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墳是指哪一代先人的墳墓?

市井中華


祖墳在中國古代是十分重要的。

古人對自己的祖墳,都是非常重視的。只要稍微有一點兒出息,都會盡自己的財力,努力修繕祖墳,把祖墳壘得又高又大又氣派。其實,從這個角度來說,祖墳就是活著的人的一種象徵,一種榮譽。祖墳又高又大又氣派,就表明這家的後人,幹了大事情。

古代想打擊一個人,就挖他的祖墳。魚朝恩和郭子儀有矛盾,魚朝恩想打擊郭子儀,就派人悄悄掘了郭子儀的祖墳。在古代,挖別人的祖墳,被認為是對主人最大的羞辱和最沉重的打擊。

古代挖別人的祖墳,也被認為是一種大罪。在唐代,“開劫墳墓”甚至與“十惡忤逆、故意殺人、放火持杖”是屬於同一類型的死罪。

認為祖墳很重要,損壞別人的祖墳,是對別人最大的侮辱和打擊,不但古人是這樣的認識,現代人也是這樣的觀念。當年蔣中正就因為不滿某人,竟然都還做過掘某人墳墓的事情。可見,這種意識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那麼,古人為什麼會認為祖墳非常重要呢?主要的原因,是古人認為,祖先能夠給後人積下陰德,立下陰功。

古人由於受天命思想影響,因此有一種“陰德”“陰功”的觀念。他們認為,一個人一生有什麼樣的命運,一生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都是祖上積下“陰德”立下“陰功”的果報。

什麼叫祖上的“陰德”“陰功”呢?這個既包括祖上生前所做的事情,也包括祖上死後做的事情。我們現在認為,人死後什麼也沒有了。但是古人不這麼認為,古人認為,人死後還可以大有作為。雖然古人其實也不知道人死後,會幹些什麼,但是他們總覺得人死後會做事情,會做事情也就會積下陰功。

(郭子儀)

我們知道,古人如果建功立業以後,都會封妻廕子。也就是說,給家人給兒子帶來福利。同樣的,既然古人去世以後,在地下也會幹些什麼,也會積下陰功,這種陰功也是能給後人帶來福報的。

雖然古人認可這種理論,但是又覺得不太可靠。為什麼不可考呢?因為祖先在地下究竟幹了什麼,誰也不知道,不確定。萬一他們什麼也沒幹,那不是白等了嗎?所以,每個人都會想著,幫祖先助力一把。

比如說,燒一些紙給祖先,點一炷香給祖先,念一部經給祖先。燒的這些紙,就是給祖先的錢糧。點的香唸的經,那是祈求菩薩保佑祖先,給祖先帶來好運。

還有就是給祖先修祖墳。這個祖墳就相當於給祖先修的房屋,祖先住在高樓大廈裡,那就說明他們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而這些功勞,又都作為“陰功”“陰德”轉給後人。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出口轉內銷”?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祖先的墳墓中,哪一代的墳墓算得上是祖墳呢?

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因為每個人的財力都是有限的。要吃喝拉撒,要衣食住行。把這些考慮起來以後,考慮祖墳的問題就少了。如果想把所有的祖墳都修一遍,那樣的話,耗費肯定是很大的。同時古人又有功利思想。他們在想,哪一級的祖墳能夠真真切切地給他們帶來陰德和陰功。能夠帶來陰德和陰功的,自然要重點修繕。不能帶來陰功陰德公的,可能在考慮上就會猶豫一下。

所以,古人需要首先確立祖墳是什麼的問題。那麼,哪一些祖先的墳,稱得上是能夠給後人帶來陰德陰功的祖墳呢?

一般來說,應該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這幾代。在給後人帶來陰功陰德的力量上,肯定是離自己的親緣關係越近,帶來的越多。父親比祖父帶來的多,祖父比曾祖父帶來的多,曾祖父比高祖父帶來的多。

因此,在修繕祖墳的時候,首先是修繕父親的,其次是修繕祖父的,再其次是修繕曾祖父和高祖父的。當然了,如果是有錢人家,會往上再修得多一點。皇帝家的祖墳,那是幾百年都一以貫之的。

說起來,其實古人恰恰搞反了,並不是祖墳給後人帶來了什麼陰功陰德,反而恰恰是因為後人有了出息,發達了,顯貴了,修了祖先的墳墓,讓祖先享了福。如此而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祖墳的涵蓋面很廣,不管傳下幾代,如果能追根溯源,前幾輩的都稱為祖墳,但是一般祖墳墓埋葬不會延續的特別久,普通百姓不比皇家,一般需要【頂腳】。就是兒子的墳必須埋在父母父母腳下的位置,一般在埋墳前都預設好位置,父母腳下幾個兒子呈一字排開,再下一輩再往下排,一般三輩到五輩之後就出現排不下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另立墳頭。

