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本姓馬,叫馬三寶,因在靖難之役立功,被朱棣賜姓“鄭”為何朱棣不賜他姓“朱”?

秉燭讀春秋


簡單來說,朱棣還不想賜鄭和國姓。

鄭和,原名馬和,小命三寶,父馬哈只,雲南昆陽人。

馬和應該是在明朝軍隊擊敗元朝殘餘、佔領雲南時被明軍俘虜,此時的馬和還是個小孩,被明軍將領選中送往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被處以宮刑成了宦官,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上,並獲得朱棣的信任。

數十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帝位,馬和也成了內官監太監,賜姓鄭,這段記載出現在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誌銘上。

昆陽《馬哈只墓誌銘》記載:“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也就是說,朱棣稱帝后,給馬和賜姓“鄭”,至於為什麼賜姓“鄭”,一般說法是靖難之役中馬和在一個叫鄭的地方立了大功,這個地方一說河北鄭州(不是現在的河南鄭州),一說在燕京鄭村壩,總之跟“鄭”有關,朱棣因此賜姓。

賜姓乃是無上榮耀,朱棣給鄭和賜姓,可能鄭和立的功勞非常大,以至於封侯賞賜不足以嘉獎吧。可另一方面,這個功勞又遠遠沒有達到賜國姓的程度。

在明朝還有一個更出名的賜姓故事,那就是鄭森被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此時的南明政權風雨飄搖,需要大力仰仗鄭森的父親鄭芝龍的海盜轉正軍,而隆武帝又還沒有子嗣,所以有此一舉,以拉攏鄭芝龍。

這種情況朱棣是不可能遇到的,更何況鄭和的身份還是一個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怎麼能夠賜國姓呢?豈不是有違禮制?


平沙趣說歷史


賜姓“朱”在明朝這一歷史時期來說就是賜“國姓”,也就是帝王們將自己的姓氏賜給功臣以示恩寵,這是一個重要的籠絡人心的方式。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賜外甥李文忠、養子沐英、何文輝等“朱”姓,南明隆武帝也曾經賜鄭成功“朱”姓(因而人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那麼,朱棣賜馬三寶姓“鄭”而不賜他姓“朱”,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賜姓“朱”或曰賜“國姓”實際上就是將被賜姓之人視為明朝宗室,所以這是給予功臣極高的待遇,也需要與功臣的身份相匹配。事實上,嚴格來說朱元璋後來讓李文忠、沐英、何文輝等複本姓,往好了說是他們年紀稍長功勞較大恩賜認祖歸宗,從另一個意義上也等於取消了所賜“朱”姓,說是朱元璋考慮他們如果姓“朱”封爵授官所付出的代價較大也可以。

再看馬三寶的身份,他雖然是朱棣的身邊親信,但是畢竟只是一個太監,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朱棣的奴才,因此在他立功之後,可以賜姓以示恩寵,但是賜給“朱”姓也就是視同宗室顯然是不合適的,另一方面,朱棣對朱元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的祖訓並不是很認同,後來也有許多違反的地方,但是明面上自然也要遵守,賜太監姓“朱”無疑是僭制,他不可能授人以口實。


談古論金


鄭和本來姓“馬”,因為他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勞,因此而賜姓“鄭”。不過,鄭和為什麼被賜姓“鄭”,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一直是一個讓後世猜測不斷的謎。

(鄭和劇照)

事實上,由於史料的缺乏,鄭和身上的謎還有很多。

其一,名字之謎。比如《明史》上說他被稱為“三保太監”,他究竟為什麼叫“三保”?後世也有不少猜測。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這是因為鄭和舊名“三保”。但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卻又說:“三保之稱,不知系是鄭和舊名,抑豈西洋私尊鄭和、王景弘、侯顯等為三太保故耶。” 王世貞在《弈山堂別集》中說:“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謂之‘三寶太監’。”另外還有很多相關的記載。這些記載歸納起來,也就是兩個意思:一是鄭和舊名(或者說小名、乳名)叫“三保”(或者說“三寶”),二是鄭和的“三保”之名與他航海所建立的功勳有關。

