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上有沒有權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還不讓BOSS猜疑的人?

茳J魚兒的淡淡心事


中外歷史上有沒有權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還不讓BOSS猜疑的人?

古代,我國就是皇權專制的社會,功高震主是最領惹人忌諱的,那麼有沒有不被猜忌的呢?讓我們來盤點下那些功高震主而不被猜忌的人吧。

1、第一當屬唐代名將郭子儀

對於郭子儀有詩言:

徐鈞身佩安危三十年,讒鋒雖中節彌堅。
古今多少功名在,誰得如公五福全。

尤其是這句“古今多少功名在,誰得如公五福全。”既有功名累累,又能安享晚年。

郭子儀(697-781年),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 出生於當地一個家道中落的士大夫家庭。成為武狀元后,郭子儀在單于都護府任左衛長史。經過多年的磨礪,郭子儀積功成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擁戴唐肅宗李亨登基,率軍收復河北、河東,因功官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聯手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功居平亂之首,晉官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率軍平定叛亂。

廣德元年(763年)冬,吐蕃軍攻入未加嚴密防禦的長安,唐代宗急詔郭子儀率軍迎敵。郭子儀的蓋世名聲使吐蕃軍聽聞後嚇壞了,立即逃離了長安。

廣德三年(765年),回紇、吐蕃聯軍入侵大唐,郭子儀單騎馳入回紇大營,靠自己的威望和人品與回紇結盟,演繹了一曲經典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然後聯合回紇,一舉大破吐蕃。因功封汾陽郡王,唐德宗尊其為“尚父”。

郭曖曾和昇平公主發生了口角,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命公主回家。郭子儀得知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回來後,將郭曖杖打數十。

2、西漢丞相陳平

與張良、蕭何相比,作為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的陳平也許並不是功勞最大的,可卻被稱為“西漢開國第一能臣”,在楚漢相爭時,陳平向劉邦獻出離間計,不費吹灰之力便讓項羽不再信任他的謀臣范增,足以見證他的能力的確不凡。

從西漢這些開國功臣的功勞而看,幾乎所有人都具有功高蓋主之嫌,而在謀臣張良選擇功成之後悄然隱退、能臣蕭何功成之後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時候,就只有陳平依舊過得有滋有味,完全沒有一點思想負擔。這些都要歸功於陳平會做人審時度勢、聰明機智的才能以及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始終保持一線重臣的地位,稱他為“西漢開國第一能臣”並不為過。

3、秦國大將王翦

王翦,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主要戰績有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國都城之後,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秦國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他,王翦都要告老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4、南宋名將韓世忠

韓世忠,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祖籍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 ,官至太保、樞密使,南宋著名將領、詞人,多次組織抗擊金兵,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紹興二十一年,韓世忠逝世,終年61歲。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諡號“忠武“。後配饗宋高宗廟廷。

如果有其他的,歡迎補充。



關注我,分享更多有趣的人文歷史故事。


我與春風共踏青


能達到這樣一個高難度境界的,無可爭議就是一位:唐朝戰神郭子儀。

雖然在幾乎要掉唐朝半條命的安史之亂裡,比起老戰友李光弼來,同樣有再造唐朝功勳的郭子儀,只能算是第二號功臣。但是,在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政局裡,郭子儀卻多次擔當起挽救唐朝的重任。吐蕃攻陷長安後,手裡沒兵的郭子儀只憑著心理戰加巧妙用兵,就將吐蕃打的狼狽而逃,避免了唐朝半壁山河淪陷。吐蕃與回紇聯合進兵,郭子儀單槍匹馬進入回紇軍營,說服回紇臨陣倒戈,與唐朝一起痛擊吐蕃。

可以說,從安史之亂起,一直到唐代宗年間,大唐王朝幾次國難,都是郭子儀慷慨挺身,冒死救火。赫赫的戰功,也造就了他風光的威權。昔日跟隨他一起打拼的部將們,到了郭子儀七老八十時,基本都成了手握一方重兵的節度使。可這群人在郭子儀面前,卻是從來恭恭敬敬。郭子儀對他們頤指氣使,他們都是畢恭畢敬聽從。
等於是大唐一多半驕兵悍將,當時都是唯郭子儀馬首是瞻。

