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Neurol:宣武醫院韓瓔教授參與發表文章,闡述主觀認知下降的臨床特徵丨專家視角

Lancet Neurol:宣武醫院韓瓔教授參與發表文章,闡述主觀認知下降的臨床特徵丨專家視角

2020年1月17日,《柳葉刀·神經病學》(The Lancet Neurology,IF:28.755) 在線發表題為“Thecharacterisation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的文章,主觀認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概念提出者、德國科隆大學Frank Jessen教授為本文通信作者,同時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墨爾本大學等學者共同參與撰寫。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韓瓔教授為共同作者之一。

Lancet Neurol: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参与发表文章,阐述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特征丨专家视角

研究背景

主觀認知下降(subjectivecognitive decline, SCD)是指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較之前正常狀態有持續的記憶或認知功能下降,但客觀的神經心理測驗在正常範圍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SCD人群有可能處於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超早期,且增加了日後認知下降及進展至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AD痴呆的風險。基於標記物的研究也發現SCD人群具有和AD類似的特徵性的病理改變,進一步提示SCD為AD高風險人群。同時,也有不少國內外學者對SCD抱以懷疑態度,甚至否認其臨床意義和科學研究的價值。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們對腦健康的關注度在逐漸提高,醫療保健機構出現認知功能正常卻因擔心記憶下降而求醫的SCD人群也相應增加。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如何規範處置SCD這部分人群是臨床醫生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本文主要觀點:

➤ SCD不是一個獨立的診斷實體,雖然大多數SCD並不會進展至痴呆,但SCD可預示某部分人群未來認知功能下降;

➤在2014年提出的SCD-plus條目的基礎上新增兩條:(1)持續性的SCD;(2)因SCD而去醫院求醫;

➤對於積極求醫的SCD人群,其臨床處置應該因人而異;

➤目前關於SCD和AD生物標記物關聯性研究還不多,尤其是縱向研究。

Lancet Neurol: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参与发表文章,阐述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特征丨专家视角

圖1 隨著時間變化,SCD人群認知功能的變化圖

此文的發表一方面是回應業內同道的質疑,另一方面是肯定SCD的臨床價值和研究意義。特別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宣武醫院)韓瓔教授與國際同行一道參與本文工作並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雜誌,表明韓瓔教授團隊的學術研究得到了國際學界的充分認可。

專家簡介

Lancet Neurol: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参与发表文章,阐述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特征丨专家视角

韓瓔教授

  • 主要從事老年痴呆臨床診療和認知障礙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工作,是賈建平教授認知團隊的技術骨幹。國內較早將多模態磁共振成像方法應用於輕度認知障礙疾病早期評價,證實在輕度認知障礙早期即可出現腦結構和功能改變。指導研究生在國際會議作大會發言,其中一名獲得第十三屆亞太地區神經病學年會(2012年)青年科學家激勵獎。

參考文獻:

[1] Jessen,F., Amariglio, R. E., Buckley, R. F., van der Flier, W. M., Han, Y., Molinuevo,J. L., … Wagner, M. (2020).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subjective cognitivedecline. The Lancet Neurology. doi:10.1016/s1474-4422(19)30368-0.

[2]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