其二,身世之謎。《明史》上只說了“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他是怎麼成為太監,怎麼入宮的,卻並沒有提及。按照明朝太監的由來,很多人猜測是鄭和作為俘虜之子或者罪臣之子,在小時候被閹割入宮的。

不過,鄭和家庭情況卻並不清楚。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昆明晉寧縣出土了一座明代墓,墓的主人叫馬哈只。根據馬哈只的《墓誌銘》介紹,他應該就是鄭和的父親。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不過,這個《墓誌銘》也並沒有對馬哈只做了什麼事作介紹,只是“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這樣一些讚譽性的文字。

(朱棣劇照)

因此,對鄭和的身世,我們依然是一團謎。

除了以上兩個謎之外,就是鄭和被賜姓“鄭”的謎。

其實《明史》上並沒有說它被賜姓一事。《明史》只是說:“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馬哈只墓誌銘》上說“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才說明他是被賜姓。

為什麼鄭和被賜姓“鄭”呢?

由於後來他在七次下西洋,立下大功後,並沒有被賜姓的事蹟記載。因此,可以判斷,鄭和被賜姓,應該與他跟隨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有關。但是究竟有什麼關係,卻又說不清。

後世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鄭和在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鄭和在“鄭”這個地方出過計策,幫助朱棣的軍隊打敗朱允炆的軍隊。

有人甚至說,鄭和出計策的地方叫做“鄭村壩”,因此被賜姓為“鄭”。

(李景隆劇照)

這個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鄭村壩之戰”是靖難之役發生後,朱棣在對戰朱允炆的時候,第一次取得大規模的作戰勝利。當時朱允炆的大將李景隆已經打到北平城。由於對北平城久攻不下,因此退守鄭村壩駐守。當時朱棣由於兵力不強,剛去了一趟黑龍江,把寧王朱權的“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騙到手。這使得他在和李景隆打仗的時候,顯得非常有底氣。

聽說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城,退駐在鄭村壩的時候,朱棣帶著軍隊,在外圍列隊擺開陣勢。利用北運河結冰之際,偷渡過河,又用了一個誘敵深入之計,把李景隆的隊伍調動起來,然後三面夾攻。同時,鄭村壩城中的燕軍也殺出,圍攻李景隆。這場大戰,朱棣先是擊敗李景隆萬餘人,接著又接連挑破李景隆7營。再接著乘勝追擊,最後,斬獲李景隆軍隊數萬人,獲得馬匹2萬匹。

這場大戰,鄭和是不是為朱棣出過計策,因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我們不清楚。不過,由於鄭和先是在南京,後來才到北平。因此,他對李景隆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鄭和根據他掌握的情況,給朱棣出點計策,也是可能的。再加上打了勝仗以後,朱棣心情高興,因此,給鄭和賜姓,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也只是一種分析,目前還沒有更多的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支撐。

(參考資料:《明史》《馬哈只墓誌銘》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答:為什麼賜鄭和姓“鄭”而不賜他姓“朱”呢?

估計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在帝王賜姓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有兩個誤區。

一、認為得帝王賜姓都是好事。

二、認為帝王賜姓必賜國姓。

沒有錯,帝王有時為了向您示好,會給您賜姓,以示嘉獎。

實際上,帝王賜姓也是姓氏的主要來源之一。

早在先秦時期的賜姓,還帶有封建的性質。

也就是說,當時的國君某地封賜給誰,誰也就因此以該地地名為姓。

比如屈原,本姓熊,祖上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因被封在屈邑,從而改姓了屈。

秦漢代之後,賜姓不再具有封賞領地的含義,在獎賞的時候,只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褒獎。

