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历史一书生


免死铁券又叫丹书铁券,民间故事中称其为免死金牌。如果真的有人会相信这东西能够免死,那他距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最早的丹书铁券起源于刘邦,但人家刘邦可没有赋予丹书铁券免死的权力,只是把它作为了记录功臣加官进爵、获封土地的凭证。所以,汉朝时期获重罪的功臣还是会依法处理的。

南北朝以后,丹书铁券逐渐变成了畸形产物。皇帝在赐给功臣的丹书铁券上,除了镌刻功臣的姓名、爵位、功劳之外,还会在上面镌刻誓言,比如永保富贵、免除(几次)死刑,触犯法律后,司法部门不能处罚等等。这等于是让持有者跳出法律管控之外。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唐朝钱镠铁券

▲钱镠铁券▲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为了表彰功臣的功劳,他召见了“钱镠铁券”的持有者钱尚德,依照唐朝丹书铁券的制式制作了明朝的丹书铁券。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为开国“六公二十八侯”颁发了丹书铁券。下面是韩国公李善长丹书铁券的大致内容;

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于是定居建业,威声所至,无不来附,不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日不暇给……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某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



仔细看看,李善长的丹书铁券和唐朝的丹书铁券有了很大区别。首先、免死的次数非常少,本人两次,子孙一次。其次、免死也有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谋逆不宥,谋反罪排除在外。最后、铁券中并没有提到触犯了普通法律的具体后果。这也就是说,如果功臣触犯普通法律,可以免死,但很可能无法免除其他刑罚。

不仅仅是李善长的丹书铁券如此,其余所有公侯的铁券都是如此。

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实际上胡惟庸案的症结在于他结党擅权,很多大事不请示朱元璋而擅自做主,这让朱元璋感觉到了皇权衰落的危机。于是,朱元璋准备将胡党一网打尽。

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发现胡党中很多人都是淮西勋贵,手中有自己颁发的丹书铁券。如果以结党营私将胡党消灭,那些拿着丹书铁券的人肯定不能杀。



想来想去,只能给胡惟庸扣一个谋逆的大帽子了。于是朱元璋以谋逆、通倭的罪名将胡惟庸处死,颁布《昭示奸党录》,将这些手握丹书铁券的功臣列为胡党。

就这样,只要朱元璋想杀的人都会被打为胡党,即便他们有丹书铁券也无所谓。比如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等人,他们都是因为坐胡惟庸案而被杀。


我是越关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的奇思妙想,据说可免死罪一次。

朱元璋当年大封功臣,十分慷慨,一口气签发了34张免死铁劵。得到铁劵的大臣,个个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像是请来了菩萨似的,设香案在大堂供着,似乎有了铁劵,就多了一个脑袋。


这些开国功臣,大多是一人一张,但李善长是个例外,他一人搞到了两张,可以免死两次。

然而,这些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一一惨死,李善长虽有两张铁劵,仍难免一死,一家老少十口也尽数遭杀。

李善长是不是老糊涂了,关键时刻,为何不出示免死铁劵啊?

李善长不傻,关键时刻出示了,朱元璋一看,嘿嘿冷笑,他拿出了一张铁劵使用说明书,只见上面写道:

本铁劵适用于抢劫、强奸、杀人、纵火等暴力犯罪,但谋反罪除外。

李善长一看傻眼了,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道:“城里套路深,哥要回农村。”


朱元璋笑道:“农村你去不了了,要去只能去地府报到了!”

除了李善长,还有哪些大臣虽有免死铁劵,还是被砍头了呢?

