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王李世民和隐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对比来看,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的突然,谁胜谁负?

史山泛舟


最近正在温读《资治通鉴》,恰好读到玄武门之变。

1.玄武门之变起因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突厥数万人进犯河南乌城。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代世民督军北征,并要求李世民亲信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叔宝等帅军与之偕行。

两人借机合谋,欲待在昆明池为大军送行之机伏杀李世民,事后企图谎称暴卒。并计划将尉迟敬德等一并除掉。

玄武门之变的三位主要人物三兄弟之间各怀心思。太子畏忌李世民的军功和声望早已欲除之而后快。李元吉企图先联合太子除去强敌李世民,再对付在他看来实力较弱的太子。而李世民也早就察觉到二人的敌意。只是一直在等待二人先动手,然后再讨伐,以使自己站在道义一边。

玄武门之变经过

尽管尉迟敬德极力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甚至长孙无忌以若不从敬德之言则离世民而去之坚决态度相劝,李世民仍然犹疑不决。一众下属皆劝其早做决定。李世民要求进行占卜以定吉凶。幕僚张公谨坚决地说:有怀疑不确定时才占卜,而此事十分明了,不需要占卜。至此,李世民才下定决心。

此时,后期成为唐太宗重臣的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因"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而拒绝同谋。李世民十分愤怒,将佩刀赐予尉迟敬德,命其若两人不从就杀掉。房杜二人最终服从。

同时,李世民开始为玄武门之变做舆论准备。先是命傅奕秘密上奏李渊:"金星出现在秦府地盘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之后李世民揭露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而且对李渊说:"我对兄弟没有丝毫对不起的地方,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我,似乎是要为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含冤而死,永远离开父皇,魂魄回到地下,如果见到王世充等人,实在感到羞耻!"李渊惊讶不已,回答说:"明天就审问此事,你最好及早前来上朝。"。

第二日,李世民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事先已经得知李世民和李渊的谈话。李元吉知道事有危险,希望能按兵不动,先不入功,静等事态发展再做应对。但李建成认为自己的军队防备严密,无需担心。决定入宫打探消息。

两人来到临湖殿的时候,觉察到变故,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可是已经晚了。

玄武门之变结局

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下射死。

李世民以太子叛乱保护父皇为由,让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在皇宫守卫,李渊十分震惊,问裴寂等人怎么办。萧瑀和陈叔达说太子两人在灭隋建唐过程中没什么功劳,李世民功勋卓著并且受到百姓爱戴,建议立其为太子。李渊被形势所迫,只能接受。并且下旨一应军国大事皆由世民处理。

综上,两派早已水火难容,玄武门之变并不是突发事件。玄武门之变的胜负结局是两派实力对比的集中体现。虽然李建成身为太子,但李世民有赫赫战功、手握兵权,深得将领和百姓爱戴,实力更胜一筹。


即佛即道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了李世民的今后,大唐王朝的历史将会是另外一副面孔。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的势力比李世民要强。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的一次绝地反击。

李渊的态度,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势力强弱的晴雨表。

武德九年六月之前,大唐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大唐首任皇帝李渊手中。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是非常稳固。

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后,原来心中隐藏的很深的东西逐渐泛了上来。他的经历,谋略,心胸也不允许他长期隐忍不发。随着四海平定,大唐的重心也从战争转向政治和经济方面上,也意味着长于军事的李世民将会是无用武之地。

武德七年,杨文干谋反事件爆发了。虽然,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没有把李建成从太子一位上掀下来,但也扎实让李建成虚惊了一场。事后,也没有证据表明幕后的策划就是李世民,但是,从整个事件策划的周密性和最终的目的性来看,非李世民莫属。

李世民精心准备的这份大礼,其实,有两个用意,一,攻其不备,毕其功于一役,这是第一个目的。二,即便不成功,也试探一下在李渊的心目中,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份俩孰轻孰重。

