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汉唐都能消灭游牧民族匈奴突厥,为何出现热武器的明朝却不能消灭北元?

月影青霜


朱元璋时期是个经济问题,那时候的家底只够他来那么几下子,一锤子买卖赌不赢就没那个财力继续打下去了。

朱棣时期还加上了军事问题,朱元璋舍不得裁汰多出来的军队,把他们变成了卫所,这些家伙还都是世兵,很容易退化成将领的佃农。朱棣时期大部分的明军战斗力就已经没啥保障了,他自己的班底也只够一锤子买卖。

后面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同经济水平无关,卫所制就不是一个适合维持战斗力的军事制度。


韦格蒂乌斯


汉唐最终解决了匈奴、突厥的游牧民族势力了吗?

明显没有。汉朝立国时,匈奴就通过白登之围给汉朝下了个立马威,此后60多年,汉朝始终采取了和亲政策。后来汉武帝改弦更张,以暴制暴,一连打了30多年,将汉朝百多年的积蓄全都打空,也只是取得了匈奴的短暂认怂,远遁漠北的战果。匈奴最终被消灭,还是在东汉时,匈奴属地连续遭受天灾,导致经济实力大减。汉朝皇帝此时“趁你病,要你命”,联合东路鲜卑、南路南匈奴(带路党)、西路乌孙,共计十多万骑兵发起突然袭击,匈奴这才在以汉朝为首的联盟的绞杀下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这时是在公元89年,有一个历史名词叫做“勒石燕然”,说的就是这件事。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89年,汉朝与匈奴长期战争近300年,这才最终消灭匈奴。而这种消灭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随后在漠北草原上先后崛起了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同样对中原王朝腹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鲜卑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中原王朝势力勉强还能与之抗衡,静待时变。当唐王朝建立初始,突厥的强大已经是让人高山仰止了。

(西汉初期匈奴势力强大)

隋朝的纵横捭阖(反间计),加上游牧民族内部政治的松散性的固有毛病,使得突厥分裂成为东、西突厥。然而即使如此,分裂的突厥的势力也强大到让中原王朝不敢掉以轻心。隋炀帝曾经巡行至雁门,原本是想向突厥示威,不成想被突厥来了个回马枪,被围困在雁门关,差点脱身不得。到了唐朝初年,北方各个割据势力纷纷向突厥示好,请求做突厥的附庸,乃至于“儿皇帝”。李唐皇室在起兵之初,为避免双线作战,也曾经向突厥称臣以做权宜之计。“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曾经发兵18万,直突关中,逼近渭河,唐太宗不得不倾府库以求和。公元630年阴山战役(定襄会战),借助于突厥内部的分裂,还有天降大雪,唐朝才一举击破东突厥,李世民也成了天可汗。可即使如此,突厥的势力也远远没有消除。在武则天时期,突厥的复国势力就已经蠢蠢欲动了。前期只有700多人的突厥分裂分子,居然最后也能够与唐朝分庭抗礼,建立了“后突厥汗国”,一度称雄漠北和西域。唐王朝最终借助于回鹘人的势力,才将突厥彻底击败。不过,即使如此,漠北地区也不为唐朝所有,先后有回鹘人、黠戛斯人、契丹人占据漠北。随着中原王朝混乱的政治局势,很多汉人迁居塞外,从而给了这些游牧民族政治启蒙、文化教育等,中原王朝的文明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向周边辐射,最终在两宋时期,迎来游牧民族势力的大爆发。

(匈奴走了,鲜卑来了)

