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死後“落葉歸根”真的那麼重要嗎?你怎麼看?

奇點旅行記


這是老人家們的一種思念家鄉的說法,也是一種真實想法!一般來說,人在死前就會考慮到要回家,要死也得死在家裡,埋在祖墳地!如果死的時候,回不到家鄉,他會死不瞑目!

這雖然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可是人們這麼多年一直都是這樣世襲下來的!

尤其是“落葉歸根”,老年人都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裡。只有把自己埋在家鄉的土地上,才算入土為安!


992舒暢


我認為人死後落葉歸根這個問題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都很重要的吧。下面我就來分析分析。

人在年輕時為了生活、為了賺錢養家,或者只是單純的想逃離這個窮地方,一直在外拼搏和生活。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那種想家的情緒越來越濃烈。很多人一旦兒女成家,不用帶子孫了就選擇回家養老。還有很多在外地或城裡買了房子,去世之後回到老家下葬,其實就是想落葉歸根,迴歸故里。

我家對面的鄰居已經幾十年沒在老家住,房子都塌了。老太太90多歲,跟著兒子在城裡生活。前幾天老太太生病,快不行了,她就跟兒子說她想回家。今天一早兒子開車送她回來,在車上一直都好好的,人很清醒,氣色也不錯。看她的狀態,兒女們都認為她怎麼樣都還有一段時間的生命。可是回到女兒家(自己家的房子沒住人,塌了)剛睡下就合上眼了,走得非常安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回家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她,等到家了就沒有遺憾了。

其實這無關迷信,就是一種信仰,是大部分中國人植入骨髓的信仰,是身在異鄉的人對家鄉的思念。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多數人對家鄉都有很深的感情,哪怕你年輕的時候多麼想逃離這個鬼地方,哪怕你在外面多麼的風光,可在外面生活久了,總是會懷念家鄉的一切。我看見很多在外工作幾十年,在城裡都買了房子的老人,如今都回到老家,在街上買套房子過著養老生活。

有的人即使客死他鄉,也想魂歸故里。所以落葉歸根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黃馨嫻


人老歸家,貓老歸山。作為世界上的萬生萬物,生的時候可以飄揚四海,落地為家。但是等到老了的時候,尤其是到百年之後,都是要回到生他養他的地方,也就是要葉落歸根的。

年輕的時候,為了養家餬口,為了改善個人的生活,就會到很遠的地方去打工,去拼搏,享受著成功的喜悅與快樂,而對家的觀念卻是很淡薄,很淡薄。

到人老了的時候,每當靜下心來,就會想起小時候的事,想起小時候的家,想起小時候的鄰居和朋友,更讓人不能忘記的是,光著屁股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他們會充斥著自己的腦子,揮之不去。這個時候才真的會想家呀。

我的一個鄰居,是個70多歲的老婆婆,因為只有一個女兒,在北京生活。為了照顧老人,就把她接到北京生活。他開始死活不願意過去,因為老了,過不慣那裡的生活,更害怕死了,把她火化,把骨灰留在北京,不能和家裡的人團聚。

通過女兒的死說活說,並承諾等她病重以後,把她送回老家,讓她壽歸正寢。她才勉強地同意過去了。

後來,在她病重以後,她一直吵著鬧著要回家,可是回家以後誰來照顧她呢?女兒並沒有滿足她的願望,只能在老人回家的喃喃私語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見。一個老人在老了的時候,回家的期望是多的迫切呀。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這個問題要看多大年齡的人回答了,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沒有這種觀念了。就是我們這種年齡的也不太看重落葉歸根了。可是老年人還是講究的。我記得我一個爺爺,年輕時住在岳父家,等他老了得了老年痴呆症了,只要家裡人看不到就會回我們這裡。只要回來就會念叨,等到他百年之後要回來,要回老家。我想很多的老人都希望能落葉歸根的吧。


小芳的日常生活


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情感上的歸屬,也是數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

也許很必要!但也並然不一定!其實我也一直這樣問過自己!我自己在外面努力,不管過的怎麼樣交再多的朋友,怎麼樣的開心度日,就算全部家人陪我一起,那怕在外地安家,那怕故鄉沒什麼特色與至友!至少那是我長大的地方,我10幾年的美好童年記憶是在那裡。不管歸根與否,不管你是否與家人在一起。

