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狩獵,最早出現的時候,是人類的主要生存既能,具有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

狩獵的生產生活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窯文化時期。當時的北方草原古人類,使用石球等作為簡易的狩獵工具。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狩獵行為逐漸制度化,演變成競技角逐、比試騎射的社會性娛樂活動,進而成為國家行為。

在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中,林胡、樓煩、匈奴、烏桓、鮮卑、柔然、室韋、敕勒、突厥、回紇等,在漫長的征服自然過程中,均有靠狩獵獲得食物的時期,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狩獵文化,在古籍、墓葬、壁畫、巖畫中均有痕跡和記載。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射騎圖

“北人打圍,一歲各有住所,正月鉤魚海上,於冰底鉤大魚,二三月放海東青撲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涼澱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類,自正月至歲終,如南人趁時耕種也。”這是張舜民在《使北記》中對契丹人尊重天時進行狩獵情況的描述。

北方草原民族的狩獵生產活動,並非簡單的圍而殺之,而是根據自然環境和動物的特性,採取不同的狩獵方式:山林地帶的獵民,以捕獵哺乳動物為主;湖泊、江河岸邊的獵民,則以捕獵魚蝦為生。他們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狩獵方法和獨有的狩獵文化。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狩獵活動的組織形式大體上分為三種:單獨狩獵、幾人狩獵和集體圍獵。

個人狩獵。隨著私有制形成和狩獵生產力提高,個體開始脫離群體,進行私人性質的狩獵行動。這種狩獵形式,通常不分季節,也可能因需而動。狩獵難度不大,一般以兔、旱獺、水獺等小動物為主要捕獵對象。

多人狩獵。這是一種自由組合式的狩獵方式。參與狩獵者自願加入,由年長有經驗者為頭領,共同商定好行程和目標,互相配合,以中型獵物為主。狩獵結束,小團隊即解散,下次狩獵再重新組合。

集體圍獵。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有組織,有明確的計劃、分工、程序。活動由頭領指揮,在狩獵現場設有圍底、圍扇、圍翼等。鄂溫克人圍獵時,會推選一名“阿圍達”(總首領),指揮整個圍獵活動。圍獵時,馬隊從河邊向山溝一帶包圍;老人和婦女在山上敲盆吶喊,嚇唬野獸,縮小包圍圈;阿圍達親自帶領少數人,潛伏在下好的套子附近,待獵物入網,即使用弓箭或利刃捕殺。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方草原民族長期的狩獵實踐,不但積累、掌握了多種狩獵方法,而且發明、發現和使用了多種狩獵工具。

獵犬是北方草原民族狩獵的主要助手。在狩獵現場,獵犬既是主人的“眼睛”,又擔當著捕捉獵物、保護主人的任務。訓練有素的獵犬,發現獵物後,會按照主人指令,追擊狐狸、狼、黃羊、沙狐、旱獺、兔子等獵物,並且能夠跟蹤獵物足跡,將其叼回。在捕捉皮毛珍貴的獵物時,它們會很小心,不損傷其皮毛。進行圍獵時,它們能夠與人合作圍追堵截。經過精心訓練的獵犬,還能與四、五歲的熊搏鬥。獵人和獵犬感情深厚,獵犬受害死亡,不會被隨意拋棄。主人會把它的屍體帶回家,在它的嘴裡放上炒米、黃油,抬到山上埋葬。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鷹是猛禽,又稱“海青”“海東青”“白海青”,屬雕類,其爪鋒利,視覺靈敏,以捕食禽獸為食,被譽為“帶翅膀的獵狗”。馴化獵鷹捕獵的傳統流傳已久,運用的地區較為廣泛。遼、金、元時期,海青經過馴服,由馴者攜之,陪帝王狩獵,拜授皇帝放之,以娛諸侯。契丹、女真及蒙古民族崇尚白色,白色海青為蒙古族所青睞。清代,滿洲八旗幾乎家家馴鷹,用以狩獵。達斡爾族自古酷愛放鷹,既是為追求經濟利益,也是一種民族喜好。

傳統的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地箭、布魯、扎槍、鐵夾子、套子、籤子、獵刀、槍支、陷網、套馬杆、鹿笛、帕日格等。弓箭是主要獵具,與弓箭配合使用的重要武器是扎槍。狩獵時,通常遠用弓箭近用扎槍。地箭是鄂溫克族使用的一種與弓箭相似的獵具,一般安設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野獸碰到即會斃命。17世紀初,火槍從中原傳入,成為狩獵的主要工具。20世紀初,步槍大量應用於狩獵。

敖魯古雅索倫人(鄂溫克族)善獵鹿犴,通常採用鹿哨誘捕、獵場蹲坑、守石待獵、泡中智擒等。獵狍子則採用圍獵、擬聲誘獵、跟蹤獵捕等方式。獵諺雲:“隆冬狍子上冰場,棒打狍子不用槍。”“落雪攆兔,化雪獵狍。”獵人總結:絆馬索,捕獐子,蹲鹼場,獲鹿養。其他經驗還有“打狼要打鼻子和腿”,等等。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獵捕棲息在洞穴內的動物,如果洞穴較深、彎曲較多,又有較多岔口時,一般用煙燻的方法,即把牛糞、幹木、雜草等堆放在洞口點燃,用衣袍或馬墊子把煙扇進洞內,把獵物燻出來,再行捕殺。例如,獵狐一般選擇上午時間,獵熊則是趁其冬眠之際,均配合使用煙燻之法。

獵物分配也有相應規定,凡個人行獵,所獲大小獵物歸個人所有。眾人合圍獵物,另有詳細分配原則。

獵產品分為肉食、毛皮和藥材三類。狍子肉、鹿肉、野豬肉、熊肉是獵人主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們不食貂、狼、狐、鼬等肉。獵獲狍、鹿、犴、熊、野豬等野獸後,取其皮製作衣帽、鞋靴、手套、被褥及獵場住所覆蓋物。藥材類有鹿茸、鹿胎、鹿鞭、鹿心血、鹿筋、鹿角、熊膽和麝香等。


細說北方獵人的獵術與武器,到處都是學問

隨著狩獵文化的發展,狩獵逐漸成為一種官方行為。契丹國設置專門的狩獵管理機構,如圍場、鷹坊、監鳥獸詳穩司等。圍場是皇家的狩獵禁地,鷹坊管理皇家的各類獵鷹,監鳥獸詳穩司負責飼養馴化皇家的獵獲物。在文化藝術等方面,也反映了當時狩獵的情況,遼道宗作《放鷹賦》賜群臣,遼朝貴族文士以狩獵為題作詩文、畫作也有流傳,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等。

清代,分佈在黑龍江、嫩江、興安嶺一帶的狩獵民族鄂倫春、索倫等部,被統稱為打牲部。他們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形成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如禁止捕殺懷胎野獸、幼小野獸,不傷害天鵝、鴻雁、黃鴨、鶴等鳥類。傳成吉思汗告誡部下,如遇蒼狼和白鹿入圍不可射殺。滿族人不準打殺喜鵲、狗、馬,不食其肉。

清代,狩獵文化被推向高峰,與軍事訓練、經濟文化、民族團結結合在一起,木蘭圍獵成為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