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唯才是举很少处决自己的谋士,为何要杀掉“足智多谋”的许攸?

饶河清


曹操唯才是举不假,不过和其他谋士相比,许攸可算不上足智多谋!

许攸曾经对袁绍献过一策:趁着曹操全力来攻的机会,只用一部分兵力与曹操对峙。另派骑兵前去偷袭许都,把汉献帝迎取过来。

这条计谋看似非常不错!不过袁绍却死活都不肯采纳他的这个计策,惹得许攸都发火了。

袁绍采用他的这个计策能成功吗?

难说!有着荀彧等人在那里坐镇,成功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何况许攸的这个计策,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采纳。裴松之做注的时候,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补上的。应该可以看做陈寿不太认可这段史料。

许攸投奔到曹操那里,让曹操去偷袭袁绍的乌巢。许攸能献上这个计策,只不过是因为许攸刚从袁绍那里而来,熟知袁绍的虚实罢了。

曹操如果获知了袁绍的虚实,不需要谋士们献策,曹操自己都不难想到这个计策。

由此看来,许攸在曹操手下,也不过就是个一般的角色,像这样的谋士曹操手下有的是!

许攸却看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分场合地屡屡给曹操难堪。甚至在参加宴席的时候,当着那些下属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曹操虽然表面上和他继续嬉笑,但是心里却越来越讨厌许攸了!

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许攸难道真得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功劳吗?

如果许攸是个足智多谋的人,难道看不出来曹操的心思吗?

《三国志》里记载: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许攸如此放肆,凭借的不是功劳,其实是凭借着与曹操以前的交情。

杀掉儿时的玩伴儿,曹操可不是第一人。在曹操之前就有个很有名的例子。

陈胜称王之后,以前的老乡就来投奔他。那个老乡不停地大呼小叫,反正是看见什么都觉得惊奇。这个老乡随后又把陈胜以前的事情都给曝光了

其他人通过陈胜的这个老乡,也就不难看出陈胜的本来面目。陈胜通过“狐鸣鱼书”

进行的自我神话,也就从此被彻底打破了!

陈胜因此杀了自己的这个老乡。陈胜究竟是因为杀了自己的老乡,从而导致了人心的丧失?还是因为这个老乡把陈胜从神坛上给拉了下来,从而导致了其他人的背叛?

许攸和曹操的这段事情,是不是与陈胜极其相似。

许攸在年少之时,就和袁绍、曹操交好。从许攸不分场合地直呼曹操小名来看,说不定许攸还是曹操、袁绍当年的老大。

谁在年少的时候没有做过点儿糗事?谁没有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

曹操面对下属需要保持威严的时候,许攸偏偏不停地去打曹操的脸。那么许攸的被杀,也就怨不得曹操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许攸的死,俺现在的说法,纯属自找的,得意忘形了。

许攸本是袁绍手下谋士,但从小与曹操友好。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峙,许攸知道曹操粮草不及,给袁绍建议派一支队伍绕过官渡,奔袭许都,则曹操不能首尾兼顾必败。


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非要在官渡与曹操死磕。正在此时,袁绍收到家里来信,说许攸的家人犯罪,已经被捉了起来。袁绍狠狠的骂许攸一通。

许攸生气便直接投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投,一时情不自禁没穿鞋就跑出来迎接了。许攸一到曹营,马上献计曹操,偷袭乌巢袁绍的粮仓。结果曹操亲自带军袭击乌巢,火烧了袁绍的粮食。袁绍军心不稳,加上张郃等人的投降,袁绍被打败。

许攸官渡之战有功,又与曹操交好,便开始在曹营里毫不忌讳的喊曹操“阿瞒”乳名。曹操都是一笑而过。


在攻取冀州时,曹操又是听从许攸的计谋取得冀州城。许攸更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喊曹操乳名不说,而且大喊:没有我,你安得此地。在一次城东许攸遇到许褚巡逻,许攸对许褚说,没有我之计,你们能安然出入此城?你们都乃匹夫也。

许褚大怒,一刀杀了许攸。曹操得知,深责许褚,厚葬许攸,只此而已。

许攸之死,虽然可惜,但其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仗着与曹操旧交和功劳有些狂妄自大了。曹操唯才是举,却不是牺牲自己的尊严的,曹操是集团的老板,许攸不过是老板认识的打工者,即使对集团立有功劳,也不能躺在功劳薄上。你的功劳老板是知道的,不需要经常的提醒。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者,即使功劳再大,也要与老板保持距离,因为你只是一个打工者。要时刻清醒认识自己的身份。


