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題記:最近重讀《少年維特的煩惱》,與初讀之時的感受又有所不同。記得當初第一次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總覺得維特就是因為情場失意,才會因為情傷而鬱郁自殺。現在才明白離開作品的時代背景來談論作品是非常草率的。或許於維特而言,愛情不過是暗無天日的精神世界裡的最後一盞明燈罷了,當這盞燈都熄滅了,他也就再也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了。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少年維特之煩惱》封面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由德國作家歌德發表於1774年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早期最為知名的代表作。從某種程度上講,這部小說的暢銷讓早期的歌德聲名大噪。小說的情節並非完全虛構,它的第一部分帶有歌德本人強烈的自傳色彩:青年時期的歌德的確曾在一次舞會上曾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名字就叫夏綠蒂;而第二部分的情節則是歌德根據自己一位同事耶路撒冷的真實愛情故事改編而成:耶路撒冷因為愛情的失意自殺後,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也成了在愛情中失意的年輕人的朝拜聖地。

“對於他的精神和品格,你們不可能抑制自己的欽佩和愛慕,對於他的遭遇,你們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淚。至於你,善良的靈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樣的苦惱,從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

在《少年維特的煩惱》的開篇,作者歌德寫了這麼一段話。這可能就是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主觀意圖:讓我們在感懷於維特的不幸遭遇同時,能夠從中汲取慰藉。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來看看到底是什麼讓少年維特在最美好的年紀選擇放棄生命?

1. 逃離象牙塔——象牙塔式的成長環境,是維特的思想與現實對峙的根源

維特出身於一個比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是一個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他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教育,並懷抱著追求思想進步與自由的信念。也正是因為他多才多藝,追求自由,崇尚自然,所以才會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樸的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

但這樣象牙塔式的的生長環境使得維特天生多愁善感,他內心脆弱,情緒敏感,且心理鬥爭激烈,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兼浪漫主義者,同時也是典型的“感傷主義者”。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維特劇照

“象牙塔”中的維特在一開始是快樂的,甚至稱得上是一種悲情的 “樂觀”。故事的開篇就是維特跟一對姐妹陷入了 “感情爭端”:他愛上了其中的妹妹,但是姐姐卻愛上了他。這使他感到苦惱。

“親愛的朋友,我向你保證,我要,我要改正,我不會再像往常那樣,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不幸拿來反覆咀嚼;我要享受現時,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他把這件事稱為命運帶給他的“不幸”,而為了排遣這段三角戀給他帶來的煩惱,他告別了自己的家鄉,來到了來到了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按照他的說法就是他要享受當下,讓這件不幸的往事成為過去。

從這點來看,維特與《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倒有些相像,都是在無憂無慮的環境里長大,都在內心深處有著嚮往自由的憤世嫉俗的叛逆性,並因此不容於世俗,甚至都會為了感情的事而苦惱並把這作為命運賜予的不幸。包括他們最終結局,維特舉槍自殺和賈寶玉看破紅塵,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維特與賈寶玉都生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當中。儘管他們對自由都有著一種執念般的追求,但是在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下,他們對自己前途以及對所憧憬愛情的把控,都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或許在讀者們看來他們都頗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式的矯情,但是在他們那個時代,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及所處環境,我們也就能夠感同身受了。況且多愁善感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少年男女在感情裡的天性。

2. 逃離三角戀——愛而不得的情感悲劇,是自由理想與現實對峙的第一次落敗

山村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這使本就崇尚自然與追求自由的維特真正地迴歸了自然,所以他很快就忘掉了之前的煩惱。然而在後來的一次舞會上,他認識了一位叫夏綠蒂的女孩兒。第一次遇到綠蒂的時候,就見她被弟弟妹妹們簇擁在中間,正細心給弟弟妹妹分麵包,面龐溫柔而又親切。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綠蒂給弟弟妹妹們分麵包

“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

這種充滿愛的溫暖畫面,給維特帶來了一種溫馨恬靜的感覺,使之深深著迷。對於有著迴歸自然的“避世”思想的他來說,淳樸美麗的夏綠蒂無疑是他最理想的情感選擇。於是他邀請綠蒂一起跳舞。翩然起舞間,兩人都全身心沉浸在這種美好的狀態裡,彷彿全世界就只剩下他們兩個人。