那風光到如此的郭子儀,有沒有被皇帝猜疑過呢?說個事情就知道:郭子儀的兒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一次小兩口拌嘴,郭子儀的兒子脫口一句渾話:如果不是我爹,你爹能不能當上皇帝還不一定呢!昇平公主憤怒的去找唐代宗告狀,聽到如此大逆不道言語的唐代宗呢?卻是呵呵一笑:我這好女婿沒說錯,沒郭子儀我真當不了皇帝。

那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儀,為什麼就這麼安全?一部分原因,是形勢比人強。當時風雨飄搖的大唐王朝,需要這位戰功卓著的戰神來壓場。但更重要原因,卻是郭子儀的高情商。每次打完仗後,郭子儀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兵權,絕不貪戀權位。甚至他被太監妒忌,祖墳都被太監刨了,嚇得唐代宗擔心郭子儀要造反。誰知郭子儀見面就是一頓哭:“皇上,一定是我犯了錯,所以上天降罪我,導致我的祖墳被刨啊”。
這樣的戰將,皇帝如果還猜疑,那就是沒心肺了。

總之,能屈能伸的郭子儀,就這樣完成了他多次再造唐朝的功業,換來了富貴終生的晚年。


歷史風雲錄


諸葛亮和和珅算不算,我只能說不算。諸葛亮無需多說,很多人看多了《三國演義》都覺得諸葛亮是百分之百受劉備寵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先不說諸葛亮在劉備時期並沒有權傾朝野,其實死後也託孤,諸葛亮也只是掌軍而已,掌政的是李嚴,試想如果諸葛亮真的不猜忌他,為什麼要讓李嚴掌政呢?而和珅更不用說,的確權傾朝野,也的確忠心耿耿,但是你說他不受乾隆猜忌怎麼可能?和珅只是一個奴才,乾隆晚年不殺他,只是留個兒子嘉慶留個立威的理由罷了。



當然至於中外歷史上有沒有權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又不讓領導者猜忌的有沒有?這個外國的我不清楚,中國古代的我也不太清楚,不過近現代的清朝我倒是知道一個,那就是乾隆時期的少有的文武全才的重臣章佳.阿桂。

阿桂我想熟悉乾隆史的應該都知道,在和珅權傾朝野的時候,阿桂是少數幾個能夠在朝堂上壓制著和珅的主,和珅幾乎不敢與之作對,我想若不是晚年的阿桂一直在外地為乾隆辦事,恐怕朝堂上就不是和珅能夠一手遮天的了,可以這麼說其實乾隆一朝最受寵的不是和珅,而是阿桂,和珅乾隆早知道他的奸,會留下他只是為了給兒子一件立威的事情罷了,而阿桂乾隆也早就知道他的忠,而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乾隆獨獨放心讓阿桂一直在外領兵,亦或者替乾隆在外辦事。


阿桂是乾隆大學士阿克敦之子,1736年因父蔭做了大理寺丞,自此進入官途。當然前期的阿桂仕途並不順,雖1743年坐上軍機章京的位置,但是此後數年阿桂可謂是遭受到了接二連三的打擊,先是在擔任戶部銀庫朗中之時,因受銀庫被盜的牽連,而被貶為吏部員外朗。後又因為跟隨兵部尚書赴四川金川協助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之時,受到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失利的牽連而被捕入獄,本應處死但乾隆念其父親僅有他一子,隨免與一死。不過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阿桂遭此一劫後於次年開始了飛黃騰達的一生。

先是再任吏部員外朗,五年後直接升為禮部侍郎兼內閣學士。當然此時的阿桂雖已是滿清重臣,但地位卻還是依舊低,乾隆也不是很看重他。直到1755年,阿桂才開始了被乾隆倚為近臣,併成為朝堂舉重若輕的臣子,這一年,阿桂利用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幫助乾隆徹底的平定了新疆的禍亂,天山南路自此歸於滿清統治。之後阿桂又幫助乾隆在新疆伊犁屯田,在其任上阿桂憑藉著獨特的手腕,徹底收復了新疆的人心,同時屯田更是大獲成功。也就在這一年,乾隆皇帝為平定西北的功臣們按照戰功大小在紫光閣懸掛其畫像,阿桂名列第十七位,乾隆贊其

