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白而不痴

為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現在有句話比較流行:那就是本科看出身,研究生看專業。或許就隱含了第一學歷的關注度。

為什麼會有如此之情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才歧視現象較為嚴重。比如有的地方直接標註“非985、211”不要,有的雖然沒有直接標明,但是有這樣的潛規則。比如雖然要逐漸取消一、二、三本批次,但是有的地方可能對二本、三本就會存在歧視,儘管有的已經是研究生,但可能本科是個三本,卻依然受到歧視。再比如同樣是本科,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就有本質區別。

所以,關於學歷歧視的問題,恐怕也到了要解決的時候。畢竟對於真正的人才來說,學歷只能是個經歷,而不能成為一個障礙。

二是現在一些高校學歷在貶值。隨著高校的大面積擴招,今天的學生只要想讀大學,幾乎都有學校可以去讀。這和十幾年前的錄取率不可相提並論。這個時候,大家都有可能拿著大學本科文憑,但是當所有人都擁有了,其價值自然就會有降低。

比如在二十多年前,一箇中專文憑,可能要比今天的一些一本份量還要重。因為那個時候考上箇中專,可說是非常不容易。

三是現在一些高校之間差距比較大。這不僅體現在入學時的成績差距,還有高校讀書氛圍的差距。有的高校管理並不太嚴,學習讀書氛圍並不濃厚,學生不一定讀了多少書,也不一定學了多少東西。這些方面導致好大學與差大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碧翰烽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用人單位主要關心專業和學位問題,現在對第一學歷的重視已經漸漸成為主流。一個風氣的形成必定是有其道理的。那為什麼明明都是北大研究生畢業,本科非211的在招工的時候就比不上那些原生985的呢?你知道我當初有多努力才考上的研究生嗎?區別當然有的,而這也是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形成這種風氣的重要原因。



一、大學的氛圍、所能獲取的資源不同

重點大學因其所獲的資源,有更優秀的條件去培養學生。對於出身貧寒、原生家庭教育一般的同學而言,大學是他們獲取知識、接觸社會的重要途徑,對個人思想的塑造有著極大的裨益,而優秀同學的接觸也會形成良好的氛圍,畢竟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同學都有著不錯的學習習慣,很難出現一般大學集體翹課寢室打遊戲的情形。而且重點大學的出身能讓他們接觸到更優秀的前輩,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一般大學的學生需要在社會歷練之後才能知曉的道理,他們早在學校的實踐中被點醒,從而在工作中能少繞彎路,為企業創造更高的效益。



二、跨專業,底子不牢

考研很辛苦,尤其是跨專業的同學的確勇氣可嘉更值得欽佩。但掌聲過後,我們依然會為他在兩年多的學習中感到擔憂,因為本科知識的欠缺,在本就緊湊的研究生學習中,他需要有不亞於考研時期的毅力去補習缺失的功課,才能達到本科是相同專業同學的程度。所以,跨專業,在研究生時期知識基礎沒打牢,參加工作很容易直接暴斃,這就給企業形成了不好的印象。



三、社會的固有印象

重點大學經歷這麼些年的發展,其學子經歷社會的檢驗,而且很多時候,行業內會形成集聚效應,比如騰訊的員工華中科技大學的最多,華為的員工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最多。他們在某家企業甚至某個行業形成群體之後,會福澤後進生,從而使得集聚效應更為顯著。

你在面試或晉升的時候被HR關注過第一學歷嗎?你覺得用人單位重視第一學歷科學嗎?


