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武则天的乾陵无数次被盗,为何却完好无损?

咸瑞柱


我理解题主的意思是,一千三百多年来,有人想盗掘乾陵而没有成功。但是,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还不能说乾陵完好无损。

大家知道,位于陕西乾县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去世。去世前,李治提出要求,希望把自己埋葬在长安城附近。当时以青年才子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人上书武则天,认为这样太浪费人力物力,增加国家负担。而武则天坚持按照丈夫李治的遗愿办事,她安排韦代价负责在陕西乾县的梁山营陵。梁山东西两面有泾河、莫谷河流过,主峰海拔近一千五十米,环境优美,地形犹如一位没人仰卧在渭北大地。

684年八月,唐中宗李显护送父亲李治的灵柩到了乾陵。此后,乾陵的建设一直没有停止。公元705年,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把女皇武则天拉下了皇帝位置。武则天在离开人世的时候提出:“附庙、归陵、去帝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武则天希望自己陪葬在丈夫李治的身边。706年5月,李显下令将母亲武则天和父亲埋在一起。

乾陵经过22年的基本建设,到武则天入葬之后,规模基本形成。乾陵按照唐长安城的格局建设,陵园由皇城、宫城、外郭城构成,周长将近四十公里。周围陪葬着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皇亲,陪葬着刘仁轨、杨再思、薛元超等初唐名臣。乾陵的礼制建筑集中在南北轴线上,寝殿、献殿、三出阙、双乳阙、述圣纪碑、无字碑、六十一王宾像等等,很有气势。据记载,到了唐德宗李适时代,乾陵的地面建筑将近380间。

但是,历史上,乾陵遭受了多次盗扰。唐代末年,黄巢起义时组织盗墓大军前来盗掘,因为准备不足而没有得手。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其他唐代帝陵之后,准备对乾陵下手,但是因为天气原因,也没有成功。民国时期,孙连仲带领国民党队伍前来盗挖,以为找不到墓道口而放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老百姓开山时无意中发现了乾陵墓道。

客观地说,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主陵没有遭到盗掘。但是,乾陵的陪葬墓历史上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掘永泰公主墓时,在墓道中发现了盗洞和盗墓者尸体。同时,在时间长河中,乾陵的地面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现在的六十一王宾像基本上无头,献殿、偏房等都不复存在。

所以说,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乾陵完好无损。



文踪旅迹


关于武则天的乾陵无数次被盗却完好无损,网上解答很多,我就不再重述。我从八卦角度给以解释:

乾陵总体有睡美人之称,如图,后山为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之地,恰似美人的头部,故为乾卦。前面两山为双乳峰,就像美人的双乳,属艮卦,乾艮正好组成天山遁卦。遁者藏也,若隐若现之意。所以在长达1300多年中,盗墓者就像被蒙住了双眼,就是找不到墓道口在哪里。可见风水有多大的功力。建国后无意中找到了墓道口,又恰逢好时光,又被埋藏了起来。

我想正是乾陵的遁藏之功,才得意完好无损。


天丌六爻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主峰上,是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修建于大唐盛世,陵园规模宏大,地面建筑富丽堂皇,悬宫陪葬珍宝无数,更是有传言,天下第一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陪葬在乾陵。

所以,乾陵就成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们垂涎的地方,官盗私盗络绎不绝,但说来也奇怪,关中唐十八陵,唯有乾陵没有被盗,其它十七陵悉数被挖掘殆尽。我们先来看看有史书记载的几起大规模盗掘乾陵的事件。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盗墓贼是黄巢,动用四十万大军挖掘乾陵,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第二个打算盗陵的是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温韬此人,组织军队挖掘了其它所有唐代帝陵,但当挖掘乾陵时,一上山便风雨大作,下山便风停雨歇,反反复复,竟被吓跑了,《后唐书》记载,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前有孙殿英挖清东陵,后有孙连仲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乾陵幸免于难。

历史总是这样,充满了偶然性,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

............

那乾陵为什么没有被盗呢?除了有上天护佑之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1.盗墓都在乱世,无法大规模长时间挖掘

中国是一个信奉儒释道的礼仪之邦,礼仪和孝道深入人心。因此在社会大治稳定时,中央政府都会对前朝历代皇陵加以保护,地方上也会安排专人祭祀和定期巡查保护。盗掘皇陵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会受到严厉惩处,所以在和平时期,大规模盗掘皇陵的事情不可能发生。

回看史书记载的历次大规模盗掘皇陵,都发生在天下大乱之时,乱军挖掘皇陵,也都是为了发一笔横财,充实军饷。但乱世时局风云变幻,也许今天还刚刚称王,明天就成为别人的刀下冤魂,所以盗掘皇陵也都是慌乱紧张中冲忙进行的,一旦不能很快得手,也许就不得不放弃了。

像黄巢就是这样,占领长安城还没几天,镇压起义的官军就追到屁股后面了,再不跑,命都没了,那还顾得上继续盗掘乾陵呢!

