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心无止境ghyo


众所周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而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浮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残暴乱世,开创了一个无比辉煌的繁华盛世。那么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到底是毫无知情被逼所迫,还是他早有预谋自导自演呢?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960年正月初一,传闻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而当时主政的符太后并没有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还问等辨别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当赵匡胤率领诸军行至陈桥驿,与赵普等人策划兵变,并开始在军队中散布谣言,如此一来,等到众将士的兵变情绪煽动起来,便授意将士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并拥立他为皇帝。而根据史料的记载是赵匡胤明确拒绝,然而在将士拔刀表明决心时,不得已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将士一致表示“惟命是听。”不久,赵匡胤率军回师,逼使恭帝柴宗训禅位降为郑王,建立赵宋王朝。

而对于赵匡胤在此事的定位,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未曾预谋的。然而主流观点认为他是该事件的主谋和策划者,毕竟没有人会不愿意当皇帝,尤其是这种送到嘴边的皇位。虽然找不到赵匡胤具体谋划陈桥兵变的相关史料,但是不能忽略古代封建伦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

毕竟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

综合这些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然而这真的就真的能证明赵匡胤就是策划者吗?也不尽然。历代史家穷极一生也无法搜寻到与赵匡胤主谋陈桥兵变有关的史料证据。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匡胤在瞬息之间完成了救国保民的壮举,成为了一个让后世景仰的君王。他开创的大宋繁华盛世,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水平都是极其之高的。

以笔者的观点认为: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应该说他是早有预谋并做好充实准备,从大一点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赵匡胤的兵变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残暴乱世,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给饱经战火之苦的黎民百姓带来了相对安稳的盛世太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邓海春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太祖母昭宪杜太后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登基。有人跑去告诉赵匡胤的妈妈、后周南阳郡太夫人杜氏,“点检已作天子”!杜氏优雅地淡然一笑,表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儿子一向胸怀大志,今天把事办成了呗



《宋史》浩繁,在描述具体事件上又过于简省,不如宋人笔记来得过瘾


太祖自陈桥还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设斋于定力院。闻言,王夫人惧,杜夫人曰:“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涑水记闻》卷一


听说老公造反回到汴梁的消息,王夫人有些害怕,毕竟这时局势并不明朗,赵匡胤派去保护家眷的人还没有到岗。杜老太安慰儿媳道:“匡胤这孩子生下来就异于凡人,大家都说他迟早会成为人间最尊贵的人,这不是正在应验嘛,有什么好担心的”


杜老太太有啥说啥,毫不掩饰,是个爽快人





959年六月后周世祖柴荣驾崩,七岁的柴宗训即位。960年春正月便传来契丹和北汉联军大举进犯的消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

时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赵匡胤率军出征的消息一传出便引发了一场骚乱,大伙纷纷传言这家伙肯定要造反做皇帝,唯有朝廷不知道这事



长编成书于南宋孝宗时期,孝宗属太祖一脉,李焘难免有所避忌。关键时候还得看司马牛老爷子的


及将北征,京师间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于外州,独宫中不之知。(长编仅引用了这段记载,其实司马老爷子话还没说完呢)

太祖闻之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如此,将若之何”?太祖姊或云魏国长公主,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而出。

~《涑水记闻》卷一


赵匡胤出征前回了趟家,悄悄地询问家里人:“现在大家都说我要造反做皇帝,我该怎么办”?赵大姐一听火冒三丈,挥着擀面杖追着赵匡胤就打,赵大姐边打边骂:“你一个老爷们自己做不了主吗,拿这种事来吓唬家里的女人,滚蛋吧,该干嘛干嘛去”

挨了姐姐辟头盖脸一顿打后,赵匡胤高高兴兴出门造反去了


赵大姐用擀面杖帮弟弟下定决心,是条汉子





柴荣登基不久就与北汉在高平发生了一场大战,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表现优异,升为殿前都虞侯