李渊的处理方法是各打五十大板,就是不了了之,不想由此事引出更大的事端,最终的目的是让政局安静下来。那么,政局的安定对谁有利呢?毫无疑问,对太子李建成有利。也就是说,李渊心中的砝码是偏向太子的。

李建成的势力有多大。

李建成是太子,这是一个得天独厚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条件,要紧的是,这个太子李建成做的还很成功。

因为这个原因,从皇帝到大臣再到后宫,李建成的人脉关系都要好于李世民。

政变发生前,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李世民在太子府中毒吐血一事。李渊的处理方法是,把李世民调往洛阳,并允许他建天子旌旗。这种处理结果是李世民求之不得的,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李建成的控制。然而,在李建成的周旋下,李世民却没有成行。这个结果,一是表明了李渊对太子的偏向,二是可以看出李建成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政变发生的前夜,李世民向李渊上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这个罪名非同小可,然而,很快,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就把这个消息送到了东宫。消息之准确,速度之快是李世民天尘莫及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建成和后宫关系之密切。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太白星划过长安上空,太史令傅奕立马上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个天象这个密奏无疑于就是李世民谋友的直接证据,是要杀头的。可是,没有人替李世民掩饰。

所有的现象表明,李建成的太子一位是相当稳固的。李世民要想成为太子无疑于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李世民的势力有多大,他为什么要发动玄武之变。

李世民心胸,谋略,其天马行空的军事能力都非李建成可以望其相背的,然而,这些能力的体现离不开战场,脱离了战场这个平台,李世民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猛虎。

随着战争的结束,李世民被困在了长安,而长安却是李建成的政治舞台。在长安,李建成可以长袖善舞,可以从容不迫地布置着,他想布置的一切。

李建成找了一个名目举行了一场夜宴,参加者李世民就吐血数升,差一点死于非命。

李元吉建议,借李渊李世民去齐王府的机会,杀掉李世民,进尔控制住李渊。由于李建成的不同意而挌浅。

李世民登基后,曾经责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回答说,假使前太子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事情决非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这一切都表明,如果,李建成真能横下心来杀掉李世民,机会要比李世民杀掉李建成的机会要多的多,而且成功的风险也少的多。

即便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也因兵力的不足,而不的不释放囚犯来增强已方的实力。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设计了一个更大的局,昆明池政变。这个计划如果得己实施,李世民手下的所谓骄兵悍将,包括李世民都将被一网打尽。只是由于东宫的一个小人物的叛变,才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就不会存在了,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一叶小舟168521774


这是一道陷阱题,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然后论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最后谁能成功接替唐太祖李渊的班。

之所以说此题有陷阱,或者说此题有漏洞,因为当初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实力对比而言,明显是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府实力明显优于以李建成为代表的太子府实力。

如果说李渊此时是大唐帝国一号首长,那么太子李建成就是大唐帝国二号首长,秦王李世民是大唐帝国三号首长。问题是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如果统治核心出现这样的结构,无疑是不合理的。

虽然从物理结构上来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然而以皇帝李渊缔造的这个大唐帝国权利三角形明显存在不稳定因素。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渊起兵犯隋的最初坚定支持者,父子三人都是这个帝国的缔造者。

大唐帝国建立后,李渊当然顺理成章的坐上皇帝宝座,然而帝国的下一任继承者必须是李建成、李世民其中一人。李渊选择了长子李建成,当然这也符合封建王朝传位嫡长子的传统,但是李世民的功勋也是不可磨灭的,甚至子军功上要高于太子李建成。

对于李渊对大唐帝国权利结构三角形的设计,无疑对日后的权利争斗埋下了伏笔。太子李建成无疑是法定的帝国下任继承人,那么同样军政大权在握的秦王李世民该如何处置。当然,从李渊的一系列安排来看,他是指望秦王李世民能够安安稳稳作个乖宝宝;问题是,这些骨子里流着对权力渴望的离家儿郎,哪一个不是看着皇帝宝座红着眼。

