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第一件、【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罐唇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内凹。通体以青花、红、黄、绿等色绘传统鱼藻纹。肩饰覆叶纹;近足处青花绘蕉叶纹;腹部以黄彩加矾红绘八尾鲤鱼,辅以各式水草荷花。圈足内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盖周边一圈绘鱼藻纹,盖面饰缨络杂宝纹,上置火焰纹宝珠钮。

第二件、【明 五彩鱼藻纹盖罐 瓷】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第三件、【 元 卵白釉暗刻五彩戗金碗】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五色花戗金五彩碗,高8.3厘米,口径1 7厘米,足径5.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矮小,底足内无釉,底心有一处类似荸荠状凸起。胎色白,釉色滢澈,内外满釉,为典型枢府窑器型。碗内口沿一圈忍冬纹饰,并饰暗花纹,碗心柿蒂纹内饰一梵文文字;碗外沿一道弧纹,并饰暗水波纹,外腹下部饰莲瓣纹和八宝纹。本碗纹饰由紫、蓝、孔雀绿、珐琅釉勾出,其间饰嵌金片。保存状况:完整。未经任何修补。

第四件、【 元 青花五彩鬼谷下山大罐】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大口,直颈,溜肩曲腹,平底。胎质细腻润实,釉面白洁,肥厚光润。青花发色湛蓝明丽,为进口苏麻离青料;五彩彩料光泽柔和,呈色鲜明。纹饰绘战国时期谋略大师鬼谷子下山救助徒弟孙膑的场景。人物线条用赭色勾勒,流畅潇洒,彩色平涂衣饰和林木,山石用青花皴染,图案布局疏密有致,技法随意自如。该罐器型规整大方,釉面老化痕迹自然,光泽柔和,为元代青花五彩瓷器中的精品。

第五件、【 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典型的大清康熙年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宝珠顶盖,盖为康熙时期五彩花卉纹盖,直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腹部绘制山水与人物,呈献清代康熙年下的写意生活,整体画法古朴,人物细腻,山水画工俊朗,疏密有致,色彩明艳。彩料老化自然,圈足底部满釉,底部修足明显符合康熙时期时代特征,保存较完整肯定很适宜收藏,而且价值较高。

第六件、【明 五彩鱼藻纹盖罐】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直口、帽式盖、阔肩、圆腹下敛、平底。盖钮作宝珠形,底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二行款。器身满饰五彩图案。盖面饰流苏八宝花纹,周沿饰鱼莲纹。肩部饰莲瓣纹,腹部饰游鱼、荷塘、莲宝、缀以各种水藻。近底饰蕉叶纹一周。明宣德已有五彩,嘉靖、万历朝以五彩见称,此罐采用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彩相结合方法绘制,红浓绿艳是这时期五彩器的重要特点,红彩为枣皮红,凝厚光熠,绿彩多用孔雀绿,同时以浓艳的青花绘制部分草丛,更衬托出彩色的雅致明泽,色彩对比强烈,绚烂陆离,形象生动,疏密有致,虚实谐调,实为是嘉靖官窑精品。

第七件、【元 五彩花卉异兽纹天球瓶 】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第八件、【五彩开光龙凤纹梅瓶】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早在明以前,釉下花和釉上彩的瓷器工艺已经成熟,但当时它们只是单独使用的色彩,直至明宣德朝才把这两种工艺结合起来,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明代彩瓷品种很多,长久以来,文献只以“五彩”统称,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才提出“五彩”、“斗彩”、“填彩”等新说,青花五彩瓷是宣德官窑所开创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是一种具有特色的陶瓷。

第九件、【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蒜头瓶 瓷】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第十件、 【清雍正 五彩山水人物笔筒】