殿前司与侍卫马步军司是后周禁军两大系统。高平之战后周险些失败,柴荣决定改变禁军量大而不强的现状

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令将帅选之。~《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在柴荣的计划中,加强殿前司被放在首位,而殿前司人员拣选的工作由赵匡胤负责。此后殿前司的实力便逐渐凌架于侍卫司之上

赵匡胤升为殿前司都点检后,便成为了后周事实上的第一军事强人



陈桥兵变时,汴梁城内外除韩通外,领军将领要么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要么是倾向赵匡胤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韩通一死,仅有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反抗”也消失了

宰相范质听说兵变,抓住知枢密院事王溥的手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

。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范质等人被士兵带到都点检公署后,质等不知所为,溥降階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长编》卷一

范质悔恨没有确定消息的可靠性便轻率地派赵匡胤率军出征,从而可见范质此时已经判断契丹、北汉来犯的消息是一条假消息。如果真有大敌,他应该后悔的是“识人不明”

王溥的表现很奇怪,他没有对兵变感到很突然,仿佛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估计王溥在协助赵匡胤调派人马时两人已经达成了“配合夺权”的默契,让王溥没想到的是,这家伙居然还敢“抢班”

刀兵环伺下王溥想通了,爱谁谁吧,于是就抢先认了“主”,范质见自己势单力薄,也只好一边心里说着英文mmp,一边嘟囔着喊了声陛下万岁





为国钓鱼的观点:台上都是好演员



为国钓鱼


还真有可能是自导自演的,否则一些个疑点就难以解释了,主要疑点有二:

1、后周官员承认之快、赵匡胤称帝速度之快,让人膛目结舌!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出征,晚上就被赵光义和赵普叫醒,从而被“黄袍加身”,次日回到开封,后周官员愉快地承认了赵匡胤的政变,当天就登基改朝换代了!这速度,说没有准备,以及赵匡胤完全不知情,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2、赵匡胤为何率军出开封?契丹人又何在?

赵匡胤率军出开封城,据说是得到军报,称北汉及契丹人打了过来,事不宜迟,应当马上派兵迎敌;宰相范质委派赵匡胤出军,并给与了其最高军权;而在赵匡胤登基以后,这北汉和契丹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难道是听说赵匡胤发动政变又自己撤回去了?难道不应该趁着新政权初立而局势不稳,大举进攻才是吗?怎么可能又撤回呢?军报是直接发到朝廷处的,而发军报的人和赵匡胤或不无关系;此乃历史悬案!

从以上能看出赵匡胤是知情的,那么他是不是自导自演呢?也是有证据的;以下摘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

太祖欲使符彦卿典兵,赵韩王屡谏,以谓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柄,上不听。《宣》已出,韩王复怀之请见,上迎谓之曰:“岂非以符彦卿事邪?”对曰:“非也。”因别以事奏,既罢,乃出彦卿《宣》进之。上曰:“果然。《宣》何以复在卿所?”韩王曰:“臣托以处分之语有未备者,复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为后悔。”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能负朕邪?”韩王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这是什么意思呢?赵匡胤想授符彦卿兵权,赵普反对,甚至还将赵匡胤签发的诏令扣押了,赵匡胤百思不得其解,便问赵普,你为何怀疑符彦卿呢?我对他这么好,他不会对不起我的!

赵普回答说:“陛下怎么就能对不起周世宗呢?”赵匡胤无言。

在陈桥兵变中,赵普与赵光义被视为主谋,而赵匡胤自称不知情,赵普说赵匡胤对不起周世宗,赵匡胤是不是可以反问:“难道不是你和光义搞得鬼吗?”然而并没有,所以赵匡胤就是政变的主事人,策划人以及最终的既得利益者!

这样看来,大家怀疑赵匡胤是自导自演也是可以的!