由此可见,即使在汉朝、唐朝这样的中原王朝强势的时期,中原王朝也没有彻底解决草原游牧民族侵扰农耕文明的难题。至于明朝,则是借鉴了汉朝、唐朝时对外族战争劳而无功,从而采取“保守治疗”,将蒙古边患始终限制在可以控制的程度。因为即使明朝倾其国力,将蒙古人犁庭扫穴,也改变不了漠北地区如“割韭菜”一样层出不穷的游牧势力。从历史经验看,如果将蒙古人的势力连根拔起,反而会给松散的游牧部落提供了整合成一个强大统一的部落政权的契机,不管是匈奴远遁后的鲜卑,还是黠戛斯西迁后的契丹,都是在如同真空的漠北地区势力快速膨胀起来的。因此,对于明朝而言,在漠北草原上,维持一个脆弱的共主政府,不给政治强人统一草原的契机,是一个划得来的买卖。

(后突厥帝国复国成功)

那么,为什么中原王朝击败了游牧民族的军事能力,却不能在草原上建立郡县,实行与内地一样的统治措施,将边疆地区同化成内地省份呢?

应该说从汉朝到唐朝,再到明朝,不管是哪一个皇帝都为此殚精竭虑。汉武帝还曾经在现在的包头地区开发了一个名叫“朔方”的经济特区,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扶持。然而又如何呢?这座朔方城才经营了30多年,就不得不废弃了。因为漠北塞外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农耕文明。这在后来的科学大发展中有了一个说法,叫做400毫米等降雨线。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是半干旱地区,只能维持畜牧经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让一部分汉民改变生活习性,也让他们变成牧民,永占斯土,不给游牧民族留下生存空间不好么?按理说,这个是可行的。实际上,在远古时代,之所以会有游牧区、农耕区这样的界限,也是长期战争妥协的结果。远古先民们畜牧、农耕不分家,其中有一些人,占据了水草丰美的地方,建设城镇和国家,驱赶走了另外一部分人。这些人北上漠北塞外,因地制宜,抛弃了农耕的方式,专事畜牧。可是漠北地区物产单一,所需要的盐、铁等生活物资,全赖塞内农耕民族提供。原本这种物资交换,用边境贸易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可是,畜牧经济是很脆弱的,经常会面临自然灾难。农耕民族因为粮食可以储藏,一般的灾年还能应付。可是游牧民族的牛羊没法储藏,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那几乎就是毁灭性的。可是生活还要继续,盐铁这些物资不可或缺,怎么办?塞内农民愿意赊给这些穷困的游牧民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抢劫这一条路了。既然来抢,自然要防。长城也就是应运而生,游牧民、农耕民自此天各一方,好似势不两立。即使有一部分汉民变成了游牧民,他们也不可避免受到同样的困境,不抢劫就要被饿死。抢劫,就等于要跟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游牧民族为了更好的突破农耕文明的防线,他们只好放弃了一部分的政治独立性,推选出来一个部落领袖,这就是他们的“带头大哥”,他们管这人叫“可汗”。这个带头大哥必须要为全部落的利益着想,带领大家去抢劫。如果这个带头大哥竟然表现出了与中原王朝求和的意愿,那么就是违背了草原各部的共同利益,就要被无情的抛弃。北魏时期,拓跋鲜卑即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草原部落抛弃。他们转而拥戴柔然部落,向原来的宗主国北魏发起了抢劫进攻。北魏皇室不得不收缩战线,沿着阴山一线设置了六个军镇用以防守。同时,北魏朝廷立刻更化改制,全面汉化,成为一个中原传统王朝,采用汉朝时的以中原为腹地,羁縻草原各部的统治方式延续统治。这种战略方向的选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操之过急,又忽略了六镇军民的利益诉求,从而酿成了亡国之祸。

(累世强盛的北魏帝国)

