愧对死去的父亲兄长,下愧对千千万东吴百姓;若战,又深知力量悬殊,胜算极小,失败就意味着亡国灭种。

孙权的选择:迎战曹操大军

此时的东吴,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应该投降,认为曹操不可战胜。然而最终,孙权还是做出了迎战的决定,派出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并与刘备联盟,终和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撤军回到北方。

孙权选择迎战的原因:周瑜、鲁肃的劝说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是诸葛亮跨江东行,到东吴“舌战群儒”,用激将法刺激周瑜,最终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却明白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真正说服孙权的是东吴自己的将领周瑜和鲁肃,当然诸葛亮也于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国志·孙权传》有这样的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很明显,力主抗曹的是周瑜和鲁肃。

而在我看来,真正让孙权下定决心选择迎战曹操要归功于鲁肃的劝说。我们来看看当时鲁肃是如何说的。

《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了当时孙权与鲁肃的对话。权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鲁肃的话什么意思呢,鲁肃短短的几句话恰恰说中了孙权的要害。正如鲁肃所言,东吴其它人谁都可以投降,因为别人降了曹操,还可以继续谋个一官半职,运气好点的,可能还会跟着曹操飞黄腾达。但是唯独一人除外,那就是孙权,以曹操的性格,若孙权选择投降,如丧家之犬的他岂会有好下场。所以鲁肃这样一提醒,孙权就明白了,这场仗必须要打,即使再难也要打。即使是拼个鱼死网破,也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背水一战!


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


盛说纷纭


孙仲谋:曹孟德可以战胜吗?

诸葛孔明:可以的。

孙仲谋:人家可是北方第一高手。

诸葛孔明:曹孟德这个人,我研究他十年了。他这个人没有参透成败。一打胜仗就狂得很。荆州刘琮,干得漂亮,一仗没打就投降了。刘皇叔配合得也很好,狼狈逃窜。现在的曹孟德已经不是北方第一高手,而是个狂傲的大傻蛋。

鲁子敬:有道理啊。

孙仲谋:你两句话一说,我就要拿命去拼了。

诸葛孔明:随你啊,刘皇叔肯定跟曹孟德拼到底的。

鲁子敬:明公,跟姓曹的干吧。

孙仲谋:干吧,干吧,周公瑾呢?


目以为广


《孙子兵法》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经五事:道、天、地、将、法。

1:道。曹操兵多,然而,除青州兵是自己的嫡系,其他兵力多是新招,降兵组成,称之为杂兵也不为过。诸葛亮说:曹操原有青州兵二十万,袁绍降兵五六十万,中原招兵三四十万,荆州降兵二三十万。可见这些兵,多数都是降兵,新兵,战斗力值得斟酌。不能上下一心,一旦有失,难保有变,在道这个核心问题上,曹操先失一着。

孙刘联军,是拼死一战,必然是上下一心。

2:天时地利,曹兵多为北方之人,去南方作战,又要跨河,不习水战。曹兵又是落了下风。

3:将。关张赵乃万人敌,诸葛亮是三国智囊之首,东吴有儒将周公瑾,三国猛将甘兴霸,周泰勇冠三军。曹操智囊少了郭嘉,荀彧,仅有的程煜谋士提出的小心火攻,也被曹操忽视。良将不少,无奈打的是败仗,兵势不在,难有作为。

4:法。开战之初,周公瑾便颁布七禁五十四斩,可谓是军纪严明。曹操开战之初,没有理由便斩了蔡瑁张允,失了法令。

综上,尽管曹操势大,无奈外强中干,岂有不败之理?