模拟先生


▲陈桥驿旧址

对于赵匡胤在此事的定位,主流观点一般认为他是该事件的主谋和策划者,理由似乎很简单——没人不愿意当皇帝,尤其是皇位唾手可得的时候。但这些支持者却忽略了古代封建伦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以王立群教授为例,他认为“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是主谋,其理由是找不到赵匡胤具体谋划“陈桥兵变”的相关史料,因此他认为是后世将史料进行了处理。

▲宋太祖赵匡胤戎装照

那么这些史料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凭着所谓的“金匮之盟”当了大宋皇帝。登基之后,太宗赵光义就组织人手编写《宋太祖实录》,负责人是非常有学问的翰林李呖。由于李呖是个老实人,于是他就照实写了一本,学术界称之为“旧录”。不过这个版本呈到赵光义面前时,后者非常不满意,下令要重写,可是重写之后仍然不满意,于是此事就这么给耽搁了。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就让钱若水领衔编修了《宋太宗实录》,看了初稿感觉很满意,就打算让他接着重修宋太祖实录,却不料钱若水死活不干。在真宗的强行弹压下,后者只得咬牙参与了《宋太祖实录》重修工作,后人称该版本为“新录”。编修结束后,宋真宗照例进行赏赐,却不料其中又有一个老实人坚决不肯接受赏赐,也姓李,叫做李沆。所以很多人因此认为新版实录不可靠。

▲赵光义剧照

新旧两版有什么不一样呢?在“陈桥兵变”之中,太祖率领麾下将士还朝,曾下令众人不得侵犯后周的符太后与小皇帝柴宗训、不得欺凌后周公卿、不得抢掠各地府库。在旧版之中,这命令是赵匡胤自行吩咐的,然而在新版之中,却增加了赵光义的戏份——赵光义主动拦着太祖的马,叮嘱赵匡胤回京城之后千万不得如何如何。宋人李焘在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采用了后者,但特意注明了旧版实录的相关描述。

此外,北宋年间有位很出名的文学家,叫做王禹偁(chēng),因为性格耿直、不领会皇帝的意图,结果从翰林学士兼知制诰的职务被贬至黄州当知州,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记载,“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并不在场,而是呆在开封家中,一听说政变成功才从家中跑出来迎接兄长。元代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也认为新实录是为迎合皇帝之意,杜撰了“太宗叩马谏言”的剧情。

▲《续资治通鉴长编》古本

反过来,这也证明了旧版《宋太祖实录》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小注是可靠的,于是王教授因此认定赵匡胤是主谋,并能够解释为何找不到有关赵匡胤如何“陈桥兵变”的详细史料。然而这真的就能证明赵匡胤是策划者么?恰恰相反。我们不妨以旧版实录内容为基础进行推演。

周世宗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继承皇位,朝廷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安定局面,恰好这时候外地来犯,赵匡胤便率军北上迎敌。到陈桥驿的时候,众人停下来扎营休息,将士们开始议论。很多人认为皇帝年幼,自己战死沙场也没人知道,不如先拥护赵点检当天子,然后再北征。于是李处耘将众人的意见传达给赵普,赵普却直接说:"太尉赤忠,必不汝赦"。

▲赵普剧照

意思就是说赵点检对后周一片赤忱,要是知道了你们的二心绝对不会饶恕你们。此言一出,一些胆小的士兵就悄悄溜了,一些胆大的则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如今他们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另立天子的事,如果此事成了,则拥戴有功;倘若做不成,那就都是死路一条。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一大群人又跑去找赵普。作为赵匡胤的亲信,赵普早就认定赵匡胤能成大事,见众人如此坚定,也希望赵匡胤位登九五,于是连夜派人赶回开封保护赵氏家眷,同时通知石守信、王审琦管好开封各城门。

▲古画上的开封城

一切安排妥当后,次日黎明众人集合在赵匡胤帐外,由赵普入内禀报将士们的诉求,睡眼惺忪的赵匡胤一听,吓得瞬间清醒,立马掀开帐篷准备劝说众人,却不料有人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随后便是一群人跪下来叩拜,高呼万岁。史料的记载是赵匡胤明确拒绝。然而看到将校们手中明晃晃的刀剑,他又犯了难。

