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龍泉:在疫情面前 他們選擇堅守

劉安麗:徹夜無眠 照樣剛的起

冬夜的街道,格外寧靜,過往的車輛寥寥無幾。但這一夜,救護車的警笛聲時不時會響起,打破了這份寧靜。

“劉主任,又是你啊,一晚上見你三回了,緣分啊!”救護車司機王建國師傅玩笑的說到。

“是啊!說不定一會兒還得見!”“看來今夜要賞月咯!”

大年二十九的凌晨,是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確認為成都市17家定點醫療機構之一的第一個凌晨,醫院大內科主任、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劉安麗,結束了白天的門診後,又當起了“夜行俠”,在龍泉驛區來回奔波,分別前往3家醫療結構會診了5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接近凌晨三點,才回到辦公室,簡單梳理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後,躺在沙發上,睡著了。

清晨七點,被鬧鈴喊醒的她,用冷水簡單的洗漱後,穿起了工作服,開始了第二天的工作,查房、交班、書寫病例......當所有的工作做完後,已經接近中午。

這僅僅是劉安麗主任的一個工作縮影。這個春節,她和呼吸內科的醫生一起,忙碌在臨床一線上,不僅要治療病區的患者,還要前往感染性疾病門診,落實會診和上級醫生指導工作。

大年初三上午,正在查看病例的時候,劉安麗接到了家人的電話,說外婆腦出血量有100ml,醫生已經下了病危。收到消息後,劉安麗只能選擇讓父母自行駕車回老家,自己繼續留守崗位。春節七天假,劉安麗基本上處於工作狀態,只有短暫的休息空間,才能電話關心一下至今還在昏迷的外婆。


王江川: 面冷心熱的好醫生、好乾部

“說起王主任,他一向都不咋個開腔,一直都是默默的做事,對病人負責,對工作也是超級認真。”“別說現在是疫情時期,他連平時都是門診過後,要把兩個病區的100多個病人查看一遍才下班。”科室同事紛紛說,他簡直就是大家的精神支柱。

王江川是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自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堅守在醫院疫情防控的第一線,至今沒有休過一天假,甚至還二次值班超過24小時。

作為龍泉驛區此次疫情防控專家組的成員,王江川不僅要參與院內發熱門診疑似病例的會診,區內其它醫院發熱門診出現疑似病例,也會邀請他去會診。“在這段時期,會診電話隨時都有可能打來,半夜兩三點來會診都成了家常便飯。”王江川說,他的電話不僅24小時處於開機狀態,而且還把手機調成了鈴聲加震動模式,生怕一不小心錯過了接聽電話,耽誤工作。

幾天前,王江川還患上了感冒,幾天下來連續不斷地坐診、查房、到院內院外參加會診,他的嗓子早就嘶啞得說不話來。“這就樣王主任仍顧不上休息,就在科室做了幾次霧化治療後,又忙起了手頭上的各項工作。”科室副護士長程春燕介紹說。

在如此高強度、高壓力、高風險的工作狀態下,身邊的同事從沒有見王江川發過一次牢騷,聽到過一聲抱怨,反而發現他對工作是更加嚴謹、細緻。


張勇:家中兩位老人住院 他毅然選擇堅守崗位

大年初三,微微細雨,急診科主任辦公室桌上的電話,一遍又一遍的響,來電顯示著“丈母孃”,第十遍的時候,電話終於被接聽了。

“喂!張勇啊,你咋個才接電話?你爸爸突然就不能說話了,路也走不動了,咋個辦哦?你搞快回來哦!”丈母孃催促道。

“媽,你馬上讓小周打120,帶爸爸去醫院,我今天值班,特殊時期走不開,有啥子情況,您讓小周給我打電話。”聽到丈母孃的話,張勇初步判斷是腦血管疾病,簡單幾句交待後,他又馬上回到搶救區查看病人。

張勇,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龍泉驛區“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時間,主動放棄休假,堅守在臨床一線,接診病人,組織調整區域佈局,調配人員結構,將發熱初篩分診前移。

為了保障急診科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他不僅沒有請假回家探望老人,還堅持和全科醫務人員一起在請願書上,簽下了名字。

大年初四,張勇剛得知老丈人確診腦梗塞,又接到了自己媽媽的電話,說爸爸也因為兩次昏倒,頭給磕破了。

此時的張勇,既擔心兩位老人的病情,又放不下肩上的使命。和家人協商後,兩位老人轉到了我院。但此時的他,依然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接診、會診、轉運、追蹤,防控等科室工作,在他的管理和參與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只有在一天忙綠的工作結束後,他才有些許時間到病房關心生病的親人。

在疫情面前,有著很多像劉安麗、王江川、張勇這樣的醫生,他們紛紛選擇了犧牲親情和孝心,選擇了堅守崗位、並肩作戰,用自己的付出換取更多的人健康。在這場戰“疫”中,他們忍受著與家人的離別之苦,頂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冒著可能被感染的健康風險,不斷地在努力,不停地在戰鬥。這不禁讓人想起基辛格《論中國》中的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我們逆風而行的醫務工作者,無疑就是這群最勇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