許悠然

因為第一學歷一般能反映一個人的能力。

雖然不想這麼說,但是整體上,確實第一學歷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

一是你得學習能力,二是你的圈子。

你高中學習能力決定了你得第一學歷,而圈子,是你的第一學歷帶來的。

你覺得專科和本科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

其實不是學習,而是圈子。

有個好圈子,好環境,你會變得更優秀,甚至上升空間更大。

舉個例子,你第一學歷在一個不太好的學校,你周圍的人不熱衷於學習,你很大程度上會受影響的。你也變得不愛學習,或者是不那麼熱衷於學習。

而你在一個好的大學,你周圍的人都在努力學習,積極參加活動,那麼你很大程度上也會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豐富簡歷。

當然也不排除個人魅力能力特別大的人,他們即使學習成績不太好,考不了一個好學校,但是因為能力出眾也會有好的工作前途。

但是我們周圍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被外界因素干擾。

而且你的學歷確實能反映你的一部分能力——學習能力。

所以企業為了不出錯,儘量選擇第一學歷好的人,因為第一學歷好的人,一般比第一學歷不好的人能力高,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大部分企業都會選擇第一學歷好的人。

其實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也沒有錯,但是對一些有能力的人來說,確實是少了一條路,其實也是對學歷的一種歧視,和個人的一種悲哀,高考沒考好,就會少一條路。

但是我也相信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

智聯校園 謝蕊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如今很多公司招聘,確實對第一學歷有很高的要求,即使你是研究生,也要要求本科、研究生雙985、211。很多人在感嘆不公平,不給機會,但其實仔細想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且不說考上985/211的人在高中的時候付出了多少努力,單說上大學後享受到的資源都是不一樣的。好的大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舉個例子,實習的時候學校會有崗位推薦,好的大學合作的企業肯定是優於差的大學,那麼學生拿到的實習證明含金量也就高,學到的東西肯定會多。

其次,好的本科所依託的城市都不會差。在大城市上學,即使跟社會接觸比較少,但是見的世面是不一樣的,心中的格局也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你在一線城市做酒會服務員,你學到的社交禮儀都比在三線城市當一個酒店領班要多。

再者,圈子很重要。其實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讀本科的時候,舍友經常在宿舍看劇看劇看劇。我去朋友所在的211大學,她們宿舍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學這個學那個,這個社團那個實習,大家都在努力地進步,整個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處於一個積極向上的圈子當中,你也會被推著走的。那些學霸宿舍不就是這麼回事嘛。當然,如果你身邊都是牛人,你也會慢慢變得牛起來,因為驢不會待在牛圈裡吧。

有的人說,那我考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要看我的本科?就很多學校來說,大家把自己學校培養出來的本科生稱作親孃養的,外校考來的都是後孃養的。學院有很多機會會優先考慮自己本科培養出來的學生,因為更瞭解,知道他們的能力如何。本科對人的影響很大,如果你的本科沒有在紮紮實實地努力,只是靠一年的學習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研究生,雖然學歷向他們看齊了,但是能力上肯定是會有所差別的。因此,如果讓我選,我也會看第一學歷,看他學校所在的城市,問問他身邊的同學都在幹什麼。


大橘二慄

第一學歷就是全日制普通學校的最高學歷,區別於自學考試、成人高考和在職教育等。按照最新的規定,全日制幾乎等同於“雙證”(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大部分非全日制教育只頒發單證(除MBA等之外)。很多企業對於在職研究生是不承認的,評職稱、算薪點只按照第一學歷來記。

在第一學歷中,本科學歷又是最重要的。高校招聘的時候“查三代”的現象尤其嚴重,意思就是招聘一個博士研究生,要看這個人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分別都在哪裡讀書的,如果招聘一個碩士研究生,就要看他本碩分別在哪裡讀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近年來,由於高等教育市場化,以及各高校擴招,“考上大學”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還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詞,各個企業都十分重視;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到處都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應屆生求職,但企業的崗位是有限的,在這種供需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企業招聘人才加設各種門檻就是有情可原的了。無論是“第一學歷本科及以上”,還是“只招收985,211”都是為了快捷地篩選出需要的人才。在付出相同多勞動報酬的情況下,企業肯定是更希望招聘到學歷更高、能力更強的應聘者啦。

所以第一學歷非好學校的人就沒有出路了嗎?