叙述到这里,初期强大的明朝为什么没有灭掉北元呢?即使拥有了火器这样的先进装备,北元也一直存在到1636年,几乎伴随明朝始终。

明朝初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也不能因此而认为北元就一定是弱势的一方。明朝初年,大力发展火器,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朱元璋对元朝的骑兵颇为忌惮,不只一次地对边将们告诫说不可轻敌冒进。明朝能够顺利驱逐北元,也是机缘巧合。元朝内讧不已,优势军事力量没有部署在前线,反而内部火拼。当他们缓过神来时,明军已经占据要地,凭城而守,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同时,虽然明军骑兵人数仍然不敌北元(战力自然也不敌),但是明军士气高涨,又大量装备火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骑兵数量和战术上的短板,从而一举将元军驱逐出塞内。朱元璋也希望能够如秦皇汉武一样,封狼居胥,在洪武朝,接连九次北伐,其意在持续打击北元军事势力,彻底毁灭他们。可是,即使战争意志、战略资源、兵民士气都占优势的情况下,在第三次北伐时,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也一样兵败土剌河,损失19000名精锐士兵,北元朝廷一度有卷土重来之势。朱元璋此后调整战略,开始沿着边境修筑城池,逐步蚕食北元的南进前哨,在塞外设置了多个卫所,如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蒙古人因此被驱赶到塞外苦寒之地。可是,这也远远没有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军事实力。因为即使扑灭了蒙古人,还有兀良哈人、还有卫拉特人,他们也在漠北草原的东西两端虎视眈眈。一旦蒙古人被彻底剿灭,他们随时可以取而代之,重新成为一支强大的势力。后来的瓦剌太师就是一个例子,就是他一手炮制了“土木堡之变”。

朱棣后来五伐大漠,中间也有挫折,如丘福就曾兵败漠北,损失10万之众,气的朱棣立刻征发50万大军要找蒙古人算账。可是蒙古人一看见朱棣的旗帜就跑的远远的,根本不给朱棣照面的机会。后来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打了一个小胜仗,斩获也不多。蒙古人立刻派了使者前来认怂,算是给了这个马上天子一个台阶下。当时的明军虽然装备有很多火器,也发展出了火器的战法,但是还没有等到材料科学的大发展,交通条件也没有达到,农耕民族的作战方式仍然如汉唐时差不了多少。游牧民族依赖他们与生俱来的机动性,可以跟明军周旋。明军如果长期悬兵在草原上,一旦粮草被切断,将会有覆灭之忧。所以,朱棣五伐大漠,也没有彻底将蒙古人剿灭,只是将他们打怕了,一个个跑到北京求收留(朝贡)。当然,这种朝贡秩序是松散的,是明朝政府花点小钱(相比于大军征讨所耗的军费)购买和平。

(明朝时的蒙古各部)

真正解决草原游牧民族的大杀器,是跳出游牧与农耕对立的另外版本的政治文明。清王朝解决蒙古人为祸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们将蒙古人绑在了战车上,同时又拔高了蒙古人的政治地位,形成了政治同盟。不过,清王朝最高超的统治手段在于真正的在蒙古地方上实行了“改土分流”的政策。清王朝以调解纠纷的名义,将蒙古各部都划定在固定的牧场,一旦越界,就要跟在北京或者承德的皇帝打申请(清朝皇帝身兼蒙古可汗,是蒙古各部共主)。这样一来,蒙古各部就被圈定在固有的土地上,各部不相串联。各种生活物资,统一由中央调给。蒙古勇士们则要出兵打仗,充当前线炮灰。做到了这种程度,清王朝还不放心,他们继续通过宗教手段笼络人心,规定蒙古牧民一户人家只能留一个人传宗接代,其他人都要去做喇嘛。喇嘛是不能有后代的,这样就限制了蒙古人的数量,不至于因为草原上资源不够而发生牧民起义。如此多管齐下,清王朝才把漠北地区收拾清靖。到了清朝末年,漠北草原蒙古地区人口才不足百万,且生活习性落后,如此再过数十年,不消战争毁灭,蒙古民族就将不复存在了。