光述历史


孙权面对曹操的大军的兵临城下,在长江北岸驻扎,水陆操练准备进攻东吴的架势,朝野十分忌惮,孙权面对朝庭主战、主和两派的争吵也有些犹豫,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但是他也绝对不惧怕曹操,曹操当时在长江北岸的部队83万,号称百万人马。而东吴全国人马不足20万人马,周瑜率领能战的部队也仅5万人马。孙权有一定的底气,东吴兵精粮足,以逸待劳。曹操远道而来,又不识水性,有长江天险阻隔。


最后使孙权下决心决定对抗曹操大军侵略的关键是两个人,一个是都督周瑜,一个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的游说起了作用。

东吴主战派文有鲁肃,武有周瑜,主降派以张昭为首的人数众多。鲁肃为了坚定抗曹的决心,就去蜀国求诸葛亮出面帮助说服朝臣和孙权,此事正合诸葛亮心意,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诸葛亮比谁都清楚,利用东吴对抗曹操正是蜀国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于是鲁肃一说诸葛亮就愿意出使东吴去说服东吴朝野人员,并且促成孙权下定决心。最后果然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让那些主降派无言以对,最后使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坚决同曹操决一死战,而且周瑜的意见跟孙权一至的。



周瑜都督正在训练水军,而且也有扺抗曹操的步暑和决心,他的计划十分周密,充分做好了备战的准备工作,最后用计谋杀了曹操操练水军的将领蔡瑁,张允(这二人原是荆州水军头领),使曹操失去了水军内行的将军,后来曹操知道中了周瑜的奸计。


最后在诸葛亮刘备蜀国的帮助下,周瑜取得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胜利,让曹操80多万人马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这就是孙权周瑜的东吴和刘备诸葛亮的完美结合才取得的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

所以说,孙权面对曹孟德大军水陆并进,兵临赤壁,孙权利用周瑜和诸葛亮二人超群的智慧和运用奇兵,打败了曹操,不仅孙权未死,反而曹操险些丧命。


昆仑之柏瞧历史


我是阿彬,我来回答。

先看看赤壁之战前的形式

曹操已经控制了北方又乘兵势攻取了荆州。

天下九州得其六,倘若不是后入站在上帝视角无论谁都会断言曹操不久后就会统一天下。

孙权继承孙策的位置刚昂八年,东吴内政不稳。

恰好此时收到了曹操的战书,曹操志在天下,东吴就是他下一个目标。

面对曹操百万之众孙权怕吗?怕,但没办法,父兄基业孙权不能白白断送,从一开始他就决心抵御曹操了。

他假意询问文臣武将的意见只是像试探一下大家的态度,当听闻有人主张投降时,他也很是气氛。

恰好此时诸葛亮到访,表明了刘备的结盟之意,加之周瑜从江夏赶回。

周瑜告诉孙权,曹操虽然人多却不足为惧。

理由有三

1曹操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军队必胜疾病。

2曹操士兵多是北方人,不善水站,而东吴水军天下无敌,距长江之险完全可以战胜老曹。

3北方没有完全平定,辽东公孙度西凉马腾韩遂都会给曹操带来威胁。

周瑜信誓旦旦坚定了孙权的信心,他早就决定抵御曹操了,周瑜的一番话让他茅塞顿开,遂砍断桌脚发誓与曹操决议生死。


阿彬说历史



曹操迎天子,灭袁术,剿吕布,败袁绍,吞刘表,一路走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短时间内,完成了北方大一统局面,兵峰所向,气势如虹;曹老板领着二十来万士兵,对外宣称自己有八十万大军,意在吓破孙权的胆,不战而胜;


曹老板给孙权写信的时候说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一招非常之高明,虚者实之,我就告诉你我有八十万大军,不由得你不相信;就算你孙权不信,你的大臣,你的子民,你的将士,总会有人信;此计一出,东吴臣民必定惊恐万分,乱做一团,甚至是生出内斗;