很多老一輩人背井離鄉的討生活,臨近死亡時,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往往都會想到落葉歸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對於離鄉漂泊的人來說,那片生養他的地方,是一輩子的牽掛。


臻子森


我是個法醫,可能對死亡這個事情體會的比較深,也希望每個逝去人最後能夠葉落歸根,這個問題我回答一下吧。


因為職業的緣故,幾乎每年都會出很多未知名屍體現場,這些遺體有時候高度腐敗,生前面貌已經辨認不清,或者身上沒有證明任何身份東西,或者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甚至都不知道他從自哪裡來,亦或奔向哪裡去,或者住在哪裡。要想證明死者身份只要通過DNA檢驗來證實。說實話每次出這樣的現場內心都很糾結,覺得就跟大海撈針一樣,因為心裡中總希望這個逝去的人能夠找到家人,能夠落葉歸根,因為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具未知名屍體都能比中,證實他們的身份。


有時候比對上了,內心也是無比激動,然後就著急忙慌的通知辦案單位,讓他們聯繫死者當地派出所以便查找死者親屬,並讓死者親屬來認屍。雖然這是一件殘忍的事情,但是不得不做,因為在我看來,讓每個客死他鄉的人能夠回家,讓他們親人知道何時何地何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是我的責任。我記得我曾經出過的一個案子,死者家屬把遺體不遠千里運了回去,當然一般都是在當地火化把骨灰帶回去。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葉落歸根”吧。

我記得曾經趙本山主演過一部電影《葉落歸根》,講述的就是民工老趙為使好友老劉死後“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這個電影體現了小人物的悲歡,也讓人看到人世間的冷暖,還有默默的感動。


唐朝詩人曾經有一首詩《回鄉偶書》中寫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也許就跟中國特有的鄉愁吧。



就現在而言,我是個戀故鄉的人,其實對老家的一種眷戀。因為那裡是我孩提生活過的地當,那裡還埋葬著的我的爺爺奶奶還有祖輩。其實工作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回到老家--那個小時候生我養我的美麗鄉村。即使在現在看來老家交通不發達、信息落後,但是每年抽空都會回去一兩次,每當看到質樸的鄉親、聽到熟悉鄉音、看到美麗的山山水水,從山上看到排列整齊一排排瓦房,看到傍晚時候裊裊炊煙,內心就會感覺無比的放鬆,心情也很愉悅。所以我希望我逝去那天,能夠葉落歸根,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時候,我想到小時候一首流行歌曲《故鄉的雲》,或許這首歌很多人沒有聽過,也不認識這個歌手,無所謂了,歌詞代表一切。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歸來吧 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 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

踏著沉重的腳步,歸鄉路是那麼的漫長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

歸來吧 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 歸來喲,我已厭倦飄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


願每個逝去的人,都能葉落歸根,死得其所……

我是“非著名法醫”,期待您的關注!


非著名法醫


《周禮》中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落葉歸根”、“故土難離”指的是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歸故土,“生當封侯,死當廟祭”是中國古代人的生死期望,不論生死都有一個歸宿。

現今有多少在異國他鄉飄泊的老華僑,臨終前叮囑兒女將其骨灰撒到神州大地上,這就是落葉歸根,感人至深。



人為什麼死後要回歸故土呢?造成這種夙願的根本原因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土葬形式的極端化,宗法制社會下的祖墳情節。

觀念:

土葬習俗的形成,同人們的觀念有著密切關係。《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從中可以看出,古人認為人死後形體埋入地下,脫離形體的靈魂才可以歸於天。

土葬與鬼魂觀念有密切聯繫,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現代,人們在埋葬死者時,都要為之隨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種用具、食物、裝飾品等,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土葬是靈魂觀念產生以後誕生的最古老最普遍的葬式之一,古代的人認為死者人土是人的必然歸宿,目的希望使死者得到永恆的安息和葬地。



環境:

土葬習俗跟人們居住的自然環境也有關係,中原地區,土地肥沃,農業文明悠久,漢族世代以農為主,視土地為生命之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以及慎重追遠的倫理情感。他們認為人死後埋於土中,是靈魂得以安息的最好辦法,也就是所謂的“入土為安”成為漢人的信念,影響至深。