如果答应称帝,自己就是对后周不忠,此事必成为终生污点。如果坚决不当并以死自证清白,那么这群将士为保命更是得杀回开封,后周非但不能继续北征还将陷入内乱。眼见有人已经拔刀,赵匡胤不得已才开口表示,众人贪图富贵才拥立他为帝,这事他认了,但接下来必须听他的命令。众人齐声答应,赵匡胤这才无奈地率军返回京城。

▲黄袍加身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赵匡胤还是其亲信赵普的表现都很自然而然,而不像新版实录中那样积极,所以反倒招人怀疑并产生了更多的联想。根据推演,我们不难发现,在7岁孩童登基为帝的情况下,出征将士为谋求私利产生另立新主的想法,符合历代兵变的规律。其次,赵匡胤素以仁厚闻名,如果他是主谋并参与策划,为何不事先派人保护家属,反倒是赵普连夜派人赶回京城?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再者,这一过程也充分符合赵普的为人,既忠诚又渴望主公成就大事。最后,正因为“陈桥兵变”是众将士谋划的自发事件,因此历代史家穷极一生也无法搜寻到与赵匡胤主谋此事有关的史料证据。倘若此推演成立,那么赵匡胤不仅是忠于后周、被迫无奈登基的,而且还在此事件中力挽狂澜,于瞬息间完成了救国保民的壮举。


趣观历史




公元959年,当了6年皇帝后,38岁的周世宗柴荣驾崩,皇位由柴荣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真是太可惜了,霸业未成身先死。国学大师梁启超曾经说:“使天假世宗以期年之寿,则全燕之光复,意中事也”。就是说如果上天多给周世宗柴荣一些时间,一统华夏是意料中的事情。



第二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的铁杆手下,亲兵首脑--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征北伐,刚走出开封城,在开封城北边几十里地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赵匡胤被手下黄袍加身,拥戴为皇帝,后来柴宗训和平禅位,赵匡胤建立宋朝。

赵匡胤在中国古代的皇帝里面,算得上最为仁慈的,赵匡胤虽然夺了好大哥兼好老板柴荣的家业,但对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孤儿寡母给予好好照顾。



有人说,是赵匡胤主动策划发动陈桥兵变的,笔者认为这个有点武断,按当时的情形,赵匡胤主动兵变的可能性较小,赵匡胤只是禁卫军首脑,并不是野战军首脑,更不是拥兵一方的节度使,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威望,在当时情况下都略显不足,风险还是很大的,这事赵匡胤最多是半推半就。

要说有策划,很可能是手下贪图富贵求策划的。毕竟在后周太祖郭威身上已经上演过一次黄袍加身,大家对这事熟门熟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参与了此事。



话说回来,国家未统一之时,把大权交给一个7岁的孩子,的确非长久之计。赵匡胤这个人,他虽然没有拥握重兵,但是也有优点:一是正直壮年;二是知兵识人;三是富有韬略;四是心地善良。赵匡胤对禅位的柴家母子、对自己的手下,可以说都很好,真的好,好人好皇帝。


坐看东南了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毫无知情被迫的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可以非常肯定的讲: 这是绝对是赵匡胤及其集团成员经过长时间处心积虑的准备, 然后故意散布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的假消息,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讲到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被迫,还是有意,很容易就会想到王莽、司马懿、杨坚这些人, 以周世宗柴荣的英明神武都觉察不出来还给与重用, 可见赵匡胤是一个多么能装的人,绝对可以当上影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为什么肯定是有意篡位呢? 列举数例证明一下赵匡胤是被迫篡位,还是有意篡位?

