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三千年演义

陈姓,三千年演义

【三思语】想念故陈建国老师,诸暨王家井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于绍兴师专中文专业。治学严谨,教学严格,多次独领教诲。


陈,宛丘,舜后妫满所封。从阜(上半),从木,申声。

——《说文》

陈,姓。胡公满之后,子孙以国为氏。

——《广韵·真韵》

当前全国新百家姓中排行第五,5436万人,号称“半天下”。

血缘祖先 舜帝,陈胡公

古代名人 陈完 陈胜 陈平 陈霸先 玄奘 陈友谅

近代名人 陈寅恪 陈赓 陈云 陈毅 陈诚

重要政权 陈国、南朝陈、越南陈朝,后陈朝

姓氏起源 中原姓氏之一(淮阳)

家族显赫 义门陈(天下第一家)

富 豪 榜 陈光标 陈丽华 陈发树 陈卓林

割据称帝 历史上第一位自称女皇帝陈硕真

郡望堂号 颍川郡 三恪堂

历史发展

陈姓,三千年演义

▉起源

●妫姓改姓

黄帝系列,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西南)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并将女儿姬元嫁给他。公元前479年,楚国灭陈,陈国子孙以国为姓,改妫为陈。这支陈姓有2400多年历史。

另一支,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姓为田。齐景公之后陈完的后裔世代为齐国重臣。公元前410年,悼子简历田姓齐国,但到公元钱221年,田姓为秦所灭,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灭亡后投奔楚国,厨卫楚国令尹,被封为颍川侯(今河南长葛市北)。封侯后他改回陈姓。这支陈姓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陈姓支派。。

●少数民族改姓、赐姓等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

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迁徙

●早早南迁,迁出一个“纯种陈”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流布到湖南、江苏、山西、山东。西晋之后,中原动乱,中原大姓纷纷渡江南迁,到陈朝时,陈姓已经进入福建的四大姓之一。

南朝时颍川派陈霸先在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对陈姓在南方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唐初,高宗李治总章年间,以河南固始人为助理,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陈政祖孙四代都在漳州地区 做行政长官,后人尊奉我“开漳圣主”,并建南山寺奉祀。

陈姓南徙较早,北方动乱对陈姓危害较小,外族进入陈姓的血液也少,所以陈姓基本上只有一个姓源。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五省繁衍最盛,成为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仁宗主持分流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分布

宋朝陈姓人口约300万,福建就占了20.8%,成为陈姓第一大省;分布比较集中的还有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占陈姓人口的57%;其次分布在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占26%。

明朝陈姓人口发展到420万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合占全国陈姓人口的55.4%,浙江成为当时陈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在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省合占全国陈姓人口的24.6%。

当代陈姓人口自5436万,主要集中在广东、四川、福建三生,合占陈姓人口的33%,广东成为陈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五省,合占全国陈姓人口的30%。陈姓以长江为界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江苏、浙江两个高密度区。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陈姓的郡望有颍川、汝南、广陵、下邳、东海、河南六个,主要发迹在河南长葛(古颍川郡),堂号“颍川堂”。

与陈姓同为颍川郡望的还有钟、赖、邬、干、拓跋等姓。

其他主要的堂号还有: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姓氏图腾

陈姓图腾的形象:两侧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队待发的战车,战车上有手持戈戟列队以待的三军。

陈姓图腾的产生,先从陈字说起。陈字的含义之一是阵列。陈字在古代与阵字相通,故古代陈字意义之一为阵列,即旌旗之下,战车、士兵列阵于国土待战出征。史载:是黄帝发明了古代高轮车,高轮车成为黄帝部落的象征,故黄帝又称轩辕氏。而陈氏是黄帝后裔,自然与车有关;加之陈姓形成那个时代,即陈国建国初期,陈胡公是周武王乘龙快婿,陈国与周王朝关系甚密,陈国军队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战入侵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内反叛的诸候国,干戈扰攘,征战不息。旌旗飘扬、鼙鼓声震、战车辚辚、战马萧萧、兵士整装持戟、车马列队待发之场面,成了陈国象征性的壮景。陈姓在这个时期形成,陈姓图腾(陈氏立天下)也就此产生。

▉文化遗产

●陈胡公陵园

陈胡公陵园位于淮阳县风景秀丽的龙湖岸边,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海内外8000万陈姓子孙的精神家园。