李渊的如此设计帝国权利结构,无疑也是给自己埋了一个定时炸弹。秦王府权力的壮大,已经让帝国的二号人物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威胁。一山不容二虎,在唐帝国开头第一朝尽然容纳了三头猛虎,那么厮杀是迟早的事情。


李世民的秦王府就是李建成太子府眼中最大的威胁,就是卧榻之侧的一头猛虎;同样太子李建成在秦王府众人眼中,就是阻挡众人继续向前迈进一步的绊脚石。双方已经形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在权利争斗中,这种局面是无解的。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就只能存在两个假设。一是就意味着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府势力彻底放弃对帝国未来权利的争夺,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皇帝李渊无疑是支持太子李建成顺利即位的,而太子府方面势力明显不会允许帝国未来还有第二股势力存在的。二是意味着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秦王府势力,直接越过太子李建成,向最终目标皇帝宝座发起冲击;那么,估计死的就是唐太祖李渊了。


安定郡小书生


大家对唐太宗李世民可能比“隐太子”李建成了解得多一些,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把“隐太子”李建成晒一晒就可以了。

一、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一再索要《起居注》。

由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曾向史官索要记录他言行举止的《起居注》观看。褚遂良是一再拒绝,可皇帝也是一再要求。


无奈之下,房玄龄与许敬宗只好将删改、分解了的《起居注》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的这一做法既让历史陡添悬疑,也使自己招尘蒙垢,遭到了后人指责。

章太炎先生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就说:“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看来,唐太宗是不愿意让什么事公诸于世。什么事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应该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说起“玄武门之变”,有些人是很为“隐太子”李建成叫冤的。因为,若论起真本事来,李建成起码不会输给李世民。

二、“隐太子”李建成为唐高祖李渊称帝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读解《唐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关于李建成的大错大谬之事,倒是能让我们了解“隐太子”的很多功绩,发现他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一,当唐高祖也有了起兵的念头时,他就于大业九年(613年),接受派遣前往河东,悄悄地募集有学识才能的人,为老李家揭竿创业做准备。

其二,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刘文静等敦促唐高祖早点起兵的时候,李渊因为他不在太原而没有起兵。

直到“隐太子”回到了太原之后,李渊才决定起兵。高祖起兵以后,得到了河东地区的积极响应。

由此可见,“隐太子”当时对李渊能否起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三,唐高祖起兵后的首战,是由“隐太子”和唐太宗率军攻打西河。兵进西河的路上,李建成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没有丝毫的扰民。因而他前后只用了九天的时间就平定了西河。

事后,李渊曾高兴地说:如此用兵,可以横行天下。随之,“隐太子”受封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

其四,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为了谋占关中,“隐太子”建议唐高祖进兵霍邑。当李渊担心霍邑守将宋老生有可能坚守不战时,他认为可以引诱宋老生出战。

于是,唐高祖根据他的建议,不但诱出了宋老生 ,而且断掉了宋老生的退路,将其斩杀。

其五,义宁二年(618年),李建成被隋恭帝杨侑封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 之后又被隋恭帝杨侑诏封为尚书令。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既然奖赏,就说明“隐太子”做的不错,乃至很不错!

其六,大唐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被唐太宗击败,逃窜到了突厥,留下了隐患。当年的六月,刘黑闼引领突厥军到山东作乱。

这时,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请命征讨刘黑闼。于是,李渊派李建成和李元吉率军前往征讨,大获全胜,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办了唐太宗没能办成的事。

就上述征战事迹来看,从太原起兵到唐高祖称帝建唐,“隐太子”的功绩一点都不逊色于李世民,有些方面甚至是过之而无不及的。

三、“隐太子”李建成“用人”“治国”的道行,不比唐太宗李世民差。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

当时,“隐太子”手下也是有很多谋略勇武之士的。这些人后来都被李世民收用了。例如薛万彻、王珪等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魏征了。


