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敬鬼神而远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泗洪JM


孔子的这种理解最真切。而且是至理名言。只是我们理解的有些偏颇,或者说肤浅。好多真理都是这样,没有切身的体会无法真的明白。

我们身边有许多朋友有宗教信仰,除了一部分真有缘分的,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有猎奇心理,片面理解宗教信仰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是光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也可以理解成有失必有得。既然受宗教约束就能有宗教佑护。但那份约束你做好准备了吗?

换一个角度看宗教,有许多的是一种理念。如果我们去遵守那种理念。按照理念做事同样会有收获。如果真的强迫自己放弃自我的去遵守宗教戒条。也是一种迷信,与其迷失自我不如理智的遵守他的理念做好自己随心就好。

鬼怪有很多解释,可以算是迷信。但有些现实会让你目瞪口呆。面对我们不了解的现实,不了解的情况,不要轻易踏入更不要有所不敬。如果做人有所敬畏就错不到哪去。打个比方你去游泳但不了解水里的情况,宁可选择不下水也不要盲目下去是一样的。可以不懂事但不要去惹事。必要的时候吃点亏无所谓。起码能保全自己。

除了敬畏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如果你是孝子,如果你做事光明磊落,如果你心存善意,如果你俯仰无愧。即使有鬼神也不能把你怎样。人做好了神鬼不欺!





李伟光li


孔夫子对鬼神之事,在信于不信之间,相传孔夫教了十几个娃娃学习,可有几个娃娃总是逃课,孔夫子很无奈。有一日他在路边看到一个乞丐,他就将乞丐带了回去,对乞丐说,我给你饭吃,你帮我办一件事,你看到有娃娃逃学时,就拿好我准备给你的,很大的假手,从门下边伸出吓唬他们。说完就把门锁上走了,果然下午逃学的娃娃都吓跑了回来,说学校的门房有鬼。可当放了学,孔夫子开开门给乞丐送饭的时侯乞丐却不见了,门窗都锁的好好的,惊的孔夫子说,神鬼之事,吾也难明。


在路上157507480


世人多以为儒家是无神论者,但事实并非如此。孔子的这句“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侧面的证据。这句话如何理解,悦哥觉得,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01.

鬼神是客观存在的


其实在《论语》中,除了这一句之外,还有不少关于鬼,关于神的内容,可见孔子并没有否实鬼神的存在。现代的量子科学也已经证实,一切物质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那么鬼神极有可能是一种与人类不同频率的能量,只是因为人鬼人神不同频,所以很难直接沟通。


02.

对鬼神当心存敬意


人与鬼神很难直接沟通,不代表完全没有机会沟通。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一种叫灵媒的人,可以作为人鬼或人神沟通的中介,现代催眠技术的发展,也能实现与灵魂的直接沟通。在俄罗斯有一档电视节目叫《通灵之战》,里面就有很多精彩的通灵故事,至于中国民间,这样的事更是层出不穷。


03.

当与鬼神保持距离


虽然人类可以与鬼神通过某些途径沟通,但我们对于鬼神的了解终究是很欠缺的。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盲目的崇拜或者盲目的反对,其实都并非好的选择。更合理的方式,是与鬼神保持距离,把重点放在修持之上,一旦能修成大道,就可以出入六道三界,那时,鬼神的秘密自然会了解得很清楚。


敬鬼神而远之,不是因为鬼神可怕,而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无知者无畏,有时候是好事,但更好的时候,会坏事。所以,还是先搞清楚,怎样才能活得明白吧。



我是悦哥,我的梦想是“3+1”:读懂《论语》+《金刚经》+《道德经》这3本书,成为1个像张庆祥讲师那样的开悟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被催更的牧羊悦


“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对这个国家做出的最大贡献——中国没有“单一神教”,没有“政教合一”,整个历史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入世”的、积极而向上的。

“敬鬼神而远之”,无论在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中都是一个“金标准”——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而且“鬼神”也不是一个,“敬鬼神”的对象何止千千万万。

尽管西汉的皇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不过那只不过是限于学术界;而且在后来的朝代中也没有贯彻始终,特别是开国皇帝,更喜欢“黄老”,尤其是唐朝,干脆将李聃(老子)看做是“自家人”!