路遥lgy


曹操,并非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反而从他所写的《短歌行》等诗篇中,可以感受到曹操的气度之恢弘。曹操能够接纳曾经写檄文痛骂他的陈琳;谅解了在征宛城时,杀死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的张绣、贾诩,足见其惜才的胸怀。

对于许攸这种足智多谋的谋士,曹操原本应当非常爱惜才对,为什么却杀了呢?主要是因为曹操非常痛恨一种人,就是那种倚仗有旧交,或者功劳,或者恃才,对他非常不恭敬的人。

许攸的才华,丝毫不用质疑。

许攸效力袁绍之时,曾经劝袁绍迎接从长安逃出的汉献帝。结果,袁绍不听,让曹操占了先机。

袁绍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悔莫及,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又跟曹操打了官渡之战,准备捉了曹操。许攸又献策,重兵在官渡牵制住曹操主力,然后派轻骑偷袭许都。在占领许都之后,奉迎天子讨伐曹操,前后夹击,定能一举擒曹。结果,袁绍还是不听。

许攸的这两条计策,如果袁绍能够听进去,估计天下都有可能是袁绍的。可惜呀,袁绍自大,不善于纳谏,数次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恰逢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被审配所抓。许攸的计策又不被袁绍采纳,许攸一怒之下,就跑去投奔了曹操。曹操听闻许攸前来,“跣出迎之”,大笑:“吾事济矣!”

许攸的确多谋呀,到了曹操营中,又先后向曹操献了两条计策。

许攸见了曹操,献计派兵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乌巢粮仓被烧,袁绍撤军。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取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许攸可谓是首功一件。

袁绍死后,曹操讨伐冀州。许攸再次献计,掘漳河,水淹冀州城。曹操拿下了冀州,袁绍的根基彻底崩溃,许攸再立大功。

正因为许攸足智多谋,屡立大功,才让许攸开始居功自傲,最终惹怒了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

许攸的人品的确有问题,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非常贪财。他在袁绍那里,就因为家人巧取豪夺,大肆敛财,触犯了律法,才被审配所抓。但是,这对于曹操而言,并非什么坏事。

历史上很多功勋忠臣,诸如王翦跟秦始皇讨封赏,萧何故意强占土地自污,都是消除君王猜忌的办法。许攸的贪财,正好可以让曹操抓住他的短处,更安心的用他。所以,许攸的这个缺点并非坏事。

但是,许攸倚仗自己年少时就与曹操结识,并倚仗自己立了大功,开始轻慢曹操,就有大问题了。

许攸“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许攸每次饮宴都直呼曹操小名,这私下还好,大庭广众之下就不够尊重了。而且,许攸还老是提自己的功劳:“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也就是一笑称是而过。

许攸当着曹操的面夸功,也就罢了,转脸还在曹军将士那里自夸。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仅领导们最痛恨做点事情,有点功劳,就天天挂在嘴上的人,普通人也同样厌恶。

许攸不仅仅招致曹操厌恶,还让曹操手下的众多大臣将士厌恶,这许攸肯定命不久矣。很快,“人有白者,遂见收之”。有人就跟曹操报告了许攸的一言一行,曹操就处置了许攸。

《三国志·崔琰传》中,其实交代了许攸的死因:“太祖性忌,有所不堪(堪是不能忍受的意思)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虔是恭敬的意思)见诛。”曹操不怕他的属下有才,但是他最忌恨别人对他不恭敬。所以,陈琳偶尔骂曹操无所谓,张绣杀曹操亲人也无所谓,贾诩屡出毒计也可以忍受,但是,曹操就是没法忍受有人天天跟苍蝇一样在他耳边,经常性的羞辱他,对他不恭敬。

正因为此,许攸、孔融、娄圭,还有崔琰,都被曹操所杀。


奕天读历史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与曹操是发小,官渡之战时投奔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是曹操获胜的关键因素。曹操平定河北时,许攸也有功劳。但后来许攸多次轻慢曹操,被曹操收捕,不久处死。曹操的做法似乎既对不起许攸,也有违曹操的“唯才是举”用人政策。

其实,曹操“唯才是举”与杀许攸并不矛盾。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许攸找不准主人是谁,许攸多次背主,职业生涯投机为主

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其实,许攸也是!