可见,“隐太子”也是有实力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能人辅佐他。

《旧唐书·建成传》说,李建成当了皇太子后,“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

也就是说,唐高祖为了锻炼“隐太子”,经常让他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学习做皇帝。

史书虽有可能被唐太宗主持改篡,但也没有发现,此时的李建成把老爸交办的国事弄得有多么糟糕。相反,倒能说明“隐太子”治国理政的经验要比李世民丰富得多。

因此说,虽然唐太宗接管大唐后,使得唐王朝步入了盛世,但是他此前的一些行为,则是无法消弭于历史的。


若没有“玄武门之变”,若是“隐太子”能顺利承继大统,在他手底下那一帮良臣猛将的辅佐下,大唐王朝可能会比“贞观”还“贞观”,可能会更加繁盛,可能会延续得更长久。


老王头谈历史


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获胜,那么唐朝有可能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获胜,当时以其雄才大略,贞观之治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但他死后唐朝也不过二世就亡于武则天,如果玄武门之变获胜的是李建成,那么唐朝的命运估计更短。

李世民登基时,唐朝的局势一篇混乱,突厥常年进犯边境,曾经达到了渭桥,逼得李世民被迫求和;而民生因为经历了唐隋大乱,刚刚进入休养生息,也算很好;李唐的统治还没有深入人心,叛乱不断,李世民登基之后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而到了他的孙子李显、李旦登基时,唐朝还是灭亡了一次。

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了,那么有两种情况会发生:(1)不分胜负;(2)李世民父子四人在事变中全部被杀。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很有可能会酿成国家的割裂的局面,李世民被迫退守洛阳,他们兄弟之间会演变成国家的内乱,不论最终是谁获胜,大唐盛世的局面将会遥遥无期。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糟糕了,刚刚建立的帝国将会丧失核心领导,而突厥、梁师都、吐谷浑等势力将会迎来崛起的机会,那么和五代十国一样的局面就会提前上演。但只要以上两种情况不发生,除李氏四人,无论谁当皇帝,大唐帝国的命运都不太可能改变。

如果事变中李渊赢了,大唐的命运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他可能会把初唐的政治制度和格局做的更好。而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人皇帝,他的战略眼光,非常超前。

如果李建成登基了,那么李世民必死无疑,但是李世民的家眷子女可能不会被杀。李世民是当时唐朝的第一统帅,他没当皇帝时,就在天策府培养了大量的军政系统重要军官人才。任何一个李氏皇帝登基,都不会容忍一个掌握远超皇帝掌握实力的个体存在,如果李世民不想死,那他必须兴兵造反,类似于明永乐。


公元前


我觉得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是没有机会坐上皇位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我国古代,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在皇位交替的时候有章可循,保持国家高层政治的稳定。早在《春秋公羊传》中就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王位的传承比较混乱,这样就导致为争取上位而相互杀戮的惨事。

李渊要保持唐王朝有序传承,在政治上保持稳定是第一位的。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已经多年,本身没有大的过错,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没有可能易储。

第二点,李建成有没有与皇位匹配的才与德?答案是肯定的。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实在觉着杀兄弑弟不怎么光彩,就一直向史官索求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思把他改了。这么一来,后人看到的有关李建成的记载,有关他的为人处世,肯定不是真实的,没有好话了。

实际上,太原起兵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领兵四处征战,在618年李渊称帝前,他的战功不比李世民逊色。至于治国理政的才能,《旧唐书•建成传》说:“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就是说皇帝的日常工作是太子干的。而这段时间,唐朝的政务没出过什么问题呀,可见建成的才干还是不错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李建成选人用人也很有眼光。他的班子成员,除了大家熟知的魏征、王珪等文臣之外,还有薛万彻、冯立、马三宝等武将,他们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如果李建成登基,李世民有没有机会反叛夺权?我感觉机会不大。古代人还是讲大义、名分的,一旦建成登基,他就是主,而世民就是臣。对大部分朝臣来说,谁做皇帝都行,只要别剥夺了我的官位我还能呆在这个位子上就行,要我跟着世民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我的头没被门缝夹吧?!