第一, 赵匡胤及其集团成员在陈桥发动兵变, 京城禁军立即搜捕赵匡胤住在京城的家眷, 扑了一个空,一个都没抓到, 可见赵匡胤早已将家眷转移, 也就是说, 是预谋的。

第二,如果讲陈桥兵变是突发事件,那黄袍是怎么变出来的, 可见这个也是早有预谋准备的。

第三,如果是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军情必定火急万分, 为何作为主帅的赵匡胤在半路陈桥驿却会喝得大醉,这显然也是赵匡义和赵普等早就策划好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因此,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的军情必定也是赵匡义和赵普等集团成员故意散布的假消息,赵匡胤所谓的醉酒其实也只是装醉而已,整个过程都是在演戏罢了。

第四,“陈桥兵变”是朝廷接到契丹和北汉联军准备入侵中原的消息时发生的,这么大的事件只在宋史中有记载,而北汉和契丹的历史档案中没有任何记录,这个已经肯定了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的事情根本是子虚乌有,是有人故意散布的假消息。

第五,宰相范质得知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 顿足长叹: “仓卒遣将, 吾辈之罪也。” 以此可见, 范质知道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是情报是假, 没有确定情报真假就派赵匡胤领兵出征是自己的过失。

所以说,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是绝对的有意为之。


谈文论史


五代十国短短的五十三年,先后有十四个皇帝登基御极,其中禁军将领在政权更迭里发挥的作用巨大,当然也占有着极大好处。在五代皇帝由军将拥立,已成为循例,所谓“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挟制主帅”。

那么宋太祖代周而立的陈桥兵变,到底是毫不知情被逼而为,还是自编自导有意为之呢?照宋代官方说法和太祖实录,都把陈桥兵变说成是赵匡胤事前毫不知情,一朝而黄袍加身,以此来洗刷太祖窃国的臭名。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从掩盖不住的蛛丝马迹里,可以窥见赵匡胤绝对是陈桥兵变的主谋。

母亲和姐姐的反应

从赵匡胤家里开始就已泄露了天机。 在北征前夕,“点检作天子”的传闻已令京师人心惶惶,富室举家逃亡藏匿于外州,赵匡胤胸有成竹密告家人,说:“外间汹汹,将若之何?”他姐姐说:“大丈夫临大事,应自作主张,回家恐吓妇女做什么?” 可见他姐姐都知道他要干嘛,并不慌乱。
▽对宋初产生深远影响的昭宪太后杜氏

赵匡胤兵变成功后,尚未回京,有人贪功先行禀报他母亲杜氏,结果杜氏说:“我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其母若不是事先知晓,焉得如此镇定自若?

构建自己的班底

公元948年(后汉乾佑元年),赵匡胤在枢密使郭威的帐下开始了刀头舔血的戎马生涯。郭威建后周,赵匡胤得郭威养子柴荣青睐。由于在显德元年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高平之战中,挽狂澜于即倒,救了周世宗的命。两年后的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赵匡胤因战功卓著升至殿前都指挥使。他所在的殿前司系统,兵员虽少于侍卫司,确是禁军的精锐所在。
▽宋太祖赵匡胤

而死于显德三年的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官至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因此,赵匡胤在侍卫司里也有盘根错节的交情。和他拜把子的“义社十兄弟”: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大都是后汉时就在郭威麾下,现都已是禁军中的高级将领了。此外,赵匡胤还有不少身为禁军将领的密友,如;慕容彦钊、高怀德、赵延徽、赵晁、韩令坤等。与此同时,赵匡胤也构筑了自己的智囊班底,如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李处耘、王仁赡、楚昭辅等,当然也少不了还有他那位惯会摘桃子的亲兄弟赵光义。

为了利益策划谣言

实际上除赵匡胤外,觊觎皇位的还有二人。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还有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死前,任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命李重进为马步军都虞候。高平战后,赵匡胤奉柴荣之命整顿禁军,选武艺超群者入殿前司,使殿前司的实力得到提升。张永德官职未变,因此对李重进升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大为不瞒,向柴荣密告重进将有“奸谋”。周世宗心知肚明,特设殿前都点检授张永德,使其与李重进一碗水端平。他提升后空出来的殿前都指挥使就交由赵匡胤担任。
▽影视剧中的赵匡胤形象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在北征途中,突然捡得一块木牌,上书“点检做”,联系到京师小儿谣传的“点检作天子”,明显是对张永德中伤。此事由谁策划,某倾向于赵匡胤。一是赵匡胤北征时始终在世宗身旁,最有机会下手。其二是把张永德从殿前司都点检的位置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完全摆脱张永德的控制,赵匡胤得益最大。