至于明朝有火器,为什么仍然没有将蒙古人的势力彻底毁灭?答案就是如要想彻底长治久安,就需要在经济模式上彻底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改土归流”、“编民齐户”,多管齐下,才可收到效果。至于以暴易暴,虽然能够取得一时效果,但是难以长治久安。明朝时对待蒙古和倭寇(倭寇实际上形同海洋游牧民族,也是主打机动性游击战,让明军疲于奔命。好在倭寇侵扰的地区比较富庶,明军以游击对游击,能够就地取得补给,因此得竞全功),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至于以近代火器消灭游牧民族(不是明朝时的火器),则是文明形态的降维打击,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就如同现在,已经没有了原始游牧民族再建立起游牧帝国的可能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消灭一个政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强大如汉唐,也没有能力完全消灭匈奴和突厥。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是开疆扩土性质的侵略战争,而是保家卫国性质的自卫反击战争。无论是唐朝还是汉朝,针对突厥或者是匈奴,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边患。真正开辟扩张的土地,在北方的边界,和秦国全盛时期的边界,没有太大区别,无非以阴山为界罢了。

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这已经是扩张的极限了。并不意味着汉朝或者唐朝无力去打下更多的土地,而是对这些地方实在缺乏经营的兴趣。更不会耗费人力物力去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受降,安抚往往比军事打击更容易被接受。


汉朝对匈奴

汉朝对匈奴,主要有三大手段,第一是和亲,第二是军事打击,第三是招抚。这三个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独特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消灭匈奴。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军事打击,至今被人津津乐道,西汉王朝这次耗尽国力的大战,其实是打了一个平手。汉朝冒着亡国的危险,把匈奴打的也几乎亡了国。唯一不同在于,汉朝的恢复能力很强,只是经过二三十年,就恢复了元气,而匈奴则一直无法恢复到巅峰状态。

面对已经不造成威胁的匈奴,汉王朝采取了招抚的策略。借着匈奴分裂的机会,收降南匈奴,并且将长城以北阴山以南的区域,让给南匈奴部族繁衍生息。这是对归降的匈奴人最大的奖励。却也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危机。

到了汉光武帝时期,北匈奴实力再次膨胀,并且控制西域诸国,为了共同对付北匈奴,汉朝进一步拉拢南匈奴,其做主要的策略就是允许匈奴人内迁,然后将匈奴的勇士编入汉军序列。

从西汉建立一直到东汉灭亡,匈奴一直存在,直到西晋王朝,匈奴再次爆发,成为五胡乱华的前锋。而这样的伏笔,在招降南匈奴的时候,已经埋下。


唐朝对突厥

突厥对唐朝的影响,远不如匈奴对汉朝的影响大。终唐一世,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控制力大大加强,虽然这时候北方现后出现东突厥、后突厥、回鹘等政权,但没有让唐王朝倾举国之力去对抗。因为唐王朝倾国之力对抗的是西方的吐蕃。

对于东突厥,在很多人看来,突厥分裂后,实力就会弱小,会拿匈奴作比较。这是不科学的比较。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东西分裂和南北分裂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和地理位置有关系。如果南北分裂,南边游牧政权,可以获得阴山以南最好的土地,而北边游牧民族,却无法找到同样好的土地。

东西分裂则不然,东边的游牧民族,比如东突厥,依然可以拥有漠南的肥美牧场,而西突厥,则可以控制西域,扼守丝绸之陆,获得商旅的大量财富。而且隋唐时期并不像现在这样到处是戈壁沙漠,那时候的草场还是相当肥美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分裂,东突厥有胜兵四十万,西突厥也有胜兵三十万,而北匈奴人口不到二十万。完全就是因为南北分裂,北匈奴吃亏太大。

唐朝对于突厥手段更加多样而果断,建国仅11年,就发动了灭亡东突厥的战争,到了唐高宗之时,建国不过四十年,就已经灭了西突厥。即使在后来突厥复国,也仅存在了五十年,再次被唐军联合回纥部落灭亡了。