一旦登基,建成掌握了长安的军队,对剩下像公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张公瑾等死忠粉进行分化瓦解,秦王李世民再也没有机会。

史实不可假设,权力争夺就是这么残酷,李世民能够审时度势,也能够心狠手辣,这一点让他先李建成一步,顺利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至于历史的真相,总是被当权者篡改,隐藏在层层迷雾当中。


子冬


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做不了皇帝。

“龙见于野,困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太子,逼皇帝退位,绝对定性为造反。如果失败,李世民必死,所以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是看到了危机,不得不搏一搏。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李渊的决定,二是李建成的实力。

李渊的决定: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接班的都是长子,皇帝的接班人更是如此,否则就容易引起一些风波,祸及天下。李渊深谙此道,当然也选择了长子李建成做接班人。


从李渊的角度来讲,接班人的选择标准,就是能够确保政权的稳定。从这一标准出发,最好的办法就是立长,而不是择优。因为皇帝的才能劣势,可以选择天下之贤才进行弥补。

经李世民更改过的唐史,仍然透漏出李建成的坚定的太子地位。旧《唐史》记载:“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此处,李渊的态度一览无余,太子的位置,根本就没有李世民的事情。

也许,李渊让李世民出去打仗时,暗中给了不少的承诺,甚至承诺会包括皇位在内。然而,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李渊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已经开始培养李建成,让他处理政务了。

想必,以李世民的聪明绝对能看得出,李渊是铁了心要传位于李建成了。李世民的内心,难免不平衡:自己拼死拼活的征战,帮着父亲抢来的江山,却没有自己的份;更重要的是,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李建成上台后,会杀掉李世民以除隐患。

李建成的实力

1,李建成个人的优秀。

613年,李渊派李建成在河东为造反做准备,秘密召集地方上的豪杰志士。李建成聚集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具体拉出来多少兵力,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这支力量绝对不容小觑。

617年二月,李渊起兵之前,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劝说李渊早日起兵,李渊以李建成未到拒绝了。一直到六月,李建成抵达太原,李渊才决定起兵。能影响到李渊决策的力量,必定是很强大的。

与李世民等人要李渊直接造反不同,李建成让李渊拥立代王杨郁为帝,以占据道德高地,显示出比李世民更高的政治才能。

李渊进兵关中,第一战是攻打西河,由李建成领兵。李建成部队是刚招募的士卒,良莠不齐、军纪散乱。于是李建成制定军法,整肃军纪。李建成与士卒打成一片、身体力行的同甘苦,丝毫没有特殊之处,折服了三军,很快军容焕然一新。

进兵途中,李建成约束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即使是路边的瓜果,也要付了钱才能吃,很得民心。

到了西河,李建成亲至城下,招降城中众人。西河城内,只有郡承高德儒不降。于是,李建成带兵攻打高德儒,城破后斩杀了高德儒,赦免了其他所有人。

整个攻打西河的过程,前后只用了9天,足见李建成的军事才能。此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样,一直带兵东征西讨。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随即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建成在平定义军、抗击突厥的诸多战役中,都表现出不俗战绩。622年,李建成率军擒斩刘黑闼。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李建成也是善于识人、用人的。其门下魏征、冯礼、薛万徹等人,都是名垂青史的大才。


李世民的绝望和愤怒

李世民的实力崛起,让李世民有了问鼎皇位的野心,逐渐与李建成有了冲突和摩擦。但是李世民的势力,是在征战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战争渐少,李世民的势力、权柄是要受到影响的。