柴荣对死后的安排

柴荣卧病遂废北征回京,接下来就是安排后事。一连串的人事操作可见世宗的心思,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枢密使,三人互相制衡并掌大权,辅佐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命李重进防御河东,命张永德出镇澶州,命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接替张永德。柴荣对张、李固然不相信,对赵匡胤却也是提防的,军务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裁决。世宗的托孤大臣很明确,张、李、赵都不在列。 六月,世宗去世,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周世宗柴荣

不久,李重进镇扬州,张永德移许州,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这时,在京城的禁军殿前司和侍卫司将领,除韩通外,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死党。

北汉、契丹趁乱伐丧

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上奏:“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一般都认为此军情为谎报,某认为不然,当时的镇州节度使郭崇、定州节度使孙行友明显不属于赵氏集团,不可能合谋谎报;即便是合谋谎报,朝廷也未必一定是派赵匡胤领军出征。
▽影视剧中的柴荣形象

大军还没出发,都城已经是谣言遍地:“将在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一个号称谙知天文的军校名叫苗训,他申称:“日下复有一日”,宣传改朝换代的“天命”。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过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初三晚上,大军抵达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将士们相聚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都押衙李处耘把将士意图告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匡胤的掌书记赵普,他俩是这次兵变的直接指挥者。 见军心已被煽动起来。一面急派快骑入京,通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一面部署诸将,准备拥立劝进。 次日清晨,诸将校露刃环立赵匡胤营帐前,赵光义与赵普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拥立他为皇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必须听我命令。不然,我不能做你们的主上。”
▽宋太宗赵匡义(后改名光义,赵炅)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从”。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诸军返回开封。

城门早被石守信等控制,大军兵不血刃即顺利入城。当时正值早朝,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侍卫司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惊闻其变,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集结军队抵抗。他行至当街,就被殿前司军校王彦升发觉率兵追至韩通家,将其一家杀死。这是算后周将相中唯一的反抗了。 当宰相范质、王溥被军士裹挟来见时,赵匡胤表示自己为六军所迫,惭负天地。列校罗彦环不等二相答复,就扬剑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于是,当日就行禅代礼,原后周翰林承旨陶谷从袖中拿出早已拟好的禅位诏。赵匡胤完成了禅让大礼,是为宋太祖。

为什么是其自编自导

其实除了赵匡胤家里的反应,还有很多痕迹表明黄袍加身是其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大戏。首先制造舆论,大军未出时,开封即先有“点检作天子”的谣传?苗训观天象后,说天上太阳旁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赵匡胤亲信楚昭辅马上附合说:“此为天命,真的有两个太阳。”其次,兵变过程顺畅,诸军初一离京,第二天晚上发生兵变,第三天一早黄袍加身,回京基本未遇抵抗,初五即行禅代,古来得国未有如此之易者。再次,高怀德敢于预备足以杀身之祸的黄袍,陶谷早已写就的禅位诏。种种迹象都指明赵匡胤事先图谋、全程参与、照着郭威的黄袍加身依样画葫芦,最终得偿所愿。


▽影视剧中的赵光义形象

有宋一代,在代周的问题上一直是遮遮掩掩语焉不详,主要拘泥于儒家正统思想,怕背负窃国的骂名。然而,赵匡胤后来的开国措施结束了五代政局动荡和政变频仍的局面,对禅位的柴家母子、对手下的大将,都处置得宜,有功于百姓与中国历史甚多,后人已经不太在意他如何得位的了。

