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打仗誰會贏?為什麼?

MadingChina


若純粹從戰鬥意志,以及軍隊精銳規模來講,明軍最強大的時期應該是洪武-永樂這一時期,而清軍應該是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後,到入關之前這段時間。

雙方持有整個王朝時期最精銳的部隊,戰鬥意志也最為頑強,毫不誇張地說,都是百戰之師,但戰爭打的不簡單是雙方擁有多少精銳,而在於自身綜合國力的比拼。倘若以這兩個時期做對比,明顯對清朝不公平,因為關外滿清人口基數遠低於明,戰爭潛力差明朝一大截,即便明軍不如清軍精銳,只需要戰略相持一段時間後,清軍限於糧食生產的問題,軍事力量就會急劇萎縮,即便不萎縮,打上一兩場大規模決戰,就得完蛋。

所以,這樣比實在不客觀。故選擇洪武永樂兩朝,那麼選擇清朝大概就是雍正至乾隆中前期這個時間段。有人問為什麼不選擇康熙朝?

筆者的回答是,康熙時,清軍戰鬥力雖然可觀,但經濟實力並沒有雍正、乾隆兩朝強,綜合考慮下來,還是選擇雍正至乾隆中前期這一時間段最為合理。

那麼,雙方之間誰能贏呢?

答案是不好說

看起來明軍斷然是沒有最終戰勝清朝的實力的。明前期這一時間段,經濟上趨於保守的農耕經濟,東南的手工業還沒有發展起來,人口基礎也低於清巔峰時期很多,雙方在兵力上,軍事制度上,大致半斤八兩。綠營與衛所軍制度,在筆者看來,確實都差不多,極其容易腐化。

但這種考量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除了考量各自軍事實力綜合國力以外,還要考慮山川險阻,交戰區域,戰略意圖。可問題是,清朝的版圖與明朝的版圖本身就在一塊區域,這怎麼較量?

又不是說明軍據有長江以南,清軍佔據長江以北,雙方之間形成蒙滅金之後與南宋對峙的局面,這樣還能有具體的戰場來做戰略推演,畢竟,南北對峙,也就江淮戰場、襄樊戰場、以及了不起海上進軍的方案外,也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但清朝全盛打明朝,清朝往哪裡出兵去打明朝?是開個時空門,源源不斷推進九邊,還是直接神兵天降,包圍北京城?又或者切斷南北運輸大動脈大運河,讓南方經濟崩潰?

筆者完全想象不到,這兩個王朝全盛時期如何幹一架。

打仗好歹也要有個交戰的地區,這種毫無邏輯的假設,大概只能猜測雙方一次戰役的結果,而沒有辦法大言不慚地說哪一方必勝。因為,雙方不僅不處於同一個時空,而且雙方的統治核心區域是一致的。

所以,雙方之間如果要論誰征服誰,誰滅亡誰的戰爭,這就比較扯淡了,同一片區域內,它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對同一片區域都實現牢固統治的政權啊。

筆者從這個問題出發,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如網文那般的設想和套路,開了個傳送門,某一方從時空通道投送兵力抵達,然後依靠這一時空的實力實現對另外一時空的征服,這麼假設下來,那麼明顯就出現不公平的問題了,因為從時空之門傳送過來的這一方相比另外一方是處於絕對優勢的,畢竟,控制了傳送門,對方就打不過去,動搖不了對方的統治根基啊。

綜上,這麼比實際上毫無意義,你拿14世紀的中國與18世紀的英國幹一架,起碼還能從地緣政治上做出假設性的猜想。


江畔初見月


明朝的鼎盛時期當屬永樂年間,清朝的鼎盛時期,當屬康熙帝國。若這兩個時代的兩軍交戰,我認為是明朝勝算較大。

其一,論軍事作戰能力,朱棣更勝一籌。

其二,論軍隊作戰能力,明軍更勝一籌。

其三,論綜合國力,明朝更勝一籌。

(朱棣畫像)

帝國領袖——朱棣VS康熙

朱棣是天生的軍事家。幼年便跟隨父親朱元璋行軍打仗,勇武過人,多次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在軍隊中頗有威信。

朱棣的成敗,是由靖難之役決定的。當時建文帝削藩,不願忍受屈辱的朱棣決定起兵謀反。但當時的大明王朝,是非常強大的,守有耿炳文一類的名將,戰有藍玉遺留下的精兵,從哪方面來看,朱棣成功的幾率幾乎都是為零的。