许攸并不是什么贞良死节之士,其实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一生都在找一个靠得住的主人:

第一次,是与王芬、周旌等合谋,想废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结果未遂。

汉灵帝时,因为宦官专权,酿成党锢之祸,汉灵帝被宦官玩于股掌,曹操不愿与宦官为伍,就辞官归故里了。

这个时候,许攸看到汉灵帝暗弱,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合谋,想效法霍光,擅行废立,废汉灵帝,迎立合肥侯。幻想事成之后,能凭拥立之功混个“三公”什么的当当。还想拉拢曹操一起参与,被曹操严辞拒绝。

曹操不参与,许攸、王芬、周旌就自己干,当时汉灵帝本来要到北方河间巡视,王芬就想利用这个机会起事,就上书说黑山贼寇猖狂,请求灵帝下诏让他出兵讨贼,汉灵帝同意,王芬就起兵了。后来,因为气象官员观天象,说北方有赤气,从东到西,横贯半边天,不是好兆头,太史上书劝汉灵帝不要北巡了,汉灵帝就没去,王芬的阴谋没有得逞。不久,王芬的阴谋泄露,汉灵帝让王芬撤兵,并让王芬入朝,王芬害怕,就自杀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许攸想通过废汉灵帝、拥立合肥侯、自己当“三公”幻想也就此破灭。

第二次,是投奔袁绍,未获重用

许攸谋逆事败,位极人臣的幻想也破灭了,只得另寻主人。当时曹操赋闲,没什么势力,袁绍四世三公,名声在外,许攸就举全家而投袁绍,并与袁绍一起到冀州,成为袁绍的谋士。

许攸与袁绍、曹操都是发小,三人很熟,许攸投奔袁绍后,就力劝袁绍与曹操联合,但袁绍不听。

后来袁绍在河北纵横捭阖,先后骗韩馥、灭公孙瓒,田丰、沮授等都参谋献计,许攸是否出过主意,史书查不到。

只是在官渡之战时,许攸才被作为谋士随军献策。但在战场上,许攸的计谋袁绍就没听过,特别是建议袁绍派兵袭许昌的计谋,如果实施,曹操差不多就完了。

但是袁绍对许攸好像并不信任,而更信任郭图、审配等人,许攸是羡慕嫉妒恨,但又无可奈何!

第三次,家人犯法被拘,迫不得已投奔曹操

许攸在前线郁郁不得志,没想到后院也起火。

许攸与审配关系不好,许攸跟随袁绍南征时,审配留守邺城守卫冀州。许攸的家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触犯了法律,审配毫不犹豫地实施抓捕。

远在官渡前线的许攸听到家人被抓后,估计营救无望,同时也害怕袁绍追究自己责任,在怒惧交加下,弃袁绍投奔曹操。

许攸来投,曹操喜出望外,“跣足出迎”,许攸告诉曹操乌巢是袁绍屯粮重地,但守卫空虚,献计曹操火烧乌巢,让袁绍不战自败。曹营众将怀疑是反间计,劝曹操不要去乌巢,唯独荀攸、贾诩认为可行,曹操亲领五千精锐步卒,攻击乌巢,火焚粮草,一举扭转官渡之战的局势,袁绍大败,只带了800骑逃回河北。

许攸三次易主,行为与吕布无异,也是“三姓家奴”,这样的人既无节操,也没底线,保不准哪天曹操败了,又投奔其它人去了,所以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是曹操喜欢的人,更不是曹操想“举”的人。所以,尽管许攸立有大功,但是曹操并没有重用许攸。

二、许攸拎不清自己斤两,能力一般却恃功自傲

许攸到底是不是人才呢?

应该算人才,但并不是什么乾坤大才,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许攸判断形势能力一般。

曹操与许攸与发小,曹操对许攸知根知底。许攸当初和王芬一起想废灵帝、立合肥侯时,曹操就拒绝和他们合作。曹操认为:废立是大不祥之事,不是德高望重如伊尹、霍光之流,不能轻易做的。再说了,王芬之流的势力能比得上七国之乱时七个诸侯国的势力?一个小小的合肥侯能比得上当初的吴王、楚王?所以曹操认为王芬举事必败!