十件精美五彩瓷器图片赏析

笔筒是为文房雅器之一,中空以纳笔,是其最初也是延续至今的特质。“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发端甚早的中华文明,最自觉的将历史的经验加以勤奋的传承。文化,不可逆转的囊括了一切它所触及的物质世界。书典必有刀笔,笔从人而行走撂握,久而久之,不便贮存携带,便有笔盒容纳,书案之上,则有笔筒承之。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各出土一件竹笔筒。金雀山汉墓的竹笔筒两端穿透,筒身镂有八孔,筒身中间及两端有三道皮箍,笔筒涂黑漆,出土时,笔筒里置有竹笔。筒身镂空是为便于取笔。由此可知,两汉笔筒是一个镂孔的细竹管,笔完全置于其中,与后世圆筒状插笔的笔筒有很大不同。三国时期的吴国文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中写道:“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且不细查其外貌,仅笔筒一词,便有史可查的绵延了二千于年。宋无名氏《致虚杂俎》载:“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然竹木易腐,无论是两汉,亦或是文物昌隆之唐宋,笔筒存世者皆寥寥可望。近至明代,各类传世器逐渐增多,蔚为大观,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一语道出了笔筒容毫纳笔的精神内核。明屠隆《文具雅编》载:“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又明文震亨《长物志》云:“笔筒,湘竹,栟榈者佳”,以上文献频出于明,即是证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竹、木、瓷、漆、玉、铜、象牙、紫砂等质地品类的笔筒,已经彻底的作为一种可以欣赏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无时不刻的出现在文房陈列之中。瓷质笔筒从目前的考古实物中看,最早之实物现于宋代: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记载“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型似筒状。宋代笔筒口径较小,传世不多” 。另据明代文献《天水冰山录》载,查抄权相严嵩家产之清单上,赫然列有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笔筒。故此推断,瓷质笔筒最早可追溯至两宋时期,而这与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氛围和高超的治瓷水准相吻合。而瓷质笔筒的再次勃兴,始于明代,盛行于清,并伴随有清一代高度发达的陶瓷制作水平而臻于鼎盛。清雍正时期,王朝初兴,瓷制笔筒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颜色釉等,而且装饰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装饰纹样有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或题写诗词歌赋等。此件雍正五彩山水人物笔筒呈筒状,圆口直壁,外底中心内凹。外底、足墙、口沿及器内施木纹釉,外壁中部留白,通景绘墨彩山水,并点染五彩装饰。外底满绘仿木纹理,无款。与之同类者,有一件故宫博物院藏,内、外、上、下及底足均为仿木纹秞,外壁通景粉彩松鹤延年的笔筒,与此件风格一致,也无款识,应当是为了追求像生之效果,故意而为之。此器胎体致密,图案在器物上环绕一周,展开则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构图有密有疏,水面的辽阔,林石的繁密,形成巧妙的对比。笔触上也极好的表现出多样的技法,山石的皴笔层次清晰,树木依种类不同或用点簇或用夹叶。彩墨结合,以墨笔为骨干,以青绿为主调,间杂些许鲜红,由于釉料的缘故色彩比之绘画又多了一分鲜亮明快。其构图疏密得体,层次分明,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格调清新,别具艺术魅力,整体画风富有清代宫廷山水画惯有的严谨富丽,文雅含蓄的特点,令人观之悦目,赏玩不尽。其细节处之绘画笔法,如松枝针叶,与同时期珐琅彩瓷名品“松竹梅图橄榄瓶”如出一辙,可印鉴为雍正官窑作品无疑。 仿木釉始烧于清代雍正时期,以赭褐色彩描出木材自然纹理,形象逼真,它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自然生趣,清雅怡人。《饮流斋说瓷》载:“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远望俨然如木,而实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景德镇官窑以红、黑二种不同的釉色绘成木理纹,有的还作藤条装饰,远看乍望俨若木制器皿。以其做装饰瓷器之中,有笔筒、臂搁等小件,也有大型的仿木桶。并有以木纹釉为座,配以粉彩、茶叶末等花盆、瓶等器物。单就墨彩产生则与雍正皇帝有着极大的联系,因为他对赏玩器物品鉴要求极高,大多参与设计,非精细而不用,其创造的瓷器品种亦多,墨彩即是其中之一。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彩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研究获得成功,窑工首先在白瓷上以黑料绘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宣纸上以墨笔作画,木纹釉与墨彩结合,在烘托主题纹样方式上新颖别致,而且更为世所珍罕。 查阅耿宝昌先生所著之《明清瓷器鉴定》,可知木纹釉搭配墨彩、五彩之笔筒,为雍正朝所独有,“…木秞地开光绘画的笔筒,款式甚为特殊,器内及外壁上下边线饰以木纹理的彩色秞,外壁中部绘有墨彩松鹤图或人物行旅图,在画面的花草和树梢上点染浅蓝、绿、淡珊瑚红、紫和白色,甚为新颖。”关于这一丰富釉彩瓷器的诞生,不能忽视一个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就是雍正六年旅任之督陶官唐英,其供职于江西御窑厂将近三十年,在都理窑务期间,创制新彩凡五十七种,这为创烧各种特殊效果的瓷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