这里与淮阳县城近在咫尺,但曲径通幽处,已没有了城市的喧嚣。通往陵园的甬道两旁垂柳依依,秀美的龙湖环绕着巍峨的大殿,神圣、庄严。因为陵园正在修建前殿,当天这里没有游人,却有着一份难得的宁静、自然、和谐。

走过高大的石牌坊、前殿、大殿,就到了一座墓前,黑色墓碑上“陈胡公之墓”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我昨天刚把坟上的干草清理干净,你看现在上面都泛绿了。”顺着陈家增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高大的陵墓上已被绿色覆盖。

据史料记载,陈姓始祖陈胡公是陈国的开国始君,是舜帝的后裔,谥号胡公,生于殷纣王七年十月十五日,卒于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享年56岁。陈胡公筑陈城,兴百业,使陈国雄踞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卒后,葬于陈(今淮阳)。

陈胡公去世的时候是“墓而不坟”的年代,所谓“墓而不坟”,就是只打墓坑,不筑坟丘。但是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考古专家根据考古发现证实了胡公的墓建在水下,而地上的拜殿已经不复存在。明朝进士

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

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现在的这座胡公墓,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陈永和先生于1995年捐资修建,只是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墙砌成了铁墓的颜色。

  此后,便常有陈姓后裔前来祭祖。祖先墓前,一杯薄酒,几炷清香,既寄托了对先祖的景仰思念,也延续了跨越时空的血脉亲情。


●南山寺

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龙江,面积4万平方米。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国务院于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为全国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陈邕原籍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公元705~706年)进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师,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为太傅。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与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贬谪到福建,先居福州,后迁兴化,最后迁居漳州。他看中九龙江南畔丹霞山麓这块山水秀丽的地方,兴建府第,因为建造形式类似宫廷,且有五个大门,违犯规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说“陈邕兴造皇宫,阴谋造反。”皇上派钦差前来查办。消息传来,陈太傅谎了手脚,心想大祸临头,苦无对策。在危急之时,他的女儿金娘含泪请求父亲舍宅为寺院,让她削发为尼,以保全家性命。陈太傅只得应允,即日请来法师,为金娘剃度为尼,并把她的闺房改为“修真净室”,依隋唐以来献宅田为寺院习俗,将府第改为“报劬院”。

钦差大臣来到,见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宫,据实复旨,陈太傅免予问罪。

▉钱文忠解读“义门精神”

【三思语】陈姓“人民公社”办“大食堂”,有(道)礼有(规)矩!

讲到陈姓,就特别要讲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支撑了中国上千年的文明。什么精神呢?义门精神。

唐代中期,有一个叫陈伯宣的人带领子孙迁居到了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所以这一支被称为江州陈氏。在这一支里,就出现了“义门独著,百犬同牢”这样了不起的事情。

据文献记载,义门陈氏初创时只不过父子几人,到了宋朝初期,已经有740多口人。等到仁宗时期,人数已多达3700余人。这一门为什么这么了不起呢?因为他们从没有分过家。3700余个陈姓的人同灶而食,专门有管做饭的,一开饭就是300多桌。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了。

义门陈氏还有家规。按照辈分,长幼有序都坐好了,人都到齐了才能吃。在义门陈氏,没有你的我的、你家我家这一说。耕田,壮劳力全部出动,一起下地。甚至“百犬同槽”——几百条狗在一起吃饭,用一个槽。因为他们太符合中国传统里的仁义之说了,所以人称“义门陈氏”。

义门陈氏延续了整整十九代,跨越三百多个春秋。宋太宗曾经为此赞叹:

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无双。

历代名人


陈姓人才辈出,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陈姓名人1218人,主要的历史名人有(陈氏立天下):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汤,汉族,西汉山阳瑕丘人,汉帝国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保卫西汉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陈寔(104-187),东 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

陈琳(?-217),汉末文学 家。字孔璋,东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

陈宫(?-198年),字公台,东 汉末年吕布帐下谋士、大将,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

陈群(?-236),三 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

陈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陈寿(233-297),西 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 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国志》。

陈霸先,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保卫了汉文明和汉文化,让饱经战乱的南国大地脱离了水火,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江南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动乱时期。陈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乱”, 是梁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的一场反叛梁朝统治的战争。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饿死。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 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

陈伯之,南朝梁大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陈硕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自称文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尧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丑科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任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朗,升广南路转运使、广南安抚使。

