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三千年演義

陳姓,三千年演義

【三思語】想念故陳建國老師,諸暨王家井人,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畢業於紹興師專中文專業。治學嚴謹,教學嚴格,多次獨領教誨。


陳,宛丘,舜後媯滿所封。從阜(上半),從木,申聲。

——《說文》

陳,姓。胡公滿之後,子孫以國為氏。

——《廣韻·真韻》

當前全國新百家姓中排行第五,5436萬人,號稱“半天下”。

血緣祖先 舜帝,陳胡公

古代名人 陳完 陳勝 陳平 陳霸先 玄奘 陳友諒

近代名人 陳寅恪 陳賡 陳雲 陳毅 陳誠

重要政權 陳國、南朝陳、越南陳朝,後陳朝

姓氏起源 中原姓氏之一(淮陽)

家族顯赫 義門陳(天下第一家)

富 豪 榜 陳光標 陳麗華 陳發樹 陳卓林

割據稱帝 歷史上第一位自稱女皇帝陳碩真

郡望堂號 潁川郡 三恪堂

歷史發展

陳姓,三千年演義

▉起源

●媯姓改姓

黃帝系列,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西南)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並將女兒姬元嫁給他。公元前479年,楚國滅陳,陳國子孫以國為姓,改媯為陳。這支陳姓有2400多年曆史。

另一支,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姓為田。齊景公之後陳完的後裔世代為齊國重臣。公元前410年,悼子簡歷田姓齊國,但到公元錢221年,田姓為秦所滅,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滅亡後投奔楚國,廚衛楚國令尹,被封為潁川侯(今河南長葛市北)。封侯後他改回陳姓。這支陳姓也成為全國最大的陳姓支派。。

●少數民族改姓、賜姓等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

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遷徙

●早早南遷,遷出一個“純種陳”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流佈到湖南、江蘇、山西、山東。西晉之後,中原動亂,中原大姓紛紛渡江南遷,到陳朝時,陳姓已經進入福建的四大姓之一。

南朝時潁川派陳霸先在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佈大江南北,對陳姓在南方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唐初,高宗李治總章年間,以河南固始人為助理,由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5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陳政祖孫四代都在漳州地區 做行政長官,後人尊奉我“開漳聖主”,並建南山寺奉祀。

陳姓南徙較早,北方動亂對陳姓危害較小,外族進入陳姓的血液也少,所以陳姓基本上只有一個姓源。在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南五省繁衍最盛,成為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仁宗主持分流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分佈

宋朝陳姓人口約300萬,福建就佔了20.8%,成為陳姓第一大省;分佈比較集中的還有江西、浙江、四川四省,佔陳姓人口的57%;其次分佈在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佔26%。

明朝陳姓人口發展到420萬人,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四省,合佔全國陳姓人口的55.4%,浙江成為當時陳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在廣東、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合佔全國陳姓人口的24.6%。

當代陳姓人口自5436萬,主要集中在廣東、四川、福建三生,合佔陳姓人口的33%,廣東成為陳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五省,合佔全國陳姓人口的30%。陳姓以長江為界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和江蘇、浙江兩個高密度區。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陳姓的郡望有潁川、汝南、廣陵、下邳、東海、河南六個,主要發跡在河南長葛(古潁川郡),堂號“潁川堂”。

與陳姓同為潁川郡望的還有鍾、賴、鄔、幹、拓跋等姓。

其他主要的堂號還有: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夏禹之後封於杞,商湯之後封於宋,虞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姓氏圖騰

陳姓圖騰的形象: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

陳姓圖騰的產生,先從陳字說起。陳字的含義之一是陣列。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於國土待戰出征。史載:是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后裔,自然與車有關;加之陳姓形成那個時代,即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陳氏立天下)也就此產生。

▉文化遺產

●陳胡公陵園

陳胡公陵園位於淮陽縣風景秀麗的龍湖岸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海內外8000萬陳姓子孫的精神家園。

這裡與淮陽縣城近在咫尺,但曲徑通幽處,已沒有了城市的喧囂。通往陵園的甬道兩旁垂柳依依,秀美的龍湖環繞著巍峨的大殿,神聖、莊嚴。因為陵園正在修建前殿,當天這裡沒有遊人,卻有著一份難得的寧靜、自然、和諧。

走過高大的石牌坊、前殿、大殿,就到了一座墓前,黑色墓碑上“陳胡公之墓”幾個大字金光閃閃。“我昨天剛把墳上的乾草清理乾淨,你看現在上面都泛綠了。”順著陳家增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高大的陵墓上已被綠色覆蓋。

據史料記載,陳姓始祖陳胡公是陳國的開國始君,是舜帝的後裔,諡號胡公,生於殷紂王七年十月十五日,卒於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享年56歲。陳胡公築陳城,興百業,使陳國雄踞十二大諸侯國之列,卒後,葬於陳(今淮陽)。

陳胡公去世的時候是“墓而不墳”的年代,所謂“墓而不墳”,就是隻打墓坑,不築墳丘。但是對於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考古專家根據考古發現證實了胡公的墓建在水下,而地上的拜殿已經不復存在。明朝進士

王良臣在詩中寫道:“巧鑄鐵棺藏水底,光留玉葉照人間。”

據史書記載,胡公墓是用鐵汁澆鑄而成,又稱陳胡公鐵墓。現在的這座胡公墓,是新加坡著名企業家陳永和先生於1995年捐資修建,只是用像鐵一樣的灰褐色磚牆砌成了鐵墓的顏色。

  此後,便常有陳姓後裔前來祭祖。祖先墓前,一杯薄酒,幾炷清香,既寄託了對先祖的景仰思念,也延續了跨越時空的血脈親情。


●南山寺

南山寺在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消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依隋唐以來獻宅田為寺院習俗,將府第改為“報劬院”。

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錢文忠解讀“義門精神”

【三思語】陳姓“人民公社”辦“大食堂”,有(道)禮有(規)矩!