别说,孙权看到曹操的来信之后,还真就信了,他完全没有怀疑曹操,但是他也不想投降曹操;孙权有野心,他不可能投降,用一条性命,赌一个天下,这笔买卖肯定划算;于是,孙权就把信件传示给众臣,希望有人可以支持他,给他出谋划策;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满朝的江东豪杰,看到信件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所有人都胆战心惊,都被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吓破了胆;托孤重臣张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孙权,言辞犀利,直言要投降曹魏,所有人都支持张昭;孙权很无奈,差点就真的投降了;唯独鲁肃是个明白人,鲁肃说了,我可以投降,我投降了照样得重用,说不定还可以混个官,封个侯什么的,但你孙权就是不行,你投降了,只会跟献帝一样,被关在笼子里面;

听完鲁肃的话,孙权瞬间恍然大悟了,再也不敢萌生投降的念头;可是,群情汹涌,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大家都疯了,自己又没有什么理由,能说服大家坚决抗吴;期间蜀国使者孔明也来游说孙权,孙权本人基本同意抗曹,但就是不够说服力,无法说服大众,这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关键时刻,还得看鲁肃,鲁肃不愧是公瑾最好的朋友;千钧一发之际,只有鲁肃想到了周瑜,鲁肃劝孙权,赶紧把周瑜从前线调回来商量对策;周瑜就说了,打啊,凭什么不打,我稳赢的仗,凭什么不打?一下列举了四条曹军犯下的兵家大忌,孙权很高兴;

周瑜还是有点不放心,夜晚再去找了一回孙权,把曹操的兵力情况,仔细给孙权分析了一遍;原来曹操所谓的八十万大军,全是唬人的;周瑜说了,曹操顶多二十几万兵马,其中十五六万北方将士,常年征战,早就人困马乏了;刘表降卒大概有七八万,新降者对于曹操,并不是什么好事;周瑜扬言,只要五万兵马,就可以让曹老板滚回老家;——此时孙权抗曹的决心才真正的坚定起来,朝堂之上,也没人再敢反驳;孙权给了周瑜三万兵马,果真就打赢了老曹;


爱尚文史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以弱胜强,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袁绍,又逐渐消灭了几大主要割据势力,,基本上除西凉、汉中等地外,统一了中国北方,势头正盛,袁术丶吕布丶张绣等皆败于曹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则为东汉的实际统治者,为汉丞相而所谓师出有名。率号称八十万大军的虎狼之师,水陆并进,剑指首当其冲的战略重地,刘表所占据的荆襄,此时的刘备四处漂泊,刚又被曹军所败,率一万余众投奔刘表,刘表有病,不久病故荆州无主,蔡瑁等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刘琮投降曹操志满意得,占据江东的孙权如坐针毡,江东立经三世,孙权还很年轻,江东内部分成两派,争吵激烈,一派以最重要的文臣张昭为首,主张议和投降,以为凭江东的实力难以同强盛的曹军抗衡,若双方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以周瑜、鲁肃丶黄盖为首的主战派,坚决反对投降,鲁肃言道:诸人皆可降,惟主公不能降,臣子降为改投明主,而主公降则沦为阶下之囚,朝夕不保。都督周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的观点至关重要,周瑜坚决主战,一一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曹操挟天子名相,实为汉贼,号称八十万大军,实乃新兵丶降兵居多,曹军多北方士兵,不谙水战,而东吴善水战又占据长江天险,曹操征师远战,时近隆冬,粮草不济,而西北尚有韩遂、马超之西凉之兵虎视耽耽,周瑜的话令孙权放弃了投降的想法,刘备此时派军师诸葛亮前来商议联吴抗曹大计,诸葛亮胆识过人,是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舌辨群儒,一一分析了曹军劳师征顿,必号称八十万大军言过其实,降兵丶新兵占其多数,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乃刘表旧将,曹操并不放心,北方未全定,北兵不善水战等等,又言刘备以微小之力势抗曹操的决心,令孙权痛下决心,以后方有孙刘联军,巧用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等等采用火攻,有了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战役,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赵永志67


