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在疫情面前 他们选择坚守

刘安丽:彻夜无眠 照样刚的起

冬夜的街道,格外宁静,过往的车辆寥寥无几。但这一夜,救护车的警笛声时不时会响起,打破了这份宁静。

“刘主任,又是你啊,一晚上见你三回了,缘分啊!”救护车司机王建国师傅玩笑的说到。

“是啊!说不定一会儿还得见!”“看来今夜要赏月咯!”

大年二十九的凌晨,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确认为成都市17家定点医疗机构之一的第一个凌晨,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刘安丽,结束了白天的门诊后,又当起了“夜行侠”,在龙泉驿区来回奔波,分别前往3家医疗结构会诊了5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接近凌晨三点,才回到办公室,简单梳理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后,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清晨七点,被闹铃喊醒的她,用冷水简单的洗漱后,穿起了工作服,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查房、交班、书写病例......当所有的工作做完后,已经接近中午。

这仅仅是刘安丽主任的一个工作缩影。这个春节,她和呼吸内科的医生一起,忙碌在临床一线上,不仅要治疗病区的患者,还要前往感染性疾病门诊,落实会诊和上级医生指导工作。

大年初三上午,正在查看病例的时候,刘安丽接到了家人的电话,说外婆脑出血量有100ml,医生已经下了病危。收到消息后,刘安丽只能选择让父母自行驾车回老家,自己继续留守岗位。春节七天假,刘安丽基本上处于工作状态,只有短暂的休息空间,才能电话关心一下至今还在昏迷的外婆。


王江川: 面冷心热的好医生、好干部

“说起王主任,他一向都不咋个开腔,一直都是默默的做事,对病人负责,对工作也是超级认真。”“别说现在是疫情时期,他连平时都是门诊过后,要把两个病区的100多个病人查看一遍才下班。”科室同事纷纷说,他简直就是大家的精神支柱。

王江川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自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至今没有休过一天假,甚至还二次值班超过24小时。

作为龙泉驿区此次疫情防控专家组的成员,王江川不仅要参与院内发热门诊疑似病例的会诊,区内其它医院发热门诊出现疑似病例,也会邀请他去会诊。“在这段时期,会诊电话随时都有可能打来,半夜两三点来会诊都成了家常便饭。”王江川说,他的电话不仅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而且还把手机调成了铃声加震动模式,生怕一不小心错过了接听电话,耽误工作。

几天前,王江川还患上了感冒,几天下来连续不断地坐诊、查房、到院内院外参加会诊,他的嗓子早就嘶哑得说不话来。“这就样王主任仍顾不上休息,就在科室做了几次雾化治疗后,又忙起了手头上的各项工作。”科室副护士长程春燕介绍说。

在如此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状态下,身边的同事从没有见王江川发过一次牢骚,听到过一声抱怨,反而发现他对工作是更加严谨、细致。


张勇:家中两位老人住院 他毅然选择坚守岗位

大年初三,微微细雨,急诊科主任办公室桌上的电话,一遍又一遍的响,来电显示着“丈母娘”,第十遍的时候,电话终于被接听了。

“喂!张勇啊,你咋个才接电话?你爸爸突然就不能说话了,路也走不动了,咋个办哦?你搞快回来哦!”丈母娘催促道。

“妈,你马上让小周打120,带爸爸去医院,我今天值班,特殊时期走不开,有啥子情况,您让小周给我打电话。”听到丈母娘的话,张勇初步判断是脑血管疾病,简单几句交待后,他又马上回到抢救区查看病人。

张勇,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龙泉驿区“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在临床一线,接诊病人,组织调整区域布局,调配人员结构,将发热初筛分诊前移。

为了保障急诊科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不仅没有请假回家探望老人,还坚持和全科医务人员一起在请愿书上,签下了名字。

大年初四,张勇刚得知老丈人确诊脑梗塞,又接到了自己妈妈的电话,说爸爸也因为两次昏倒,头给磕破了。

此时的张勇,既担心两位老人的病情,又放不下肩上的使命。和家人协商后,两位老人转到了我院。但此时的他,依然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接诊、会诊、转运、追踪,防控等科室工作,在他的管理和参与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只有在一天忙绿的工作结束后,他才有些许时间到病房关心生病的亲人。

在疫情面前,有着很多像刘安丽、王江川、张勇这样的医生,他们纷纷选择了牺牲亲情和孝心,选择了坚守岗位、并肩作战,用自己的付出换取更多的人健康。在这场战“疫”中,他们忍受着与家人的离别之苦,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冒着可能被感染的健康风险,不断地在努力,不停地在战斗。这不禁让人想起基辛格《论中国》中的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我们逆风而行的医务工作者,无疑就是这群最勇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