徐达,有免死铁劵一张。徐达生了背疽,不能吃烧鹅,因烧鹅乃发物,吃了会背疽破裂而死,后来,朱元璋专门让人送来一只大烧鹅,徐达看了之后,知道活不了了,一边流着泪,一边吃着烧鹅,最后死掉了。


蓝玉,有免死铁劵一张,全家惨死,株连一万五千人。

胡惟庸,有免死铁劵一张,全家遭杀,株连三万多人。

免死铁劵不仅不能免死,反而成了一道催命符。


一半秋色


听“免死铁券”这名字,总感觉得到这玩意就死不了,大家伙这么想,朱元璋就笑了。

其实,免死铁券只是朱元璋帝王术的一个小道具,表面上是有情有义的最高奖赏,实则更像是催命符。

根据文献记载,免死铁券形如瓦面,刻诰文,皆镌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

从这种笼统的记载看免死铁券,总有这样的印象,这玩意就是个瓦片状的大铁牌,免死的字样斗大,皇帝的承诺有如铁证,牢不可破。

然而,具体拿起一块免死铁券来看,远不是这么回事。

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券,镌刻的文字并不仅仅限于“免死”之类寥寥几个字,而是一篇两三百字的文章。

不妨拿最有名的一块免死铁券来做例证。

开国元勋、俸禄五千石的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就有258个字。

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朕闻自古帝王创业垂统,皆赖英杰之臣,削群雄,平暴乱。然非首将智勇,何能率统而成大功······尔达起兵以来,为朕首将十有六年,廓清江汉楚淮,电扫两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朕念尔勤劳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请注意,朱元璋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功高震主的开国元勋,若惨死十个,九个半都得是遭到了帝王的猜忌,罪名则基本会是“谋逆大罪”。朱元璋可好,一方面煞有介事地说可以免死几次,另一方面又说对不起,谋逆大罪不包括在内,试想一想,如果你是开国元勋,拿到这样的大铁牌,你会作何感想?

明摆着,这就是一张铁皮废纸。“鸟尽弓藏”,给你按个“谋逆大罪”要杀,这免死铁券拿出来有卵用。

朱元璋诛杀握有“免死铁券”的李善长最典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突然宣布处死胡惟庸,罪名是“擅权植党”。胡惟庸的死,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可问题在于,朱元璋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一人,而是要借胡案诛杀一大片开国功臣。

正因为如此,胡惟庸被处死后,善察帝王心思的官员便纷纷跳出来,要求株连李善长等开国元勋。

朱元璋是什么反应呢?

假惺惺的不同意,朱元璋说,我起兵时,李善长来投奔,当时我二十七岁,善长四十一岁,他的建言大多符合我的意思。他是我初起是的股肱心腹,怎忍心株连。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假情假意,不是心软了,而是李善长手里有免死铁券,用“擅权植党”的罪名处死,等于说自己不守承诺,公开放屁。

为了不食言,果然,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逐步升级成为“谋逆”大案,并且牵连到了李善长等人。

朱元璋给李善长按了什么样的罪名呢?

“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这时候,李善长若要拿出写明“谋逆不宥”的免死铁券,那就是个笑话。


黑句本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金牌),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金牌)?

免死铁券是赐予高官大臣的免死凭证,借此可以在犯罪后,免于死刑或其他刑罚,而且此铁券还可以继承。这种制度是汉高祖所创,也算是历史悠久,但真正用铁券来获得免死的人并不多。

朱元璋创立了大明帝国,虽然朱元璋在之后滥杀功臣,但在刚建国不久,朱元璋还是在拉拢人心上花费了不少功夫,免死铁券就是其中一种手段。

史料记载: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论功行赏,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爰及苗裔。”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论功行赏,公爵十个人,侯爵二十八个,都赠与了免死铁券,代表了最高等级的荣誉。这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傅友德、王弼、耿炳文、冯胜、郭英、徐达、李文忠、沐英等等,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被杀,傅友德被朱元璋逼死,冯胜牵扯蓝玉案被杀等。

这些功臣都被授予免死铁券,但都没有获得幸免,那么这些功臣,为何没有用免死铁券来免于死罪?