朱棣在危難之中,出奇兵繞開濟南,直搗南京城。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使得大明朝空前強大,但這裡,只說朱棣的軍事政績。

朱棣一生5次北伐蒙古,將蒙古殘餘勢力幾乎消滅,同時南方平定了安南。

朱棣的一生基本都是在戰馬上度過的,年少時隨軍打仗,最後戰勝蒙古時死在返回的途中。

再看康熙。康熙也是很強的,不然也不會建立康熙帝國。

康熙年少時繼位,鰲拜掌權,等康熙長大後,鰲拜卻不願意歸回權力,於是康熙設計拿下鰲拜。這是康熙在歷史上第一次的成績。

康熙也曾多次御駕親征,多是清除叛軍,而且在親征過程中,任用的人才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康熙的軍事能力並未體現出來。

而且康熙沒經歷過朱棣那般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打的仗也多是兵力壓制,並不像朱棣那樣,孤獨一擲。

(康熙畫像)


軍隊作戰能力——明軍VS清軍

歷朝歷代,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我認為有兩個時期,一個是統一六國時的秦國,一個是明朝。

明朝這個朝代比較特別,不管其經濟狀況如何,其軍隊作戰能力始終保持巔峰狀態。

要說滿清還沒被漢化的時候,清軍的騎兵戰力是相當強大的。但還是被明朝軍隊打的抱頭鼠竄,鬧了許多年,也沒佔得一點地盤,反而丟掉了努爾哈赤的小命。

但是為什麼那麼強大的清軍騎兵卻打不過明朝的步兵呢?

歸根結底,滿清人那個時期還算是蠻夷之人,沒腦子。打仗只會一股腦往前衝,什麼戰術,什麼打法,都不是太明白。所以這樣的軍隊,作戰勇猛無敵,但也很好對付。

而朱棣時期的明軍,算明朝歷史上戰鬥力較高的隊伍了。之所以不說是最高,那是因為後來還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和李成梁的遼寧鐵騎。

朱棣的軍隊強大就強大在,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朱棣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將領。在他的訓練下,軍隊作戰能力自然是十分強大。

而且重要的一點是,作戰經驗豐富,經常和蒙古人打架,知道怎麼對付騎兵。

清軍自建國以來,便很少打仗了,雖康熙帝也有過幾次親征,但就像鬧著玩似的。所以戰鬥經驗自然不能和朱棣的大軍相比。戰鬥能力也稍稍弱化一些。

(永樂宮)

綜合國力——明朝VS清朝

朱棣和康熙時期,皆是兩個朝代的頂峰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兩個人都有比較著名的代表作,朱棣有《永樂大典》,康熙有《康熙字典》。

盛世,沒事才搞搞創作。

《永樂大典》歷時一年編撰而成,《康熙字典》不清楚。但編撰《永樂大典》的人就相對比較厲害了,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姚廣孝等。編撰《康熙字典》的張廷玉、陳廷敬,不太熟。

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錢財,朝廷出。康熙時期,閉關鎖國。

朱棣時期,對外發動多次戰役,所需錢財,朝廷出。康熙皇帝,平了幾次反,花費不多。

朱棣時期,花費許多錢財用來搞外交,擴疆土,說明明朝還是有錢。康熙時期則不同,但也不能說康熙沒錢。

只不過,若是兩軍對峙,長期以往,朱棣將搞外交的錢都拿出來投放在軍事上,康熙定不能長期和朱棣對峙下去。

綜上所述,如果明朝巔峰時期和清朝巔峰時期打仗,我認為是明朝勝。

看到有人在說袁世凱,我難免也想說兩句。袁世凱時期屬清朝末年,大清朝都快亡國了,算鼎峰時期嗎?


陌上說歷史


其實很好比較,只要找一個雙方鼎盛時期共同的敵人就可以了。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這個共同的敵人就是外蒙。

首先我們看明朝鼎盛時期,也就是永樂明成祖朱棣,鄭和七下西洋就是那個時候的事。

對抗蒙古的戰果如何呢?