孙权怎么会不怕呢,北方第一高手操哥,注解孙子兵法,携纳降荆州之势,要会猎与吴,能不怕么,要是不怕就学他策哥了,乘着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偷打许都了,还等着曹操来打他。现在的问题是,曹操纳降了刘琮,虽然封了个官,把人就丢老曹的老巢许都去了,还不知道给不给吃的喝的,现在要来东吴发飙了啊。又没招他惹他,怎么能说不怕呢,只是人家都欺负到家了,能咋办?要不投降要不就硬着头皮干啊。多简单的道理。

正是因为害怕,孙权才要召开大会,跟底下的员工商量要咋办。于是把信给大家一看,结果张昭为首的东吴群臣一看信,奥卖锅的,百万大军啊,得胜之师啊,这要会猎于吴,不说马来踩,投鞭都得断流啊。马上就劝老板这打不得,打不赢啊,势力差距太大啊。而且曹操善能用兵,我们东吴跟人家不是各个啊。孙权一听那不得是更慌了。小样,本来想你们出点计策的,实力不如人,老子这个当家人能不清楚么。只是父兄好不容易创立的基业,就这么拱手让人,实在不服气啊。你们这么一说,内部不稳定啊。没办法,大难当前,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只好装的没啥主意,你们都是寡人的能臣干吏,我就听听不说话。

结果二杆子鲁肃一看,这不得劲啊,莫非老大看不清楚状况。于是乘着上厕所的机会,把孙权堵在厕所里,跟他说,我们手上还是有筹码的,兵马钱粮有多少多少。而且刘备那边也没投降,还想着跟曹老板干一场。你看看如果投降了,我们这些属下不过换个公司,继续打工,你孙老板投降了,公司被人兼并了,股份那是不要想了啊,人家还会怕你组建自己的团队的,你看看隔壁老刘家,那娃都被一车送回许都了,还不知道给不给点馒头咸菜吃,你要想现在这待遇没机会了,以后想拿我们一样的工资福利那是想都别想了,别看不清楚状况。孙权一听,哎呀我去,还是有贴心的兄弟啊,外面那些兄弟,又没要他们996,吃香的喝辣的,就知道为自己打算。鲁肃还说原来周瑜和你哥一起创业的时候,打过的仗多,有经验能操盘,要不把他叫回来商量商量。刘备那边好歹还有点人马,联合联合?孙权当然赞成啊。

周瑜一通气,原来公谨兄和底下打架的兄弟程普黄盖都是要死站战的,孙权一看有搞头啊,卖命的就是这帮鸟人啊。这下孙权就有底了,马上召开大会,演个双簧。就让他们主战的和主和的在那争论一番,孙权就装作没主意的两边都照顾着。等周瑜说的兴起,吹起牛皮,分析曹操兵势,我们有可赢之理。孙权不等张昭等反驳,立马急吼吼的砍桌子,以后谁特么也别跟我说投降,谁再说就跟让他跟桌子一样下场。啥意思,这主意是周瑜出的啊,他忽悠我的。然后看着张昭脸色不好,立马就安抚,张叔啊,以前你跟我父兄一起打天下,这下的钱粮调动还是要依靠你老人家啊。可不得说好话嘛,花着别人好好干活啊。那些和张昭一个主意的大臣一看,哎呀,老板被周瑜忽悠的去和曹操打仗,看来对我们也没什么意见,还是得好好干活呢。要不孙老板拉清单就不好了吧。这下事情就定下来了。

再把刘备那边的诸葛亮请出来谈谈,你们和曹操打仗那形式如何呀?有没搞到什么内幕消息啊。荆州刘备也呆了很久,内部形式总是很清楚的吧,说出来共享一下如何?总逃不过分赃的环节啊,这要是打赢了以后荆州怎么分,各占多少股份得先说清楚,一堆乱七八糟的说好了,就直接迎战曹老板了。

