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日本要叫這個名字?

緣沉阿妹


日本,位於中國東面的一個島國。在中國古代,又稱為“東瀛”或“扶桑”。因為古代時期,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緣故,中國又稱日本為“倭國”。

日本為什麼被稱為“東瀛”呢?

相傳,在中國的東面,大海之中,隱藏著三座仙山,分別是蓬萊、方丈、瀛洲,虛無縹緲,有神仙居住。春秋戰國時候,齊國的國君,曾經派人在大海中尋訪仙人和神山,試圖找到長生不死之藥。

後來到了戰國末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威震宇內。為了江山萬代永固,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到東方的海上尋訪仙山,為自己找到長生不死之藥。

沒想到,徐福的船隊一去不回。他們一路往東航行,一直到了一座島上。原來徐福從未想過回來,他真正的目的,是在東方的島上建立一個海外樂園。他所帶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在那個島上繁衍生息,生兒育女。

據說徐福東渡,到達的仙山,就是今天的日本,徐福帶去的人成了日本人的祖先。所謂的“瀛洲”仙山,就在中國的東面,所以又稱為“東瀛”。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實際上,日本在公元前,就已經有了土著人居住。這些人,很可能是在原始的冰川時期,從中國東面或者蒙古地區穿過結冰的大海,乘坐獨木舟漂洋過海到達的日本島。

那麼,“扶桑”又是如何成為日本的別稱的呢?

在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有所謂的“扶桑武士”活著“扶桑浪人”的說法。當時的日本其實處於分裂狀態,因為內亂,部分武士乘船到達中國沿海,燒殺搶掠,成為海盜。

在中國明朝時期,東南沿海來自日本的浪人組成的海盜集團被稱為“倭寇”。但是這一說法,在明朝才流行起來。明朝之前,零星來自日本島的海盜,也有騷擾中國東南沿海的情況,這些人稱為“扶桑浪人”。

“扶桑”很可能不是指所有的日本地區,也許只是日本靠近中國某一地區的特指,後來發展成日本的另一個別稱。

《梁書·諸夷傳·扶桑國》記載:“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扶桑在中國東方兩萬多里的地方,這裡的兩萬多里,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指距離十分遙遠。扶桑國多有扶桑樹,因此稱為“扶桑”。所以,在這本書中,“扶桑”和日本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都在中國的東方,所以“扶桑國”,漸漸被後人理解成為“日本國”。

其實,稱日本為“東瀛”或“扶桑”都是不準確的,只是根據在中國東方的地理位置而來的。真正對日本準確的稱呼,應該是“倭國”。

為什麼“倭國”才是日本的準確說法?

所謂“倭國”,可以說成是小矮人組成的國家。倭,猥瑣矮小的意思,漢魏晉時期,專門用來指代日本人。“倭寇”,則是在宋元明清時期,專門用來指日本劫掠中國沿海的浪人集團。

過去日本人身高非常矮小,在漢朝以前的原始土著日本人,身高普遍在1.5米以下。為什麼呢?因為日本島上植物密佈,原始時期的日本土著主要靠打獵和打漁維生,為了適應島上的氣候和環境,比較矮小的日本土著更容易存活下來。

《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由此可知,漢朝時期的日本,是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組成,並未統一。史書記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國就派使臣到漢朝進貢,漢光武帝還賜了一枚印璽。在1784年日本的福岡市志賀島出土,上刻有“漢委奴國王”的文字,證實了史書的記載。

飛鳥時代,到了公元646年,大化革新後,日本稱為“大倭國”,逐漸走向統一。此時中國已經改換了好幾個朝代,進入了唐朝。唐朝之前,日本稱為“倭國”,其實帶有一定的歧視意味,就是說日本人是小矮人,這讓當時的日本統治者不是很高興,因此向天朝上國申請更換國名。

“倭國”是如何成為“日本”的呢?

《新唐書》記載:“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句麗叛上作亂,唐朝派遣軍隊平定叛亂。日本派出遣唐使,祝賀天朝上國平定叛亂,後來日本使者在中國待久了,慢慢知道了一些漢語的意思,知道“倭”其實帶有侮辱的意思,於是討厭被稱為“倭國”,請求更改國名為“日本”。

日本,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太陽從東邊升起來,首先照到日本島,所以日本就是“日出之國”的意思。

朝鮮《三國史記》記載:“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 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種種文字互相印證,說明“倭國”改名“日本”,大約發生在公元七世紀。現在我們知道了,日本並不是一直都叫“日本”,它的古稱是“倭國”。當然,因為日本大部分人是大和族,所以日本也被稱為“大和國”。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正式更名為“大日本帝國”,因為“Japan”。侵華戰爭時期,我們稱日本人為“小日本”或“日本鬼子”,其實應該沿用明朝時期的稱呼“倭寇”更為準確。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日本”,顧名思義就是“日之本”即“太陽昇起的地方。”但如此解釋早有爭議。據《日本書紀私記》記載,公元936年,在一個關於《日本書紀》的講座上,參議紀淑光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將‘倭’改稱‘日本’?原先的國名‘倭’是什麼意思?”。講師引用《隋書·東夷傳》中對“日出之國”的解釋,回答道:“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餘里,日出東方,升於扶余,故云日本。” 至於為什麼要稱“倭”,他的解釋是:“可能是取‘我’這個音,而有漢人給取的名字。”確實,有一種說法,說當時前往中國的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家為“我國”,因為“我”與“倭”發音近似,所以華夏的史官便以“倭”稱日本。“我國”成了“倭國”。

另據《釋日本紀》記載, 904年的一個講座上,有人問講師:“現在稱‘日本’的我們國家的名號,是唐朝起的還是我國自己定的?”講師明確回答:“是唐朝起的。”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唐朝的張守節在723年撰寫的《史記正義》裡提到:“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 2004年在西安發現的刻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誌銘,上書“國號日本”。說明“日本”這個國號最晚在八世紀初已經被大唐王朝接受。

