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版中國哲學史·古代的政教合一

上次我跟大家已經交代了,咱們講中國哲學史跟別人講中國哲學史是不一樣的。別人講是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就是從倫理學、方法論、本體論這些方面去講。但是中國的哲學,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寓用於體,體用結合這麼一種特色,所以中國古代的這些學問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是理論聯繫實際,是以問題為導向的。

不管是哪一個學問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這就需要我們瞭解社會史觀,就是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它是怎麼來的?西方的哲學是philosophy嘛,是愛智慧。他們是對於未知的東西的一種好奇而引發的,所以他們的學問從巴門尼德開始就討論存在,討論有。到了亞里士多德,或者是蘇格拉底,他們一直討論的都是一些空泛的,一些不是實用的。他們討論的是真理。

但是中國不一樣,你看中國最早的書,現在僅存最早的應該就是周易。周易有伏羲氏,“昔者伏羲氏王天下也”,他們是結繩而治。文字的產生和哲學思想是同步的。因為文字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手段,一個方法,而文字其實跟語言是相互關聯的,一開始可能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但是經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商周之際,有甲骨文,金文,到後來的小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語言跟文字就融合的非常好了。

那麼語言就是思維,文字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其實文字才是真正的方法論,我們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西方的認識論主要講的是美學,是人類怎麼認識世界是吧?美學裡面就有一個反應論,還有,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叫實踐論。就是主客觀之間有一個聯繫,需要用實踐來聯繫。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就是認識論是怎麼發生的。中國的認識論跟本體論其實是同時產生的。

所以在我們講中國哲學的時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講《尚書》或者是《周易》。而周易中的伏羲氏、庖犧氏,大家一看這個字就知道庖犧、伏羲,是一個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是很粗獷的。所以伏羲氏畫八卦呀,其實就是一個記載很簡單的東西的一些符號,這些符號跟語言、跟思維還沒有完全契合。比如說我是客家人,客家的語言跟文字有的時候就不是很好的契合,有的是不一樣的。

語言跟文字一開始是差異很大的。為什麼我要聊到認識世界?因為周易裡面的八卦都是象。而象是我們最早認識世界的方法,所以八卦一開始就是庖犧氏結繩而治,治理天下的一個歸納總結,它也是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面,他首先就提出了這個觀點。

那麼人在認知世界的時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些是不能認識的。比如說,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看到這些瞬間這個時空範圍內的東西,但是下一時空,明天會發生什麼?明天早晨起來是先看到太陽呢,還是人先沒了呢?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古代的人其實也是很恐懼的,他不會像我們現在一樣對很多東西都有了解,對不對?對天體的運行規律呀,對日常的生活啊,對於很多問題我們都有科學的認識。古代是沒有的,所以就需要有些先知先覺,出來告訴大家。

這些先知先覺其實就是古代的君主,古代的祭祀的叫做“巫”。在商代的時候,或者說,其實在庖犧氏那個時代呀,政教是合一的,就是世俗的和宗教的都是一體的。當然有人考證,到了商代政教是分開的,商王和教主之間很多時候都是有矛盾的。

包括伊尹為什麼可以把太甲放到桐,三年而返之。為什麼一個宰相可以驅逐一個君主。只要你君主不聽話,不好好作為,那我就把你驅逐出去。其實伊尹他是一個教主,太甲只是世俗的君主,教權跟君權之間存在一個矛盾。

這就是為什麼教主跟君權之間會有矛盾。君權它代表的是整個帝國的統治權,而教主代表的是什麼呢?他代表的是神。伊尹、巫閒這一系列人,他們可以溝通的人跟神。正是因為他們溝通天神,所以,很多人對於這些有先知先覺的人的是非常敬畏的。這跟我們現在的社會尊重知識分子是一樣的,因為知識分子懂得多,他能告訴人們有什麼事會發生了。

所以在古代,這些巫因為信息不對稱,巫可以溝通天人,他能知道神的旨意,所以他具有很大的世俗的權力和神聖的權利。當然再後面,我們知道太平天國裡面的東王楊秀清和洪秀全,他們之間其實也是教主和君主的矛盾。其實這個是我們古代社會從原始社會開倒車。包括西方中世紀,一直是有教皇的,有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的鬥爭。其實,西方的文藝復興就是對於宗教的否定,就是一個世俗化的過程。

我們中國的這個文藝復興其實是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那個時候就已經把那些巫的能力都剝離了。為什麼會剝離呢?就是因為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之後就變成了周易,變成了不是神秘的力量,它是可學的。只要你學習周易,你有這個文本,那你就可以學到這些本事,你能溝通天人。周易這本書是通過文王把它世俗化了,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得到。不然的話,周易一般是國師才能看得到的。

所以周商之際周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雖然說古書裡面記載說有歸藏易,有連山易,有周易,而歸藏易和連山易到現在都一直不知道是啥。但是周易,我們現在可以看得到,它其實是把一些神秘的東西世俗化了。所以我們很多人看周易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因為它裡面有很多神秘的東西。

所以周易其實是古代宗教溝通神人的一個工具。因為在古代呢,“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有兩個,一個是祭祀,祭祀的話,大家看《禮記》或者《儀禮》。凡是祭祀這些活動,都是需要提前好久就要占卜,之後呢,看看吉凶,然後才能進行祭祀的大典禮。然後呢,還有一個戎,就是打仗。因為打仗是一個非常燒錢的事兒,而且在古代,打仗其實比現在更難。

在古代打仗贏了自然是好的,但是輸了的話就是意味著整個部落都做別人的奴隸。要麼你就安安心心地給這些強大的部落朝貢,要麼你就反抗,反抗如果不成功的話,那整個部落就淪為奴隸了。所以他們對於戰爭是非常慎重的。包括《孫子兵法》裡面說,廟算多者勝。廟算少者敗。為什麼叫做廟算?廟其實是帝王祭祀的地方,要打仗了,你先要虔誠的開齋洗禮,完了之後,用烏龜殼來占卜,用蓍草來卜祀。

這些佔和卜形成的東西可以預測未來,可以溝通神人。就是這是神的指示,只要有了這些神的指示,人再去操作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尚書》洪範篇據說是箕子傳給武王的,洪範篇代表商文化,商代的一些習俗,怎麼來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