當然不是,近幾年由於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已經工作了兩三年甚至五六年的人重返學校讀研的都大有人在。如果你對自己現在的崗位很不滿意,短時間內有難以找到巨大的提升空間,可以考慮一下讀一個全日制的研究生,相當於給自己多了一個找工作的籌碼。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我以示支持!

關於職場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提問~


賀嘉

就高中那點知識,還要學三年,最後考不上211或者一本,懶、笨至少佔一個。現在抱怨別人重視第一學歷,以前老師家長苦口婆心勸你好好學習的時候你幹啥去了?高中是基礎,而且很全面,高中知識一部分是常識一部分是大學課程基礎。基礎知識沒學好,真的對一個人影響很大。在這個函授、電大、夜校、成教等都可以獲得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的時代,在拿錢買學歷的時代,第一學歷的含金量是最高的,其他的學歷,你真的不知道這個學歷是不是買的。

其次,名校本科教育有一部分屬於通識教育,對學生個人發展很有用,通識課可以按興趣選,擴寬知識面,其他基礎課和專業課也很多,不止英語、政治、數學、專業課這幾門。而某些二三本考研生,四年只學4門考研課,其他都不管,學校各種活動、社團也不參加,也不競選學生幹部,除了這4門課,其他一問三不知,試問這不就是所謂的書呆子嗎?大學四年學4門課和學50門課外加各種社團活動,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最後導致上了研一還得導師幫忙補本科課程,別說搞研究,就是實驗儀器都不會用,好多基礎知識也沒有,研究效率太低了。所以我們學校老師寧願要320的本校生,也不想要350的二三本生,因為他們專業基礎太差了,面試隨便問個專業基礎知識,居然都答不上來,就像農民不會種田一樣,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學這個專業的,簡直可笑。

關於上一段,可能部分讀者不能理解,可以自行百度考研黑名單學校、四大考研學校、曲阜師範大學考研歧視等詞條。知乎也有“南京大學歧視曲阜師大嗎?”等相關問題,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下面的回答。

為啥要重視第一學歷,就是因為現在學歷注水嚴重,只有高考相對來說比較嚴格,所以高考考的學歷就很重要。而且第一學歷代表一個人勤奮、聰明的程度,第一學歷好的人知識體系全面,又受過重點大學薰陶,眼界寬,見過世面,懂得多,自然就受各用人單位重視。


無己無名

通常來說,在多少年後我們瞭解到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的時候,有感而發的一種感慨是:高考已經是能夠達到的一種極大的公平了。因為在多少年後的考研甚至考博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很多人工可以幹遇到的部分不由得我們來把控。然而在十幾歲的時候好好努力多做一些卷子,在高考的時候多考幾十分進入一個不錯的名校,就會在那個時候有了一大批同等智力和執行力的小夥伴。這群小夥伴就是將來事業發展的未來合夥人。


再者,人的世界觀基本上是脫離了原生家庭,在大學四年中慢慢形成的,雖然後面的多少年都將對這個基本世界觀施加影響,但總歸基石是在這四年打下了。這時候接觸的老師的水平,同學們的檔次,見過的世界讀過的書,都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品味。當然,也有不少flop掉的,這是人生難免的淘汰機制。還在一起走的小夥伴們,最終還是會有意無意的有著各方面的交集。


對於這個功利的世界來說,為什麼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因為這是年輕的人第一次對世界發出聲響,來表達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層次的人。當然我們聽說過不少本來可以考上北清復交但是手滑去了中西部默默無聞二本學校的小概率事件,然而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尾部風險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再說了,真的悍者又怎麼懼怕一時的失敗?我當年的同學高考失手後當即選擇復讀,第二年一樣考上了北大法律系。大概率上,人生在高考後翻盤的概率是不大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大公司在招聘的時候越來越懶得去翻那些非985 211學校的簡歷的理由。


