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最出色的军事家,为什么未统一天下?

用户张传福


是谁这么说的?拉来我见见,信口雌黄!

诸葛亮是军事人才吗?!

《三国演义》小说,看呆了吧。里面把孔明写成了神汉,上可向天借风唤雨,下可装神弄鬼,甚至可以向天祈寿。古往今来,有这样的大神吗!

似乎神话小说里有。《西游记》《封神榜》里那些神可通天,撒豆成兵的神技,搏大伙一乐尚可,毕竟是故事,是传说,是闲人聊以打发时光,茶余饭后之谈资,这些神迹是传奇,加在神话人物上闪闪发光,令人惊诧莫名,提起阅读兴趣。

而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真正存在于世间的人物!我们不靠史实,史料去了解接近人物本身,而单靠文人的一本小说去确定人物的生平功绩,是否太浅薄无知了一点!

从陈寿的《三国志》里对诸葛亮可窥一斑: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样的评价可是非常客观的,陈寿认为诸葛亮是治世之才,是同管仲、乐毅不相上下的人,诸葛亮连年的北伐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军事上的决断,应变、策略,不是诸葛亮的长处。

《三国志》里,陈寿是这样评价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为谁,其生于三国末期,晋朝初期人氏,与诸葛亮是同一时期人物,且与诸葛亮有嫌隙,这样评判孔明可谓是公平公正的。诸葛亮是政治奇才,军事之上寡淡!

只是个文人,而非统军打仗,武功超人的军事统帅。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

一个写小说的,可以不负责任的在史实上添油加醋,张冠李戴,只为阅读量,不考虑真实性,夸大溢美诸葛亮,亦不稀奇!而罗贯中所在明朝与三国时代相去甚远,中间隔着千年时间,怎能说的清千年前的人物。

一个是史书《三国志》一个是小说《三国演义》

一个是同代人,一个是千年之后人所写。

哪个离事实近点,一目了然。

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治国奇才,在军事上并不出色,又怎能统一得了三国呢!


火煮水壶84501


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

我想那是世界上对于诸葛亮最透彻的评语。因为以我辈之智慧,是无法现在诸葛亮的高度去思考三国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各种境遇,究竟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以毛主席经历的那些峥嵘岁月来说,他完全有这个资格,去评价人类战争史上任何一个人。

毛主席对三国人物都有细致的研究,他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就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以为然的。

人们将诸葛亮奉为神明,但毛主席却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他说: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吾辈是没有资格评议毛主席的话的,所以只将他老人家的话拿来与诸位分享,从中我们也可以对诸葛亮有一个最深层次的认识。

毛主席曾说过诸葛亮这样的话:“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之所以这样说,毛主席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所以,毛主席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关于“失街亭”,历史上这个锅都是马谡背的,毛主席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

毛主席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还有,毛主席曾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这就是伟人对于诸葛亮和曹操的评价,这也应该是最为准确的评价了,而且是没有之一。从这里看,问题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因为诸葛亮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大葫芦芦芦芦芦


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这是公认的,遇到刘备也是遇到知音明主,势必倾力相辅。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必定统一不了。

一天时,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顺势者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再厉害也是隆中的天下三分,三分天下已是定局,攻打魏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二地利,当时天下十三州,蜀地虽易守难攻,也只有一州之地百万人口,魏国占了九州,人口众多,伐魏可谓是以卵击石,财力物力都是无法和魏国抗衡,打仗都是打的财力和人口。

三人和,蜀国建立之后,蜀国老一批人才将领相继凋零,即使五虎上将子孙也相继凋零,没有大量的人才接班,诸葛亮即使再厉害也是孤掌难鸣,没有人才可用,此时魏国确实人才济济,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三分天下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况且蜀主无能,和魏主不能相比。

总之诸葛亮心里明知天下三分,伐魏纯属个人情感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去完成刘备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二哥408876457


诸葛亮虽是出色的军事家,但却未能一统天下,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制于蜀国的综合国力。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最弱的国家。蜀国主要的统治区域,实际上不过巴,蜀,汉中。刘备称帝时,蜀所辖民户二十万,人口九十万。直到蜀国末年,也不过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战士十万二千,吏四万。可见蜀国国力之弱。