而事实上,李建成兄弟发生摩擦时,唐朝在境内的主要对手已经被消灭了,再没有以往大规模、高频繁度的战争。

也就是说,李世民的势力,没有了继续快速增长的环境。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是块金子招牌,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优势会逐渐消失的。

李渊自始至终,都是坚持以李建成为太子,丝毫不考虑李世民的想法。

可以肯定,李世民在战争逐渐减少的条件下,自知与李建成的竞争将会越来越不利。如果任由事情自然的发展,终有一日会被李建成彻底压下去,再被残酷的处置掉。


李世民当时的条件下,要么选择沉默、认命,要命爆发、赌一把。结果,李世民狠辣的选择了爆发,先发制人。当然,玄武门之变的双方势均力敌,比得只是谁更狠。

李世民调兵遣将时,李建成也在行动。不同的是,李建成没有想过直接杀掉李世民。而李世民则设伏,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不久又杀了李建成的所有儿子,只留下了女儿。

事后,李世民担心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多次向褚遂良索取皇帝《起居注》。然后,房玄龄、许敬宗亲自操刀,修改了书中记载,李世民才作罢。

总而言之,李世民知道事情拖久了对自己不利。这才冒风险,又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兄弟,从父亲手里夺取皇位。(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那么胜负难料,李建成的胜率略大一点。

但即使李建成获胜,唐朝的国力也会衰落。对于唐朝的统治而言,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极大的减少了唐王朝的内耗。

(玄武门之变)

一、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与李建成集团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1.李世民在军队掌控方面要胜过李建成

当然,在李渊起兵初期,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直接掌握兵权的。谈不上谁强谁弱。毕竟,他们的兵权也都是刚刚起步,且更多的是要听从李渊的指挥。

然而,在唐朝建国后,李渊成了皇帝,而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这个时候,显然皇帝和太子亲自带兵就有点不太现实了。李渊与李建成同一线官兵接触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而李世民因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特殊的身份。比之李渊与李建成可以更加容易的接触将领。

而且在李渊起兵之后,李世民南征北战,手下也有了相当可观的一批优秀将领。譬如我们熟知的秦琼、程知节(程咬金)等人。

加之,李渊在军事方面需要依仗李世民这个儿子,

因此也给予了李世民很大的军事权力。

而对于李建成,他在军事方面可以依仗的却只是李元吉。而李元吉虽然也带兵,但在军队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如李世民的。且因为李元吉在军事上,有过几次严重的失败。李渊并没有给予李元吉太大的军权。

因此,在军事方面,李世民略胜一筹。

2.李建成在政治层面强于李世民

(影视剧中的李建成)

我们也说过,李世民常年来在外作战,虽然在军队有着较深的影响力。但常言道,有得必有失。

因为长期在外作战,李世民在文臣集团中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如李建成的

加之,李建成有着太子的身份,比起一个王爷,显然更容易拉拢这些文臣。

且李建成是嫡长子,在古代中国,这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身份。可以说,这就是大义所在。

也因为李建成的嫡长子身份,除却大部分在朝廷的文臣支持之外,李建成也获得了李渊的支持。

从这一角度来看,李建成对李世民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李建成与李世民各有优势。在实力上可以说是并不悬殊

二、李渊实际上是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最不能忽视的因素

(李渊)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想要当皇帝,怕是相当有难度。

李世民在军队中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不假,但仅凭这一点想让李渊改主意立李世民为太子,显然不够现实。

事实上,在二人矛盾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李建成集团已经在着手削弱李世民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李渊在这一方面,实际上是暗暗支持李建成这一方的

原因也很简单,此时天下大局基本已定。李渊对李世民的依仗也慢慢下降。

在天下已定的基础上,李渊显然不希望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军队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哪怕这个人是他的儿子。

三、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将何去何从?