比如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就賜婁、項二人姓劉。

另外,劉邦將一位宗室女嫁給冒頓單于,也賜冒頓單于以劉氏為姓。這支劉姓後人中出了滅亡了西晉劉淵、劉聰的父子。

漢高祖劉邦時代賜姓的規模很小,所賜都是漢朝國姓“劉”姓。

賜姓規模最大的是西魏和北周時期。

而且,這個時期,賜的不盡是國姓。

舉幾個例子。

比如位列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被賜姓為“拓跋”。

又比如身為東漢司徒王允後代的王軌,被賜姓為“烏丸”。

再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為“普六茹”。

還有,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被賜姓為“大野”。

……

當然,也有被賜姓為北周國姓“宇文”的,如李和、劉雄、柳慶、趙昶、王悅、劉志、韓雄、叱羅協、韋填、韋孝寬、薛善、令狐整、李彥、李昶、申徽、柳敏、張軌、寮允、崔猷、薛端、李昊氏、鄭孝穆、崔謙、崔說、王傑、唐瑾等等。

從這一點上說,鄭和被朱棣賜姓“鄭”而不賜姓“朱”,很正常。

但是,無須置疑,賜他姓遠不如賜國姓尊崇。

有明一代,延平郡王鄭成功被賜姓為“朱”,就遠比鄭和尊崇。

這裡插一句,實際上,“鄭成功”這個名字,鄭成功有生之年從來沒有用過。

在得賜姓前,他的名字為:鄭森。

在得賜姓後,他的名字為:朱成功。

鄭成功在後半生,一直以自己姓“朱”為榮,他所留下的花押印章,就大書特書“朱成功”三字。

話說回來,帝王喜歡某個人,會給這個人賜姓。但帝王痛恨某個人,也會給這個人賜姓。

比如東漢延熹初年,外戚梁冀獨覽朝政,驕奢淫逸。漢桓帝突然崛起,將之誅殺,並將其家族貶為“薄”氏。

又比如說,南朝時齊巴東郡王蕭子響永明七年叛亂失敗,南齊帝蕭賾賜他姓“蛸”。

再比如說,李唐宗室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等起兵反對武則天,事敗後,被武則天賜姓“虺”。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除了帝王喜歡、或帝王恨,被賜氏的,還有一種情況,即帝王心血來潮時,也會莫名其妙地賜姓。

比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莫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 即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莫雄的兒子拓跋嵩是拓跋耶律的長孫,就賜他姓長孫,稱長孫嵩。

這個長孫嵩有一個非常牛叉的後代——隋朝名將長孫晟。

長孫晟有一雙兒女比他自己還要出名: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開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女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


覃仕勇說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是太監,是天下最卑賤的一個階級。

朱棣賜太監姓已屬於厚恩,如果賜的若還是“朱”姓,這於禮於法都是不合的。

太監向來都是歷朝歷代的所極度鄙夷的一個階級,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說過:“太監不過是司晨昏、給使令、供灑掃的粗使下人”,清朝康熙皇帝也曾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與此同時,不但皇帝鄙夷太監,連士大夫們也瞧不起太監,南朝大臣范曄就說太監是“敗國蠹政之事,不可殫書”

。由此可知,太監在哪個朝代都是讓人唾棄的存在。



如此,試問地位就是如此低下的太監,即使朱棣再寵信鄭和,也不會寵信到把國姓賜給他,如果這樣做,就等於是自己給朱家皇族抹黑,是自己讓皇家的臉面威嚴掃地。堂堂國姓,居然會被賜給一個太監,試問天下人會怎麼想?這隻會是讓人覺得朱棣太胡鬧,讓這國姓蒙羞,讓天下人所恥笑。

因此,鄭和這麼一位太監能被皇帝賜姓已是天大恩寵,至於賜“朱”姓卻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鄭和這麼一位地位卑賤的太監,會得到朱棣如此的後厚待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的忠誠。《明史.鄭和傳》載:“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鄭和自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跟隨著他,可謂是忠心耿耿,而後在靖難之役時更是戰果卓著,無論朱棣境遇如何,鄭和都是忠心耿耿的跟隨著。因此,正是鄭和的忠誠,朱棣在繼位的第二年,為了獎賞他的忠誠,朱棣遂就在永樂二年御筆賜姓他為“鄭”姓。