其次,蜀国偏隅西南,交通不便。诸葛亮屡次兴兵伐魏,都由于军粮转运困难,不支而退。虽然《三国演义》中,说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即使是真的,也是杯水车薪。

再次,受制于地形。在魏蜀交战的关陇战场上,由于地形险阻,易守难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驻有少量军队,由大将镇守,以逸待劳即可获胜。公元230年(蜀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曹真率军攻蜀,数道并发,但仍然不得不半途而返。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进至五丈原时,魏军坚壁据守,蜀军虽全力以赴而不能克,后来越来越疲弱,终难成功。

还有,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只起了局部作用。在魏蜀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因而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这改变不了战争的走向。蜀军北伐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对比决定的,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战争的进展和结局中只起了局部作用。

结局是:诸葛亮死后,景耀元年(258年),蜀国大将军姜维连年北进,与魏军战于陇西,劳而无功,也是上述原因。景耀六年(263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由陇上退守剑阁,抗拒锺会大军。邓艾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境内)险道,南下江油,绵竹,在这年冬天灭蜀。蜀国综合国力太弱了!


皖北隐士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首先说我的结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并不是统一全国的唯一条件。

西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呢?他是,他关于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

南北朝刘裕是不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呢?他是,他平定孙恩卢循,灭桓楚、后秦、南燕、西蜀,大破北魏军,甚至光复洛阳长安两都等等,但他最后也只是统一了南方。

赵匡胤是不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呢?他是,灭荆南、南唐、南汉、后蜀等五代割据势力,但最终燕云十六州仍然被对手掌控。

诸葛亮无疑也是三国时代杰出的一位军事家。

但魏吴也都不是“善茬”。魏武帝曹操灭袁绍袁术两兄弟,吕布、韩遂等等,又降伏乌桓,鲜卑,统一了北方,这难道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够做到的?

吴国这边先有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又有陆逊夷陵之战大败蜀国刘备,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两战都是吴国胜利,这能是轻而易举大败的?

以上对比是从“人”来说,再来看看“地”。

三国之中,蜀国地盘最只有今天的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地,吴国下辖两湖两广福建,江浙沪以及部分安徽,魏国三国之中最大,下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方。

再说人口,根据邹纪万先生《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统计,蜀国在先主刘备时期大约二十万户,后主刘禅时期大约28万户,而吴国始终在50万户以上,魏国60万户以上。

从人口户数可以得出能够提供的兵力蜀国是最小的。

后来元末朱升给朱元璋有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朱元璋得到了天下。这九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打好基础才能最终称王胜利,而三国之中蜀国各方面的物资人力资源都是最为薄弱的,不具备满足统一三国的可能。

所以未能统一三国并不是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足,而是他处在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魏吴二国人才比臭皮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以上就是我对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的分析,这里是南岭说史,希望答案有所帮助。谢谢。


南岭说史


回答两个问题,1,诸葛亮是不是出色的军事家;2,诸葛亮未何没有统一天下。

一、诸葛亮绝对是出色的军事家,这我必选为诸葛丞相正名。

1、古人对诸葛亮军事能力评价很高。唐朝把诸葛亮选进武庙十哲,到宋朝还是入选武庙十哲,连卫青、霍去病也未能入选武庙十哲,可见古人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大唐宰相岑文本曾对李世民说过:“诸葛亮不仅是好丞相,而且是军事家,魏征的才能没法与其相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战神李靖在《李卫公问对》当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还有很多,不在列举。

2、诸葛亮军事思想影响甚远。诸葛亮的军事异常对后世西晋、北魏,以及我党解放军影响甚大。《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之后,晋文帝司马昭派遣陈勰专门赴蜀中收集诸葛亮治兵之法,到晋武帝时中央禁军也用诸葛亮之法来练兵。到公元5世纪的北魏,朝廷重臣高闾建议用“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用诸葛亮阵法即防范北方的柔然骑兵。诸葛亮还重视军队制度建设,诸葛亮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我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方针正是由此总结而来。诸葛亮还著有《将苑》50篇,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出色将领的。

