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藥物有何新進展?衛健委給出迴應

國家衛健委於2月3日下午召開了主題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社會心理服務

”的發佈會。

抗疫藥物有何新進展?衛健委給出回應


△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左二),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右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陳雪峰(右一)。

目前一線救治中藥物使用有何進展?

一個是克力芝和中藥治療,一些臨床試驗正在收集臨床信息數據,還有一個藥物叫瑞德西韋,多家醫療機構正在就這個藥物組織開展臨床試驗,以及研究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公眾有何渠道獲取心理服務?

針對不同群體的疫情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公眾心理自助和疏導指南在

衛健委的網站、“健康中國”APP和公眾號都有比較詳細的內容。

部分還需待在家中的人群可能出現煩躁等情緒,如何緩解?

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出現煩躁、焦慮的情緒,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不適。如何調整生活方式,有幾點建議,概括為“五個一”

一,制定一個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別是要保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

二,鑽研一件事請。看書、聽音樂、寫字、學習一項新技能等,並且享受這個過程。

三,找到一種支持。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聊天的主題可以豐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

四,進行一項鍛鍊。心情煩躁時,做一遍八段錦或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現在有一些很好的運動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遠程約好一起鍛鍊。

五,思考一些體驗。思考自己可以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特別難受,自己無法調整時,應當撥打熱線電話或尋求在線心理諮詢。

對於疑似病例人群和家屬,如何緩解壓力?

調節方式可以包括自身調節、藉助心理援助熱線或網絡調節、到專業機構就診。一是增加對自身狀態的理解度。二是保持穩定狀態。三是採納積極的應對措施。根據國際心理援助準則,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包括獲取良好的社會支持,與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電話、網絡交流和溝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能有愉悅感的事情。

一線工作人員如何疏解心理和工作壓力?

第一,應該合理為他們設置班值,適當輪休,在休息場所,能夠播放一些輕音樂,讓他們能夠在休息時得到最快的、最好的放鬆。

第二,自己掌握一些宣洩負面情緒的方式方法。

第三,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積極的做一些方便的運動,比如室內的運動,打太極拳、舉重、仰臥起坐等等。

第四,一定要通過可能的途徑,第一時間或者定期與家人溝通交流。

密切接觸者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一是關注積極信息,特別是疫情防控進展的積極信息;二是關注自我防護和應對壓力的科學知識,掌握調整情緒狀態和行為的科學方法;三是增強信心,讓積極信息和科學知識發揮作用,認真配合社區和疾控部門的工作。

普通公眾有的總擔心自己被傳染,怎麼辦?

三大調整原則:一是全面觀察自己的情況;二是用心傾聽主流的聲音;三是保持與家人及外界的聯繫。

具體做法如下:

1.每天適度關注疫情和了解防護知識,最好安排在每天固定時間;

2.每天固定時間測量體溫;

3.調整生活狀態,按日常生活規律生活,注意吃好睡好作息規律;

4.找到信賴的家人、朋友聊天,通過微信、電話、網絡聯繫。

5.放鬆訓練。如果感到不能放鬆做一做深呼吸、跟著音樂活動身體、做一些平時可以使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保持身體健康,利用這次待在家中的空閒時間做自己原來沒時間做的事情,如讀本小說、追部好劇等;

6.如發現自己發熱應及時就醫。

孩子開學前在家期間,應如何調整?

對學齡前的孩子,家長的陪伴很重要。可以跟孩子一起設計一些互動的小遊戲,借這個機會教孩子學習健康知識、讓孩子有安全感,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對上學的孩子和家長,第一,家長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一起討論制定這段時間的生活和學習計劃。第二,生活計劃中要包括娛樂和做家務的內容,最好是能夠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第三,學習計劃要按照學校的要求,通過空中課堂等在線教育進行學習。第四,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儘量不要太焦慮,不要太著急,保持情緒穩定。

對青春期以及剛成年的孩子,應當尊重他們對獨立和獨處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疫情嚴重地區的人群有些過激情緒,如何平復?

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心理本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是靠本能生存的,我們還有理智和情感。疫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出現了一種新的病毒。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能夠理性地對待這個問題,掌握自我防護的科學知識、學會調節心理的科學方法,看到全社會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感受到戰勝疫情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