花神妙

如今很多大企業招聘的時候都會標明學歷要求,專業崗位更是要具備985,211高學府的畢業證書。高學歷真的就代表高能力嗎?很多人真的因為第一學歷而止步在名企門口,第一學歷的光環只能證明一個人曾經的努力,所具備的學習能力。而在假學歷不斷充斥的情況下,第一學歷是最容易得到印證,查明,可信度較高。雖然第一學歷只是過去式,代表個人在青年時代的學習能力,進入職場後不斷的提高和持續的學習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讓我們在來看看第一學歷除了代表曾經的努力之外,在企業中還有怎樣的意義。精英菌在跟名企專業崗位面試官聊天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解釋:

第一學歷畢業於高等院校的學生,所接受到的專業知識教育更加系統。而985、211院校的師資配備往往更偏重在專業學科中,有些系主任、教授甚至是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專業知識的傳授,專業技能的薰陶會讓學生在校期間受益匪淺。好的學校更容易培養出優秀人才。這點從招聘的概率上來看,沒有任何歧視的的意思,只是用人單位會留下刻板的印象。

大學生涯中,本科的教育培養時間最長。從高中走向大學,這也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真正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懂得給自己清晰、理智的規劃。而學校的氛圍,對於學生的培養理念,不同的師資和同學都會在無形中造成一定的影響。很多高等學府在重視專業知識傳授的時候更重視學生的課餘生活、實習開展。豐富多樣化的職前體驗,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走向職場崗位。

有些學生認為第一學歷不夠亮眼,制定了瘋狂的考研備考計劃,成天泡圖書館,自習室裡做題,把大學生活過成了高中的樣子。忽略了校內的課餘活動、忽略了與企業互動的實習機會。到頭來拼勁了所有精力,換來了最高學歷可是能力部分還是一片空白。

招聘中,學歷固然重要但是與學歷等同重要的還有個人能力。突出的個人能力或許會讓企業忽略或降低對於學歷的要求。因為企業並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精英菌點個贊哦

點擊右上角關注無憂精英頭條號,瞭解更多職場支招!


無憂精英網

我是來說大實話的。作為一名常年和用人單位打交道的老師,我來說說用人單位為什麼這麼重視第一學歷。

原因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用人單位這麼做,可以省時省力省錢。

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湧向人才市場,好一點的單位每天都能收到成百上千份簡歷。簡歷堆積如山,來招人的單位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他們拿起簡歷,就看第一學歷。

第一學歷是985、211這類重點學校的,代表著學生從高中時代就很優秀。畢竟那麼多學生參加高考,能夠考上985、211學校的學生確實都是學霸。

第一學歷顯得牛氣的人,代表著他在一個好大學裡待了四年。好大學的學習氛圍和師資力量,遇到的老師、同學,接觸的培養理念都比一般學校強。

這樣的學生畢業後,不會差到哪裡去。

再就是,這社會上還有好多人搞學歷造假。有的人壓根就沒有專業知識,卻拿個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文憑,就敢在招聘時糊弄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把這樣的人招回去後,發現這些人壓根就幹不了專業的活,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被學歷造假坑多了,用人單位也就變聰明瞭,懶得去查驗你所在學校和成績的真假了,反正我就看第一學歷。第一學歷牛,代表著你也不會假到哪裡去。

因此,很多用人單位就憑第一學歷招人。

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誰知道誰有多大的能力啊。為了省時省力,那就乾脆一刀切吧,用第一學歷篩選掉很多自考、成人高考、一般學校的求職者。這麼做,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用人單位的時間成本和精力。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如果為了得到更多的贊,我一定會說“不唯學歷重能力”,但作為資深HR,實事求是地說,用人單位不是傻子,他們重視第一學歷就是務實、接地氣的做法,而不是愚蠢、不懂潛能的做法。我在招聘應屆生的時候,不但重第一學歷,甚至重視高中學歷。你可能說我這種做法有“歧視論”,但在實踐中,恰恰是追求大概率事件的務實做法。

