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人們對歌德的印象大多有停留在,他是德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浮士德》。但讓歌德名聲大噪的,並非《浮士德》,而是早年間他寫的一本小書——《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部描寫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的中篇小說,在歐洲反響極大,尤其在少年人心中產生了很深的印象。有人說,這本書不僅是一個人的煩惱,還是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歌德通過一個少年人愛情情緒上的波動,把他對當時社會道德等級觀念的厭惡和個性解放的強烈訴求告訴世人,把時代普遍的焦慮和思想自由的意識展現出來。

實際上,歌德本身經歷了和維特一樣的痛苦。但好在,歌德並沒有選擇自殺。對歌德來說,求愛被拒絕的這件事情,或許有機會讓他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重新去思考自己的未來。而歌德選擇讓小說的故事走向悲劇,維特自殺了,無非是想以此警示世人正確對待少年的情緒煩惱,而讓他們奮發出重新認識世界、思考未來的信心,讓少年走進世界的美好裡。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01.少年人的煩惱來自於內心的矛盾,夢想和現實的掙扎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維特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那是因為他少年人極其浪漫的夢想和現實之間無法平衡。於是他數次逃離,卻又不得不回到原點。但是他最終卻沒有正確面對他的煩惱。

其實,維特的煩惱是少年時期特有的煩惱。他們會對愛情、未來生活等充滿一種迷茫和幻想。既無法解決和平衡,也掙脫不得。於是內心情緒有巨大的波動起伏,而這種波動起伏世人是從外表看不到的。少年維特把這少年人對這愛情和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煩惱詮釋的淋漓盡致。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① 少年的愛情煩惱:喜歡一個姑娘卻因為身份被拒絕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而在春天的時候,因為拒絕了朋友妹妹的告白和解決母親做的荒唐事,心生煩惱的他決定去一個偏僻的村莊裡度假。

在那裡,他遇到了此生的摯愛,綠蒂。綠蒂對維特來說,是個天使般的存在。維特很快就陷進去了,可是這時候的他,卻知道綠蒂已經有未婚夫了。因此,他只能把他的滿腔愛意藏在心底。

很快,綠蒂的未婚夫阿爾貝特回來了。而面對著未婚夫妻的恩愛,維特沒有辦法忍受,只能想辦法逃離。可是,在逃離後的每一天,維特依然在思念著綠蒂。而這種思念,讓再次回來的他忍不住了。在外界的幾次刺激下,終於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表面上看,這是個告白不成而自殺的故事。可是,這從根源上來說卻是一個追夢不得,而飽受折磨的事情。對維特來說,綠蒂是他夢想中的愛人,但悲哀的是綠蒂雖然愛他,卻不願和他在一起。

佛說:“人生有三苦: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而維特在綠蒂身上就已經遭到了其中兩苦。這是大多數處於青春期少年都具有的煩惱。

② 少年對未來的迷茫:在事業裡,無法做出正確的抉擇

當他離開綠蒂的時候,他把愛情的痛苦轉到了對事業的努力追求,維特回到了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這本來是一種很好的對愛情煩惱情緒的轉移和宣洩。然而,現實總是忽略少年人的這種煩惱,雖然維特努力適應工作,但官僚氣十足的上司不僅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己。這種社會上爾虞我詐的惡俗,對少年人並不友好。使得維特不單將愛情的煩惱情緒沒有成功轉移,卻添了更多的煩惱。

少年人在這種狀況下,會迷茫而不知所措,會被社會很多“惡”所吞噬,因此維特結識了一位看起來令人敬重的C伯爵,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這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但這只是一種表象,C伯爵與他的那群貴族團伙,永遠帶著高傲鄙視的惡俗,讓維特更加無所適從,只能選擇辭職。

這種虛偽的社會現實對淳樸稚嫩的少年人內心衝擊是巨大的,導致了他們寧願沉溺於自己的小世界,而開始厭惡摒棄世界。雖然苦苦掙扎,卻終無良法。

愛情事業雙受挫,終於使少年維特痛苦而絕望,對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當維特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併發瘋的青年,產生了一種少年人不應該有的驚愕表情。他雖然苦苦掙扎,試圖幫助別人,已獲得心安,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維特越來越悲傷,感覺生活已經窮途末路,於是選擇離開人世。

如果說,為了愛情離開人世是表象,那麼維特自殺的根源其實就在於這些日常細節中。原本能給他支持、鼓勵的人,接連遭受不幸。他人的不幸,會讓維特誤以為,自己即將遭遇不幸。在少年人心中,擺脫人生煩惱最好的辦法,也許只有徹底遠離生活,這是歌德對社會人類所發出的嚴重警告。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02.歌德選擇“少年”作為他吶喊之源的原因:以悲劇警醒社會