情况一:

李渊与李建成携手,将李世民的兵权尽可能的削弱,李世民成为一个闲散王爷或者遇害。

如果李世民不反击,大概率会出现这一情况。

(李世民)

李建成也好,李渊也好,为了皇权的稳定传承,势必会削弱李世民这一不稳定因素。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如此激烈,李渊何尝会看不出来。然而唐朝毕竟刚刚建立,李渊考虑到此后皇位的稳定继承,不可能做出废嫡长子立次子的决定。

如果李渊这样做了,唐朝之后皇位的继承必然会发生混乱。

事实上,因玄武门之变开了一个坏头,唐朝以嫡长子身份成为皇帝的少之又少。譬如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也是因为皇位而大打出手。

除非李建成实在不符合李渊的期望。否则李渊必定会站在太子这边。而李建成的所做所为,其实还是算的上是一个优秀的太子的。

所以,李渊与李建成共同削弱李世民的格局,也就成了必然。

李世民如果不反抗的话,闲散王爷或许会是他最好的结局。

情况二:

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但起兵造反

如果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又不想放下权力。那么,起兵造反就成了李世民唯一的出路。

就在对于军队的影响力而言,李世民有起兵造反的条件。但能否成功,却是未必。

首先,李世民手下的将领,未必愿意跟随他造反起兵。

有人或许要问,玄武门之变不也是造反吗?这里面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玄武门之变是造反没错,可它更重要的是一场军事政变。它所需要准备的比起割据称帝要少的多

或者说,玄武门之变的前期准备较这种选择而言,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扯旗造反,需要考虑的因素就大大增加了。譬如百姓的支持,后勤保障,兵源等等。

而玄武门之变则不同,它根本上只是一场宫廷政变,影响的范围也基本上只限于皇城。

将领考虑到种种因素,以及自身可以得到的利益,很难愿意去跟随李世民。

另外,即使是玄武门之变,也有一些李世民帐下的将领保持中立,两不相帮,譬如我们熟知的秦琼,是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

(影视剧中的秦琼)

其次,从大义的角度来看,李世民就输了一成。

这是因为李世民如果只是发动玄武门之变,事情的真相仅在小范围之内传播。且政变成功后很容易掩盖真相,对李世民的名誉影响程度较小。

而李世民如果扯旗造反,那从舆论上来看,李世民一方就是非常不利的。造反很难迅速成功,而了解到这一事件的范围也绝对不可能仅限于上层官员。

当百姓了解到李世民是为了夺得皇位而扯旗造反,试问刚刚从隋朝末年战乱中走出来的的百姓又会有几个人去支持李世民

毕竟,李渊此时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

这对李世民是极为不利的,最重要的兵源这一方面,失去百姓支持的他就很难获得稳定的兵源。

因此,李世民如果真的扯旗造反,大概率也会被平定。因为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他也就失去了他之前所拥有的贤王美名。

而失去百姓支持的下场,不用我说,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吧。

而且,这一条路还会导致刚刚建立的唐王朝陷入严重的内耗。而周围虎视眈眈的异族,比如突厥,势必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突厥)

事实上,即使是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宫廷政变之后,突厥都大举起兵攻打唐朝。而李世民更是不得不和突厥签下了屈辱的渭水之盟。何况这样严重的内乱了。

因此,回到我们的问题本身,可以认为李世民的成功是来自于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突然。突然到李渊都措手不及,不得不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我怕是个史人了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必要前提,前提一,李世民不发动政变,一直与李建成对峙下去,那么赢得肯定是李建成,因为李世民的政治资源与其相差甚远。前提二,屈服于李建成,李世民会甘心吗?肯定不会。所以,政变是必须且一定会发生的,就算是不在玄武门,也会以其他形式。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怎样,李世民都是最终的胜利者。

证据一:早在李渊没登基前,李世民就有夺权之心

李渊打下长安后,李世民就已经开始四处网罗人才,其中杜如晦就是房玄龄介绍给李世民的。当时李世民还对此人不重视,但是房玄龄一句“王佐之才”和“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就把李世民说服了,可见其夺权异心昭然若揭。所以,李世民想当皇帝,不是在军功卓著之后,而是早就有了。