但是许攸就看不清这一点,认为一个冀州刺史就能成大事,根本判断不清形势,最后王芬自杀后,许攸只能逃亡。

其次,许攸判断人主的眼光一般。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有识之士都在择主而仕。而择主不仅要看人主眼前的势力,还要看他长久的发展能力。

许攸投袁绍,是看重袁绍眼下的四世三公之后的名声。

袁绍平定公孙瓒后,势力日渐做大,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而曹操的势力很弱小。但眼光不同的人,选择也不同。

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等人,都看出来曹操有潜力,是发展前景最好的潜力股。唯独曹操的这位发小许攸看不出来,没有早弃袁绍来投曹操,而是最后家人被捕迫不得已时才来投。

可见,许攸识别明主的眼光真的很一般。

其三,许攸的谋划能力一般。

许攸在战场上谋划能力如何?或许大家认为火烧乌巢是奇计,平常人想不出。

其实,这个计谋很一般。曹操常年征战,最喜欢的就是断敌粮道,不会想不到。官渡之战时,曹操就用荀攸计,烧了袁绍的运粮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曹操之所以没去奇袭乌巢,只是觉得屯粮重地,袁绍肯定会派重兵把守,没想到防守这么薄弱。而许攸是来自袁绍阵营,对袁绍的军事部防知根知底,知道袁绍的弱点,所以献计就有针对性,曹操奇袭乌巢才取得奇效。

如果许攸真有大才,那么在袁绍由渤海太守起步,并吞河北并殄灭公孙瓒的过程中,应该有奇计献上,但这方面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可以推断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许攸没有什么突出的谋划贡献。

这就说明,许攸谋划能力一般。

其四,许攸的品德及政治才能一般,贪而不治。

官渡之战爆发时,荀彧就分析过袁绍阵营的弱点,其中评价许攸用了四个字“贪而不治”: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荀彧不仅清楚知道许攸“贪”,也知道许攸的家人也“贪”,家人因为“贪”而犯法,必然牵连到许攸且不能被饶恕,一旦不被饶恕,那么许攸一定会叛变。

这就是许攸与荀彧的差距,战事还没开启,荀彧就知道许攸是袁绍的弱点,可见,许攸的“贪”名是天下皆知。

而“不治”说明许攸的政治才能一般,治理地方没有什么建树。

一个“贪”名在外且政治能力又差的人,怎么会得到重用?

袁绍没有重用许攸,是明智的;曹操了解许攸,更不会重用能力一般、贪而不治的许攸。

综上分析,许攸能力一般,却又恃功自傲,曹操碍于情面及给天下人一个交待,能忍则忍了,但许攸不停的捋虎须,惹怒了曹操这只“老虎”,被杀只能怪他自己。

三、许攸摸不准曹操脾气,不理解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价值观

曹操有句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三国演义》更是通俗地说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意思反正一样,就是曹操的价值观其实是以自我中心的,一切唯我独尊,一切唯我所用。

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出发点是打破世家大族人才垄断,从而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

但如果人才不能为曹操所用,曹操是不介意举起屠刀的。

许攸虽然立有大功,曹操可以赏你金银财物,满足你贪欲,但是你许攸恃功傲主,不把曹操这个主人放在眼里,那就大错特错了。

曹操虽然是汉相,但是天子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的,曹操事实上就是一方诸侯,就是事实上的主子,二荀、郭嘉、贾诩、程昱等乾坤大才都一口一声主公的叫着曹操,只有许攸不知轻重地一口一个“阿瞒”!

许攸虽然是曹操发小,但是现在是的关系是主仆,许攸因为大功而不把曹操这个主人放在眼里,其实是触动了曹操的逆鳞,对于曹操这条龙来说,触动逆鳞必死!

许攸之死,表面上是死在不识相、不会做人!归根到底是死在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价值观下面。

汉末乱世,死在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价值观下面的人才比比皆是:

  • ——祢衡。自称全天下第三才子,第一是孔融、第二是杨修,曾说过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因为藐视曹操,轻慢曹操,被曹操借刀杀人送给刘表、刘表送给黄祖,被黄祖杀了。

  • ——孔融。因为对曹操弄权不满,就多次讽刺、侮慢曹操,并引经据典,反对封建诸侯,想阻断曹操的进阶之路,曹操忍无可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理由,将孔融问斩,并株连全家。孔融的两个幼子当时正在下棋,下人让他们快跑,两个孩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杨修。太尉杨彪之子,母亲是袁氏,也是三公之后,杨修自己也是大才子一枚,因为恃才傲物,多次顶撞曹操,点破曹操的心事,让曹操恨得牙庠。后来又帮助曹植谋立世子之位,参与曹操家事,为曹操忌恨。建安24年被曹操以泄漏机密罪名处死。