李重进、张永德的结局

因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勾结北汉,驻守扬州的李重进先后反叛。均被太祖扑灭,李筠投火而死, 李重进满门自焚而死。宋太祖削平二李,震慑了那些心怀不满而实力不大的地方藩镇,使其不敢再萌异志,也标志着宋代后周的最终完成。而张永德在宋朝立国后,却受到宋太祖礼遇,加侍中,入朝后又授予武胜军节度使。进宫拜见宋太祖,被召到后苑,与赵匡胤畅谈旧事,用巨杯饮酒,太祖每每用驸马来称呼他。太宗继位后,官拜左卫上将军。宋真宗在位时,契丹来犯,张永德不仅被召入宫中问策,还被授予留守开封的重任。公元1000年(宋真宗 咸平三年)授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年已七十三岁的张永德善终于家,宋室追赠为中书令。



定都开封埋下祸根

太祖代周后仍定都开封,五代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他四朝均定都于开封。开封地理位置易攻难守,公元976年(宋 开宝九年),赵匡胤想迁都洛阳,群臣反对,太祖却表示还要再迁都长安,理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当然另外原因是避开其弟赵光义在开封形成的势力集团,这个却不能明言。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说:“在德不在险。”太祖默然,许久后终于放弃了迁都的打算,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可以说赵匡胤是有先见之明的,后期澶渊之盟、靖康之变,都与为开封四战之地的地理条件有关。



▽开封无险可守,游牧民族铁蹄可以往来驰骋毫无遮拦


天下不武


叙述北宋开国故事特别是陈桥兵变事项的史料和文本依据最典型的就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中用千余字的篇幅详略得当地描述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因为将士推戴迫不得已、仓促间黄袍加身的无奈,事后以权威地位约束兵士、对开封秋毫无犯的仁爱德行乃至于天命所归的各种朕兆,《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文本遂成为官方定本,也是后世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认知主要的来源。

但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已经是在南宋,所叙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赵匡胤如此的说法,有更早的渊源,宋太宗赵匡义曾经说过:

无何众愤汹汹,擐甲露刃者云集,请登天位以副人望,此盖历数所钟,且非人力能效也。

这就为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定下了基调。薛居正、曾巩、王称、沈遘等北宋人士也都是这么来描述赵匡胤的。

(无奈狼狈版黄袍加身)

(相对从容版黄袍加身)

然而有两个明显的反面证据。

第一、是司马光 《涑水记闻》中的记载,赵匡胤军队出发之时,京师汴梁就有『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流言,富人家甚至有举家逃亡的,赵匡胤听了有点害怕,偷偷告诉家人说外面流言这么盛,该怎么办呢?赵匡胤的姐姐魏国长公主正在做饭,拿起擀面杖就打赵匡胤:『

大丈夫面临大事,是不是能做自己决定,到家里来吓女流之辈干嘛?』赵匡胤默然离开。

第二、是张舜民《画墁录》中的记载,赵匡胤北征之时,同朝为官的群臣芳林园为他践行,翰林学士承旨陶穀拉着赵匡胤的衣服一定要行礼,赵匡胤再三客气避让,陶穀说:『姑且先受我两拜,您回来就没法再行作揖礼一起喝酒了。』

这两个证据都显示赵匡胤要政变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陶穀就是后来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被赵匡胤提拔为礼部尚书的那位。

陈桥兵变最大的受益人是赵匡胤,这个最大受益人是人畜无害的无辜小白兔,概率是很低的。


谈古论金


人一生总要面临各种选择,其实很多选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赌博,如何在这些“赌博”中胜出,单靠运气绝对行不通,只有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为自己的成功赢得更多的筹码。

世事无常,有的人天生就爱赌,赌命运、赌金钱、赌生命,在危急关头,他敢放手一搏,而这种时候前进一步就是荣华富贵,后退一步则粉身碎骨。为何他们敢于进行一场豪赌,那是因为有惊人富贵的诱惑,因此历史上从来不乏这样的豪赌之人,像公开簒政的王莽等这些历史的赌徒们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豪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博弈论中的概率原理,换句话说,他们以为簒政是一定会成功的,这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实力基础之上的。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周朝都城汴京城内。正当满朝文武大臣在朝堂之上向皇帝、皇太后符氏拜贺新春佳节之际,忽然传来一纸紧急军书,说是北方数万辽军正向镇、正二州进犯,请求朝廷速调大军救援。