關於第一學歷有許多定義,我作為資深HR,認為第一學歷就是原始初始學歷。比如,你招聘時填的最高學歷是碩研,我不但要看你這個碩研是全日制的還是在職脫產的還是在職不脫產的,還要看你這個碩研是不是既有學位又有學歷;然後就要看你的本科學歷,是重點本科還是三流本科;最後再看你的高中學歷,是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查三代的說法,在現實中確實存在。

許多人責罵HR簡單思維、不懂識人,那你們為什麼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HR你怎麼思考?二十年前高考升學率是15%,高中升學率是20%,那個時候考上大學的真是百裡挑一。現在的高考升學率是75%,高中升學率是50%(偏遠地區達不到),每年應屆生1000萬,滿街都是大學生。可見現在的文憑(學歷)“水分”有多大?!

應屆生供大於求,“需求方”有權挑挑揀揀,就像你去菜市場買菜,菜攤果蔬琳琅滿目,你有權挑你喜歡的食材。用人單位給你發工資是為了讓你創造價值,他們當然有權挑選人才。當然,招聘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人才也可以因為給你白眼、瞧不起你、工資少而拒絕用人單位啊。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被“文憑”和“光環”忽悠的事還少嗎?

一是高考升學率居高不下,高考分為名校、重本、普本、二本、三本、民辦等等,“按分錄取”,對絕大多數考生是公平的,至於“眼高手低”、“高分低能”,那是第二順序的問題,用人單位在招聘面試中,想辦法從重本生裡剔除掉那麼“可能高分低能”的人就行了。

二是在職學歷氾濫,良莠不齊。職場上,有點職位的人都搞第二學歷或在職學位,比如,某校文憑自己搞的不值錢了。一看簡歷,個個都是碩士、博士,但他們有那個學識水平嗎?他們認真上過學嗎?不看他們的第一學歷,不就被他們忽悠了?

三是海外野雞大學滿地跑。外國人就安好心了,多少野雞大學專門賺國人的錢,一句外語不會講,也能拿到海外大學金閃閃的文憑,有的野雞大學連個外國人都沒有,全是國人混文憑的。一看簡歷,挺嚇人,都是留洋的海歸。你不看第一學歷怎知真偽?

肯定有人反駁我,學歷就能代表能力嗎?我肯定地回答,不能。低學歷的人,憑什麼不錄用?我肯定回答,沒功夫。因為企業有招聘週期和預算,每一個職位對學歷和智商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力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檢驗出來,哪個用人單位會給你試驗的機會?成熟人才,你拿成果來敲門,用人單位肯定不看學歷看成果。但是應屆畢業生,怎麼看你的實踐能力呢?沒有辦法短期甄別,所以,為了追求大概率事件,設置第一學歷的門檻,也是比較務實、節約、快捷的通用做法。

如果你說我學歷低、我能力強、憑什麼用學歷歧視我?用人單位真的沒有功夫去歧視誰,你也別過于敏感了。最好的反證辦法,就是你憑能力做事,做出業績,有了經濟實力,收購這家用人單位,第一件事把當年羞辱你的HR開除。但實事求是地講,等你有了經濟實力,有了收購能力之後,你也會換位思考了,你就懂得當年HR的行為了,兩害相權取其輕。

好在這個時代,用人單位招人時設置門檻,但進入門檻之後,還是憑能力和業績吃飯的(那些二代現象暫且不談)。這個時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社會上,也是憑本事吃飯的,不看文憑的。與其抱怨用人單位設置學歷門檻,不如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業,用實踐去證明自己的實力。最有力的反擊策略是,你小學畢業做出上市公司,專門招聘一批博士為你服務,你可以說學歷不代表什麼?其實,等你當上上市公司董事長之後,你還會按照崗位要求去選人的,也不會賭氣似的降低門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