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版中国哲学史·古代的政教合一

上次我跟大家已经交代了,咱们讲中国哲学史跟别人讲中国哲学史是不一样的。别人讲是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就是从伦理学、方法论、本体论这些方面去讲。但是中国的哲学,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寓用于体,体用结合这么一种特色,所以中国古代的这些学问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是理论联系实际,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不管是哪一个学问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社会史观,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它是怎么来的?西方的哲学是philosophy嘛,是爱智慧。他们是对于未知的东西的一种好奇而引发的,所以他们的学问从巴门尼德开始就讨论存在,讨论有。到了亚里士多德,或者是苏格拉底,他们一直讨论的都是一些空泛的,一些不是实用的。他们讨论的是真理。

但是中国不一样,你看中国最早的书,现在仅存最早的应该就是周易。周易有伏羲氏,“昔者伏羲氏王天下也”,他们是结绳而治。文字的产生和哲学思想是同步的。因为文字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一个方法,而文字其实跟语言是相互关联的,一开始可能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商周之际,有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小篆,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跟文字就融合的非常好了。

那么语言就是思维,文字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其实文字才是真正的方法论,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西方的认识论主要讲的是美学,是人类怎么认识世界是吧?美学里面就有一个反应论,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叫实践论。就是主客观之间有一个联系,需要用实践来联系。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是认识论是怎么发生的。中国的认识论跟本体论其实是同时产生的。

所以在我们讲中国哲学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讲《尚书》或者是《周易》。而周易中的伏羲氏、庖牺氏,大家一看这个字就知道庖牺、伏羲,是一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是很粗犷的。所以伏羲氏画八卦呀,其实就是一个记载很简单的东西的一些符号,这些符号跟语言、跟思维还没有完全契合。比如说我是客家人,客家的语言跟文字有的时候就不是很好的契合,有的是不一样的。

语言跟文字一开始是差异很大的。为什么我要聊到认识世界?因为周易里面的八卦都是象。而象是我们最早认识世界的方法,所以八卦一开始就是庖牺氏结绳而治,治理天下的一个归纳总结,它也是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他首先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那么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是不能认识的。比如说,我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看到这些瞬间这个时空范围内的东西,但是下一时空,明天会发生什么?明天早晨起来是先看到太阳呢,还是人先没了呢?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古代的人其实也是很恐惧的,他不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对很多东西都有了解,对不对?对天体的运行规律呀,对日常的生活啊,对于很多问题我们都有科学的认识。古代是没有的,所以就需要有些先知先觉,出来告诉大家。

这些先知先觉其实就是古代的君主,古代的祭祀的叫做“巫”。在商代的时候,或者说,其实在庖牺氏那个时代呀,政教是合一的,就是世俗的和宗教的都是一体的。当然有人考证,到了商代政教是分开的,商王和教主之间很多时候都是有矛盾的。

包括伊尹为什么可以把太甲放到桐,三年而返之。为什么一个宰相可以驱逐一个君主。只要你君主不听话,不好好作为,那我就把你驱逐出去。其实伊尹他是一个教主,太甲只是世俗的君主,教权跟君权之间存在一个矛盾。

这就是为什么教主跟君权之间会有矛盾。君权它代表的是整个帝国的统治权,而教主代表的是什么呢?他代表的是神。伊尹、巫闲这一系列人,他们可以沟通的人跟神。正是因为他们沟通天神,所以,很多人对于这些有先知先觉的人的是非常敬畏的。这跟我们现在的社会尊重知识分子是一样的,因为知识分子懂得多,他能告诉人们有什么事会发生了。

所以在古代,这些巫因为信息不对称,巫可以沟通天人,他能知道神的旨意,所以他具有很大的世俗的权力和神圣的权利。当然再后面,我们知道太平天国里面的东王杨秀清和洪秀全,他们之间其实也是教主和君主的矛盾。其实这个是我们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倒车。包括西方中世纪,一直是有教皇的,有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斗争。其实,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对于宗教的否定,就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

我们中国的这个文艺复兴其实是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那个时候就已经把那些巫的能力都剥离了。为什么会剥离呢?就是因为文王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之后就变成了周易,变成了不是神秘的力量,它是可学的。只要你学习周易,你有这个文本,那你就可以学到这些本事,你能沟通天人。周易这本书是通过文王把它世俗化了,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得到。不然的话,周易一般是国师才能看得到的。

所以周商之际周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虽然说古书里面记载说有归藏易,有连山易,有周易,而归藏易和连山易到现在都一直不知道是啥。但是周易,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到,它其实是把一些神秘的东西世俗化了。所以我们很多人看周易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神秘的东西。

所以周易其实是古代宗教沟通神人的一个工具。因为在古代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有两个,一个是祭祀,祭祀的话,大家看《礼记》或者《仪礼》。凡是祭祀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提前好久就要占卜,之后呢,看看吉凶,然后才能进行祭祀的大典礼。然后呢,还有一个戎,就是打仗。因为打仗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事儿,而且在古代,打仗其实比现在更难。

在古代打仗赢了自然是好的,但是输了的话就是意味着整个部落都做别人的奴隶。要么你就安安心心地给这些强大的部落朝贡,要么你就反抗,反抗如果不成功的话,那整个部落就沦为奴隶了。所以他们对于战争是非常慎重的。包括《孙子兵法》里面说,庙算多者胜。庙算少者败。为什么叫做庙算?庙其实是帝王祭祀的地方,要打仗了,你先要虔诚的开斋洗礼,完了之后,用乌龟壳来占卜,用蓍草来卜祀。

这些占和卜形成的东西可以预测未来,可以沟通神人。就是这是神的指示,只要有了这些神的指示,人再去操作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尚书》洪范篇据说是箕子传给武王的,洪范篇代表商文化,商代的一些习俗,怎么来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