“心可干城,楚材繼出,為國之楨”。



而後因經營新疆有大功,1761年遂被乾隆晉封為內大臣、工部尚書、議政處行走和鑲藍旗漢軍都統等職。1763年正月又被乾隆賜予軍機大臣之職,並授予紫禁城騎馬的殊榮,而不到六個月,阿桂又因伊犁屯田有大功先是被乾隆有下五旗的正藍旗抬到了上三旗的正白旗,

要知道滿清一朝能夠被抬旗進入上三旗的臣子可是少之又少,就連曾經的和珅都從未得到過。後又被授予了正紅旗滿族都統和太子太保一職。1767年阿桂又因定緬甸有功,被晉升為正一品伊犁將軍,自此阿桂正式成為封疆大吏。

但此時的阿桂還有真正進入到滿清的核心層,甚至在徵緬甸晚期因建議被乾隆認定為不合時宜,遂被罷官,但仍被留軍聽用。不過此時的阿桂隨無官,但乾隆還是很信任他,1774年阿桂率軍平定大小川之亂,阿桂利用計策終於在1776年徹底的平定了危害滿清數十年的大小川之亂,這次功勞可以說是徹底的將阿桂帶到了權利的最核心,先是晉爵為一等誠謀英勇公,後封其為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和軍機大臣。



此後在京中阿桂的地位是一升再升,1777年授武英殿大學士,併兼管吏部,後又兼任玉牒館、國史館和四庫全書總裁,及淵閣領閣事經筵講官。1778年又開始兼管理藩院和兵部,同年成為滿族皇族讀書之地上書房的總師傅。1779年更是成為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次年又成為地位最高的大學士,自此阿桂成為了滿清百官之首,成為真正的滿清宰輔,及滿清第一重臣。


而後阿桂雖已是遲暮之年,但是乾隆還是十分信任於他,之後的阿桂幾乎很少留在京中,全國各地哪裡出事,哪裡乾隆在意,乾隆就會派阿桂前往,阿桂也經常作為欽差大臣替乾隆巡視各地。而其死後更是被賜予了入賢良祠,永世享受滿清歷代皇室香火的資格。可以說阿桂是清朝少數幾個文武全才的重臣,晚年的他可謂是權傾朝野,但乾隆卻從未猜忌於他,更是時常讓他以欽差的身份掌握軍權,及巡視各地,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功高震主”卻能善始善終的結局。


澳古說歷史


外國曆史上有沒有我不清楚,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一個權傾朝野,將唐帝國硬生生的從崩潰邊緣拉回來,又不被猜忌的人,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武狀元郭子儀。

郭子儀的生平是極賦傳奇色彩的,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伍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擊敗了史思明和安祿山,平定安史之亂,並官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他雖然曾兩次被解除兵權,但是依然在朝中做官,每次國家遇到危險時又重新披掛上陣,擊敗入侵者,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他一生經歷了七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而有四個朝代郭子儀都在為將,雖然兩次被解除兵權,但是又兩次重新掌握兵權,每一次都是力挽狂瀾,救唐朝於傾覆之間。

為什麼說他是一個不讓猜忌的人呢,有一個故事特別的有意思。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叫郭曖,唐代宗的駙馬,娶昇平公主,有一次郭曖因為公主給郭子儀祝壽不願下拜而與公主吵架,並扇了公主一個耳光。郭曖說:皇帝有什麼了不起的,我父親只是不想做天子。就這樣把公主罵回了皇宮,唐代宗聽到公主的哭訴後對公主說:郭子儀如果要當皇帝,天下豈是我家所有。然後皇帝安慰了一下公主,就叫公主回家去。郭子儀知道後,氣得將郭曖囚禁起來,等著皇帝來治罪。之後郭子儀自縛兒子去皇宮請罪,唐代宗說: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小兩口在私房吵架,咱們當親家的,怎能當真。事情就這麼過去了。這在任何朝代都是殺頭的大罪,而且郭子儀又是大權在握的人,從他兒子口中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居然只是不痛不癢的說了幾句,而且寵幸不減,這多麼難得啊。