從此以後,儘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

但是好景不長,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很快就回來了。這位少年也同樣深愛著綠蒂。因而維特再一次陷入了“不幸”中,但他對綠蒂的感情顯然不同於之前的兩姐妹,這次他是完全陷進去了,愛得真切而又痛苦。

如果阿爾貝特對他的態度劍拔弩張,或許還好一些,或許他們還能為了愛情來一場決鬥,但是偏偏阿爾貝特對維特也很好,並跟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如果綠蒂能夠勇敢一些,像《泰坦尼克號》裡的Rose一樣,能夠不懼封建禮教的束縛跟維特遠走高飛,或許還好一些,可是綠蒂偏偏謹守封建禮儀不越雷池半步。

這些都使他陷入了更大的矛盾中,痛苦中的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情感的苦悶,感到思想的不自由。此時,維特的多愁善感暴露無遺,這是他本身思想的侷限性,也是他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及所受到的教育使然。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維特、綠蒂與阿爾伯特

正如書中所說,“凡是使人幸福的,終究又會變成他不幸的源泉?”幸福的事終結之時,也是不幸降臨之時。

遇見綠蒂對於維特來說,無異於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但在當時的現實情況下也必然是他不幸的源泉。愛而不得,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幸的,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如此,所以此時維特的煩惱,也是我們的情感共鳴之處。

最終在朋友威廉的勸說下,維特選擇了離開。對他來說,不幸的事情是重複發生的,小說的開篇他來到這裡是為了擺脫“三角戀”的情感煩惱,而他離開這裡的原因同樣也是如此。

此時的維特還沒有把自己的愛情悲劇和結束生命聯繫在一起,但是面對同樣的事情做出同樣的選擇,則反映了維特個人的一些特質——他內心深處對於“不幸”的恐懼與無力。

這種恐懼和無力來自於強大的現實與他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追求的強烈對峙。顯然,在這場對峙中他是落敗的那一個。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在每次遇到這種煩惱的時候都不得不用“逃避現實”的方式來解決。這也為他最後 “窮途末路”的時候選擇自殺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3. 逃離世俗——與社會的格格不入讓維特看清了自己在強大現實面前的微不足道

魯迅先生認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維特回到了自己的城市之後,就在公使館找了個辦事員的差事。他儘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希望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些價值。但是本身所崇尚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的維特根本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

在給威廉的信中他把這段經歷描述為,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並對他處處刁難,同事們也對他充滿了提防戒備,唯恐他會超過他們。而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苦惱。

或許他當時所處的工作環境的確如此,社會等級偏見嚴重,官場腐敗不堪,人們愚昧無知,貴族勢利傲慢等等各種殘酷封建的社會現實讓他喘不過氣來,乃至於痛苦不堪。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維特劇照

其實當時身處這種環境的並非只有維特一人,可當所有人都身處於這種殘酷封建的社會現實,都要面對那些醜惡而又強大的封建力量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巨大的無力感中保持了沉默,並小心翼翼地融入其中。唯獨維特卻跌入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之中無法自拔。他感到不滿、難堪以及無所適從,並因此而感到深深的挫敗和無助。

當一個人對社會和前途都感到失望的時候,他的夢想和信念也必將隨之破滅,如果再加上生活與精神的負擔的日益加重,那麼他的精神也會瀕臨崩潰。而此時的維特正是處在這種狀態。

現實是時代的通病。即使他後來結識了謙遜老實,博學多才的C伯爵,即使C伯爵對他非常欣賞和看重,也無法擺脫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做客,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那群貴族用傲慢鄙視的態度看著維特,以致就算跟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伯爵無奈之下也只好催他離開這裡,但是不管他走到哪裡,看到的都是嘲笑的面孔,聽到的都是譏諷的話語。

這種不被接納和尊重的感覺讓他愈加孤獨和沮喪,所以氣憤和無奈之下他辭掉了公職。後來他甚至一度想要去參軍,不過在朋友的勸說下打消了這個念頭。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維特與伯爵

這是他第三次逃避現實。他的夢想和抱負在這個時候基本已經破碎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他對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這個時候的他就像困在黑暗裡的一隻小獸,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他又想起了夏綠蒂,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有忘記過她,而這個時候那種思念的感覺更加強烈。愛情,最終成為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出口和希望。