當然,至於鄭和到底在靖難之役立了什麼功,史書中並未詳加說明,但卻是可以在隻言片語中窺知一二。比如在鄭村壩大戰中,25歲的鄭和在與李景隆的對戰中,是“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從中可窺知鄭和的軍事能力是很不錯的,憑藉著這個能力,在靖難之役,他屢立奇功是肯定有的。因此,憑藉著這等戰功,他被朱棣賜姓也是應該的。



畢竟鄭和是太監,即使他立的功勞再大,他也做不了大官,更封不了侯,因此朱棣能給鄭和賞賜說實話真的不多,而賜姓無疑是朱棣能給鄭和最優厚,也是最可以示恩寵的賞賜啦。

至於鄭和為何被賜“鄭”,而不是其他的姓呢?這個問題現如今是有諸多猜測。有學者認為是與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有關,這場戰爭對於朱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戰,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建文帝50萬大軍,並最終取得勝利,而朱棣之所以能夠獲勝,正是依靠著鄭和等這些視死如生的忠心耿耿的將士的拼命,由此才有了朱棣的勝利,才有了朱棣軍在戰場上爭得了一點主動,擺脫了完全被動挨打的處境,如此為了以示對功勞頗大的鄭和的恩寵,遂將“鄭村壩”的鄭字賜予鄭和。



也有學者認為鄭和會被賜鄭,是因為有回回曆官鄭阿黑之取“鄭”為漢姓這個先例,而有學者認為鄭和是回族人,因此也被賜鄭。再有學者認為鄭和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亦無特別的含義。當然,鄭和為何會被賜姓鄭,現如今還是一個未解秘密,真正原因還有待後人的解開。


澳古說歷史


鄭和本姓馬,被朱棣賜姓“鄭”,為何朱棣不賜他姓“朱”而姓“鄭”?

01.為什麼不賜姓‘朱’

第一、朱姓乃是天子姓氏,鄭和身為太監,身有殘缺,又是皇室家奴,賜姓‘朱’有辱皇室威儀。

第二、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放牛娃。

在朱元璋撰寫的《朱氏世德碑記》中,明確表明“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桑。”

朱元璋還說過一句“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從這兩點,都能看出朱元璋對於自己家族的自傲,和捨我其誰的帝王風範,而朱棣是朱元璋兒子中,性情最類似他的,所以也就並不難理解,為什麼朱棣賜姓的時候不賜姓‘朱’了。

02.為什麼賜姓鄭

這個說話很多,有說是出自‘鄭村壩之戰’,不過我不這麼認為。

從有明確記載的文獻,鄭和刊印《佛說摩利支天經》中確定鄭和被賜姓是在1403年,而在前一年的1402年11月,鄭和奉命祭祀朱棣的乳母馮氏。這就使‘鄭’姓的來源。

鄭的繁體字是‘鄭’。說文解字中,奠,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鄭”的本字,表示在地基上灑酒祭祀,就是在新建築的地基上灑酒祭奉地神與祖先,以求居所安定幸福。

這符合鄭和受命祭祀的事件,所以我認為很大可能就是因為,鄭和負責祭奠朱棣的乳母,而被賜姓‘鄭’。

朱棣和乳母的情分

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遣中官(宦官)鄭和赴北平祭奠乳母馮氏。(《太宗實錄》卷十四);
永樂三年(1405)三月,追封乳母馮氏為保聖賢順夫人,遣趙王高燧以珠冠香芴真衣致祭。(《太宗實錄》卷四十一);
永樂七年(1409)三月,遣官祭乳母保聖賢順夫人。(《太宗實錄》卷八十九)

朱棣剛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第一時間就祭奠乳母馮氏,後續有祭奠數次,追封一品夫人。

那麼表明對乳母的尊崇,對負責首次祭奠的鄭和賜姓,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點文墨


天子的想法,那真是很難猜透了

鄭和與大明朝另外一個人物魏忠賢有著很多的相似點,比如二者都是太監,二者權力都很大,二者都深受皇帝的信任,但是鄭和是民族英雄而魏忠賢卻只能遺臭萬年,這件事說明決定人成就的不是地位身份,而是心。