一個能權傾朝野幾十年,兩次解除兵權又兩次重新啟用,而且官越做越大,最終能被皇帝尊為“尚父”,封太師,還能得善終,可以說是極其難得的。

為什麼他能做到不被皇帝猜忌呢,我認為和他的為人處事很有關係,他能文能武,但是很低調,不巴結,不結黨,對於一次相州兵敗,自己主動上書要求處分,解除兵權,可見他為人正直,讓皇帝也看不出一點有反叛的跡象。當然除了這些應該還有很多,但是在唐朝中後期,可以說郭子儀在那樣的亂世,經常有人叛亂又經常被少數民族入侵的時代裡,皇帝不疑心,太難了。

當然歷史上還有一些這樣的人,比如說諸葛亮,又比如說姜子牙等等,都能算是這樣的人吧。


二手人才


看了幾個回答,有說郭子儀的,有說諸葛亮的,等等。但都達不到權傾朝野吧,包括張居正,只能說功高震主。

那麼什麼叫權傾朝野呢?

古代有句話叫:尹霍之權。尹指尹伊,霍指霍光。因這二人有過廢立主子的權力,可稱權臣。權臣自然就權傾朝野了。

現在數數從秦漢至滿清的權臣:

秦:無

西漢:霍光,王莽

東漢:董卓,曹操

曹魏:司馬兄弟

孫吳:諸葛恪

兩晉:劉裕

南北朝:宇文護

隋:宇文化及(勉強算一個)

唐:晚唐的太監頭子

五代:無

兩宋,遼,金,西夏:無

明:無

清:多爾袞

上述人等,都有廢立皇帝的權力,左右國家命運的手段,即權傾朝野。

南北朝還有個殺了好幾個皇帝的權臣,忘了名字。

除了稱帝的,有幾個有好下場?

所以,權傾朝野而皇帝不猜忌的,沒有。


史毓郎


本答案約800字,閱完需2分鐘。

國外的事咱不清楚,不過要說國內幾千年以來,符合這些條件的人,還真有一個。他就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和珅。



大家別慌著質疑,先看看這幾個要素:權傾朝野,忠心耿耿,不讓皇帝猜疑。這三個要素在和珅的身上可是都具備的。咱們一一道來。

第一,權傾朝野。這個肯定不用說。和珅從23歲開始得到乾隆賞識,一直到被處死,近30年間升遷多達47次。特別是在後期,和珅擔任的官職全是要職,並且大多數時候是集多個要職於一身。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珅一個人就當了吏部、戶部、刑部三部尚書,還有內閣首席大學士、軍機大臣(領班),並且兼任內務府總管、步軍統領等,集朝廷內外、軍政大權於一身。清朝異姓爵位主要有公、侯、伯、子、男等9個等級29個級別,和珅不僅是最高的公爵,而且還是一等忠襄公。可以說,爵位上已經高得不能再高,官職已經多得不能再多,權力已經大得不能再大。



第二,忠心耿耿。這個更不用說。和珅為人雖貪,但對乾隆皇帝是沒得說的,忠心耿耿,別無二心。和珅的忠心,不光是表現為對乾隆皇帝的奉承,更多的是自身有才華、能力強。比如,值得一提的是和珅處理李侍堯貪汙案,乾隆當時派了好幾個官員都沒有查實,和珅去了之後,略施計謀,從李侍堯的家人下手,打外圍戰,很快就把李侍堯貪汙案查得清清楚楚。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名著之《紅樓夢》,當時差點兒被朝廷當成禁書,是和珅加以保護,推薦給乾隆得以流傳,並且和珅還把書名從《石頭記》改成《紅樓夢》。



第三,乾隆皇帝從不猜疑和珅。和珅對乾隆忠心耿耿,乾隆對和珅也深信不疑,兩個人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黃金搭檔。甚至乾隆為了表達自己對和珅的信任,愛屋及烏,把自己最喜歡的女兒也就是十公主,賜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當老婆,足可以看出乾隆對和珅是一點兒猜疑之心都沒有的。

當然,和珅最後被處死,是乾隆死了之後的事。嘉慶不信任他,但嘉慶不萌算是他的BOSS。單就乾隆這個BOSS來講,和珅是做到了極致的,也符合如題所講的三個要素。

一家之言,如有異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祝大家新年快樂!