如果说唐朝可以灭亡突厥,这一点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因为自后突厥灭亡后,突厥再没有复国,也没有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影响。


明朝对北元

明朝时期,虽然热兵器已经装备军队,但这种装备,并不普及,而且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效果不大。那时候的火器,基本上和现在的烟花差不了多少,射程有限,装填慢,机动性差,到了明成祖时期,才有了一些进步。但这种进步,更多的是军队战术上的进步,对游牧民族的威慑力,远大于杀伤力。在土木堡之战后,神机营全军覆没,大量火器甚至响都没响,也先军队的马刀就已经砍了下来。这并不是明军不想用,而是装填火枪非常困难,火药容易受潮,在突发状况下,还不如烧火棍好用。但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神机营有了充分的准备,这才发挥巨大作用。

火器的优势的确有,但在大军团远征的情况下,火器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甚至可能在行军过程中,就会导致火药受潮,然后成为摆设。而明朝对阵北元,要翻山越岭走很长的路,即使极少数精锐装备火器,也无法彻底改变战场格局。

那么,明朝消灭北元了吗?当然是消灭了,只是没有用火器,依然用的是冷兵器。最终解决北元问题的是蓝玉,地点在捕鱼儿海。因为北元的实力,甚至不如北匈奴,而明朝军队战斗力,不亚于巅峰状态下的汉唐。这种仗,其实并没有废太多周折,可以说,走路的时间比打仗的时间都长。

北元灭亡,但蒙古人的威胁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瓦剌和鞑靼,依旧成为明朝的边患,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旧书斋


首先说一下冷兵器时期汉唐并没有消灭当时的突厥和匈奴,也只不过是将其锋芒给挫败了,然后让他短时间之内无法回到中原进行捣乱,算得上是宝境安民!其实就效果而言,朱元璋派出蓝玉北征草原,还有汉武帝出征匈奴所达成的效果差不多。

但是无论如何中原政权并不可能彻底的统治或者消灭草原部落。说起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无非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当时的政权结构。

其实北方的游牧民族很多,也并不是正统的游牧民族血统,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游牧民族往上数个三代,有可能他主动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原先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

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实你就像是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游牧民族的出现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种资源利用的表现吧,农耕的土地上面种植粮食能够得到大量的。物质补给和资源粮食在人的体内就会产生热量,而生产粮食就能够生产出人体内必须要产出的热量,而且粮食生产所转化出来的热量远远要比草原上面放牧这种粗犷的生活方式产生的热量要多的多。

所以游牧民族也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你没有游牧民族,你如何去利用照射在草原上面的那些太阳能,不能把这些能量转化成为热量,地球上面又得少个几千万人!

但是比较坑爹的就是中原文明,一般来讲都是以自我为核心,怎么讲呢?我主管的就是农耕文明,(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我是一个农耕文明的证券,这一说游牧民族该怎样去管理,我不知道,也不知道该怎么管没法管。

游牧民族的管理无非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去交税?农耕土地上面按照粮食的多少划分比例浇水,那这草原上怎么叫一头羊劈成两半,然后一半交给你自己,另外一半交给政府!而且在农耕的土地上面进行计量税收的话,你人可以跑你土地跑不了,只要守着你徒弟,你到时候生产多少粮食我都是清清楚楚的,可在草原上面如此广袤的一个徒弟,你如何去找人呢?你如何去清点牛羊和马匹呢?