免死铁券有前提条件

免死铁券只能赠予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功臣,只有被封为公、侯、伯爵位的人,才能受此功勋。也就是说先不论这东西的效用如何,想要得到它非常苦难,不仅要有军功在身,还得封有爵位,缺一不可。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然要赋予最高荣誉象征,免死铁券,李善长可以凭借铁券免两次死罪,儿子可以免一次死罪。也就是说如果超过这次数,这铁券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具体的这个次数是依据什么来定义,解释权都在朱元璋那里。

史料记载:

“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设定的铁券兑换规则之一,那就是谋反罪名不算在内,也就是你犯了其他罪过,可以免死,比如侵占百姓田产、比如贪污受贿,但一旦查明你有造反图谋,免死铁券即刻作废。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谋反的罪名是谁来定,还不是朱元璋定的,如果想杀一个人,不论他是否有谋反企图,只要朱元璋说他要造反,或者想造反,那他就死定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免死铁券抵消了死刑,但不代表着铁券能保住权位和荣华富贵,也就是说,如果犯了大罪,给免除死刑,但有可能被贬官贬到底,或者成为老百姓,这一生荣华也许会化为泡影。

开国功臣蓝玉,曾在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兵,也得到了免死铁券,但由于蓝玉骄横跋扈,豢养恶奴,也曾经多次出言不逊,以至于被朱元璋扣上了造反的帽子,随即被杀。事实上,蓝玉的造反企图,并没有什么确切证据,这只不过是朱元璋一面之词。

免死铁券也有相应的说明书,在使用前必须详细阅读其说明,才能正确运用,否则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免死铁券有时间限制

这世上几乎任何东西都有个时限,免死铁券同样如此,然而朱元璋在设立免死铁券制度时,估计并没有想到这个时限问题,毕竟这东西是他发出的,如果他去世了,那么这铁券就成了空头支票。

作为开国元勋的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予免死铁券。耿炳文的功劳不小,在朱元璋分封功臣之时,耿炳文被划到了徐达这一等,也许是耿炳文为人厚道,或者源自他擅于防守作战,没有死在朱元璋手下,被留了下来。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反叛,最早征讨朱棣的就是耿炳文,只不过在初次接触就被朱棣击败,之后统帅换成了李景隆。耿炳文已经老了,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但朱棣还记得他,朱棣不会放过他的敌人,哪怕是他称帝之后。

史料记载: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朱棣坐上了皇帝,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就上疏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的花纹。在古代,这龙的形状、花纹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一般只有皇族才能用,而耿炳文只是一位臣子,这明显是对皇帝的不敬。

想来耿炳文必定没有用龙形器物的胆子,主要源自他曾和朱棣对着干,就这一点,耿炳文就必死无疑。当耿炳文知道有人弹劾自己,就害怕地自杀了。虽然这不是朱棣亲手杀的,但也是被朱棣逼死的。

此时就算耿炳文拿出免死铁券,朱棣是否认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皇帝保证诚信的前提下,免死铁券也是有时限的,天下的主人换了,铁券就成了废纸一张。

皇权专制条件下,免死铁券无法法制化

在朱元璋建国之初,他想凭借这免死的最高奖励,获得臣子的绝对服从,借此加强中央集权,让皇位更稳固。而随着时间推移,人和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朱元璋性格变得越来越暴戾,功臣的做事风格也越来越嚣张跋扈。

君臣关系也从之前的其乐融融变成了针锋相对,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可以超脱在制度之外,大臣如果犯错可能会死,但皇帝犯了错,顶多下个罪己诏了事。另外,这制度是皇帝制定的,那么皇帝就有权改变它,就像很多兑奖券,下面总会有一条小字,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也就是说,这免死铁券是皇帝发的,那么皇帝就有权作废它,如果为了名声,朱元璋会想办法给要杀之人扣上个谋反的帽子,如果朱元璋嫌麻烦,那就直接杀掉,也没有任何人敢指责他。