答案是,明朝終其一朝三百年,未能收復新疆外蒙,東北庫頁島奴兒干都司就是個笑話。

朱棣對抗外蒙,一仗勝算很大,收復外蒙很難,算勝面75%。

再看清朝鼎盛時期,也就是康熙乾隆時期對抗蒙古的戰果。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康熙對抗葛爾丹,雖然戰勝收復了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的領土,並穩定統治三百年左右,但其中有運氣成份,算勝面85%。

綜上,如果同樣是人心所向的帝王,康熙更善於尋找破綻抓機會,贏朱棣的可能性更大。


用戶67724358697


從兩個方面來對比,一個是軍隊之間的對抗,一個是國家之間的對抗。


明朝戰鬥力最強的時候應該是藍玉北征時的那支軍隊。清軍戰鬥力最強時期應該是皇太極、多爾袞時期的八旗軍。

但藍玉時期,明朝的武器裝備還沒有那麼完備,所以就只好把朱棣北征時的那支主力部隊――神機營,也交給藍玉來指揮,藍玉的部隊就是十二萬明軍加上神機營。

神機營“內衛京師,外備征戰”,裝備主要有火槍、火銃等,後期還添置了火繩槍。

作戰方式:

“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火器步兵配合騎兵。

神機營人員組成:


再來看看清軍。

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其實並不僅僅是滿族人,還包括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

軍隊人員組成:

八旗兵是集行政、軍事、生產於一體的軍國制度。《八旗通志》中記載,在萬曆43年,後金共有400個牛錄,308個是滿族和蒙古族混編而成,76個是蒙古族牛錄,16個是漢族牛錄。一共有12萬戰士。

另外,皇太極時代,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火炮部隊――烏真超哈,全部由漢族士兵中精通火炮操作的戰士組成。


作戰方式:

前鋒是蒙古騎兵,披掛重甲拿長矛大刀衝陣;第二隊是蒙滿混編騎兵部隊,使用弓射箭;預備隊是滿族騎兵,利用機動性,衝擊敵方薄弱環節。火器步兵主要是漢族士兵,以火器戰車為掩體,一面衝鋒一面射擊。

武器裝備:

早在萬曆九年,努爾哈赤還裝孫子的時候,就悄悄經營火器部隊,誘騙了大量的明軍火器兵,還利用明朝商人大搞走私,長期用貂皮和人參來換取需要的硝石硫磺。


皇太極時期的清軍的火器裝備實際上已完全不在明軍之下,在使用戰術上還要技高一籌。

皇太極時期清軍還有6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炮;

現在把明清兩軍放在一起互相對比:

騎兵:這個肯定是清軍勝

射手:滿族箭手據說可以拉動10石的強弓,射殺黑熊,射老虎能夠洞穿而過。清軍優勢要大得多

步兵:清軍擁有重甲步兵的優勢,藍玉的部下也應該很勇猛,這項算平

火銃配置和使用:此時的清軍持銃率遠高於明軍,戰術也更加靈活適用,清軍勝

炮兵:這沒法比,清軍擁有可以野戰的精銳重炮兵部隊,清軍的火炮無論射程還是精度,都領先很多,明軍炮火射程就夠不到清軍。清軍勝。

指揮員:藍玉VS皇太極

明軍唯一能夠指望的就是藍玉將軍的指揮水平了。以藍玉的軍事才能,能比皇太極強嗎?


如果是以兩個國家巔峰時期的對比。明朝的巔峰期是在永樂年間,清朝的巔峰時期是在乾隆年間。明朝有贏的可能嗎?

雙方國力對比:

人口:清朝勝

疆域:清朝勝

財富:清朝勝

軍隊數量:算平

武器裝備:清朝勝

後勤能力:清朝勝

看來,只能指望朱棣的雄才大略了,但說實在話,從解決邊患的實際效果上來看,朱棣幹得並不成功。


不行就是不行,沒有什麼不敢承認的。雙方比較,差距還是挺大的。脆弱的民族虛榮心沒用半點意義,只會讓人家更加瞧不起。


饞嘴肥貓鏟史官


強盛時期的明朝和鼎盛時期的清朝如果來一次碰撞,結果還真不好說,雙方或許都能取得勝利,鼎盛時期的清朝,應該屬於乾隆時期,而強盛時期的明朝則是永樂時期。

首先乾隆時期,經過了康熙的經營,整個清朝的統治漸漸穩定下來,順治進關時天下百姓的敵視,逐漸轉變為接受,社會體系基本穩定,再加上雍正在位期間,極其改革康熙晚年的各種弊端,比如整頓吏治、攤丁入畝,改土歸流,耗羨歸公等各種改革,使得國家收入劇增,國庫充足,到乾隆時期國家實力達到巔峰。