4. 逃離生命——對現實的絕望,使愛情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維特終於還是又回到了那個心心念唸的小山村,可是時過大半年,這裡早已物是人非:曾經熟識的村民也一個個慘遭不幸。他曾為之作過畫的一個小孩子已經因故去世,孩子的父親也得了重病,那一家人苟延殘喘;愛上女主人的農夫被解僱之後殺了人,維特想要救他,並竭力為他辯護,卻遭到法官的反對,最終農夫還是被判了死刑;曾經友善熱情的阿爾貝特,明顯也對維特展現出厭惡之情;甚至就連自己那麼愛慕的綠蒂也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嫁給了阿爾伯特,從此堅守著封建禮教再也不敢向他伸出雙手,乃至對他敬而遠之。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維特與綠蒂

歷經變故後的這一切與先前的印象有著天壤之別,巨大的落差使得早已經瀕臨崩潰的維特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痛苦煩惱到極點的他萬念俱灰,只能任憑那無處安放的情感,驅使著行屍走肉般的自己一步步墮入深淵。

聖誕節之前,維特在阿爾貝特不在時拜訪了綠蒂,併為她朗讀了莪相(Ossian)的詩歌。綠蒂感動得痛哭流涕,二人情不自禁地相互擁抱、親吻,就彷彿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孰知綠蒂卻在這時發誓永遠不再見他,親手埋葬了維特活著的最後一絲希望。

維特以旅行的名義向阿爾貝特借了兩把槍,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唸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自殺後的維特

是的,維特最終也沒有改變現實,因此不得不選擇以結束生命的方式讓自己獲得了永久的解脫。他不願意屈服,卻又逃避不掉現實,所以只能以此向封建勢力發起最後一次控訴與抗爭。

5. 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逐漸覺醒的德意志青年們無處可逃的靈魂縮影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個個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在維特那個時代,思想覺醒的青年們卻有著共同的“維特式”的不幸。

18世紀的德國,封建貴族專橫暴虐、腐朽沒落,而人民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不僅生活困苦,思想也受到壓制。當時的啟蒙運動在文藝復興成果的影響下,提出了博愛、平等和自由的主張與口號,這對歐洲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這一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城市青年們發動了的一次文學解放運動,即"狂飆突進運動",他們矛頭直指封建等級觀念,以及封建制度對於婚姻、對於個性的束縛,這成為了德國啟蒙運動的第一次高潮。而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這次運動的典型代表作品。

當所有人都戴著虛偽的假面,被封建等級制度束縛在一個互相傾軋、同流合汙的世界裡的時候,他們都在趨炎附勢、隨波逐流,並沒人真心站在維特的身邊。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維特劇照

此時的維特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跟其他人一起同流合汙,屈服於現實,卑微地活著;另一種就是用生命來控訴和抗爭,通過逃避現實來讓自己獲得解脫。

維特式的絕望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悲情遭遇,也是所有覺醒的德意志青年們共同的“煩惱”。而他的死也不僅僅是個體的消亡,而是思想的走投無路,所以才用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憤怒,來控訴封建專制對人性的壓抑。

結語

維特說“但願我能夠享受到為你去死,為你犧牲的幸福。”

他的死是對自我的堅持,對他本身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摯愛的一種終極追求。但是在那個理性與節制的時代,維特的愛情與理性背道而馳,而自身思想又與社會現實強烈對峙,所以他的死是對理性與現實的一種抗議,並且這最終成為他實現自我、昇華自我的唯一途徑。

維特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壓迫下,所有思想進步、追求自由的年輕人共同的悲劇。《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出版與長效造成了歐洲社會的轟動,當時整個歐洲都引發了青年人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這就是後來的“維特效應”

《少年維特的煩惱》:逃不掉的現實讓愛情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稻草

少年維特

但不得不說的是,維特的形象也有消極的一面,他太過於要求自我人性以及自由的抒發,將自己陷入了孤獨的傷感和無限的憤慨當中。本身的性格脆弱,多愁善感,以及自艾自憐,也是他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最後隨著自己的自殺,他內心那種嚮往自由的理想信念也隨之破滅了。這也是為何歌德會在《綠蒂與維特》詩中說道,

“請做個堂堂男子,請不要步我的後塵”

從表面上看,維特是因為愛情失意而死,而實際上,只不夠是他對現實的無可奈何讓這段愛情悲劇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 [德]歌德著 侯浚吉 譯.少年維特的煩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09-01

2. 魏朝暉,益文傑.《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死亡意識與狂飆突進運動中的民眾思潮.《 CNKI 》

3. 餘輝,餘琳.狂飆突進運動與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 WanFang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