此时的皇帝柴宗训是一个年方七岁的幼童,皇太后符氏是一位刚二十出头、入宫不足半年的年轻女子,何曾处理过这种军国大事?于是几名大臣一商量,便命赵匡胤率军前往迎击。
大军出发前,街头巷尾开始议论,并纷纷传说一句话,拥都点检为天子。都点检就是全国军队的统领,是大臣中握有军权,最具实力的人物,而此时担任都点检的,正是赵匡胤。
大军在正月初三出发,刚出汴京城不远,一位以善观天象著称的军吏忽然指着天际说:“太阳下面又多出了一个太阳。”古人云:“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现在既然天有二日,那么,人世间也当有两位皇帝了。
当晚,大军驻扎在距汴京城四百余里的陈桥驿。将士们纷纷鼓噪:“皇上幼小,我们出生入死,打仗破敌,谁知道我们的功劳,不如拥立都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说着手执兵器,进入赵匡胤的大营,将一袭早已预备好的御服黄袍,披到了赵匡胤身上。于是,赵匡胤不再北征,反而率师返回汴京,逼迫皇帝退位。可怜那孤儿寡母,哪里敢说半个不字,只好乖乖地让出帝位。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禅让”。很少有人会进行这样一场“禅让”,把已到手的权力让给他人,皇帝柴宗训和皇太后符氏让权也是迫于无奈,所谓的“禅让”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
禅让大典于正月初四在崇元殿举行,禅让的诏书,早由翰林学士陶谷拟好。于是,赵匡胤也不谦让,就这样成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赵匡胤发动的这场政变中,他依靠着自己的实力,玩弄各种手腕,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美化自己的篡政之举。在这场博弈中,与其说是赵匡胤手段高明,还不如说是赵匡胤与那对可怜的孤儿寡母本身就是一场实力不对称的对局。在强者与弱者的正面交锋之下毫无疑问,强者最终会获胜。自古以来,有很多沉迷于赌博的人,他们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要用很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益。其实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要想在一场赌局中胜出,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否则光凭运气,总会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天天开心历史


陈桥兵变究竟是提前预谋好的一场夺位大戏,还是说是真的毫无知情的被迫,确切的说法确实没办法证明,但是对于这场黄袍加身的事件背后却是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疑点,使得人不得不去怀疑这场所谓的被迫拥护之下的无奈登基其实可能就是一场作秀,而主要的疑点有以下几个:

赵匡胤剧照

一,令人费解的出兵理由,根据史料记载,在后周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前线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出兵后周的消息,然后初三大军就出了城,这速度未免有些快了吧,虽说兵贵神速,但是在这中间可是经历了,赵匡胤推脱兵微将少不愿意去,以及百官讨论授予他全国最高指挥权,以及领兵出城,几乎算是一气呵成达成了所有目的,而且在这中间竟然无人想过去验证这消息的真实性,最为可笑的是这场所谓的入侵,其实压根就不存在。

二,陈桥兵变的速度太快,从领兵出城,到离开开封仅二十里的陈桥驿站,不过数个小时的功夫,大军的氛围便被煽动起来了,拥护赵匡胤称帝,连黄袍都准备好了,如果不是预谋,这巧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三,兵不血刃的拿下整个后周,从赵匡胤大军开拔至开封以后,满朝文武除了一个侍卫亲军马步兵副指挥使韩通之外,竟然无一人反对,仿佛商量好的一般举朝投降,当然惺惺作态般的对皇帝自责几句识人不明,给自己立个牌坊,然后就这么投降了,最为可疑的是,竟然连禅让诏书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这点不得不令人怀疑。

所以说,这场政变的背后到底是提前预谋还是毫不知情,真假难以确定,不过显然说毫不知情这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也只能从历史的加载中的之言片段推测他可能是一场预谋,毕竟这种巧合实在是太令人怀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