而明朝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進行了各種改革,同時大力發展經濟,在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財力最雄厚的時期,期間還派鄭七下西洋,組建 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每年來京城向皇帝上貢的國家超過三十個,甚至有史學家評價永樂盛世的疆域比起漢唐盛世有過之無不及。

雙方的軍事規模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對軍隊進行改革編制,削減藩王護衛隊,加強朝廷對軍隊控制,並且在南北各地設立機構進行管轄,多次親征漠北,南征安南,還組建了禁衛京師的三大營,尤其是神機營的建立,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成為明軍對外征戰的主力,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統一期間,軍隊大概有100萬左右,而朱棣繼位後,更進一步將軍隊擴充至150萬左右,明成祖朱棣親征蒙古時率領50萬大軍,同時還可以派幾十萬大軍南征安南。

而乾隆時期的軍事規模,乾隆時期的軍隊主要是綠營兵和八旗兵,乾隆時期的綠營兵大概在60萬左右,而八旗兵則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每旗滿員編制大概在7500人左右,總共24旗大概在18萬左右,所以乾隆時期的兵力最多在80萬左右,這一點明顯不如明朝永樂時期。

兵員素質和雙方統帥能力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多次用兵,兵員戰鬥力極強,尤其是5次對蒙古的親征,每次都取得了勝利,對蒙古各部落沉重的打擊,而乾隆時期對緬甸的4次用兵,但是無有一次成功,場場都輸,在對大小金川和平定準格爾期間,清軍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最後才慘勝,而平定準格爾是康乾雍三代人的努力下,最後靠著準格爾內訌,才取得勝利的,輪戰績明顯輸於明成祖朱棣,而且八旗軍和綠營軍兵員素質極差,八旗兵就不說了,綠營兵同樣差,甚至在乾隆皇帝閱兵時有,"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景象,所以清朝的兵員素質遠不如能征善戰的明軍,而且善戰的朱棣也強於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

武器裝備對比

乾隆時期清軍已經裝備了不少的火器,乾隆時代鳥槍比例已經達到百分之50 ,作戰的時候則更多,例如征討準噶爾達到了百分之75,而且還引進了西方國家的火炮和炮車,還改進了可以快速移動的駱駝炮和威遠大將軍炮,而明朝的火器主要還是火銃、火箭、火蒺藜、火繩槍和傳統大將軍炮為主,而且清軍還創造出九進十連環陣這種殺傷力極強的陣法,所以武器這方面,明朝明顯不如清朝,畢竟社會經過近300年的發展,科技水平有極大的提高。

乾隆時期的兵力和戰鬥素質雖然與明朝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憑藉著武器裝備的殺傷力比明朝強,多少可以彌補一點,但是能征善戰的朱棣卻遠比好大喜功的乾隆強的多,畢竟在戰場上形式瞬息萬變,而朱棣則更善於捕捉戰機,或許可以憑藉這兵員優勢,取得慘勝,但是雙方兩敗俱傷的可能性也很大,因為雙方各有優劣。


一個老男人歷史


這個問題不值得問吧……

好的,先搞清楚,強盛指的是軍力還是國力?

而且,首先你拿一個17世紀滅亡的政權和一個20世紀滅亡的政權比本身就不對。

就好像很多人都會問秦漢的軍隊和唐宋的軍隊誰能打這種關公戰秦瓊的問題。但如果你問,答案是肯定的,唐宋的軍隊會把秦漢的軍隊按在地上摩擦。因為軍事科技的不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稍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能明白。

至於明朝,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名最強盛的時候在成祖時代,好吧……你們認為好就好……雖然直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認為一個棍子插的三個套筒(連基本的激發裝置與瞄準裝置都沒有)的玩意兒會強的過火繩槍。二踢腳綁在弓箭上會比紅夷大炮有威力。

而至於滿清,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康雍乾時代是滿清最強的時代……

其實我認為不然,滿清作為國家實力最強時恰恰是清最後五十年。(有很多人肯定會覺得這種想法標新立異)

從財政上來說,清滅亡時財政收入數億白銀,辛亥革命時武漢一地存銀竟達4000萬,這等財力對比清中期的每年8000-10000萬輛白銀,明代的年4000-5000萬兩白銀如何?

再看科技與生產力,還用我比嗎?