所以如果让一个农耕文明去处理这个草原文明的税收和管理,那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其他的不讲,光这个清点人头数就已经够呛!所以历史上面除了一个辽国,其他的大部分的政权要么在建国之后几十年全部偏向于游牧政权,要么就是在建国之后几十年彻底偏向农耕政权,总之除了这些没其他的考虑。

有人就会问了这个辽国为什么会成功的,因为它实现的是一个朝代两个制度,大家都听说过《天龙八部》里面的萧峰是南院大王八,其实在契丹人眼中不仅有南院大王,而且还有北苑大王,这个南院大王管的就是南方的那些汉人和契丹人,而北苑大王管的就是北方的契丹人。

但无论怎么说,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处理方式,农耕的馆,农耕的事情,游牧管游牧的事情,可最后造成的结果也是两边差异,这样的情况不出事情那才有鬼。


漩涡鸣人yy


先简单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大概分为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中原地区孕育出了许多强大的中央王朝,而长城以北的草原也孕育出了很多强大的部落势力。两种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上互相碰撞互相吸纳。

实际上在清朝以前不管哪个中原王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哪怕是强大的汉唐也一样没有彻底解决,原因基本如下:战争是有成本的,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多厉害啊,三次远征匈奴,打的匈奴哭爹喊娘。可是结果那,匈奴消灭了吗?没有,他跑了,这边还没法追,因为补给线太长了。地盘打下来了吗?也没有,来年草长马肥匈奴又回来了。文景之治攒下来的厚实家底一下打没了,60000匹战马打到最后剩了4000匹,李陵不得不用5000步军对阵8万匈奴骑兵。 这就导致了后来中原王朝就不愿意和游牧民族打仗,因为打赢了一算账赔本,打输了更赔,不如就想尽办法来安抚,因为如果要打仗军费开销要远远高于割地赔款的钱,索性就不打了,你来一会我给你点东西。



而游牧民族那就没那么多问题,本来就是全民皆兵,上马就能战斗,也没有固定的地方。一旦年景不好就出兵来抢中原,就像一群死囚犯去抢银行,没有赔本这一说,横竖都是死,万一成功了就赚大了。所以就没有赔本这一说,怎么都是赚。到了明朝时期的蒙古,更是成为了明帝国的梦魇,土木之变,庚戍之变,都使得大明王朝陷于极度危急之时刻。似乎在清朝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一直是搞不定的。那么,中原王朝为何不直接派兵,控制蒙古草原,杜绝后患?


实际上,这个想法也只能想想,根本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至少在清朝之前,它是不切实际的。 中原王朝,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一统王朝。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农业为自然经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故而王朝的财政是很薄弱的,虽然也经常出现大规模的盈余,但这只是相对太平时期而言,一旦遇到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如蝗灾,水旱灾害和瘟疫,这点盈余顷刻之间便会烟消云散。所以,历朝历代,其财政收入大多之是能勉强维持基本军费和内政开支。

北部的草原地区,其不具备天然的,可供军事使用的堡垒和城池,一旦驻军,那么必然要增加财政开支,去修筑一个个成体系的堡垒和军事城镇。广阔的草原上,需要修筑的城池数量极多,耗费的开支也必然是一笔大的数目。这笔钱对于王朝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即使修筑城池,实际上用途也并不大。因为游牧民族一般都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居所。修筑固定的城池,对其地方实现占领,也无法避免其突然的骚扰,其强大的机动性,仅仅凭借军事占领,是难以做到彻底消弭隐患的。同时,由于蒙古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合种植业,所以如果驻军,军饷必然需要完全从内地运输,在古代社会,陆路运输的成本高,效率低,这样一来,王朝的开支便更加巨大。


芦苇少女重拾旧梦


你的假设前题不存在。事实上,元朝溃散退守草原的元朝朝庭后裔,已经投降了明朝,明朝承认了其对草原的世袭统治权,成了明朝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继续在草原作王公贵族的元朝朝庭后裔,也有到明朝作官的。有的在四川作到了将军,也有的去台湾作官的。在明朝作官的,全国各地都有。详见正史《蒙古秘史》。已归服,消灭从何而论?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冷兵器时期,汉唐能够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这个消灭也是需要等待的,只有在最佳的时机,才能把敌人给消灭。并不是一开始他们就能把游牧民族给打败。

事实上在汉朝建立的时候,汉朝被游牧民族打的找不着北。

历史上为何会有和亲政策呢?