3、诸葛亮个人由极高的军事指挥天赋。典型例子就是“卤城之战”,一部教科书式的战役,卤城之战是有记载的第一个破解钳形攻势的会展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会战中,诸葛亮在谋略、心理、战术、治军各方面,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指挥艺术,在中国军事上留下了光辉的一样。不惜粮道被截,自陷魏军的南北夹击之中,仅凭借此战,就足以奠定诸葛亮第一流军事家的地位。此外魏国的军队、人口、经济、版图都数倍与蜀国,而且蜀中基本是步兵,而魏国西凉地区自古骑兵骁悍,诸葛亮以如此弱小的实力数出祁山,屡败魏军,连司马懿自己都说“诸葛之才,无不及也”,至于屡次撤退是国力所致,非个人军事能力的原因。

4、军事技术发展上,成就卓著。

诸葛亮在武器革新,后勤保障上都有独特的思想和创新。诸葛亮改进兵器,在街亭古战场就发现铸有“蜀”字的弩机,史书记载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当时曹魏军队的连发的弓弩,一次连才四五发,只有诸葛连弩的一半。在后勤上发明了木牛牛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勤运输。当时蜀国多步兵,魏国多骑兵。以步兵对骑兵,好比士兵打坦克,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诸葛亮发明了八阵图,各兵种相互配合威力巨大,后世李靖、北魏等在对付异族骑兵时都用过该阵法。杜甫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可见一斑。

那为什么许多后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将略非长”。这个怎么来看,首先要知道陈寿生活的年代是晋朝的天下,任何事都要比司马懿的讳。诸葛亮是司马懿的死对头,自然会贬低诸葛亮抬高司马懿,但即使如此,在细节描述时我们仍会看到陈寿本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其次陈寿和诸葛亮有私仇,陈寿之前是蜀国人,他父亲的死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而后来陈寿本人也遭到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的排挤,以至于后来陈寿投奔晋国。由此看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难免有失公允。

2、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首先诸葛亮本身的计略,派赵云佯攻箕谷,实出祁山,然后收取三郡,这本身就是一个上上之策。陈寿本身不是军事家,但人总是先入为主,陈寿怎么说就怎么信,那还研究历史干什么。其实子午谷奇谋本身就不靠谱,子午谷又窄又险,五千骑兵不带攻城武器和粮草辎重,你即使到了坚固的长安城下能干什么,骑马跳墙?魏延想的是子午谷道肯定无兵把手,我骑兵突袭城下,夏侯楙逃跑和投降,可能吗?首先你未必到得了长安城下,即使到了,长安西北重镇,卫戍部队甚多,城中也不乏能人之辈,敌人来了就弃城逃跑?随便坚持个3,5天,魏延的部队不等被周围友军消灭,自己就会饿死。明末闯王高迎祥就从子午谷直取长安,不就死那了么。

二、为何没有统一天下。

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原因其实很明显,任何成功都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三分诸葛亮一分都没用。

1、蜀国国力弱小。这是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综合国力,当时三国实力是什么态势。魏国控制北方九个州,这是当时的华夏核心,经济发达,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66万户,443万人;吴国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52万户,230万人;蜀国最小,主要控制益州一隅,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28万户,94万人,实力最小。

2、蜀国内部派系混杂。蜀国内部主要分为益州土著、刘璋父子带去的东州派、刘备集团带去的荆州派,三派内斗严重,诸葛亮被谗言退军,李严被废,都是内斗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死后更为严重,姜维遭排挤屯兵沓中,后来谯周误国,直接说服刘禅开城投降,谯周就是益州土著,他对刘备政权其实没有多大感情。

3、蜀道艰难,导致后勤补给困难。蜀道有多难?李白不是说了么“难于上青天”,四川因为地处盆地,地势低洼,通往其他地区的道路是要向上行走的。而且地形复杂,高地不平,人走起来都摇摇欲坠,崎岖危险,运输大型后勤辎重得有有多困难。 而且关羽失荆州后,蜀国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兵员赋税之地,也使北伐失去了一条平坦大道,少了东西佯攻和相互策应的军事灵活,使得魏国更容易应付。