講到陳姓,就特別要講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曾經支撐了中國上千年的文明。什麼精神呢?義門精神。

唐代中期,有一個叫陳伯宣的人帶領子孫遷居到了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所以這一支被稱為江州陳氏。在這一支裡,就出現了“義門獨著,百犬同牢”這樣了不起的事情。

據文獻記載,義門陳氏初創時只不過父子幾人,到了宋朝初期,已經有740多口人。等到仁宗時期,人數已多達3700餘人。這一門為什麼這麼了不起呢?因為他們從沒有分過家。3700餘個陳姓的人同灶而食,專門有管做飯的,一開飯就是300多桌。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

義門陳氏還有家規。按照輩分,長幼有序都坐好了,人都到齊了才能吃。在義門陳氏,沒有你的我的、你家我家這一說。耕田,壯勞力全部出動,一起下地。甚至“百犬同槽”——幾百條狗在一起吃飯,用一個槽。因為他們太符合中國傳統裡的仁義之說了,所以人稱“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延續了整整十九代,跨越三百多個春秋。宋太宗曾經為此讚歎:

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無雙。

歷代名人


陳姓人才輩出,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的陳姓名人1218人,主要的歷史名人有(陳氏立天下):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寔(104-187),東 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

陳琳(?-217),漢末文學 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

陳宮(?-198年),字公臺,東 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陳群(?-236),三 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

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陳壽(233-297),西 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 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動亂時期。陳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亂”, 是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反叛梁朝統治的戰爭。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餓死。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 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

陳伯之,南朝梁大將。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陳碩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裡(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陳堯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醜科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朗,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堯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

陳堯諮(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

陳瓚,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軍隊英雄。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定,福建人 ,男,元朝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和軍事將領,參加平定 福建 福州 、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亂。

陳亮,元末明初詩 人。字景明。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

陳永華(?-1680),鄭成 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

陳玉 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

陳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陳敬,順治帝賜子"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順治年間進士,選庶吉士。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

陳澧(1810-1882),清學者。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

陳湜(?-1896),清將領。湖南湘鄉人。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廣東南海人。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陳修治:近代名醫,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隨泉州蔡宗玉習醫,對中醫醫理醫術均有長足進步。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其他陳姓名人有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陳蒨、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陳紹寬(188910.07-196907.30),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

陳少白(1869——1934)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臺灣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採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 《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陳銘樞(1889~1965),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今屬廣西)客家 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從軍而信佛。任民國政 府軍事委員、廣東省政府主 席、代理行政院院長,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將,鐵四軍的元老。民革的創始人之一。

陳果夫(1892-1951),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鎮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1926年,陳果夫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

陳三立(1859~1937)江西義寧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之子,國學大師陳寅恪和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陳氏立天下)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兼任副總理。

陳賡(1903-1961),湖南湘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雲(1905.06.13-1995.04.10),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副總理,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

陳錫聯1915.1-1999.6.10,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北省紅安縣人,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陳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將軍銜。武漢軍區原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是中央軍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再道回憶錄》。

陳士榘(1909.4.14-995.7.22) ,湖北省荊門市人。中國共產 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 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

陳奇涵(1897-1981),號聖涯,江西省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陳光(1905.02.24 - 1954.06.07)原名陳世椿,湖 南宜章縣慄源堡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代著名將領。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為修水)人。國學大師,中華民國時期就是全國著名的教授、歷史學家、詩人、學者。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導 師;解放後,陳先生曾任中山大 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著有《陳寅恪集》等。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當代傳承

陳姓,三千年演義

三孝文化西南行

忠孝傳家,三千年不改顏色;

耕讀為本,九千萬步調如一

為了推動中國陳氏傳統文化中“孝”文化基因在全國陳氏宗親中快速“轉錄表達”、落地生根,中國臺灣致公黨主席、世界陳氏懇親聯誼會會長、世界陳氏企業家聯誼會會長、中國陳胡公文化研究總會會長陳柏光宗親欣然作為期5日的“三孝文化”西南行。

陳柏光於5月15日啟程前往貴州,16日早上前往貴安新區與貴陽的陳氏宗親懇談,宣傳“三孝文化”的理念,呼籲大家行善盡孝,號召大家團結一心,傳承祖先孝道,由己及人把孝的種子更加廣泛地播撒,以期結出大愛之花。下午,繼續趕往貴州畢節,次日晚在畢節同陳氏宗親深入懇談。他與畢節結緣已久,這塊神奇的土地是他第二次造訪,對畢節的陳氏宗親文化推廣和宗親平臺建設,進展很快,他很欣慰。他希望畢節陳氏宗親繼續發揚吃苦耐勞、忠孝傳家、耕讀為本的陳氏傳統

,讓孝文化在全市宗親中茁壯成長,給全國宗親做出榜樣。

18日,陳柏光一行轉道四川宜賓,前往考察“義門陳”酒業,並與西南地區的宗親代表懇談。他強調,孝文化的推廣落實,意義深遠,他願意做“三孝文化”的踐行者,隨時為其背書,“義門陳”正是陳氏優秀孝文化的結晶,義門精神就是孝義精神的有力補充,希望與會宗親能夠人人為“三孝文化”背書,切實踐行,奮力在西南地區推廣“三孝文化”,讓家庭更和睦,社會更和諧。

19日,陳柏光一行離開宜賓,“三孝文化”西南行圓滿結束。柏光主席的此次“三孝文化”西南行活動,意義重大,影響廣泛,標誌著“三孝文化”建設在西南陳氏宗親中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預示著更美好、更和諧、更向上的新時期陳氏宗親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