陈尧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知朝邑、真源诸县。

陈尧咨(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谟,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处(公元1000年)庚子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通判、团练副使、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部郎中、永兴军节度使、安国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

陈文龙(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陈,宋代抗蒙古军队民族英雄,保卫莆田,陈文龙全家殉城,满门忠烈,其从叔陈瓒、弟陈用虎,族人陈吊眼皆忠贞不屈,为国捐躯。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瓒,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军队英雄。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陈友定,福建人 ,男,元朝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和军事将领,参加平定 福建 福州 、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乱。

陈亮,元末明初诗 人。字景明。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

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

陈永华(?-1680),郑成 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

陈玉 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

陈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陈敬,顺治帝赐子"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人。顺治年间进士,选庶吉士。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陈澧(1810-1882),清学者。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

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

陈湜(?-1896),清将领。湖南湘乡人。

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广东南海人。

陈阿林,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

陈宝箴(1831-1900),清维新派。

陈虬(1851-1903),清改良派。

陈炽(1855-1900),清末改良主义者。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修治:近代名医,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随泉州蔡宗玉习医,对中医医理医术均有长足进步。

陈化成:(1776-1842)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

其他陈姓名人有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和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济棠(1890—1954年),陆军一级上将,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陈绍宽(188910.07-196907.30),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

陈少白(1869——1934)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与孙中山、尢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为了宣传革命,他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 《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广东合浦曲樟(今属广西)客家 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从军而信佛。任民国政 府军事委员、广东省政府主 席、代理行政院院长,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系民国时代国民党上将,铁四军的元老。民革的创始人之一。

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1926年,陈果夫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中央组织部代部长。

陈三立(1859~1937)江西义宁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和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氏立天下)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兼任副总理。

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云(1905.06.13-1995.04.10),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副总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陈锡联1915.1-1999.6.10,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北省红安县人,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陈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将军衔。武汉军区原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是中央军委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委员,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陈再道回忆录》。

陈士榘(1909.4.14-995.7.22) ,湖北省荆门市人。中国共产 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

陈奇涵(1897-1981),号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光(1905.02.24 - 1954.06.07)原名陈世椿,湖 南宜章县栗源堡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代著名将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为修水)人。国学大师,中华民国时期就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历史学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 师;解放后,陈先生曾任中山大 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著有《陈寅恪集》等。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当代传承

陈姓,三千年演义

三孝文化西南行

忠孝传家,三千年不改颜色;

耕读为本,九千万步调如一

为了推动中国陈氏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基因在全国陈氏宗亲中快速“转录表达”、落地生根,中国台湾致公党主席、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会长、世界陈氏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中国陈胡公文化研究总会会长陈柏光宗亲欣然作为期5日的“三孝文化”西南行。

陈柏光于5月15日启程前往贵州,16日早上前往贵安新区与贵阳的陈氏宗亲恳谈,宣传“三孝文化”的理念,呼吁大家行善尽孝,号召大家团结一心,传承祖先孝道,由己及人把孝的种子更加广泛地播撒,以期结出大爱之花。下午,继续赶往贵州毕节,次日晚在毕节同陈氏宗亲深入恳谈。他与毕节结缘已久,这块神奇的土地是他第二次造访,对毕节的陈氏宗亲文化推广和宗亲平台建设,进展很快,他很欣慰。他希望毕节陈氏宗亲继续发扬吃苦耐劳、忠孝传家、耕读为本的陈氏传统

,让孝文化在全市宗亲中茁壮成长,给全国宗亲做出榜样。

18日,陈柏光一行转道四川宜宾,前往考察“义门陈”酒业,并与西南地区的宗亲代表恳谈。他强调,孝文化的推广落实,意义深远,他愿意做“三孝文化”的践行者,随时为其背书,“义门陈”正是陈氏优秀孝文化的结晶,义门精神就是孝义精神的有力补充,希望与会宗亲能够人人为“三孝文化”背书,切实践行,奋力在西南地区推广“三孝文化”,让家庭更和睦,社会更和谐。

19日,陈柏光一行离开宜宾,“三孝文化”西南行圆满结束。柏光主席的此次“三孝文化”西南行活动,意义重大,影响广泛,标志着“三孝文化”建设在西南陈氏宗亲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预示着更美好、更和谐、更向上的新时期陈氏宗亲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