在那信息不甚畅通的明代,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有什么免死铁券,而老百姓可能压根不知道有这回事,于是就算皇帝违反诺言那也没有什么问题。李善长、冯胜、蓝玉、胡惟庸皆是如此,不是说他们一定要犯了某某罪才会被处死,只要他们有可能触怒了皇帝,都必须死。

等到朱元璋杀红了眼睛,这免死铁锹已经没有意义了,朱元璋自己撕毁了协议,而在那皇权至上的年代,也无可厚非。免死铁锹或者任何一条法令,都无法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封建皇权的前提决定的,只要皇帝想杀的人,基本都难逃一死。

朱元璋清楚,臣子也明白,这个免死铁券只是个吉祥物,没事拿来供奉毫无问题,但关键时刻保命是靠不住的。


杨角风发作


明初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免死铁劵能免死”,很多大臣乐颠颠地拿到了免死铁劵,以为自己一生无忧,实际死得非常难看。

为什么免死铁劵免不了死,为何那些被杀的功臣不用劵换脑袋?

免死铁劵没有被大臣用,是因为免死铁劵无法顶一些罪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对手下人的一种高度奖赏,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当时谁要有这么一张免死铁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气发出去了34张免死铁劵,其中给公爵发了6长,给侯爵发了28张。从此之后,这些人得意洋洋,以为项上脑袋稳当了,到了最后,却发现,哪里有稳当?不仅不稳当,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这是为何?

因为免死铁劵在老朱当初设定时,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那是一句话:“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免死铁劵对于谋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两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这样一来,老朱就不受影响了。

李善长,大功臣,有免死铁劵,结果因为胡惟庸案将其卷了进去,导致全家70多人同时处死,理由:谋逆;蓝玉,有世袭免死铁劵一张,后来因为谋逆,惨遭灭门,蓝玉被剥了人皮;邓愈,有世袭铁劵,自己死后,儿子世袭,后来卷入李善长案,被诛杀。

像这样被诛杀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个:谋逆。在“谋逆”大罪面前,免死铁劵太单薄了,比纸都单薄。

功臣们在拿到免死铁劵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后来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就有了谋逆的罪名。所以说,大多数功臣没有办法用铁劵,因为那唯一的情况发生了,怎么这么巧?实际上,朱元璋如果想杀哪个人,只要把这人的罪名靠到“谋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无论有没有劵。

有些人免死铁劵没有用,是因为没来得及用

有些个别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铁劵,而是没来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绝对没有犯谋逆罪,但是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而且只手遮天,目无王法。有一次,番禺县令道同,要处理一个罪人,朱亮祖前来求情,道同没有给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递出去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详细说明朱亮祖勾结豪强,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但是,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级,胡乱判案为理由,准备收拾了这个小官员。当朱亮祖的手下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时,道同的信还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着。当朱元璋看到朱亮祖歪曲事实,告了道同的文章时,朱元璋怒了,这还了得,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对一个侯爷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斩了这个县官。

道同人头落地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书信,一番调查后得知道同死得很冤,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儿子招了过来。

朱亮祖吓坏了,但是仗着自己有免死铁劵,朱亮祖来了。以为朱元璋要让人斩杀他,没想到朱元璋亲自动手,不用刀,不用剑,拿了一根铁鞭子,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打,只是火候没掌握住,最后两人被打死了。事后,朱元璋说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气了,只是手底下没控制住。

是的,没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个理由。朱亮祖压根没想到自己父子俩会被鞭子打死,谁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铁劵都还没来得及用呢?