快樂寶媽團


看到了很多人的答案,各種古代的名臣,名相都有很多人讚語,認為他們才是忠心耿耿,主不疑的典範,但是一路看下來,卻有些不同的意見,想要談談。

外國的歷史不太熟略,就單說說中國古代吧!我認為題主給出的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條件,權傾朝野,忠心耿耿但是不讓主上猜忌的人,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是不存在的(以我目前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瞭解),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對矛盾是自始至終而存在的,相信熟知歷史的人都應該瞭解,那就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這一對矛盾長期存在,從最初的獨相到群相,甚至到朱元璋的時候便廢棄了丞相,便可以看出這一對矛盾的尖銳性。

很多人的答案無非是諸葛亮,郭子儀,霍光,周公等幾人,而其他的答案都稱不上權傾朝野吧,權傾朝野那得有能夠廢立君主的能力和實力才算得上。所以那些說王猛,和珅這類人就算不上了,而且就算和珅,嘉慶就不說了,就算是乾隆,也要有在朝堂上牽制他的人存在的,例如阿桂和福康安,不要提什麼劉墉和紀曉嵐,那是演義的結果而已。

諸葛亮,蜀漢後主的“相父”,蜀漢的實際當家人,相信這麼說沒有人不同意,劉備時期,諸葛亮不受重用,主要負責後勤和糧草,而參與策劃謀略的,劉備相信的就是龐統和法正而已,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看似備受重用,卻也被劉備給架住了,單單那句君可自取的話,諸葛亮便不可妄動(實際上諸葛亮沒有那個心思),更何況還有一個李嚴這個安排呢?這個安排能說得上劉備對諸葛亮沒有猜疑嗎?諸葛亮死後,劉禪這個被稱為扶不起的劉阿斗,卻做出了一項重大的決策,廢除丞相,軍權和行政權都分開了,而且長期不為他的相父建廟,怎麼說也提不上主不疑呀!

霍光,就更加談不上主不疑了?他本人就實行過廢立君主的行為,昌邑王劉賀這個做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能有歷史上說的那麼不堪嗎?要是這麼不堪,霍光他們怎麼會迎立劉賀來做皇帝呢?而後的宣帝劉洵來自於民間,沒有根基的皇帝,娶了霍光的女兒,最後又立為皇后,同時霍光死後,馬上剷除了霍氏家族,就連麒麟閣的功臣,霍光排在了第一位,但是連名字都沒有,這些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了他是受到君主的懷疑的。

郭子儀,這個再造唐朝的功臣,就在歷次與敵軍打仗的時候,軍中的宦官監軍就在他的身邊,說明皇帝對他是不信任的,而且他也數次被誣陷而被解除軍職,這些都說明了君主對他是有猜疑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打金枝的事情,想想就連他的兒子都能說出他爹不想當皇帝的事情,天下人怎麼想,他的政敵怎麼看,皇帝怎麼想?只不過是郭子儀懂得政治,懂得避嫌,懂得自汙,不執掌軍權的時候,私下不與老部下往來,要不然真的不好說他的結局,同樣是再造唐朝的李光弼,他的下場就是很好的對比了。

周公,被稱為聖人,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但是依然會恐懼流言,而且周公坐鎮洛陽,而成王坐鎮鎬京,一個君主還得總是聽到叔叔的告誡,所以君主的心思就連晚年的周公聽到流言也會恐懼,這個不無道理,只是周公成為了政治符號,被認為抬高到一定的高度而已。

所以,能夠權傾朝野的人物,要想君主不懷疑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是君主能夠掌控朝臣,只不過是他們的手段是否高明而已。


語說漫談


這個當然是諸葛亮啊。劉備死的時候,把諸葛亮叫過來,正式託孤,話說到了極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連君自取之都說了出來,胡三省評價: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

劉備是完全信任諸葛亮,甚至做好了把江山交給諸葛亮的打算。又把阿斗哥叫過來,讓他視諸葛亮為父: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就託孤而論,劉備是三國中最為成功的一位。

要放到曹魏家或者孫家,早就變天了。

阿斗當皇帝后,也沒有起什麼壞心思,馬上讓諸葛亮主持大局,自己就管一下給祖宗上臘肉點香的事。而且這話說得很明白: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也毫不客氣:亮亦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

亮哥一上臺,就推翻了劉備對東吳的敵對政策,馬上跟東吳和親,重新樹立了蜀漢的外交走向。三年後開始南征北伐,每一次都是軍權在握,全權掌控,要是諸葛亮有一點想法,完全可以辦到。要是阿斗有一點猜忌,那事情就會變了樣。

