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個友


南懷瑾老師講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個友

你們年輕人接觸的人不多,我有三句口號,是把古人的兩句加上一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做到了或許對人生能有些瞭解。

比如我從小在家庭裡吃飯,每餐都是好幾桌,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好像受到“孟嘗門下三千客”遺風的影響。現在我還是這個作法,人碰到吃飯很自然嘛!我現在很忙,人家跟我談事情總是在吃飯時候,飯也吃了、話也談了、大家走了,不浪費時間,不是很好嗎?

因此我各種朋友很多,我的一生像是接待員,專門陪人談話,那很痛苦的,躲人也躲不開。有時煩起來溜到一個地方關門不見客,不到三個月,又是賓客盈門。譬如我剛來臺灣時,住在基隆的一間旅館中,晝夜不出房門一步,三個月下來,我房間的房門晝夜都是開的,訪客不斷。我因為交友多了,看得人多。

孔子曰:“樂多賢友”,好朋友多有益處,實在有道理,在我個人經驗,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萬個朋友。常和友人談笑,他們問我知識哪裡來的?我告訴他們,只是朋友多一點隨便閒談中,就得了學問。“樂多賢友”這句話是大有道理,要交賢友,我是主張多友的,不交朋友,不能瞭解人情世故。但今日社會交朋友第一要錢,要仗義疏財,我們窮小子,頗不容易。

孟子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告訴萬章說:人交朋友,一定是意氣相投,看到對方,也知道對方交的是什麼朋友;看到對方交什麼朋友,也可以知道對方是何等樣人。一鄉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鄉的善士;一國的善士,他的朋友也是一國的善士;天下的善士,也一定去和天下的善士交朋友,範圍慢慢擴大。但是一個真正的君子,胸羅萬象,尤其是一個好的國君,縱然與天下的善士交朋友,還是不能滿足求賢、求善、求好的慾望,於是又與古人論交,那就是讀古書。

我常勸青年多讀古書,不要以為自己學問夠了,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問經驗永遠不會夠的。古人著書立說,累積了多年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窮畢生精力,到晚年出書,流傳下來,我們如果不讀古書,那才真是愚蠢,因為有便宜不會撿。讀了古書,就是歷史的經驗,是吸取故人付出辛酸血淚的數千年經驗,供自己運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釘子,流血流汗,茹苦含辛再領悟出同樣的經驗呢?

或者說,只是讀他的書,而又看不見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嗎?當然可以呀!我們有古書就看到他的時代背景了。例如讀唐詩,就知道唐代之所以成其為唐代,那種淳厚、樸素、氣魄,那是偉大,的確了不起。杜甫和李白的詩是好,而在文字技巧上看來,似乎不如現代的詩;但現代的詩作就是沒有唐詩的風格與氣魄,儘管堆砌,也沒有唐詩的那種精神與氣魄。

看古董也是如此,一個幾千年前的陶器,看來似乎非常出粗拙,遠不如現代的陶器那麼精緻美麗。但現在陶器的精美,一眼看過去,就盡在這一眼之中,不耐久看;而一個古陶器放在面前,它的粗拙中,就越看越有意思,有氣勢,有韻味,有一種盎然的、深遠的精神。

詩到了宋朝,如“雲淡風輕近午天”,也的確是好詩,但只是那麼清清淡淡的,就沒有唐詩的那一種濃郁情懷。後世下來,明詩、清詩更加不同了。文學如此,文化也如此,試看歷代人物,氣度、政治的制度,一看就知道,一代有一代的味道。過去歷代都有不同,也是循歷史的痕跡,漸漸變易而來的,所以從歷史漸變的軌跡中,也就可以看到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就是“尚論古之人”,與古人交朋友的道理。

清代中興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連吃飯也成問題,但他的書房就有一副對聯,“讀書萬卷,神交古人”,這種胸襟,這種抱負,是年輕人應該效法的,這就是“尚友”,也是與古人交朋友的意思。

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學識的修養基本,要先讀詩。並不是要政治家成為一個詩人,因為春秋戰國以上的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時代的《詩經》,可以說是包括了一切知識的通才之學,所謂蟲魚鳥獸的名稱,以及人情風土的知識,由詩的內涵中都可以瞭解。培養一個政治人才,必須先使他有充分學識,成為通才,樣樣都會。在古代知識範圍,比現在簡單。讀詩讀得好,學識淵博,不一定做事做得好。所以讀詩以後,要授之以政,給予經驗了。

如果所學與行政配合不起來,不能得心應手,不能通情達理,那就要外放出去,使於四方,各處去多經驗、多歷練。這就和後來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一樣,經驗不夠,就使於四方,到處去增加人生的經歷,然後再回來考察他,如果處理事情還是不能專精、深入,那麼再培養、訓練也沒有用。這種人才,只能成為書呆子,從唐代以後,多半是打入翰林院。明清兩代,進士出身進翰林院的很多,進了翰林院,就是進入研究院去研究研究,有很高的名望,很高的待遇,可是難得外放作官。

在過去有許多人一輩子都待在翰林院裡,如果經翰林院出身,而能再從事地方行政的,我們從清朝兩百多年的史實來看,多半成為雙料大員,縱不能成為國家了不起的能臣,至少也不太錯。看看清朝翰林院的制度,是非常妙的,僅僅書讀得好的人,就只好翰他一筆在此林中了。所以孔子說,書讀好了的人,從政經驗不夠,就派他到外面多經歷人情世故。回來還不能深入,就不是從政的大才,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由此可見人的才具與學識,不一定能夠完全配合得起來。

我看了很多書,現代人的書我也看了很多,隨時有好書都看。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生的經驗,我說有時候我願意讀那個人的書,但不願意看到他這個人。因為我相信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引用司馬遷講的話。我覺得司馬遷的話還不夠,依我的經驗,還要加一句,交一萬個朋友,各行各業很多朋友都要認識,那樣才真正能夠了解人生。

我發現有些人,看了他的書,覺得非常好,非認識這個人不可。一見到這個人啊,完了,心裡就跳出來古人講的四句話:“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不過如此。”(眾笑)因為看了這個人心中感覺很難受,就很後悔去見面。有時候剛好相反,有些學者學問很好,願意跟這個人做朋友,卻不能讀他的書,因為文章寫得一塌糊塗。所以,兩樣配合不起來。

司馬遷寫《史記》,他自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光讀書讀多了,不是學問,是書呆子,沒有用。還要行萬里路,觀察多了,才是學問。從我們的經驗,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經驗,其實這還是不夠的,必須加一句“交萬個友”,還要交一萬個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觸了,這樣學問就差不多了。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南懷瑾講演錄》《論語別裁》《孟子與萬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