  • ——荀彧。是曹操五大谋士之首,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来投奔曹操,给曹操先后上了三次战略规划,使得曹操采用正确顺序平定北方。因为在曹操称魏公时提出不同意见,就被曹操冷遇,最终忧郁自杀(也有一种说法,是曹操赐空的食盒给荀彧,荀彧悟出曹操之意,自杀而死)。

  • ——崔琰。不仅人长帅,还是道德楷模。曾劝谏曹丕少打猎,务正业,让曹丕感激不尽。曹操对立世子犹豫,秘密征询几个臣下意见,其中就有崔琰,崔琰回信给曹操,连信封口都不封,说立储当立长,是自古以来的宗法定例。而崔琰和曹植又是亲戚,崔琰不以亲情徇私,让曹操敬佩不已。就是这么一位正直的道德楷模,只不过因为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惹怒了曹操,先受刑后处死。

  •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特别善于战场奇谋,在战场上屡出奇计帮助曹操赢得多场关键战役,和郭嘉一时瑜亮。这么一位乾坤大才,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被曹操大骂,斥责他想效法他叔叔荀彧,荀攸因此忧郁而死。


相比于这些当世名人或乾坤大才,都因为与严重触碰了曹操的价值观,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死。许攸作为曹操的发小,也对曹操的价值观不理解,实在不应该。

相比于荀彧、荀攸、孔融、杨修、崔琰,眼光不行、能力一般、德行有亏、不会做人的许攸死得并不冤。

有才而不为我用,一旦为对手用,就是“资敌”,为了不资敌,只能处死。所以曹操处死人才,与他的“唯才是举”并不矛盾!


一叶碧云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曹操并不是不杀人,而是杀的很谨慎,初平三年(192年)的时候,曹操入主兖州,在平定黄巾叛乱后成为了兖州刺史。当时在兖州有一个名士叫边让,他非常看不起曹操,经常出演挖苦讽刺他,那时候的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大,也是年轻气盛,就把边让给抓来杀了。

结果这一杀把自己的名声给彻底杀臭了,搞的天下人都以为曹操心胸狭隘,不能容忍天下的名士。所以那一段时间把曹操搞的头挺大的,官渡之战爆发之前,袁绍的谋士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是声讨曹操的檄文。

当时就在这篇檄文里拿曹操杀边让这件事制造舆论效果,说他:

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

得到教训以后的曹操所以杀人就杀的很谨慎了,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所以你看后来三国第一喷子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更是直接站在曹操的府邸门口大骂曹操,但是曹操都忍住脾气没有杀祢衡。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杀祢衡很容易,但是祢衡这个人在迂腐的名士中间多少有点名气,杀了他只是图一时之快,但是却会给自己的名声带来很坏的影响,最后就把祢衡踢皮球一样踢给了刘表,到了刘表那里祢衡也是处处讽刺刘表,后者也不敢杀他,又把他踢给黄祖。

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后汉书》

那为什么一向很谨慎的曹操最后忍无可忍要杀了许攸呢?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许攸这个人太自以为是,太放纵自己了,让曹操非常尴尬,而且面子上非常挂不住,都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了再说。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因为袁绍听不见他的劝告,当时许攸家里人又犯了事,袁绍还打算把他一家子都抓起来,所以许攸这才投奔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因为许攸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最终成为决定官渡之战的关键性决策。

建安九年(204年)的时候,曹操攻打邺城,许攸献计又立下了功劳。慢慢的许攸这个人就变得有点飘飘然,拎不清自己的身份,开始轻视曹操,关键心里轻视就算了,许攸还把这些话说出来。每次在宴会上许攸都会毫不避讳的直呼曹操的小名“阿满”,而且还很骄傲的说:“如果没有我,你是不会有今天的。”

刚开始的时候曹操都会大度的包容过去,但是时间长了发现许攸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依然在众人面前我行我素,慢慢的让曹操脸上有点挂不住,心里十分不舒服。后来更加放纵自己的许攸在打下邺城后,经过邺城大门的时候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没有我,这家人(指曹操)是无法进这个门的。”

结果这番话被人告发到曹操那里,曹操听了很生气,合着都成了你一个人的功劳,我们这一群人都是酒囊饭袋,所以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就把许攸抓来给杀了。

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魏略》

其实简单来说许攸就是犯了人际交往中非常严重的错误,而且曹操又是他的领导,你还经常跟领导抢功劳,关键还让领导的面子上经常挂不住,想必换做任何人都不喜欢许攸这种人吧,说起来这才是情商低的表现啊。