就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打不过人家匈奴了,然后,给匈奴送去美女,送去金银财宝。

这样做就是为了换取一时的和平,刘邦执政的时候是如此,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执政的时候,也是如此。

直到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个时期大汉才有资本给匈奴一战。

毕竟文景之治是一个盛世,为大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也就是说汉武帝之前,汉朝的国力太弱了,他们根本不足以应对匈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隐忍。

汉武帝时期,大汉已经成立了100多年了。

这时候正是大汉最为强盛的时期,因此,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把匈奴打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一代。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能够消灭匈奴。只能说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了,匈奴真正的被消灭是在东汉的时期。

这时候距离大汉的建立已经300多年了。

唐朝对突厥也是如此,唐朝刚建立的时候,也是需要恢复国力的。

因此,唐朝的第一个皇帝,李渊他不得不给游牧民族采取求和的态度,来稳固已有的江山。

突厥一直都是存在的。

到了唐太宗执政的时期,有了贞观之治,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才开始对突厥下手。

当然了最终突厥也是被打的无招架之力,到最后的最终消亡。

明朝的时候,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明朝推翻的是元朝,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明帝国,就是因为他打败了元朝。元朝又开始跑到了大沙漠当中。

既然元朝败北了,朱元璋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稳固自家的江山了,毕竟当时的大明刚刚建立,各个地方还有很多起义军,他们都对朱元璋不负。

朱元璋只有先消除掉内患,然后才能更好的来消除北元。若是想要和游牧民族打仗,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力的支撑才行。

毕竟汉人要想消灭游牧民族,是深入到人家的大漠当中,这样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都是很大的。

只不过明朝还没有等到消灭北元的时候,他就提前亡国了。毕竟明朝仅仅经历了两百多年而已。

这大致就是明朝为何没有消灭北元的原因。


汉史趣闻


朱明朝的枪口对内不对外。对内可以镇压三千多起反对藩王圈田占地的农民起义,对外,连小小的倭寇,可以让其侵扰沿海人民二百年,对北方用兵,近乎天荒夜谈。嘉靖朝的首辅夏言,提议收复河西走廊,使北京不为国门,被罪以轻启战端,抄了家灭了族。


安平144796971


军事制度问题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汉朝更戍卒制度,所有成年男子都接受过军事训练,可以说全民预备役,战时补充兵源很方便,郡县制直接管理到乡亭,中央集权,财政军事大权都在朝廷手中,稍微发展一下打外族都跟玩一样

唐朝是府兵制,士兵平时务农,战时从军,武器自备,这减少了朝廷军费,发展了经济,也可以保证战斗力,但成军不易,兵源也不好补充了,参考哥舒翰在青海,三万多唐军精锐战死以后,在安史之乱中再也没有哪只唐军称得上是精锐了,也为以后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大明王朝就不一样了,募兵制 ,军费都消耗在维持部队编制上了,皇权又不下乡,乡镇靠士绅自制,朝廷收不到乡镇多少赋税,财力有限,武将位置低下,阉党与东林党互相斗争 ,互相掣肘,东西两厂,锦衣卫,太监监军,都影响军队战斗力,将领不得朝廷信任,强如戚继光,也得上书张居正自称走狗方能保全自己,后期遇到小冰河时代,粮食绝收,农民起义,天灾人祸一起来,再加上女真人也乘势而起,最终支撑不住


过尽飞鸿矣


不请自来,继续做一个悟空问答上的恶客,继续做一个历史大明白!

话说首先你要明白朙粉吹明朝有多夸张,而吹明朝火器多么厉害。其实明朝的火药配方并没有改良,其中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明朝火药的威力仅仅就等于今儿炮仗的威力!你用炮仗杀人你知道有多费劲吗?谁也不是傻子,站在那里让你给他全身捆上炮仗点着了炸,尤其北元还是游骑兵,成吉思汗时代的游击放风筝战术!