4、魏国统治稳定。都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当时曹魏政治上还算清明,特别是曹操大兴屯田的国策军需充足,百姓负担较轻,而且经过了几十年的统治,统治基础牢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过“待天时有变”即可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这个“有变”终其一生都没有到来。很多人都拿韩信被伐和诸葛亮比,但你要知道韩信那个是什么时代,秦末大乱,诸侯割据。当时刘邦占据的汉中益州,不管从底盘和人口在诸侯中都算比较强的。而且项羽分封不均,诸侯内部统治非常不稳地。举个例子,齐国实力派天荣就不服项羽分封,起兵杀了项羽封的三个齐王。正是由于当时天下大乱,才给了韩信用武之地,而诸葛时代三分天下,政局稳定,三角关系最不易打破僵局。要是把韩信放到诸葛亮的位置,未必能有诸葛亮出色。如果把诸葛亮放到韩信的位置,我相信,诸葛亮会比韩信做得更好。

总结一下,诸葛亮军事才能是很突出的,至于未能统一,就就像诸葛亮自己说的一样“天意使然,非人能可能为之”!


阿Q说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

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无韵诗翁


首先,诸葛亮是三国时比较优秀的军事家,但是说他是最出色的军事家则言过其实。其实诸葛亮最大的才能不是军事,而是他的政治才能。


其次,人们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其军事才能无人出其右。这都是人们在看了《三国演义》中的映像,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或许是因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敬之情,在创作的过程中将他神化了。

自认正统的蜀汉,为什么没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一统天下呢?

第一,蜀汉实力最弱。

本来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蜀汉集团的实力和地盘都达到了空前壮大的地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关羽在出兵北伐的过程中,被东吴偷袭,致使其兵败被擒,蜀汉集团的大后方荆州尽失,其实力受到重挫,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方针也成为空谈。

没了荆州这个大后方,蜀汉集团只能是困守在汉中,再加上刘备不听劝阻出征东吴,在夷陵被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大败而退。这一仗使得刘备大半辈子积攒的家底都被挥霍得差不多了,刘备也因为这一败一病不起,托孤白帝城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刘备去世后,留给诸葛亮的蜀汉说是只有一个空壳子也不为过。蜀汉在丢失荆州之后,再加上夷陵之败,所留地盘不过一州之地,兵力所剩无几。反观东吴拥有三州地盘,曹魏更是拥有九州之地,三方实力最弱的就是蜀汉了,虽说有诸葛亮的励精图治,蜀汉想以一州之地而夺取天下,无异于以蛇吞象,难于登天。

第二,蜀汉内部意见不统一。

刘备夺取益州的手段,说实话算不上光彩。益州刘璋请求刘备入蜀对抗张鲁,可是刘备却并不想与张鲁打,一路上只是向刘璋要粮,要军备,刘璋为了让他早点攻打张鲁都答应了,可是他的这招驱狼吞虎,最终害了自己。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刘备率军征伐刘璋,诸葛亮、赵云、张飞入蜀作战,建安十九年刘备围困成都,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并没有对刘璋斩草除根。

刘备去世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他们俩人同为托孤大臣,地位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诸葛亮在主政蜀汉时,李严也相当配合,但是唯独在北伐一事上意见不统一,诸葛亮主张北伐,李严主张守成,刘璋旧部则隔岸观火。一个国家要出征作战,内部却不能统一意见,仗肯定也打不赢了。

第三,东吴曹魏君主并非昏君。

东吴孙权晚年虽说昏庸残暴,但是年轻的时候却并不昏庸。而诸葛亮对上的正是壮年的孙权,此时的孙权虽说带兵打仗不行,但是却是比较优秀的守成之君,也懂得任用贤才,在刘备伐吴时就放心任用陆逊,最终火烧夷陵,打赢了这场国战,陆逊也在他的手中出将入相。

曹魏曹操、曹丕都不是昏君,再到诸葛亮对上的魏明帝曹叡,除了短命点,却也死在了诸葛亮后面,再加上他懂得任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决,使得诸葛亮几次北伐无功而返,再加上曹魏国力雄厚,想打垮曹魏谈何容易。

东吴有陆逊,曹魏有司马懿,这俩人的军事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想一统三国,无异于登天。