農村傳統埋墳示意圖

另立墳頭不能直接埋在其他地方,比如上圖埋了三代人,第四代去世後,再埋在老墳地顯然太擁擠了。第五代子孫會為第四代另立墳頭,但必須要在父母墳前立名堂,就是用石碑刻上第三代祖先的名諱排位,埋在父母墳頭的上邊。起墳頭要超過父母的墳頭的大小。這樣一來,第三代就會有兩個墳頭,一個是原埋葬地墳頭,另一個是第四代另起墳頭前面的名堂。第五代以後的子孫燒紙祭奠,就可以不再去前三代的祖墳,在自己父母墳前和祖父母名堂前燒紙即可,如果有家族性的大型祭奠,還是要去老祖墳。

上邊只是舉了個例子,實際埋葬時第幾代外遷不一定,視墳地具體預留的地方大小和後代子孫多少而定,外遷也不是都在同一代,早的第三代可能某個子孫多的支系就可能外遷,子孫少,預留地方比較大的,第六代遷墳的也有。

不同地區風俗也會有差異,以上我說的這個是唐山周圍各縣農村的傳統習俗,名堂的設置方法也有講究,一班挖好墓穴,然後用磚起一個小型墓室,石碑一般都不大方形或長方形,立於墓室之內,碑前點一盞油燈,然後墓室加蓋覆土起墳頭。現在都簡單了,不再專門去刻石頭名堂,只是用老青磚磨平一面,用筆寫上名諱排位,用鐵釘等工具把字刻一下,這樣磚墓室就小多了,僅可容納一塊磚就行。


山野論史


中國喪葬制度下的祖宗十八代

喪葬制度是維繫家族統領關係的內核,維繫著一個家族,一個集體組織的基本價值。喪葬制度歸根結底還是來源於對生命的敬畏,我們很多時候都存在著一種觀念,生命在空間和時間到底是不是永恆的,有沒有靈魂這個東西的存在?這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獨有文化體系,在世界文明史中喪葬文化都佔據很大的比例。


在我們中國,農村的風土人情才是中國古文明的高度凝練,喪葬制度在農村地區主要的表現就是墳冢,而墳冢的聚集又形成了墳塋,而這又代表著中國宗族制的延續,家族文化始終是農村的精神支撐,儘管現在的家族文化逐漸的衰敗,以致趨於沒落。


我們現在最長聽見的一句話“祖墳上冒青煙了”,這句話表示祖墳位置選的好,由於祖先對子孫後代的庇廕,後代子孫有著坦蕩的仕途,生活優越。我們也經常聽到“祖宗十八代”這一個概念,

我想“祖墳”跟“祖宗十八代”一定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序稱謂: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下序稱謂: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u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即:子、孫、曾、玄、來、晜(kūn)、仍、雲、耳。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



祖墳就是自己上九代墳墓的統稱,只要是上九代的長輩,都可以埋葬於祖墳,我國古代儒家的禮制所要求的葬就是全屍、盛棺、葬於土中,並封墳植樹。由此,孝子對仁有深刻的自覺,仁心成長,進而有仁義禮智廉恥等德行,儘管其程度不等。這樣的美德乃是人們合作互助、社會維持秩序的關鍵。


祖墳是踐行祖先崇拜之禮的重要場所,可以安頓人心,養成國民的“敬”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祠堂在遭遇20世紀中期的大毀壞之後沒有恢復,上墳就成為最為重要的祖先祭祀之所。每年特定時間重複這樣的禮儀,民眾的精神就定期收到淨化、提升,長此以往,則養成敬心。

祖墳崇拜信仰是華夏族群最古老、最樸素、最廣泛、最深厚、也最強大的信仰。

聲明:此文為March新媒體於悟空問答首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March新媒體


我們家的祖墳到第七代,也就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裡,只是最上面都是單代,其實到我爺爺的爺爺才有三個兒子,前面的都是隻有一個兒子,我爺爺的爺爺三個兒子,一個兒子小時候被狼吃了,七個孫子,也被狼吃了一個,從那以後他什麼都不做了,每天去山裡打狼,到我們這一輩,我們還是很親的,我的觀念就是祖墳在一起,活著的人什麼時候都是親的,祖墳不在一起了,後人也會分成倆個家族的人,不是那麼親,只是很近而已,我們這裡有的家族爺爺的兄弟,後人也不會感覺親,


祖墳,不管幾代只要保持完好的自己老祖先人的墳地統稱祖墳。但是對子孫後代起作用的,當然血緣關係越近作用越大。事實證明地形好,自然環境沒有破壞,對後人一直起作用。對誰起什麼作用他有天地定位。比如老大的定位好有星體就對老大好,連綿長遠就會發達久遠。老二的短小就不好,有嚴重破壞就會出問題。準確無誤。只是現在運用的不多。因為假的很盛行,真的沒人信,真假難辦,是非顛倒。事實的風水是科學的,不但對每個人都有關,從大處講對國家建設,單位建築,個人生存都具有重大的決策意義。但現實中歪曲很多,甚至不敢正視真正的風水,令人無耐。