也就是在东汉,几乎同时出现了本地宗教“道教”和外来户“佛教”,这也是孔子的功劳——敬而远之;从此在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庙宇、道观、学堂、教堂同时存在的景观。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大规模“灭佛”(主要是经济问题,而并非政治原因)以外,你信你的神,我烧我的香,井水不犯河水。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更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中庸”二字警钟长鸣——反正那些神明可以各取所需——有“送子观音”、有“文殊菩萨”……都用不着?还有“灶王爷”要伺候!

敬鬼神而远之,保证了文化的多元;敬鬼神而远之,为生活压力提供了“减压阀”;敬鬼神而远之,让老百姓有了多种信仰的选择;

想想看,如果只有《论语》;长年累月喝着鸡汤,谁受得了啊!


闲看秋风999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第一表明了孔子对“鬼神”的回避态度,第二表明了孔子对人之主观努力的肯定态度。

“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给樊迟的回答,在《论语》中是这样记录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大抵意思就是,樊迟问孔子怎样才能算得上有智慧。孔子给樊迟的回答则是,一个人如果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做事从义而动,尊敬鬼神,但是不沉迷它,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智慧了。

首先,要理解这句话,需要明白,虽然孔子说这句话的初衷在于告诉樊迟什么是“智”,但是孔子教育原则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会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答案,所以,孔子给樊迟关于“智”的解答,并非说孔子认为智的全部内容就是服务百姓、敬鬼神而远之。

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们首先看出了孔子对“鬼神”的回避态度,第二,我们也看出了孔子对人之主观努力的肯定态度。

1、“敬鬼神而远之”里表现出的孔子对鬼神之回避态度

孔子那个时代环境,要孔子全盘去否定鬼神,这属于挑战权威的意思,一来,对孔子自身发展不利,二来,周围人也不会听,所以,不管孔子承认不承认鬼神的存在,孔子都不会去否定鬼神。因为从商周以来,天为意志之天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商朝时期,天独佑君主,到了周朝,天保佑万民。虽然商朝到周朝,关于“天”的看法有了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始终还是不能跳跃到“自然之天”的认知。孔子生活在那个大时代环境下,自然也难以否定鬼神。

但是,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却十分聪明,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当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便回答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就是说,人都没有侍奉好,还谈什么侍奉鬼神;当季路问孔子什么是死,孔子又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是说,活都没活明白,还谈什么死呢?由此,结合孔子之“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鬼神采取的态度是回避态度,主张人们过好当下,反对人们迷信鬼神。

2、“敬鬼神而远之”里孔子对人的主观努力之肯定

“敬鬼神而远之”表明,孔子认为,一个称得上智慧的人,一定不是迷信鬼神的人。而迷信鬼神的人一般有一个特点,喜欢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之鬼神身上,这样的人一般不大实干,认为有鬼神保佑就可以了。孔子自然知道“不实干”会给人之生活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而迷信鬼神往往会让人不实干,基于此种考虑,孔子对鬼神采取了“敬”和“远”的态度,这里的“敬”实则也有“感谢大自然”,亦有对“先祖”的尊敬之意等等,而“远”则表现为孔子对实干的肯定,亦是对人之主观努力的肯定,某种意义上,孔子也肯定了人自己对自身命运寓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之“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两种态度,一种则是对“鬼神”的回避态度,孔子反对迷信鬼神,这样容易让人变得不“务实”;一种则是表达了孔子对人之主观努力的肯定态度。而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孔子之回避鬼神且肯定人之主观努力的态度,是极其难得和可贵的。


颜小二述哲文


语出《论语-雍也》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 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关于“鬼神”,有人说,就是古代人科学水平不高,搞迷信。而孔子老人家有一句教育子路的话被传世为经典:不知生焉知死。可见,孔老夫子也是个在世好好活着,不怪力乱神之人。