虽然说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曹操就很注意自己的名声,不再随便杀人了,毕竟乱杀人会对他的名声不好,让那些谋士不敢来投奔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杀人,该杀的情况下还是会杀,譬如让他感受到威胁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是没有把这种聪明用到点子上,总是拆领导的台,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总结,祸从口出是千古真理啊,少说话还是有好处的。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围炉谈史


说个故事。

小枚有个同学,两人一起上学时关系很好,彼此有啥糗事也都知道。毕业后,两人一起进了同一家公司,友情依旧。上班有空聊聊,下空喝喝小酒。

过得两年,同学升了了主管。

小枚还是原地踏步,不过他多了一些谈资,经常在同事们面前炫耀他与主管的同学情,还常常把主管的个人糗事拿出来说说。

某天,小枚被调离了原部门。和同学的关系也日渐远。

许攸之于曹操,就如同小枚和他同学。

当初官渡之战时,曹操危急,许攸从敌营前来献计,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间接促成了官渡之战中,曹操方的胜利。

许攸这个人,也许有才能,但人品与情商一般。

当初他叛袁投曹,也出于私怨,因为审配逮捕了他的家人,他怒而投曹。

他立下功劳,颇为自矜,到处吹嘘不说,还四处直呼曹操小名,说没有他,曹操得不了冀州。

曹操当然不爽。隐忍不发而已。

终于有一天,许攸在出邺城门的时候,又一次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曹操听说后,将许攸投监并处死。

当然,曹操要杀死许攸,不仅是因为他不尊重自己,分不清主次,更因为许攸四处夸耀,彰显一人之功。寒了其他浴血奋战之人的心。


                                


钱多多读文史


许攸原本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在双方对峙时,他建议袁绍派一支精兵偷袭许昌。但是袁绍心中只想击败眼前的曹操,对他的建议没有采纳。后来他的家人犯法,老婆孩子被抓,许攸一气之下投靠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前来,惊喜异常顾不上穿鞋子光着脚去迎接。两人坐定,在许攸再三询问多少粮食后,曹操如实相告。于是,许攸将自己的计谋和盘托出,曹操听后大喜,乌云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谋“火烧乌巢”,乌巢失守后,正在攻打曹军营寨的张郃、高览投降,袁军全盘崩溃,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改变了曹操和袁绍的势力的对此。而此战役能够“以少胜多”、“转败为胜”,许攸也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掉“足智多谋”的许攸呢?

  • 许攸是曹操的发小,小时候和曹操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两人可谓知根知底。因此,在许攸的意识里,曹操是他的发小,打打趣、开开玩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意识到当年的发小,已经成了把持一方的诸侯。
  • 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许攸许攸自恃功高,以致得意忘形,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甚至在正式场合也不知收敛,也不体会发小的感受,不懂君臣之礼。

  • 在一次聚会上,许攸自豪地对曹操说:“阿瞒啊,如果你没有我,你不会得到冀州。”那种自以为是的语气,使曹操颇感不舒服,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他听后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内心却非常不开心,认为许攸对自己无礼太过分了。
  • 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

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此话传到曹操耳朵中,终于使曹操实在忍无可忍了,最后下令杀了许攸。曹操是一代奸雄。他既有礼贤下士、宽容随和的一面,又有暴虐性忌、局促多疑的一面。



“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罗贯中

《三国演义》对于许攸之死写得极其风雅,是被性情暴烈的许褚所杀。其实,史料记载,许攸是被曹操所杀。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崔琰传》

不管许攸被谁所杀,许攸之死,完全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许攸性格狂妄,情商超低。同时,也暴露了古代文人的狂妄和愚蠢。


许攸不是高估了自己,而是高估了曹操。自己愚蠢的判断认为自己是曹操的发小,又是有功之臣。因此,傲慢显耀,目中无人,甚至连自己的上司也不放在眼里,虽然自己的上司是自己的发小,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自己的上司,岂能君臣不分,怎么也得给曹操面子。

结语:

官渡之战前,荀彧曾对袁绍的众谋士做出过评价:许攸贪而不智。意思就是说许攸这个人太过贪财,做事不够明智。许攸的死,死有余辜,咎由自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心恬澹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