軍事實力?好吧,除非你認為步槍,重型機關槍打不過一個棒子插三個筒子,300毫米重型榴彈炮打不過二踢腳綁弓箭。而比之清中期軍事裝備亦然(雖然去過軍事博物館的人都知道清代火器甩明代幾條街)

這還用我比嗎?

很多人認為清晚期窩囊所以總會有孱弱的形象,但事實恰恰是在那個時代,她是四千年最強的存在,只不過對於東亞文明之於西方文明抑或是陸權文明之於海權文明的時代,落後是必然……

換句話說,你以為即使是現在就有吹牛逼的本錢嗎?


William178017847


如果按明清軍事力量的鼎盛時期來對比,那麼不用想了,明朝絕對不是清朝的對手。

明朝軍力有一前一後兩個鼎盛時期,一個是洪武-永樂時期,而另一個則是萬曆時期;同樣,清朝軍力也同樣有一前一後兩個鼎盛時期,一個是入關前後那半個多世紀,另一個則是洋務運動以後一直到清末。

然而,明軍不論在哪個鼎盛時期,都始終是一支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軍隊,火器水平和質量都無法與清軍兩個鼎盛時期相比。

或許,在很多網友看來,清朝是一個很失敗的朝代。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時,一再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所以,清軍的形象普遍沒有明軍那般威武。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清軍的“孱弱”其實是相對於同時期西方列強的軍隊而言的。但要是和兩個多世紀前的明朝相比,顯然還是要強得多。

首先,清軍在第一個鼎盛時期,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古代冷兵器軍隊戰力的頂峰。那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可是強到爆表的,能將明軍按在地上來回摩擦。因此,“滿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還真不是開玩笑的!

然後,到了第二個鼎盛時期,清軍已完全轉變成一支近現代化的職業軍隊。自洋務運動以來,尤其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清朝當局也是痛定思痛,開始參照西方列強的模式編練新式軍隊。比如袁世凱的北洋軍,就是以德國軍制為基礎編練而成的一支近現代化的軍隊。

北洋軍成軍後,其規模一度達到7萬多人,並且統一裝備清一色先進的新式武器,包括數百門大炮和馬克沁機槍,成為當時清朝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各省自行屯練的新軍,以及鎮守京城的八旗新軍等新式軍隊。到清朝滅亡前夕,清軍中的新式軍隊加起來,規模已達20多萬之多。

試想想,要是這樣一支完全近現代化的清末新軍與尚處於冷兵器時代的明軍開戰,那麼清軍對明軍基本上就成碾壓之勢。屆時,明軍估計就跟八里橋之戰中的清軍那樣,將遭遇屠殺式的慘敗。

畢竟,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水平,明軍和清末新軍之間的差距,比鴉片戰爭時的清軍與英軍的差距還要巨大。光是清末新軍所裝備的那些德國造馬克沁機槍和克虜伯大炮,就足以打得明軍懷疑人生!



這些歷史要讀


只考慮作戰能力的話,肯定是大明瞭!

滿清騎兵最牛逼的時候也就是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候,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寧遠都打不下來!要不是明朝內訌,農民起義,清朝絕對沒機會!

當時明朝已經爛成這樣的還能頂住清朝騎兵,可見八旗兵沒有想象的那麼厲害,努爾哈赤都被打死了,都是因為明朝自己內部的原因!

後來清朝入關時候,打頭陣的都是明朝軍隊,大家爭先恐後投降,能不顯示出清朝軍隊牛逼嗎?但是這真是八旗兵牛逼嗎?不,是明朝爛才顯示出八旗軍牛逼!實際上真正清軍入關還是明軍打明軍!

八旗軍打過幾場勝仗?也就後金剛剛成立時候八旗兵牛逼點,入關後能打的全是漢軍了,悲哀啊!

再說明朝軍隊,這才是真牛逼啊,都是真槍實彈一步一步拼過來的!明初多少名將!隨便拿出一個都是戰績赫赫!明朝抗蒙有蒙奸嗎?但是清朝打明朝呢?八旗軍不過幾萬?漢奸偽軍都幾十萬,幾百萬,打仗都是明朝軍隊!兩個對比誰厲害?明軍可都是一刀一槍,拋頭顱灑熱血幹出來的!明軍威武!

但是明朝養士三百年,最後竟落下個水太涼,士子 將領爭相投降的下場,誰之過?可以去看下我另一篇問答:滿清國人奴性十足,沒了血性是為什麼!








