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药物有何新进展?卫健委给出回应

国家卫健委于2月3日下午召开了主题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服务

”的发布会。

抗疫药物有何新进展?卫健委给出回应


△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左二),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右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右一)。

目前一线救治中药物使用有何进展?

一个是克力芝和中药治疗,一些临床试验正在收集临床信息数据,还有一个药物叫瑞德西韦,多家医疗机构正在就这个药物组织开展临床试验,以及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公众有何渠道获取心理服务?

针对不同群体的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公众心理自助和疏导指南在

卫健委的网站、“健康中国”APP和公众号都有比较详细的内容。

部分还需待在家中的人群可能出现烦躁等情绪,如何缓解?

长时间待在室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适。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有几点建议,概括为“五个一”

一,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二,钻研一件事请。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三,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四,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五,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特别难受,自己无法调整时,应当拨打热线电话或寻求在线心理咨询。

对于疑似病例人群和家属,如何缓解压力?

调节方式可以包括自身调节、借助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调节、到专业机构就诊。一是增加对自身状态的理解度。二是保持稳定状态。三是采纳积极的应对措施。根据国际心理援助准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电话、网络交流和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能有愉悦感的事情。

一线工作人员如何疏解心理和工作压力?

第一,应该合理为他们设置班值,适当轮休,在休息场所,能够播放一些轻音乐,让他们能够在休息时得到最快的、最好的放松。

第二,自己掌握一些宣泄负面情绪的方式方法。

第三,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积极的做一些方便的运动,比如室内的运动,打太极拳、举重、仰卧起坐等等。

第四,一定要通过可能的途径,第一时间或者定期与家人沟通交流。

密切接触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一是关注积极信息,特别是疫情防控进展的积极信息;二是关注自我防护和应对压力的科学知识,掌握调整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科学方法;三是增强信心,让积极信息和科学知识发挥作用,认真配合社区和疾控部门的工作。

普通公众有的总担心自己被传染,怎么办?

三大调整原则:一是全面观察自己的情况;二是用心倾听主流的声音;三是保持与家人及外界的联系。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天适度关注疫情和了解防护知识,最好安排在每天固定时间;

2.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温;

3.调整生活状态,按日常生活规律生活,注意吃好睡好作息规律;

4.找到信赖的家人、朋友聊天,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联系。

5.放松训练。如果感到不能放松做一做深呼吸、跟着音乐活动身体、做一些平时可以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保持身体健康,利用这次待在家中的空闲时间做自己原来没时间做的事情,如读本小说、追部好剧等;

6.如发现自己发热应及时就医。

孩子开学前在家期间,应如何调整?

对学龄前的孩子,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可以跟孩子一起设计一些互动的小游戏,借这个机会教孩子学习健康知识、让孩子有安全感,安抚好孩子的情绪。

对上学的孩子和家长,第一,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计划。第二,生活计划中要包括娱乐和做家务的内容,最好是能够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第三,学习计划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空中课堂等在线教育进行学习。第四,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尽量不要太焦虑,不要太着急,保持情绪稳定。

对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孩子,应当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疫情严重地区的人群有些过激情绪,如何平复?

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心理本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是靠本能生存的,我们还有理智和情感。疫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病毒。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能够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掌握自我防护的科学知识、学会调节心理的科学方法,看到全社会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感受到战胜疫情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