许攸,年轻时与曹操、袁绍就有交往,关系很好。

但许攸不像曹操、袁绍那样自己创业,而是选择替人打工。

中平元年(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遭到曹操拒绝。

机密泄露,王芬自杀,许攸等逃亡。

中平六年(189年),袁绍从董卓处逃走,投奔冀州,许攸跟随袁绍,成为袁绍的谋士。

跟随袁绍期间,力劝袁绍联盟曹操,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除此之外,别无建树。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许攸并没有多少建言和功绩,但却一心纵容家属聚敛钱财。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官渡对峙最关键的时刻,许攸因为家属贪赃枉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逮捕。许攸惧怕袁绍追究他的责任,就反叛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许攸给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仓乌巢,致使袁军军心动摇,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袁军溃败,袁绍只带领八百骑逃亡河北。之后,袁绍忧郁而死。

建安九年(204年),许攸献掘漳淹邺之计,曹操攻占了邺城,最终平定冀州。

许攸在袁绍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多少力,但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及平定冀州,许攸的确是居功至伟。

在汉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称王图霸,建功立业,都是英雄之所为。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明主追随,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是明智之举。

像许攸这样的作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他“好贪不治”,而且自恃其功且屡屡口出狂言,最终触怒曹操而招致杀身之祸。

掘漳淹邺之计,是演义的说法,史料并没有具体记载。许攸跟随袁绍多年,熟悉冀州的情形,提出此计也未必不可信。演义的说法,曹操攻占邺城后,许攸口出狂言,对守门的军士说:“如果不是我的话,你们能在这里吗”恰恰被许褚碰到,一刀就砍了许攸。

曹操把许褚责备了一顿,下令厚葬许攸,并没有追究许褚的责任。

不管这个桥段是真是假,罗先生如此安排,非常合情合理,是很巧妙的构思。

曹操唯才是举,爱惜人才,也不会有加。如果不是许攸傲慢无礼,曹操也不会杀他。曹操没有杀他之心,谁也不能轻易就杀死了他。人被憎恶的程度,到了人人想杀他的时候,他离死亡就不远了。

也有说法是,许攸傲慢曹操,每当宴会,许攸就说:“阿瞒,不是我的话,你能有今天吗?”曹操嘴上打哈哈,其实,心里早就想杀死他啦。据说是曹操下令把许攸下狱,然后处死的。

不管咋说,许攸还是违背了替人打工最基本的底线。

罗贯中老先生就作诗调侃许攸:

"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不管咋说,罗老先生这个评论还是中肯的。

曹操取得如此的战绩首先是领导英明,决策得当;其次是谋士谋略得当,这也包括许攸的功劳;再就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岂能是你许攸一人之功。

许攸被杀,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就是做人失去了底线。

老板就是老板,打工就是打工。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老板之上,不能凌驾于团队之上。不管功劳多大,都不能贪天之功。

做人要低调,即便实力不允许,也必须克服这个困难,保持低调。


豹眼看历史


曹操岭才是举很少处决自己的谋士,为什么要杀死“足智多谋”的许攸?

许攸,是东汉末年袁绍账下的谋士。许攸年轻时和袁绍、曹操都是好友,但是后来因谋废汉灵帝失败出逃成为袁绍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许攸曾建议袁绍先攻打疏于防守的曹操的许都,但是袁绍不从,同时许攸家人在邺城被捕,许攸愤而投向曹操。

许攸为曹操献计急袭乌巢便可使袁绍自己败亡,结果曹操精兵假扮袁军,火烧乌巢,乌巢失守后,攻打曹营的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仅带800骑兵逃回河北。两年后袁绍病逝,袁谭和袁尚兄弟为争位自相残杀,公元204年,曹操在许攸的协助下攻破邺城,许攸立下大功。

但是对于象许攸这样一个为曹操打江山功勋卓越的重要谋士,为什么最终却被曹操所杀呢?其实曹操是极端重视用人之道,何况当时正是曹操所处重要的“创业时期”,“人才难得?”原来是事出有因,许攸死得其所。

早在官渡之战前,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荀彧对许攸的评价是“贪而不治”。因为许攸这个人一贯贪婪无度,缺乏大智慧,这一中肯的评价,点中了许攸的“死穴”。其主要性格特点表现是:一是才华过人,在袁绍手下时就是受其十分重视的谋士之一;二是做人不义,从袁绍不肯听他一次建议就轻易背叛袁绍改投曹操,可见他是个善于叛变的人;三是恃才傲物,在助曹操打败袁绍后便嚣张跋涉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与他人关系极差。

从周公定礼仪到汉代叔孙通定朝仪,皇帝和臣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相处模式就一步步确定下了。但许攸单身投靠曹操,就是曹操手下谋士,不是生意合伙人。许攸能够建功是因为曹操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前方将士拼死杀敌才建功立业。是曹操为他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所致。