除了谋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还有个别直接赐死的,总之,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个免死铁劵都没有用。

总体说来,免死铁劵不免死,因为它第一防不住“谋逆”罪,其次它对“失手致死”也无可奈何,如此免死铁劵“有和无”实在区别不大。


蓝风破晓


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这是皇帝发给有功劳臣子的最高荣誉,也可以算成是臣子的挡箭牌。朱元璋就曾经给34个功臣都颁发了免死铁券,不过,这个免死铁券有一个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只要不是谋反,都可以免死。

当然,并不是说免死随时都可以用,绝大多数免死金牌,只能免死一次,有些功劳特别大的,可以免死两次。比如被称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他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两次,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最后的结局非常悲惨,不但自己被处死,而且还牵连了自己的家人,于是,一家七十多口,全都被处死。李善长其实非常无辜,胡惟庸案发生后,李善长虽然有所牵连,但毕竟和李善长的关系不是很大。

这一次,朱元璋原谅了他,免去了他的死刑,流放到了崇明。但几年后,朱元璋再次秋后算账,最终,李善长还是因为胡惟庸案件而受到牵连,最终悲惨死去。

李善长的结局,告诉人们两件事,第一,免死金牌不是万能的,如果触犯了谋反的大罪,那是不可能被赦免的。第二,谋反不谋反,你说了不算,皇帝说了算。

那么,我们回头再看一下问题,就会发现。历史上所谓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全都是一种象征性的摆设。聪明的人不会把这种东西当成护身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有免死金牌,只要皇帝想让你死,谋反的罪名很容易成立,虽然你本身不会谋反,但你却没有申辩的权利。

李善长和那些有了免死牌,却依旧被处死的人,他们的结局诠释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问题中问的,或许真的是太过天真。

有人或许说,朱元璋太过残忍刻薄。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人们对于权力地位欲望,远远超出了道德以及人性的约束。如果换位思考,人们或许就会明白,朱元璋等人很害怕权力的丢失,有其害怕谋反等行为。

免死金牌是一把双刃剑,表面上看是一种殊荣,一种荣耀,实际上,在免死金牌背后,是一种警告和不信任。人们如果过于天真的认为,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当有一天死亡就在眼前之时,就会明白,现实的残酷,远超你想象。


小小嬴政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大臣发“免死铁卷”?

这一个问题最重要。

明朝很多人不明白,现在很多历史研究者也不明白。

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卷”,重点不在于持卷者可以免死。

朱元璋搭功夫,搭成本弄什么劳什子“免死铁卷”目的只有一个:
以显示朱元璋“皇恩浩荡”,赏功大方!对得起手下人的跟随!

朕念尔勤劳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肯定是生命呀!什么金银财宝,高官王侯那里比的了生命珍贵呢!

朱元璋决定给予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34人第二次生命,甚至给了李善长两张“免死铁卷”,就是给了两次生命呀!

你们看看,我朱元璋对你们多好呀!“赏”不可谓不厚了吧!我对得起你们立的大功了,你们这些王八蛋要对得起我呀!不要翘尾巴!——朱元璋如是说。

但是,朱元璋接着说:为了防止你们翘尾巴,对不起我赏给你们的“厚赏”,也为了保护你们,以不让你们胡作非为,咱们加个备注吧!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恩,免死有条件,谋反照杀不误。

至于什么是谋反,谁来解释谋反?

自然是朱元璋了,朱元璋说你谋反了,你就是谋反了。

重申一下重点:

免死铁卷者只为为了显示朱元璋“君恩深厚”!

和免死与否关系不大!


葭明通半瓶历史


丹书铁券这东西就像中奖券一样,虽然法律规定它有作用,但是实际上,任何奖券背后都会有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举办者所有”。

丹书铁券这场活动的举办者,很显然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穷苦孩子出身,能打下江山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将士用命十分重要,于是朱元璋在登基后陆续封了包括六公在内的“公侯伯”三等爵位,丹书铁券的拥有者就大多在这些人之中。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据,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对于朱元璋来说,刘邦是其最钦佩的是古代帝王,颁授“丹书铁券”估计也可能是受其影响。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丹书记载者大臣的丰功伟业,可以悬挂在屋内并且流传万世,而铁劵上有朱元璋的恩旨,可以保护功臣和后人免死几次。然而实际上,如果皇帝要杀你那么不管多少铁券都是抵不住屠刀的。