2.乾陵依山为陵,难以挖掘

当初,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不沿用秦汉以来皇陵“垒土为陵”的制度,一是为了勤俭节约的考虑。修建地宫和地面陵园工程浩大,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和建筑材料,劳民伤财,而依山为陵,悬宫建在山腹中,需要动用的劳力和材料相对较少,常常几年就可以完工。

但最重要的其实是为了防盗考虑。从来都没有什么万世的江山,秦始皇想传帝位于万世,仅仅二世就亡国了,近在咸阳原上的汉代帝陵,全部被盗,为了吸取教训,防止人亡政息后皇陵被盗,从唐代宗昭陵开始,唐代帝陵“依山为陵”就成为了制度。

依山为陵,墓室建在山腹中,只有一条墓道和外界相连,如果不能找到墓道口,想挖开皇陵,简直比登天还难,而且乾陵所在的梁山还是一座石头山,黄巢动用四十万军队也没有挖开乾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还留下了一条“黄巢沟”。

3.乾陵修在大唐盛世,坚固无比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修建才基本完工,《旧唐书.严善思传》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乾陵墓道呈斜坡形,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每个石条重约两吨,层层叠放在墓道口至墓门的甬道上,共39层,估算石条约四千多块。石条之间用铁栓板栓拉,每3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和整个梁山浑然一体。

修建乾陵的时间正是处于大唐国力强盛的阶段,才能修建如此固若金汤的皇陵,所以就是找到墓道入口,想要进入悬宫,也是比登天还难呀!


吐糟生活


武则天的乾陵为何到现在都挖不动?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

古往今来,知名度高的皇帝,多是生前自己折腾,死后被人折腾。自己折腾,也就是生前做了不少和别的皇帝不一样的事,谜团太多,盖得了棺,定不了论。于是后人跟随,破解谜团。不客气地说,就是接着折腾他们,让他们死后都不得安宁。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没有被盗的一座。所以幽宫重启之日,必有珍贵文物重放异彩,使世人以饱眼福。乾陵地宫的隧道(即斜坡道)口位于陵园某处,凿在自然石层之间。在棺撑放进之后,用大小不同的约l一2吨的石块叠砌闭塞,石块上面再用夯土填实。隧道剖面呈斜坡形,南面宽,北面窄,实侧全长为63.10米,一般宽3.9米。由隧道南部向北21米处,宽4米。由隧道北端向南13.1米处,宽仅为2.8米。隧道除用石条砌成外,其上部全部用土夯实,十分坚硬。

唐朝末年,黄巢揭竿而起,反抗唐朝统治。为了筹措战争经费,黄巢打起了乾陵的主意。据称,黄巢一度动用40万大军盗掘乾陵,几乎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在梁山主峰西侧挖出了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的入口,只好悻然作罢。这一条深沟保留至今,被称为“黄巢沟”。温韬,也就是大家在动漫《不良人》中看到的那个身手敏捷的盗墓贼。他是历史上五代时期节度使。他也打过武则天乾陵的主意,但是挖掘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雨,这是不祥之兆,他不得不停止了这项工程。

史书记载,历次盗乾陵,皆有怪异发生,匪夷所思。民国时,蒋氏下属,孙氏连仲者,不信传言,效仿本家殿英,欲发横财。连仲遣工兵,炸开墓道三层石。忽刮龙卷风,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骤雨瓢泼……官兵六神无主,纷纷退后,就此罢手。待天晴,修复墓道。从此,乾陵风平浪静。

抢首赞

相关问题全部


saybyesala


简单说就是它的选址非常好,在山中直接开凿的山洞,这种形式对于盗墓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不能采用大型工具来挖掘,其次不能明目张胆的去挖掘。毕竟在中国不管是在什么朝代都对盗墓的行为管控得都很到位,盗墓者也都是偷偷摸摸的一种行为,对这种皇陵来说特别是像乾陵这样在山中直接开凿的陵墓,几个人的小型盗墓团队是没有机会盗墓成功的,所以才能保持完好。


天下007


早先汉唐时期的帝陵都是封土的,虽然封土比较坚硬,但还是可以挖开的

然而乾陵是在山里面开凿的,除非找到墓道口,否则根本进不去

而且乾陵在建造的时候,开凿出来碎石都是运了很远才丢弃的,所以没有墓道口的蛛丝马迹

不管是黄巢还是后来,来过好几拨人,都没找到墓道口,尤其是黄巢比较厉害,搞了好多人挖,乾陵山体上许多沟都是他挖出来的,但还是没找到

解放后,当地农民无意挖到一个开凿出来的石壁的样子,后来考古人员确认应当是墓道口,当时正好国家发掘了万历的定陵,发掘出来的东西,没有保护措施,瞬间就坏了,于是决定不理郭沫若的要求,坚决不开挖,就回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