结论:诸葛亮不能一统三国,不是他的军事才能不行,而是蜀汉国力太弱了,再加上蜀汉地理位置处于西南,守很容易,要想出征就很难了。


历史烟客


作为天府之国的益州可以利用地势自保,但是想要争霸天下却很难。敌人进入益州不容易,益州自己人出去也一样困难,这很大影响了益州北伐的质量。地势险要成就了益州的政权,但是也同样限制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刘备带兵攻打孙权,结果大败,诸葛亮六出祁山,依旧不能攻克关中。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出入不便。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凝聚力也明显下降。而且作为外来者的刘备等人,益州本地贵族也矛盾重重。刘备一死,诸葛亮一去,留下一个刘禅和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号召力明显不如从前。因为连年的征战耗尽了蜀国的国力,掐指一算益州连续13年的征战,原本富裕的天府之国依旧显得疲敝。

蜀国最初人口约有90万,直到蜀国灭国人口还是只有90万。人口数量不到曹魏的1/6。而且单单靠益州就想成就霸业明显是不可能的。而且相比人才来看,蜀国也只要诸葛亮和早死的庞统法正这几个谋士可以排得上名号,曹操这边谋士一抓一大把。所以无论国力还是人力,蜀国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


黄河口異客


智谋卓绝的诸葛亮为何不能带领蜀国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经典到爆!


近年来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能一统三国的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人贬诸葛亮,有的人抬诸葛亮,大家互不相让,唾沫横飞。

俗话说,你我皆凡人,难免有看不清问题的时候,我们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看问题?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也说不一定呢!我们来看看近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怎么说,看看这位巨人的经典评价。

对于诸葛亮,毛主席这样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个评价毛主席是站在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角度说出来的,他从军事战略上道出了诸葛亮带领的蜀国最终失败的原因,毛主席曾两次对于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次是皖南事变之后,毛主席以刘备的夷陵之败来告诫大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肯定了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正确战略,而刘备正因为没看清主要矛盾,打破了这个战略所以大败。

第二次是毛主席看苏洵的文章,里面有关于诸葛亮发展战略的内容,于是毛主席提笔写下了批注,并表示同意苏洵的意见。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用关羽守荆州,然后奔袭千里取西蜀作为根据地是不可取的。这个策略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提出来了,毛主席认为这是“误”。

因为西蜀虽险,但不能免于灭亡,反而有“守不可出,出不可继”的弊端,以此为根据地图谋中原难度太大了,毛主席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战略失误。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认为当时刘备势力弱小,却犯了分散兵力的致命失误。既要派兵守卫荆州的门户,又要经营西蜀,关键是中间隔了上千里,更有难于上青天的道路,传个消息都是几十天,一旦天下有变如何应对?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一支完整的队伍硬生生的被割成了两支孤军,根本无法在战斗中达到协同作战的目的,这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在取得西蜀之后,诸葛亮专注经营后方,留守成都;关羽则带兵驻守荆州,守卫门户;刘备正好处于二者的中间,驻守白帝城,策应两边。诸葛亮的这番部署看似完美,无懈可击,可是毛主席以独特的眼光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同样是一个战略失误。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毛主席认为,在当时蜀国看似力量强大,实则最为弱小,鼎盛时期的兵员只有10.2万,户数,人口等都无法与其它两国抗衡,客观条件完全不允许如此的分散兵力,好好的一个拳头,被分成了几根手指,不但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更有可能被人各个击破,最后毁掉一个拳头。

结果后来关羽在荆州兵败,刘备无法救援,远在成都的诸葛亮更是望尘莫及,刚刚有起色的蜀国由于关羽的牺牲引发了多米雷骨牌的倒塌:关羽死后,最富饶的荆州丢了,大将张飞死了,刘备夷陵兵败,死在白帝城,这一连串的效应几乎耗尽了蜀国所有的兵力,而后蜀国彻底倒下,诸葛亮用了十年休养生息才有能力北伐,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独木难支。北伐只不过是最后的挣扎而已,蜀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总结: 诸葛亮为何不能带领蜀国一统天下,毛主席作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他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道破玄机,让我等不得不佩服!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