证据二:李世民和李建成政治资源相差悬殊,采取极端手段是必经之路

李渊称帝后,李建成第一时间被立为太子,而且基本很少参加战争。这不是李建成能力不行,因为在打长安时候,李建成才是领兵元帅,如果他能力不行,李渊不可能在这样关键时刻派他做主帅。所以,李建成当了太子后,不去打仗的原因,是开始协助李渊理政,这就是李渊在培养继承人。而且,李建成身边汇集了李纲、郑善果等名臣,政治资源非李世民能及。

反观李世民,除了军功,没有任何政治资源,都是秦王府的一群“潦倒困难户”。李世民的天策府虽然名声响亮,但是他调动不了兵符,抵不上皇帝的诏书,只有干巴巴的几个秦王府幕僚,与李建成实力相差甚远。如此一来,李世民必定要采取特殊对策。

证据三:李世民采取多种“正当”手段夺权,但均以失败告终

李世民曾经策划了很多事件,比如在《隋唐嘉话》中,记述的李建成与杨文干谋反事件系李世民诬告,而东宫酒宴中毒也被认为是李世民故意试探李渊。诸多种种,都是在逼李渊改立太子。但是李渊总是不为所动,李世民又想出京占据洛阳,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一千亲信前往洛阳,打算等待时机造反。但这件事又被李建成发觉,最后告吹。正当手段均行不通,李世民也只好造反。

证据四:玄武门政变的三个关键人物是早有预谋的内线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李建成东宫的内线王晊的密报。再有,玄武门的宿卫常何、敬君弘、吕世衡等人,按理说他们都应效忠于唐朝,效忠于李渊,但却都被李世民收买。也就是说,李世民早就安排了这些人马。也许在史书没记载的地方,也有大批这样的内线,只不过政变是发生在玄武门,所以我们只知道了这几个人而已。

综上所述,李世民能夺权不是玄武门的意外,而是必然之路。李建成继承了李渊的软弱性格,而李世民却从骨子里透出一股狠劲儿,父子二人都败给了李世民,成王败寇,早已注定。


历史秘姬


毫无疑问,肯定是李建成赢。而且唐朝的帝位传承会比历史上更平稳许多。

一、李建成占大义名分且能力足够,实力也足够

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在晋阳起兵和后期平定河北刘黑闼等战斗中功绩巨大。后来虽然作为太子丧失了领兵出征的机会让李世民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但李建成在后方筹措军需,治理后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想想刘邦还把留守后方的萧何评为建汉首功,类比一下李建成就不难理解李建成的功劳。

重要的是当时的大唐的最高统治者李渊那可是坚定的支持李建成。从来未有易储之心。作为久居朝堂的太子。在朝廷文官中的影响力李建成可是大的太多了。

再说军队。陈然李世民战功赫赫。凭借战功被册封天策上将。开府建牙,但当时李唐军方在军队的二号人物,同样是皇子的齐王李元吉可是坚定的支持太子的。而且在玄武门事变要发生的武德九年。

李渊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削弱秦王府实力。慢慢的准备让李世民回归他的藩王本位。平定刘黑闼是太子建成亲自出征,抵抗匈奴准备让元吉领军,而且抽调秦王府兵将参与。

事实上,玄武门事变发生前的夜晚。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潜回秦王府密谋了,换句话说。明面上他们已经与秦王府脱离业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了。

时间越长,李世民的实力越会被慢慢消减。

如果不是突然发生的玄武门,李世民大概率会回到藩王本位,像后来的李泰一样郁郁而终。当然。李建成大概率不会杀李世民。毕竟李建成是正常继位,不需要大开杀戮。但软禁世民让他郁郁而终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实如果不是完全没有想到,措手不及。玄武门李建成也不是没有机会。毕竟2000多东宫死士完全可以灭了勤满门。只要当时建成不死。历史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