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最初居於中原

苗族,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民族後裔。上古時期,其先祖應該起源於中原,後來的很長時間裡,才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上游一代。

苗族,最初居於中原

關於苗族的ABC。

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共有942.6萬多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苗族,大多居於東南亞地區,皆來自中國,總數應該超過300萬人。

在國內,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湖南及廣西、四川、廣東等地。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有文字;還有湘西、黔東、川黔滇三種方言;部分地區使用侗語或瑤語。新中國建立後,創立了使用拉丁字母的三套苗語拼音文字。

苗族的族源,可遠溯至中華遠祖的炎黃時期。一說,苗族為蚩尤後裔。堯舜禹時代,“三苗”曾是三大部落集群之一中苗蠻集團的主要力量。殷周時代的“髳人”,據說也是苗族的祖先,他們曾協助周武王伐紂。

秦漢時,居於今湘西、黔東一帶的“五溪蠻”和“武陵蠻”,亦被認為是苗人。公元3-9世紀,苗族陸續西遷至川、滇、黔、鄂。

唐、宋時,住在沅水上游雄、樠、酉、潕、辰五流域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苗”。

苗族,由於歷史悠久、居住地域分佈廣、方言差別大,所以也有了多種稱謂——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一帶,分別自稱為“果雄”、“模”和“蒙”;有些則以居地、服飾而得名,如“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高地苗”等等。

宋、元時,苗族開始確立封建領主制。明清改土歸流後,逐步發展成為地主經濟。 在長期封建統治下,苗族的反抗連年迭起。清代鹹、同年間(1855-1873),張秀眉發起的苗民大起義,規模最大,時間最長。1936-1938年,湘西又爆發過大規模苗民革屯運動。

苗族,最初居於中原

苗族族源考證。

1,在一些苗族居住區域內,很早就流傳著蚩尤是苗人祖先的傳說。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先生,在他的《先秦史》中認為,黃帝與炎帝打仗,又與蚩尤大戰於阪泉,其實,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不在涿州而在現在江蘇銅山的彭城之南。呂老先生被稱為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他有他的一套論證。按此說,苗族先祖,當為炎帝。

2,《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為炎帝之族。祝融曾是三苗集團的首領。《大荒北經》說,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苗民黎姓——這與九黎之族說法一致。《史記正義》載:“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潛夫論.五德志》說,苗民即蚩尤之後,亦姜姓——就是說,還是和炎帝同姓。

3,據徐旭生先生考證,我國上古部族大體可分為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個集團,三苗是苗蠻集團中重要的一支。這個劃分,是按照生存和活動的地域劃分的。《戰國策》對三苗的活動區域,有一個描述。徐先生說,大致“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為中心,迤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諸山脈間”。《呂氏春秋》記載,堯曾與三苗作戰,“遷三苗於三危”——三危是現在的岷山。舜也曾和三苗打仗,其崩於蒼梧,葬於九疑,應該是現在湖南的九嶷山,亦名為蒼梧山。史書對於“禹徵三苗“多有記載。近些年,對湖北天門的石家河遺址的發掘,不少學者認為,應該屬於“禹徵三苗”的考古驗證——碳十四測定其年代距今4200-3900年。湖北博物館館長方勤認為,“長江中游一帶是古史傳說的‘三苗’部落所在區域。……後石家河文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當與‘禹徵三苗’有關”。

苗族,最初居於中原

可以大致得出的結論。

1,不管苗族先祖是炎帝還是蚩尤,總之是和黃帝同時代人的後裔。史書記載,黃帝早大禹三十世,約1000年,就是在距今5000年的時候,苗族的先祖生活於中原地帶,按呂思勉先生的說法,是居於河南一帶。從血緣上,亦與中原華夏族沒有區別。

2,黃帝打敗炎帝或者就是打敗蚩尤後,其後人南遷了,遷至現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堯舜禹和三苗作戰時,基本是在這個地域。

3,司馬遷在《史記》裡,給出了另一種例證。他說,顓頊帝的後代有一個叫吳回的,稱之為祝融,子孫中有的在中原,有的在蠻夷。後代中叫季連姓羋,是楚國王族的祖先,是苗裔。由此可見,第一,從血緣說,同為炎黃後代;第二,從居住地來說,可分華夏和苗蠻;第三,楚國因在南方而曾被看作是苗蠻。後來,因為楚國參與春秋戰國的爭霸,又不被看作是苗蠻了。

4,所以,可以說,苗族本與華夏族同祖同宗,只是屬於不同部落和部落集團;在部落聯盟爭做古國共主過程中失勢了,所以才向長江中下游遷徙;當時處於強勢的部落聯盟共主,逐漸形成了“華夏”和“中國”的理念,同時也形成了周邊蠻夷的理念,於是有了苗蠻的說法;苗蠻不是一個而是眾多的部落和諸侯國;後來進入中原爭霸的又被看作是華夏一族,如楚國;稍為弱小而定居於西南地區的,成為了後來的苗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