世界歷史百科


明朝的鼎盛時期是在永樂年間,此時經過了洪武時代的修養,大明的國庫十分充裕,兵力也是東亞第一的強勁。而清朝的鼎盛,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前的乾隆時代,這個時候,大清國力和疆域都達到了巔峰時刻,經過了對準格爾和大小和卓的征討,再加上先前康雍乾三代對清軍武器和體系的不斷改革,大清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巔峰時刻。

那麼乾隆碰永樂,誰能贏呢?

永樂年間,明軍的主要戰鬥力是靠京城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網絡上對於神機營多有吹捧,但其實神機營真正的作用是輔助,因為誰都知道,明初那會兒火器根本沒法成為主戰武器,所以明軍真正的主力部隊是五軍營,精銳是蒙古歸附者組成的三千營。

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營,為步騎混編部隊。內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額度總兵力可以達到20萬人。



三千營全部是蒙古精騎,裝備有明軍的重甲,起初數量為3000人,後來擴招人數大致在1萬左右。


神機營人數為5000人,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此外,明軍還有各地的駐軍,加起來也是近百萬。但是從後勤和當時的條件來看,明軍一次最多可以調配的參戰人數只有15萬左右,其餘的幾十萬不是噱頭和後勤兵。

再看大清,乾隆年間,全國可以直接調派的八旗兵力從康雍乾三代幾次會戰中可以發現,一次出兵最多能調度2萬左右,其中多是滿八旗和蒙八旗的混編。另外乾隆年間權哥綠營駐軍有65萬之眾,在幾次會戰中,綠營被大規模調動的兵力人數大概在5萬到7萬,也就是說清軍一次可出動人數大概在十萬左右。雖然和清初比,軍隊人數明顯下滑,但是在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上調兵,清軍的人數數據應該是摻有水分最少的。如果在加上後勤,清軍的總人數也差不多可以多到15-16萬左右。



在比較國力,永樂年間大明經濟狀況和乾隆年間大清的經濟狀況作對比,不用說也知道,當時的明朝真的沒法比。

那到最後還剩下武器之間的對比,很明顯,火銃幹不過兵丁鳥銃和贊巴拉克火繩槍,連珠炮也不是紅衣大炮的對手。刀刀槍槍的材質都差不多,盔甲的話,乾隆年間的甲冑已經基本上開始放棄鐵甲,所以抗性自然是不如明初精銳部隊的鐵甲,但是贊巴拉克火繩槍足以擊穿鐵甲了,而明軍的火銃和弓箭能不能射透八旗的棉甲就要看造化了。



比來比去,這兩百多年的代差也不是白差的,很明顯,最後只要不是清軍腦子進水了,明君鐵定是要輸了。


火器工坊


雖然這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問題,但姑且開個腦洞吧。

我的結論很簡單,明朝大概率是打不過清朝的。

明朝的國力(軍事)鼎盛期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時代,清朝的國力(軍事)鼎盛期應當是康乾時代。單純從軍隊戰鬥力來看,最強明軍其實並不比最強清軍差,畢竟,洪武永樂時代的明軍是可以遠征沙漠痛擊蒙古的,而康熙時代的清軍去打個噶爾丹和準噶爾帝國都有點吃力的樣子,滿洲八旗的戰鬥力頂峰期維持的其實相當短暫。

但是,兩個帝國的決鬥並不是單純比得是軍隊戰鬥力,單純比軍隊戰鬥力,蒙古騎兵宇宙最強,還不是被朱元璋一路趕出了大都。

除了軍隊戰鬥力,兩個帝國的決鬥更多比的是國力。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和人口遠遠大於明朝。明朝鼎盛時期的有效控制區大體上還是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本部十八省”,其他地方都只是名義上的控制,而大清帝國,除了漢人居住的傳統地區,東北、內外蒙等等邊疆地區都在自己的有效控制之下;再說人口,明朝鼎盛時期的人口也就在一億人左右,清朝有四億人左右。

也許有人問了,控制那麼多地方有啥用?容易被人忽視的是,清帝國的鼎盛時期固然滿洲八旗的戰鬥力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清帝國可以相當自如的調用蒙古騎兵啊,可以調用東北索倫人這些野性猶存的所謂“新滿洲”啊。而明軍呢,又能去調用哪些新生力量呢?

簡單來說就是,清朝是真正意義上的帝國,能調用的軍事資源要大於作為傳統中原王朝的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