据说朱元璋当时在颁发免死铁券的时候有一个规定,也可以说是使用免死铁券的前提,那就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结果后来,明朝被诛杀的功臣就全部被说成了谋逆大罪,这又是谁能说得清楚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第一次知道“免死铁卷”是在《水浒传》中,对小旋风柴进的那个铁片子感兴趣,但是也知道了“丹书铁券”这个东西。其实不只是宋朝,大明王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表彰那些功臣们,也搞了这一套,无非是为了表明他对昔日一起征战大臣们的深明大义和崇高谢意。

大臣们当然很高兴,因为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免死了,但是根据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想的太早了,而且在朱元璋一朝,伴随着日后的大屠杀和大清洗。我们不禁迟疑,难道丹书铁券不灵了吗?为什么朱元璋还会杀持有丹书铁券的大臣来?这些大臣的智商呢?

别看是一个小小的铁片,这就涉及到一个权力博弈的问题,其主导权当然是在朱元璋身上,其最终的解释权也在朱元璋这里,这玩意到底有效无效,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情。朱元璋说他有效,他就有用;说他无效,就是废铁一块。

但是朱元璋在背后留了致命的一招,那就是丹书铁券免死的前提,那就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谋逆大罪,其他的任何罪名都可以赦免。所以说,朱元璋想除掉那些手中持有丹书铁券的开国功臣,也只有把他们归为谋逆造反的一党。

朱元璋即位后,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巩固自己的政权,他深知功臣们个个劳苦功高,又能力非凡,是威胁大明王朝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己在位的时候,尚可镇住,但是自己驾崩之后,儿孙们即位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必须要对他们下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制造了很多惨案,只要是他认为有威胁的基本上都处死了,而且这些被处死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犯了谋逆大罪。至于为什么都是谋逆大罪,因为他们手中都有丹书铁券,李善长、刘基、徐达等等,基本上都有,而且大部分的开国大臣都有。

朱元璋也知道这些人没有谋逆之心,但是自己在的时候没有,并不代表以后没有,他们没有,并不代表他们的儿孙没有,所以说为了大名江山和子孙后代的稳固统治,自己出的这个难题,必须要自己解决掉,于是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一系列的案子中,牵涉进了很多人,牵涉进了很多的人头落地。

丹书铁券这玩意,纯粹就是个心理安慰,这一点朱元璋心里清楚,大臣们心里也清楚。也终究逃不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听月谈史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功臣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因为等到朱元璋要杀他们的时候,免死铁券已经成了废铁一块。其实,免死铁券更像是一张荣誉证书,而不是万能的“护身符”,真正决定免死铁券是否有效的还是专制帝王的个人意旨和皇权统治的需要。

免死铁券最初被称作丹书铁契,其首创权属于汉高祖刘邦

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刘邦带着一帮穷兄弟,经过几年的厮杀,建立了大汉朝。为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刘邦定律令、申军法、制礼仪、建章程,对于那些随他出生入死、立下功勋的文臣武将,刘邦还通过封爵、加官、厚赏等加以笼络,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为他们颁发“丹书铁契”。《汉书·高帝纪》记载: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所谓“剖符”,就是把功臣们所受爵禄、优待条件等内容刻写在“符”上,将其一分为二:一半由朝廷保管,“藏之宗庙”;一半颁给功臣们,作为他们及后代享受特权的凭证。这种“符”就是丹书铁契,用丹砂写在铁板上表示庄重,同时能长久保存。汉初功臣萧何、韩信、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啥等得到了丹书铁契。

最初的丹书铁契并没有明确写上免罪免死的条文,获颁铁契的功臣后来很多因为犯事被惩处。如相国萧何仅因“强贱买民田宅”及“多受贾人财物”而被刘邦逮于狱中,险遭不测;淮阴侯韩信更是被诬谋反不仅本人被杀,而且被“夷灭三族”。