少年是社會的希望,這也是為歌德以少年為主角,併為少年吶喊的主要原因。最終他以少年的悲劇來警醒社會。在歌德所處時代,社會封建道德等級觀念以及對於“人性”的壓抑極為強烈。但維特崇尚自由,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這無關於他的家庭背景,也無關於他的身份。貴族的專橫和暴虐,腐朽和跋扈讓人們無法享受平等、博愛和自由。而這對於少年人的禁錮和摧殘是極為嚴酷的。

當時的“狂放突進運動”便是一個例子。於是,歌德選擇一種“狂飆促進運動”,以少年維特的煩惱來反擊,他並沒有誘惑人們選擇悲劇,也沒有偏狹的曲解人生。他並沒讓人們去輕易的吹滅生命之焰,而是以少年維特的悲劇來警醒社會,呼籲社會充滿博愛、平等、自由的溫情,讓人類社會的未來更加美好。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① 歌德關注的是整個少年群體,包括他們的煩惱心事

先來梳理一下,維特的煩惱有什麼:喜歡一個姑娘,告白被拒;職場和自己想象的並不一樣;別人的行為會讓自己亂想。但是,這些煩惱,一般只是出現在青春期。

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總是會因為一點點的小事而想東想西。甚至會因為喜歡的人的一個細微動作,而產生出無限的聯想。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小舉動,才是青春最美好的地方。

歌德關注的是整個少年群體,那是人類社會的未來。如果對於“少年維特”對愛情、生活和未來的迷茫煩惱忽視,那必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② 對於少年維特煩惱的疏導和關注,才是歌德的目的

維特是一個性格率真、感情細膩豐富、才思敏捷、愛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熱愛優美壯麗的大自然,崇尚純真的人性,同時才華橫溢,追求個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但維特作為一個“第三者”的形象卻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他厭惡虛榮無聊的小市民、矯揉造作的貴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場,儘管面對無處不在的排斥、指責和打擊,以致時時在感情的痛苦和心靈的矛盾中掙扎,他仍義無反顧地反抗世俗和傳統,追求純真的愛情。

所以,少年維特的本質上是昂揚向上,有自由追求的。

但如果社會不對他們這種煩惱情緒進行關護和疏導,少年維特將很容易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和價值觀。而少年人的觀念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未來。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03.歌德對於少年維特煩惱的吶喊喚醒了社會

“春風啊,你為何將我喚醒?……可是啊,我的衰時近了。風暴即將襲來,吹打得我枝葉飄零!”

《少年維特的煩惱》在1774年出版後,立即風靡了整個德國和歐洲,廣大青年不僅讀它,而且紛紛模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風度舉止。而歌德,也因為這本小書,一躍成為德國乃至西歐最享盛譽的作家。

① 維特的煩惱,其實是歌德自身對於社會的吶喊

有的人說,這是歌德曾經經歷過的事情。青年時期的歌德遇到過一叫綠蒂的女孩,綠蒂的父母早早雙亡,於是家庭的重任便落到了綠蒂的身上。而現實中的綠蒂,如同書裡描寫的一樣,純潔的如同天使。因此,歌德很快愛上了她。但是綠蒂早已同他人訂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歡綠蒂,但是他並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還考量過綠蒂和歌德在一起會不會更幸福。

結果,綠蒂始終沒有給歌德他想要的愛,更多的只是友誼。綠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並多次勸說他離開自己,在愛人和痛苦之間,飽受折磨的情況下,歌德還是主動離開了。

後來當歌德在韋茨拉爾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屢次求而不得的歌德只好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

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造就了小說中“完美”的綠蒂。而恰巧,書中綠蒂的名字就是叫綠蒂夏洛特。與其說,維特在書中的情感飽滿強烈,倒不如說是因為歌德曾經經歷過同樣的事情。他把他的悲傷和難受寄託在維特身上,以打發他失戀的苦楚。

② 《少年維特的煩惱》在中國引發了討論,並對中國思想的自由有著啟蒙性作用

在維特問世後的一個半世紀,我國也出版了郭沫若翻譯的的書籍。而這本書籍的出版,也對五四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新文學運動中,《維特》的思想自由和平等,也促進了中國青年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識。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所以,歌德將對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吶喊和警醒,以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影響了全世界,給少年們與維特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樑,讓社會傾聽少年維特們的煩惱和苦悶,也讓少年人理解維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對於自我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清晰地認知,讓他們學會正確地對待自身的小煩惱以及生活。

這是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最大的功績。我們該最終和警醒這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