那么,圣人不虚言,他讲的“鬼神”究竟是什么呢? 道德经说: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一个名称说法,是我们赋予一件事物的。

我们初始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先感知,后猜想,再论证,最后或者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去验证;或者是集中式的验证,比如在实验室环境中。证明以后,我们再判断这件事物是否能用于提高生产力,或者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比如,人们在探求自己从哪里来。上帝造人,还是女娲捏人呢?最后比著名的米勒实验告诉了我们,没有神来创造我们,我们是自然演化而来。米勒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雷鸣闪电的实验,最后证明能合成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核糖、嘧啶、嘌呤等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小分子。这些就是生命成型的基础物质。


所以,这里说的鬼神,也是一样。是我们感知的一种我们还未探索明白的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管这个东西叫什么,强名曰“鬼神”。 故敬鬼神而远之,真正的意思是:我们要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和好奇,但当你还没有完全搞明白之前,不能把臆想当做事实的参考,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所以,人类很渺小又很伟大。我们很渺小,我们常常发现自己越探索,越发现世界未知的东西越多。我们也很伟大,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因为这些未知而停下脚步,永远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保持探索,保持揭开一个个“鬼神”的面纱,是我们人类永远不停的脚步。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我将单开文章,用自然语言,易学理论,逻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连载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和易经在现代生产生活里的应用。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如是史社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的应该是包含了一下的一些含义在里面!首先,孔子不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恰恰相反,他是承认鬼神是存在的!第二,对于鬼神,不管信不信,千万不要得罪他们,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信鬼神的人,更不要图一时嘴快活而极尽否定、贬斥、亵渎之能事去胡说八道!第三,孔子告诫人们,对于鬼神,不要去主动亲近他们,特别是鬼,贪心重的人死后堕落鬼道,如果有求与他们而去亲近鬼们,鬼必定会纠缠而难以摆脱,这就叫作引鬼上身,自找麻烦!虽然鬼有些神通,能够有些变化并能够满足有求与他的一些愿望,但每个人的福报都是受因果支配而先天注定的,如果擅自改变必遭天谴!所以,不能和鬼打交道!作为神,有天神、地神、正神、邪神之分,鬼道里面也有神祗,如果对这些神有怠慢和不恭敬之处也会受到他们的忽悠甚至伤害,所以,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不可得罪,不要亲近!


一默如雷也


释迦摩尼是印度人,盘古、伏羲、炎黄、孔子是中国人,死了几千年,灵魂被上帝降在阴间,出不来,自身难保。女娲是一条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来者是撒但魔鬼一伙邪灵,诱惑人去跟随它们一起灵魂下地狱火湖里得永刑。

生死祸福,上帝所定。上帝爱你!上帝是创造天地万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灵魂上天堂享永福。


感谢赞美上帝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论语》与《中庸》绝然相反。

《论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赵日金141


“敬鬼神而远之”出现在《论语》《雍也》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问“怎样才是明智”。孔子说:“致力于百姓的需要,恭敬鬼神却让它离得远远的,可以说是明智了。”

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却直接把问题引到对鬼神的态度上,可能樊迟在对待鬼神态度上有些纠缠,而忽略了“为人民服务”。

“务民之义”就是“致力于百姓的需要”。务,用心,致力于。民,百姓。义,合宜的举动。

“务民之义”,是着眼于人间事,专心地去做对百姓生活、生存有意义的事。

“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以恭敬的态度让鬼神离自己远远的,就是不在虚无飘渺的事情上费精力、花功夫。对搞不清楚的事情,不轻易相信,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前者是现实的态度,后者是理性的态度。

孔子是不信鬼神的,《论语》里好几章都反映出这一点,但他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先进》第12章,子路问“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章中的“鬼”是泛指的。本来“人死为鬼”,自己的先人是应该祭祀的,然而“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的“鬼”,“敬鬼神而远之”中的“鬼”,并非自己的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