宗法制社會下的“祖墳”給人歸屬感,人活著的時候要有歸屬感,死後也要有歸屬感。中國曆來以農業立國,重視土地表現為,活著的時候留戀鄉土地,死後則歸葬祖墳,這就是人生最後的歸宿。因而後世有“入土為安”之說。




在中國古代,人們將自己死後能體面地進入祖墳視為一個完滿的人生,同時還體現出“哀榮”的原則。通過對祖墳的四時祭祀可以維繫整個家族,比如現在農村依然還存在的以家族為單位的祭祖。由於祖墳如此重要,所以中國自古就有死於外地者,親人扶靈柩還鄉葬入祖墳的習俗,也就是所謂“落葉歸根”。


悼亡吟


很多人在外,死了之後都會要求自己葬回家鄉,人死了要葬回自己的家鄉其實可以用個一個成語來說,就是落葉歸根。

  記得有一部電影《落葉歸根》說的趙北山飾演的老趙揹負著對老友落葉歸根的承諾在路上帶著屍體回家的故事,在旅途中揹負著愛情、親情、責任、家庭的一個個孤獨的小人物。影片定義為喜劇,但喜劇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人們對死後落葉歸根的悲涼嚮往。整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漂泊在何方,落葉終將要歸根,警醒我們對家和故鄉的感知在商業社會中生活壓力下已逐漸淡漠,傳統家族文化即將受到顛覆,但是希望我們內在的“根”和那份對傳統家族文化的價值標準不要迷失,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殘留心底的那一抹家族文化還能否傳承。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近幾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家鄉的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大多都會在陌生的城市安家落戶。這種人口遷徙的變化,終將使我們的宗親血脈關係逐漸疏離,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生活的浪潮終將淹沒傳統的家族文化,傳統家族文化的觀念也隨之衰落。這幾年有一個現象相信我們大家都能體會的到,就是在故去老人去世的葬禮上的親人聚會比春節還要齊,老人的葬禮變成了另一種親人的聚會,隨著他們這一代老人的逐漸離去,這種聚會可能也會越來越少,家鄉也終將變成了故鄉,當下的陌生城市會成為我們未

 落葉歸根,人死歸土,外面的世界雖然繁華,不及家鄉的塵土,永遠保持一顆虔誠的心,未來的路一定越走越順。

我的觀念是不是有點老土了,估計有很多年輕人都是無所謂的太度。


福灣雄哥


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重視傳統觀念,老人落葉歸根回到家鄉安葬和神主牌進入祠堂,這兩樣都非常重要的,以前有人在外地過世無論如何都要把屍體運回家鄉,現在實行火葬做起來更方便,因為火葬後骨灰盒容易運輸。

為什麼一定要回鄉安葬?因為本地風俗清明節子孫可以拜山祭掃墳墓,神主牌安置在祠堂裡每年一次享有子孫的祭祀。


我們家族的一世祖公清朝康熙時在蘇州過世,他生前有兩個家室,結髮妻子在廣東陸豐,再娶的一個在蘇州,當年我們陸豐的子孫要求人一定要回家鄉安葬,蘇州那邊的子孫卻堅持在當地造墳,結果兩邊的子孫為此事而打起了官司。

蘇州當地官府對此事也無法判決,只好做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棺材,由兩邊的子孫抓鬮來決定,結果還是我們陸豐的子孫得到真人的棺材,於是用船通過海路把這個棺材運回廣東,據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到達陸豐。
本地還有一個傳統風俗,如果人在外地是非正常屬意外死亡的,死者屍體需要在當地火葬或者已經埋葬處理的,這時可以請法師(道教的也稱師公)到當地為死者引魂,辦完引魂的法事功德後才可以將骨灰盒運回家鄉安葬,這樣做死者的神主牌才能進入家族的祠堂。



海陸雙豐


想落葉歸根的人一定是漂泊在外的人,一世滄桑,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越來越思念家鄉的親人和那片養育了自己的土地,沒去是之前就想著回家鄉養老,那是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那是因為自己真真正正屬於那片土地。另外,人去世後,我們是相信我們會去到另一個世界,那裡有我們的親人朋友,所以,我們即使身在遠方無法活著的時候回到家鄉,那麼死後也要跨越千山萬水,和親人朋友在那邊團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