心靈雞湯放完了,說點實話。鄭和其實也是個貴族,鄭和的父親和祖父是回族人,他們曾不遠萬里前往中東朝聖,因此年幼的鄭和其實心中對遠方已經有利雛形,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大將藍玉討伐盤踞雲南的元朝梁王勢力,藍玉回朝時摟草打兔子拿下了鄭和

鄭和很快遇見了朱棣,這是他一生的機遇

至於為何朱棣賜姓“鄭”而不是“朱”,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當年明成祖當了皇帝之後,回想自己的大半生戎馬生涯,尤其是靖難之役起之後,在鄭村壩這個當地,也便是今天北京大興打了一場仗很激烈。在這場戰役中,三寶宦官馬三寶體現得十分英勇,所以明成祖一高興,就說為了紀念這場戰役,我給你改個姓,讓你姓鄭,以後你就叫鄭和。鄭和的名字就此流傳下去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因為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鄭和這個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不過關於鄭和的生平,除了他大航海的壯舉外,都知之甚少。

鄭和的名字是朱棣賜予的,原本他叫馬三保,“三寶太監”應是三保的誤傳。而關於他的姓,馬,他的家族擁有這個姓最多也不過百餘年。因為鄭和的先祖並非漢人,是蒙元時期的從西域遷到中原的。

皇帝賜姓名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無非就是為了褒獎籠絡臣子們,秦漢之後,賜天子之姓則為最大恩典,比如明朝的鄭成功,他被稱為“國姓爺”就是因為被賜姓為朱。明成祖朱棣賜姓名與非漢人的鄭和,自然是一為褒獎他的功勞,二則是有籠絡同化之意。早在他爹朱元璋時期,對於實力較強的蒙元餘孽,不僅封官進爵同時還賜予姓名,將其作為一種穩定統治的民族政策。

鄭和下西洋的畫卷

蒙元官吏之後入宮 後因戰功被賜姓為鄭和

按照《辭海》的說法,鄭和(1371一1435)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人。

通過其它的史料得知,鄭和的祖上也是當官的,他的六世祖在元太祖忽必烈時從西域來華,因功為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至於此家族何時開始以馬為姓,有一種說法是,西域人原本無姓,入鄉隨俗,鄭和的五世祖名為馬速忽,自此後人以馬為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元朝時的西域人也就是色目人無須漢姓,直到明朝禁止“胡名、胡姓、胡語”之後,留在中華之地的西域人就開始改用漢姓,所以鄭和家族姓馬應該是從他父親那輩開始,鄭和的父親名為馬哈只。

1381年,就是在元朝被逐到塞北後的十三年,因為雲南的蒙古王爺梁王拒絕投降,於是朱元璋起三十萬大軍,以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南征雲南。

還是孩童的鄭和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明軍所得,1384年傅友德回師時將鄭和一併帶回了南京,併入宮成了小太監,後來又被朱元璋分給了燕王朱棣。

江蘇太倉的鄭和雕像

馬三保也就是鄭和是在朱棣的北平成長起來的,尤其是“靖難之役”,朱棣當了皇帝,而鄭和也改變了人生。

《明史·鄭和傳》:“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朱國禎《皇明大政記》卷記載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人戰陣,累建奇功。”

於是在鄭和父親《馬哈只墓誌銘》有所記載的是,“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也就是朱棣賜了鄭姓。

天子賜姓一事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鄭和得賜姓應該是在朱棣登基之後,因為“天子賜姓賜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賜”,“姓氏之權出於上。”賜姓屬於天子的特權。

按照史料記載,早在先秦父系氏族時期,就有了賜姓,獲得賜姓的都是部落首領一流。

如果要追溯天子賜姓能追溯到五千年去,最早被賜姓的是炎帝與黃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七《氏族考》載“炎帝姓姜,太皞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

而最開始的天子賜姓,都是以被賜之人所生活之地為姓,

“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姬之得賜姬水故也,姜之得賜於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賜姓。” ——《續文獻通考》卷二七《氏族考》