“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可能与南北朝战乱频繁有关,因为帝王动辄杀戮,臣下生命朝不保夕,为鼓励臣子为皇室效命,才明确在铁券的誓词中写上免死的条文。

隋唐以后颁发“丹书铁券”成为一项固定制度。凡开国勋臣、中兴功臣、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连宠臣、宦官也赐予铁券。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一块“丹书铁券”实物,是唐昭宗在乾宁四年(897年)为犒赏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鏐平定董昌叛唐称帝有功而颁赐的。唐亡后,钱鏐遂割据浙东称吴越王,作为钱氏光宗耀祖的铁券亦世代相传。该券呈覆瓦状,铁质,宽29.8厘米、长52厘米、厚2.14厘米,上有铭文300多字,这些字已不是丹砂所书写,而是用金丝镶嵌的办法制作,可称为 “金书铁券”。

(钱鏐铁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免死铁券的两面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考虑封赏手下的功臣武将,并决定效法前朝君主给勋臣颁赐铁券的做法。当时因为不知道前朝铁券的形制,朱元璋听从学士危素的建议,还亲自召见钱鏐的后人钱尚德,一睹钱鏐铁券的真面目。

《明通鉴》记载 :“上之将封功臣也,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氏家藏有吴越王钱鏐唐赐铁券,遣使取之,因其制而损益焉。”

也就是说,明代制作的免死铁券,是仿照唐人样式,同时有些变化。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披露: 明代的“公、侯、伯封拜,兜(都)给铁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自)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皆用金填。券有左右两通,一付本爵收贮,一付藏内府印绶监备照。”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得到“免死铁券”颁赐的大臣有: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华云龙、朱升等。

这些免死铁券上到底写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韩国公李善长获颁铁券上的文字:

“朕闻古之帝王成大业者,实由天假英贤以辅之,故威德加于四海,而天下定矣。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于是定居建业,威声所至,无不来附。不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日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仗,未尝缺乏……比之于尔,萧何未必过也。今天下一家,尔年已高,朕无以报尔,是用加而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其他功臣获颁铁券上的文字也类似,无非是以皇帝口吻称颂大臣功绩,作为报答,给予世袭的爵禄,而且大臣及子孙可以享受免死罪的特权。不过,这个免死“特权”是有前置条件的,谋逆大罪不可免死。至于什么是“谋逆大罪”,最终解释权当然归皇帝。

事实上,大多数功臣没有享受到朱元璋赐予的免死特权,得到免死铁券的功臣中只有汤和、朱升两位得到善终,其他人不是因为“谋逆”罪名被杀,就是不明不白地去世。

曾经功比“萧何”的李善长已经退休多年,在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因为被牵连进“胡惟庸党案”被处死,一门七十多人被杀,只有长子李祺因为有其妻临安公主(朱元璋之女)庇佑,而幸免于难,他们的儿子李芳、李茂也因此逃过一劫。

(李善长)

再来看看宋国公冯胜。当初铁券上“谓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然而到了朱元璋晚年,担心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无执政经验,无力钳制功臣宿将,在掀起“蓝玉党案”的两年后,冯胜被赐死。

清人谷应泰在评论胡蓝党案时说:“朝登盟府,夕系槛车,口血未干,爰书遂拟。以致善长自缢。景濂道亡,萧何三木而就徵,望之仰药而自尽。”

一方面是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另一方面又要大开杀戒,诛戮功臣,这就是朱元璋的两手准备。免死铁券的作用是显示皇恩浩荡,让接受者死心塌地继续为皇帝卖命,而当皇帝感觉到皇权受到威胁时,便将当初的“河山之誓”抛之脑后,对功臣们罗织谋逆罪名一杀了之,此时,亮光闪闪的“免死铁券”就成了一堆废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