可是贪功的许攸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凭借自己所立的功勋,依然人前人后的叫着上司的小名“曹阿瞒”。于是在一声声“曹阿瞒”的呼唤中,曹操对许攸的容忍也一步步到达了极限。终于有一天,许攸在邺城东门又一次对着周围人喊着曹操的小名,吹嘘着自己的功绩,忍无可忍的曹操便果断选择将许攸收押后杀掉。这其实是许攸为人做事太没有底线,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子,必然祸及其身,哪有不死之理?这就是许攸为人处世之道的必然结果。

  





老刘


很简单,许攸恃宠而骄,最终被杀。

自古功臣,会被杀,多数是因为他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目无君主,所以才引起君主的不满,由此也就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而许攸恰恰就属这一类型。

许攸,中平元年(184年)曾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豪杰周旌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姓名失考)为帝,后被汉灵帝觉察,谋反失败,王芬自杀,许攸逃亡。永汉元年(189年),随着天下大乱,东汉名存实亡,逃亡五年的许攸终于可以出来露面,随后他就前往冀州,投靠了袁绍,成为他麾下的谋臣。



在袁绍麾下,许攸到底干了什么,史书记载的很少,只是提及在官渡之战,许攸曾向袁绍建议:“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其意就是曹操兵力本来就少,此时他举全国之兵来抵挡我军,其大本营许都肯定是兵力空虚的。因此,如果此时我军派一支部队轻装简行,然后在最快的时间内,连夜奔袭,则许都一定可被我军攻占。而后,我军就可以在占领许都后,以献帝的名义讨伐曹操的话,处于内忧外患下的曹军一定不能再抵抗我军,曹军必败。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许攸的这个计策就是虎口掏心之策,对于曹军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在当时若袁绍能够采纳这个计策,曹军必败,日后整个三国局势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袁绍一统天下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可惜,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的这个计策。



从许攸提出的这个计策来看,许攸这人本事不差,虽不能由此说他是三国顶尖的谋臣,但却可以说是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谋臣。可是可惜的是,他虽是位合格的谋臣,可他效忠的君主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袁绍是个刚愎自用的君主,在多数时候他是听不进去麾下谋士的任何谏言的,不然若是当时袁绍听的进去谋士的谏言,以袁绍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的实力,一统天下不是没有机会。

而也就是在官渡之战时,因远在冀州邺城的审配错误的应对了许攸家人犯法的事情,将许攸家人悉数逮捕入狱,按理说犯法了,进监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审配在处理的过程中却多少有些公报私仇的成分,如此许攸知道后,自然是大怒,毕竟“我在前面卖命,你却在背后搞完”,这是让谁都受不了的,况且许攸在袁绍麾下,又不太受重用,累死累活替袁绍出主意,可袁绍却经常不接受。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既然在袁绍处得不到重用,而且在后人的家人还被搞,如此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投向了曹操。



从史书记载来看,许攸投向曹操后,曹操是很高兴的,是跣足出迎,然后高兴地说道:“子远来了,大事可成”。而事实上,许攸的确不负曹操的期待,投靠不久,他就向曹操提出:“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急存亡。现在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自己败亡”,即偷袭袁绍的储粮之地乌巢,彻底断了袁军的粮草供应,由此袁军就可不攻自破。

曹操不似袁绍,他对于麾下的谋士所提出的建议还是愿意听从。之后,曹操正是听从了许攸的这个建议,最后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而也官渡之战的胜利,才有曹操后来的霸业。



因此,许攸对于曹操来说,其功劳无疑是巨大的,而也因许攸对于曹操功劳的确很大,所以曹操也很敬重他,只是许攸这人太过恃宠而骄。《魏略》载:“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当时许攸让曹操得到冀州后,是越发的骄傲自满,他不但在大庭广众下直呼曹操的小名,并说道“阿瞒,没有我,你能得到冀州吗?”,而当时曹操不好发作,只能是笑笑的答道是的。



自此开始,曹操对许攸已是颇有芥蒂,开始有些嫌弃,但是此时的许攸并未察觉,或者说是察觉了,可却依然收敛。此后,许攸又经常在外人面前表露出他对曹操有重要,曹操是因为他才有今时今日的成绩,比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时,就对左右说道:“曹家人若没有我,进不得此门”。

如此,就在许攸这般吹嘘下,居功自傲下,曹操最终对他下手了,后许攸也就走向了毁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