網絡大實話大大


祖墳能追溯最早的墳!影響最大是數上三代!認祖歸宗是傳統美德!貢獻效國家祖先爭光!(題;祖墳最早影響較少)



永動機一


有三種

第一種是五服內的,過去民間墳墓只封土,過個百來年封土平了,過了五服了,子孫也不紀念了。再過一些年,這塊地又會成為田地,後人會在上面耕田。

第二種是七祖,風水也好,玄學也好說的都是七祖,不是祖宗十八代。七祖往上影響也就小了。

第三種是有宗族的,埋葬宗族成員的墳地統稱祖墳。現在說的祖墳其實說的最多的還是這種,過去說的死後不得入祖墳也就是這種。如過去宗族中多規定刑徒不得入祖墳,就是坐過牢的人不得入祖墳,在今天南方的宗族中有的也保留了這些規定。


梁興揚


祖墳的條件是對墳地的歸屬權有繼承和維護的宗地。有家族宗譜紀錄,在氏宗祠堂既有牌位又有供後人祭掃的墳墓群為祖墳。一般是大家族人家分支遷往他鄉之地,或是官賈紳士取得名望之後,購買山林土地建立宗族勢力,因此有牌位而無墓為先祖,而在宗地有牌位又建有墳墓的建宗第一人的墓地為此宗祖墳。祖墳後人墳墓各宗族有不同規定,時代長久的大家族都有宗族山地作為喪葬公共用地,外人是不得葬入的,舉家外遷的後人可回宗續譜,但只有五服以內的下一代長子死後可以入祖地安葬。至於現在農村仍存在多年多代的山林葬地,沒有宗族管理,沒有祭掃儀式就談不上稱謂祖墳了,只能是先人土丘。


海水2077


“祖墳”,顧名思義,就是指祖先的墳墓。在我國古代,對於祖墳的重視程度是相當高的,它不僅代表著家族顏面,祖墳的風水更是影響著子孫後世的前程。所以,祖墳一直以來都是十分被人們看重的。

那麼所謂“祖墳”,到底是指的哪一代的墳墓呢?“祖墳”這個詞出自元曲《延安府》:“俺去那祖墳裡燒 一陌紙去,若要富,敬上祖。”所以,祖墳這個概念形成於元朝,但是這只是這個名詞的行成時間,風水中祖上墳墓對後人的影響是一直都有的。



“祖墳”對於子孫後代來說,是一種闢護和福廕,在風水學上,並沒有規定祖墳最初的一代是哪一代,理論上只要是自己的長輩,都該是祖墳。最吉利的祖墳,其風水能影響後世二三百年,而最少的,也要影響二三十年,一般是三代到十幾代之間。


通常,能被稱為祖墳的,必須至少在自己之上三代。古人相信一個輪迴天年是300年,30年一小轉,60年一大轉。而對自己有影響的,就是自己的前三到四代,但是之前的祖先,也是祖墳。所以,只要是自己的祖先,就能被稱為祖墳,只不過隨著時間消逝,會變得越來越淡罷了。


歷史密探


這個沒有標準!在過去大戶人家弟兄侄孫多,共同的祖墳能埋十幾代,說明墳地能埋下那麼多人。有的子孫本事大,把自己的祖父母或父母從老墳地遷出,自成一支,這一支人就稱自己的墳地立祖的老爺爺為祖宗了。



一號儍子


祖墳顧名思義,是指埋葬祖先的墳墓,既可以指多個祖先墳墓,也可以特指某一個祖先的墳墓。百度百科言其出自元代無名氏的 《延安府》第一折:“俺去那祖墳裡燒一陌紙去,若要富,敬上祖。”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隨意檢索文獻,至少在唐代就有“祖墳”這一詞,如駱賓王的《駱丞集》卷二有“今濟南王氏祖墳梓桂生枝葉”。祖墳既然是祖先的墳墓,那麼在廣義上講,只要是祖先的墳墓,都可以稱之為祖墳(這句話好像是廢話)。

宗族對墳墓極為重視,表現在族譜上,不僅將墳地單獨列為一卷,而且在每一個故去的族人名後,都會有埋葬地點。所以,從宗族的角度來說,祖墳通常都是從始遷祖或者一世祖開始,然後形成一片固定的家族陵園。不過,因為宗族的特殊性,在經歷若干代、人數增多之後,會分成若干房(北方有些地區也稱門),而每房一般都會選擇不同的居住點,又從房祖開始,形成新的家族陵園

;而每房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還會分出若干支系,又會形成新的家族陵園,再細分就是每個家庭。所以,如果按照家族陵園為參照物,那麼一個宗族的祖墳通常是分房之前的若干代祖先的墳墓,其後每房可能會以房祖墳墓為祖墳(尤其是當這一房遷出以後)

家譜中的墳墓圖

也就是說,祖墳是相對的,並沒有明確的哪一代祖先,一個家庭父祖墳墓可以是祖墳,一個房支的房祖或支祖的墳墓也可以稱祖墳,而一個宗族始遷祖更可以是祖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