秦漢之後,已經是家天下,所以最高榮譽就是賜予與帝王等同的國姓,最早這麼做的是劉邦。

比如救他一命的項伯,最後被劉邦賜姓為“劉”。

“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

明朝也是一樣,朱元璋先後將他的義子都賜姓為朱。

“太祖義子數人如李曹國、文忠沐、西平英,都督何文輝、徐司馬及元帥文剛、文遜等,皆賜國姓”《氏族考· 改易姓氏》

更有甚者是正德皇帝,他曾經一口氣賜了一百二十七個義子朱姓。

鄭成功本名鄭森,最後姓名都賜了,是為朱成功。

當然除了國姓之外,皇帝也會賜予臣下其他姓氏,這同樣也是一種榮耀。而賜姓的原因多是以軍功賜姓最為典型。

所以本名馬三保的鄭和,可以認為是以軍功得賜姓。

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發行的郵票

好幾個太監都因為靖難之役有功而得賜姓名

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史料並無確切記載,但肯定不是冒領軍功之類的,

靖難初不獨名將甚多,而內臣兼智勇者,亦往往有之……鄭和即三保,李謙即保兒,並雲南人,皆內臣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後皆為各監太監,出或鎮邊藩焉。

朱國禎在他的《皇明大政記》裡充分肯定了鄭和的功勞,並認為他雖然是太監,卻智勇兼備。

至於為何賜姓鄭,《鄭和家譜首序》中說:“後有功於鄭州, 因賜姓鄭。”不過靖難之役根本沒有鄭州什麼事,所以這個觀點應該是錯誤的。

多數研究者認為,鄭和獲姓鄭是源於北平城外的鄭村壩之戰

因為鄭村壩作戰有功而賜姓?

當時朱棣出征大寧,也就是去向寧王借兵,而建文帝大將李景隆趁機率軍十萬圍攻北平。當時整個北平危在旦夕,就連婦女都登城作戰。幸虧朱棣率軍迴轉,內外夾擊打破建文帝軍。

戰於鄭村壩,連破其七營,遂逼景隆。燕將張玉等列陣而進,乘勝抵城下。城中兵亦鼓譟而去,內外夾攻,景隆師潰,宵遁。——《明通鑑》

所以不少研究者認為鄭和在這一戰役中有出色表現,所以被朱棣賜姓為“鄭”。

但事實是否如此,因史料沒有確切記載,只能是猜測。而且因為戰功而被賜姓的內臣也就是太監並不只是鄭和一位,但是都不是“鄭”。

鄭和初名三保,雲南人,與西番人孟驥初名添兒,滇人李謙初名保兒,胡人雲祥初名猛哥,田嘉禾初名哈喇帖木兒,而狗兒者為王彥,燕王時,皆以閹從起兵有功,後皆賜姓名。——明末査繼佐《罪惟錄》

從這段話還能看出一點,就是明初太監不拘一格任用外族,除了鄭和與應該是漢人的王謙從雲南來外,還有西番人孟驥,也就是位於橫斷山的羌人,而云祥和田嘉禾都是蒙古人,王彥則是女真人。

在明朝,給少數民族賜姓也是一種民族政策,所以朱棣賜姓給這些內臣也還是有一定籠絡同化的政治因素在其中的。

元明時期的賜姓與民族分化同化政策

中原王朝賜姓給四方少數民族古來有之,尤其是盛世大唐之時,“凡蕃人之來歸者,賜以漢姓。”對於勢力較大者,則會賜予國姓“李”。突厥、靺鞨、契丹、奚、沙陀、南詔、回鶻等眾多族屬的少數民族首領都獲得過此殊榮。

同樣,少數民族政權也有賜姓這種手段,而相較於唐朝的恩賞,更傾向於民族同化,比如金朝,甚至通過量化軍功來賜姓,“金制, 賜國姓者凡以千人敗敵三千者,賜及緦麻以上,敗兩千人以上者,賜及大功以上,敗千人以上,賜及其身。”