這種權臣領兵是帝王大忌,因為隨時會亡國,但整個諸葛亮主政期間,沒有任何不和諧的事情發生,阿斗總是聽從諸葛亮的, 諸葛亮也完全不用什麼自汙這些手段,光明磊落,實是君臣之千古的典範。

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失敗,諸葛亮要負領導責任,主動上書請罪,阿斗馬上讓諸葛亮不要在意,沒有一點藉機削弱諸葛亮權威,然後自己話事的意思。

這兩人,一個是光明磊落,一個是聰明,光明者,諸葛亮,聰明者,阿斗也。阿斗的聰明,不是那種帝王式的聰明,而是一種本份的聰明,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的聰明。

歷史上倒黴的人,往往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聰明,是謂人生三大忌: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

阿斗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雖處位尊,但沒架子,不謀權,知道自己智小,就不謀大,知道自己力小,就任重於人。

因為這兩者的默契,才造成了歷史上的奇蹟,功高而主不忌,權重而君不疑。


腦洞歷史觀


和珅算,但是諸葛亮不能算,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慢慢道來(腦海中有沒有京劇的感覺)。

首先看看和珅,和中堂(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這算不算權傾朝野?對於乾隆皇帝是忠心耿耿,皇帝讓東就不往西,並且趕上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巔峰,康乾盛世。但是就一個毛病貪錢。其實和珅兼任這麼多的職位貪錢皇帝肯定知道,只不過乾隆認為人有缺點才能好控制,古代皇帝思想就是要平衡,朝中都是一絲不苟整天板著臉的人,多沒勁,要出來一些人跟他們對抗以期皇權能永固。(並且當時漢人比較得勢,按照皇帝慣例,該提拔一個本族的跟漢人對抗,讓漢人視線轉移不會對皇帝不滿)。

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編修範衷、軍機大臣王傑、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圭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由此可看出和珅有多受寵了。

和珅貪汙那麼多,乾隆能不知道?我認為兩方面原因,一是乾隆為了朝中滿漢平衡,鞏固皇權;二為了以後繼位的皇帝著想,乾隆肯定知道和珅貪汙了大概多少錢,乾隆後期清政府已經國庫不富裕了,正好可以讓繼位的皇帝有一個肥羊可宰,並且達到立威收攏人心效果。

可以這麼說和珅一是靠自己才智,二是靠乾隆的提攜,這也就是為什麼乾隆死後嘉慶才殺和珅。因為嘉慶不敢殺,爹還沒死呢,你敢殺他的寵臣?但是國庫空虛啊。結果抄完家一看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我的乖乖,一個人貪汙的錢頂一箇中國曆史上最鼎盛皇朝的15年稅收,怪不得成為古今中外第一貪。

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歷史第一貪落下帷幕。

為什麼說諸葛亮不算呢?一諸葛亮主要技能是帶兵打仗。軍師。二諸葛亮那不是權傾朝野,劉備死後那就是他說了算只不過是為了完成劉備心願。三也是最重要的當時是分裂時期,你能說魏蜀吳是大國麼?

所以諸
葛亮不能算是。喜歡的請點贊留言關


會飛的大馬哈


諸葛亮啊。

蜀漢的內政外交一把抓。託孤的老臣。劉禪的相父。

關鍵是人家忠心耿耿、一心為公。他自己從沒想過要造反,劉禪也對他絕對信任,全力以赴信任他、支持他。諸葛亮說北伐、就北伐,說退兵就退兵。諸葛亮說用誰,劉禪就用誰。從無二話。諸葛亮拿劉禪當親子侄一樣教誨輔佐,劉禪拿諸葛亮當爹一樣看待。這樣的君臣,也稱得上千古佳話。

秦檜。

這貨是個十足的漢奸。本來是不應該與諸葛亮放在一起的。但是就當是一個反面典型,為了形成對比吧。

秦檜這個狗,害死岳飛之後,一手促成了南宋與金國的和議。其後成了宋高宗最崇信的大臣,當了20年的宰相。真是權傾朝野。不知道迫害了多少忠良。可是這個宋高宗偏偏對秦檜信任的不得了,從不懷疑秦檜的忠誠。這樣的狗賊竟然風光幾十年,最後還得了善終,真是氣死個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