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壩巖底苗族長竹舞

下壩鄉位於貴陽市烏當區東北部,是貴陽市近郊海拔最低的鄉鎮。同時,下壩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居民包括漢族和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在距離鄉政府所在地6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巖底苗寨,優美的居住環境造就了樸實、能歌善舞的巖底苗族同胞。49歲的熊孝忠,是下壩巖底苗族長竹舞的傳承人。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竹子是長竹舞的主要工具,熊孝忠常常需要到竹林裡去挑選竹子,用於製作長竹舞的道具。竹子需要長短合適,以便跳舞時可以翻轉。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選好竹子後,在竹子的兩頭打上小孔,掛上紅線,再掛上小的竹片。熊孝忠介紹,竹片必須用黃色的,因為有黃片的打起來比較響一點。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跳長竹舞需要一長一短兩根竹竿,短的大約30釐米左右,長的大約1米左右。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長竹舞的伴奏樂器由鼓和嗩吶組成。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長竹舞流傳於烏當區下壩鄉,屬於巖底村苗族中傳統舞蹈的一支。它由民間跳花場的舞蹈演變而來,用鼓點、嗩吶配樂,舞者持一長一短兩根竹竿舞蹈,竹竿伴著身體扭動。舞者之間時而對打、時而指天拍地,擊打身體的肘、胯等部位。長竹舞表演人數不限,表演動作剛柔相濟,節奏靈活,富於變化。

長竹舞除了用於節慶活動以外,以前還用於苗族婦女臨產助產。舞者在產房裡舞蹈,以祈求平安生產。據村民介紹,農村原來沒有醫生的時候,孕婦難產時,大家就一起跳,以圖喜慶。當村裡有人家要生小孩時,大家就拿起自家的竹竿,營造出歡樂的氛圍,表示對主家的祝賀。這時的長竹舞有著特定的舞蹈動作,男女舞者相互不停交叉的隊形,演出孕婦臨盆時的情景,體現了婦女臨產時候的艱辛。男女分出兩排,相互用竹竿擊打,並喊出“哈”“哈”的聲音,給產婦加油鼓勁。當小孩的頭出來時,大家開始圍成一個圓形,預示著生產過程順利圓滿,一個新的生命即將誕生。小孩生出來以後,四個人站起來,組成荷花一樣的性狀,表示生產安全圓滿。大家歡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及老村民介紹,巖底苗寨現在能跳長竹舞的約有10人左右。隨著一些能跳舞的村民,受到年齡增長的影響,而年輕人去外地打工沒有時間學習,會長竹舞的人越來越少。巖底苗寨已經難以組織大規模的長竹舞演出。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從2005年開始,下壩中心小學開設了長竹舞培訓班,熊孝忠不定期的去學校教學生們跳長竹舞,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長竹舞,並且能夠將長竹舞傳承下去。

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採集》攝製組,《下壩巖底苗族長竹舞綜述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