曾有金國漢人將軍被賜予了其他女真大姓,結果這位將軍直接跟皇上說,要賜就賜國姓,於是金帝賜其“完顏”。

蒙古人往往只使用名字,部落名為姓不與名字連起來使用,所以在成吉思汗時開始,就賜給漢人名字,重要的漢人降臣往往的漢姓加蒙古名,比如張兀速赤、劉塔塔兒臺等,有了蒙古名的漢人自然地位就有所提高。

元朝統一之後,為了籠絡民族地位低下的漢族官員,仍是賜以蒙古名,藉以分化一部分漢人。而且不只是賜名,也開始賜姓,就是賜予國家重臣蒙古國姓。

只不過元朝末期,元朝統治者為了嚴格區分民族等級,也就是強調蒙古人的特權,很少再有賜名的做法。而這種民族壓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元朝的漢人官吏開始離心離德。

大明朝崛起之後,提出“自古貴華夏,賤夷狄。”所以在最初的階段,“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也就是保持漢族的純粹。

但隨著元朝被逐出塞外,有大量的蒙古軍隊和蒙古人口為中原所獲,甚至為朱明征戰,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發生了改變。開始給蒙古人、色目人賜名和姓,實施了民族同化政策。

朱棣奪取皇位之後一樣推行賜姓政策,“上謂兵部尚書曰,各衛韃靼人,多同名,無姓, 以別之並宜賜姓,於是兵部請如洪武中故事,編置勘合賜姓名,從之。”

不過對於國姓,朱明只賜給漢人,蒙古等民族所賜姓都是五花八門,蒙古貴族也先土幹被賜姓為金;蒙古貴族脫歡被賜姓為薛;脫脫孛羅被賜姓為和等等。

鄭和公園的雕像與寶船

而隨著蒙元遺民被打散與漢人混居,蒙古人、色目人等也逐漸改用漢姓,而且《大明律》規定了“不許本類自相嫁娶”,也使得這些蒙元遺民逐漸漢化。

在明朝禁止“胡名、胡姓、胡語”之後,鄭和的西域親戚們也是色目人等紛紛改名換姓,所以才有了鄭和本名馬三保。而鄭和的父親屬於改名換姓不徹底的,馬哈只,姓是馬,名字還是西域人的名字。

而鄭和原名的三保,就有解釋認為同樣是一種音譯,直到明成祖朱棣賜名後,鄭和才真正融入了大明體系,這種有意識的民族認同之下,朱棣也才放心讓他帶領浩大船隊數度下西洋。

參考資料 《元史》、《明史》、《續文獻通考》


遼風物語


給宦官賜國姓?

這種事你也想的出來啊,擱在當時人看來,沒準會理解成朱棣想要詛咒他們老朱家絕後呢。

鄭和本名是馬三保,這點很多人都知道了。

根據鄭和的父親馬三保的《墓誌銘》記載,鄭和的情況是這樣的:

  • 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當然,這段話沒有交代鄭和作太監的時間。明史學家吳晗曾經推測:

鄭和是在明朝軍隊攻克雲南時遭到俘虜,被處以宮刑後成為侍奉燕王朱棣的宦官。靖難之役後,朱棣繼承皇位,而鄭和也水漲船高地升為內官監太監。


問題就在於:朱棣為什麼要給馬三保賜姓鄭?

1936年發現於雲南玉溪的《鄭和家譜》,對鄭和賜姓之事有了較為明確的解釋:

從馬三保變成鄭和,其實也是靖難之役的原因。

在靖難之役中,鄭和屢立功勞,特別是在“鄭村壩之戰”中變現的英勇頑強,給朱棣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朱棣親自賜姓“鄭”字,用以表彰鄭和的功勞。

馬三保成為鄭和,其實是與靖難之役有關。


HuiNanHistory


讓太監用國姓?呵呵,玩笑

《鄭和家譜》中詳細記載了明成祖賜鄭姓的由來。

鄭和在“靖難之役”中才華出眾,戰功顯赫,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獎“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憶起當年鄭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縣)的英勇頑強,表現十分突出,便親筆書寫了一個斗大的“鄭”字賜給馬和為姓,並封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四品大員)。

皇帝親自賜姓,在當時被視為臣子的最大榮耀,馬和由此改姓鄭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