话说时至今日全世界的军事家有不研究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的吗?就像是全世界各国军事将领有不研究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吗?而朱重八收复江山主要是占了老韩家便宜,篡位而已,而当时蒙古人实在少,几代汉化下来腐蚀之下,战斗力明显不是在草原上顶风冒雪时期可比的。

而北元回到草原上之后,又回到了顶风冒雪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力逐步提升是必然而不是偶然了,这时候你拿着大号炮仗去轰人家,人家又不傻,就站在那让你轰?所以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了火器的制造和发展。

当然说到这里就会有人提明朝科技了,明朝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少在这鬼扯什么科学,您老是不是对科学有什么误解?我对科学的理解就是通过数理化能够体现事物的本质,并且通过数理化可以传承,并且通过数理化在未经过实验仅用公式就可以推演的,这才叫科学。

而明朝就别提科学了,数学就玩的一塌糊涂,天文历法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算不明白,连个节气算错了都说是小冰河!话说这样垃圾的朝代你让他撇开数理化去科学的使用火器,研发火器,改良火器,这可能吗?

而且朱重八开国的时候就定下的户籍政策,军户匠户什么的,这辈子不可能读书识字科举当官的,只是奴隶制的存在,而且他喵的还是世袭的,更别提各种贱籍了!哪怕有聪明人,再聪明不识字,没法把技术文字化数字化,没法确定数字标尺,你让丫的去生产黑科技?这岂不是强人所难吗?

再就是明代也有自己的苦衷,少跟我说资本萌芽,资本萌芽的理论依据是徐一夔的《织工对》,而《织工对》描述的时间节点是元末明初,瞅朱重八重农抑商那操行,丫能出现资本萌芽都见鬼了,而综合黄道婆是元朝人,我敢在此断定资本萌芽是元末而非明初!

而之后建文的那几年更别提了,建文完全遵从丫黄爷爷那套,祖制不容更改,所以建文时期若是资本萌芽更是见鬼了。朱四汗时期更别提了,朱四汗无论是去草原吃屎喝尿的武装游行,还是之后迁都北京,又或者派郑和去追杀失踪的朱允炆,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而滥发宝钞的时代就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货币是一个国家的信用的基本了,你大量滥发宝钞,透支国家信用,然后掠夺民间财富,这时间节点能资本萌芽?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谁要是说资本萌芽在朱四汗时期,大嘴巴抽丫的,用大肠思考问题吗?

当然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带回多少真金白银,珠宝象牙的,长颈鹿狮子大象的,话说郑和就算搬回来一座金山也是杯水车薪的!毕竟当时朱四汗要北征,要迁都,要发兵安南,再算上下西洋的周期,只能说郑和是个和平主义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阿拉伯战马从古至今都是鼎鼎大名的,丫能跑非洲带回来狮子大象长颈鹿,就带不回来阿拉伯种马回来打造自己的骑兵队伍,算了不吐槽了,毕竟这里说的是明朝的热武器!

话说明朝冶炼技术也有限,毕竟中国的铁矿杂质多,脱硫工艺技术差,从而导致金属强度低。而金属强度低的体现就是跟倭寇作战,日本刀杀人如麻,而我们的武器却一触即溃!所以就算就算换了黑火药了,火铳火炮也白扯,这些工业化的东西都必须依靠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而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应该点的技能点就是数学!

所以综上所述吧!明朝不是不想学习汉唐,而是学习不来,而且汉唐又如何,大汉再强最终难免三国纷乱人口锐减七分之六,各个军阀拉外援,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大唐再强又如何,最后难免沙陀人坐大,无论李存勖还是石敬瑭的。所以就算举国之力灭了北元又会有强大的游牧民族诞生,而天朝上国始终保持着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不肯同化他们,所以最后能混一天是一天呗!能自吹自擂是一天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