孙权怕死吗?当然怕。但是都被人打上家了,能怎么办呢。那些虚头八脑的分析,这个东吴当家人会心里没点点数?那还当个屁的吴候,手下有多少本钱都搞不清楚,怎么当老板。只是内部不好调和,自己要扮红脸,给人调和好。所以让诸葛亮这个外人跟底下人吵吵,再让周瑜跟人闹闹,搞完了自己一锤定调,然后拉拉不同意见的主和派,一起往战船上摆,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大家别看走眼了哦。


斌比冰水冰


我仍俗人,俗人浅见,希望众位看官莫怪。

本人拙见,当时的孙权刚刚接手父兄的基业,江山尚为坐稳,就遭逢此大变,孙权一时之间在战与降之间非常的纠结。要知道人说别人是一回事,给别人提建议,那都是张口就来。真轮到自己,那得且纠结呢。摆在孙权面前对待曹操决战还是投降?此事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投降,他们的性命可以得以暂时保全,但别的就不好说了。第二,双方决一死战,胜了固然可喜,可一旦败了,江南的生灵涂炭不说,孙权自己估计是没有好下场。第三,双方僵持不胜不败,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事。我们都知道打仗是打钱粮呢,但他又不光是打钱粮的事,两边一旦因为战火不断,双方都打穷了,人员物资也打没了。别的诸侯就要趁势而起,消灭他们,所以这个决心不好下。后来有人谏言,当时原江南主公小霸王孙策曾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于是,孙权紧急调回周瑜,商量对策。此时的周瑜正在鄱阳湖操练水军,周瑜奉令刚回都城,还没见到孙权,一般文臣来见周瑜说了他们的意愿主降,并问周瑜的意见,周瑜说和他们一致,让他们放心。文臣刚走,一帮武将又来见周瑜,他们告诉门周瑜说我们主战,周瑜也说和他们的想法一样,让他们放心。第二天,周瑜拜见了孙权,他陈述利害,劝孙权和曹操一战。孙权面对自己集团中的两大阵营,一边武将主战、一边文臣主和心里更是犹豫不定。

就在这时,孙权的内部有一将军叫鲁肃,他说周瑜介绍给孙权的。此人是个忠厚人物,他是个主战派。他为了能说动孙权主战,特意跑到荆州去找刘备。
刘备此时被曹操撵得如丧家之犬一般,没有一个固定的栖身之地。但刘备这人有非常远大的志向,所以他虽然是当时混得非常狼狈,但是却一直和曹操作对。刘备接见了鲁肃,他对鲁肃承诺他坚决抗曹,也非常愿意和东吴一块儿抵抗曹操,

并派大贤诸葛亮过江游说孙权。在诸葛亮的多方努力下,孙权虽然答应了联合刘备一起和曹操决战,但心里还是犹豫。最后是鲁肃的一席话让孙权彻底坚定了决战的信心。他说,我们投降曹操都可以混个一官半职的,而主上您怎么办呢?

曹操能容得下你吗?早晚有一天要杀了你,再说不杀你,曹操此人好淫人妻女,他如果调戏你的老婆,你能忍受的了吗?听此话后,孙权翻然醒悟,他拔出佩剑斩掉桌子一角,说孤誓与曹贼决战到底。从此以后,孙刘结成联盟,他们共抗曹操,孙刘联军在赤壁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留下了千古的英名。此战后,孙权成功坐稳了江东统治者的宝座,周督督更是名扬天下。一首《浪淘尽,千古英雄,江南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传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刘备借机占领了荆襄九郡。大贤诸葛亮的大名传遍天下,享誉古今。他在江东舌战群儒、为赤壁大战巧借东风、用计三气周瑜……等等,流传至今。当时只有曹操败退回了北方,小命也差点丢在华容小路上,要不是关羽义放曹操,曹操就此休颖。各位老铁吗?你们怎么看呢?希望各位大师给予批评、指正、教诲。鄙人在此先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