長期以來,由於認為“日本”國號是唐朝起的,因此早在18世紀,日本就出現了一些認為應改“日本”國號的國粹主義者。例如,佐藤忠滿稱,“日本”這一國號顯示了日本是中國屬國的性質,具有侮辱性,應該拋棄。“原封不動地接受日本這一唐朝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國號並用於和唐朝交往,實令人非常厭惡”。

1996年,日本廣播協會(NHK)“人類大學”欄目播出了以“日本史再考”為題的節目。有人提出,曾有一部分統治者決定的國號,可以用日本國民的總體意志改變。由此可見,不少人認為,“日本”國名由中國王朝所定。但這種說法靠譜嗎?在此,有必要扼要追溯歷史。

日本原稱“倭”沒有爭議。關於“倭”最初的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1世紀劉歆編纂並呈獻給漢哀帝的《山海經》中的《海內北經》:“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 但據中國史籍記載,將“倭”改為“日本”,是其本身。據《隋書》記載:“日本國,倭國之別種,以其國在右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隋在唐之前,可見稱 “ 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 ” 的說法是值得疑問的。《舊唐書》中,“倭國”、“日本”兩種稱呼都有,而《新唐書》則只稱“日本”,並寫道該國“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宋代以後,中國王朝正史不再有《倭人傳》、《倭國傳》,只有《日本傳》。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個問題其實是“羅生門”——各說其理。

為了搞清楚“日本”這個國號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日本學者已出版了不少論著。坂田隆1993年出版的《日本的國號》一書,列舉了13種關於“日本”國號由來的觀點。1997年吉田孝的《日本的誕生》一書,則認為所以定國號為“日本”,是以太陽神信仰。按照他的觀點,認為“日本”國號由中國所起,與史實不符。日本著名史學家綱野善彥在《何謂日本》一書中則寫道,“毫無疑問,日本的國號按照字面理解,既非特定的地名,也非王朝創始者的人名,而是指這個國家在東方,並且將觀察的視點置於中國大陸。我們可以從日本這一國名中看到,大和統治者一方面強烈意識到中國大陸大帝國的存在,另一方面則試圖作為一個小帝國與它抗衡。”


馮瑋


近代以來,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因此對我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在二戰時期,日本人在我國境內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日本與我國隔海相望,因此交往比較密切,而且日本各個時期的國名都是由我國賜予。



日本名稱的變化

日本最早的對外國名為“倭奴國”。《後漢書》中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曾派遣使者向漢帝國朝貢。劉秀因此賜給了當時的日本一枚金印,上面刻有 “漢倭奴國王”五個字。這枚金印後來在1784年被發現,陳列在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公元3世紀時,日本出現了邪馬臺國,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以鬼神之說迷惑了大量百姓,因此統治了日本很大一部分地區。公元239年,卑彌呼派人向魏國朝貢,當時魏國皇帝曹睿賜予了卑彌呼“親魏倭王”之金印和銅鏡100枚。



從以上兩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是非常樂意接受“倭奴國”這個稱呼的,而且被稱為倭王也非常開心。也因此倭奴國的稱呼一直延用到了隋唐時期,直到隋煬帝時期才有了變化。

公元607年,日本向隋朝派遣了第一個使團朝貢,使團的首領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小野妹子[男性]。當時小野妹子交給了隋煬帝一封信,信的開頭就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提出“日出之國”的概念。

隋煬帝看後大怒,因為在當時的東亞朝貢體系當中,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稱為天子。而日本人竟然在書信的開頭就自稱天子,因此隋煬帝明確告訴了日本人以後禁止這種情況。後來日本人再次朝貢時改為了“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公元663年,唐朝與新羅聯軍和日本與百濟聯軍戰於白江口,最終唐軍以少勝多,殺得日本潰不成軍。日本人也因此知道了自己和唐朝的巨大差距,並且開始積極的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曾說,此時的日本好比嬰兒追求母乳般貪婪的吸收著中國的先進文化,於是從野蠻走向了文明。

學習了中國的先進文化知識後,日本人開始討厭“倭國”的名稱,因此擅自修改了國名為“日本”,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新唐書·東夷傳》中記載;

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



唐高宗李治時期,當時的日本不斷上書唐政府請求改名為日本。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政府終於同意日本的對外國名可以稱為“日本國”,從此“日本”一詞正式成為了日本的國名。

最後說一下,實際上不僅僅是日本,東亞很多國家的名稱都是由中國賜予的。比如朝鮮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賜,越南也是嘉慶皇帝親賜。


我是越關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雖然近代以來,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道路,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交往非常密切,中國先是作為日本的“老師”,將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傳播給了日本。隨後到了近代,這位“學生”後來居上,再次幫助中國進行近代化轉型。

這本書稱中日曾有一個“黃金十年”

日本最早叫“邪馬臺”?其實,那只是早期日本列島上眾多國家中的一個

那麼,與我們國家聯繫密切的日本,它的國名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知道,日本最早被中國人稱之為“邪馬臺”。公元1世紀左右,正是日本彌生時代,當時的日本逐漸從原始部落聯盟逐漸變成了很多小國。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舊百餘國,漢使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隨後,《三國志》中記述了其中的一些國家和他們的官名,隨後說:“南至邪馬臺國,女王之所都,水行一月,陸行一月”。

有學者認為,邪馬臺國是當時日本列島上生產力最發達,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邪馬臺國成了日本列島上眾多小國的代表,但是,此時的日本沒有統一,我們並不能把邪馬臺國看成是日本國早期的國名。

“倭國”的稱呼並不是說日本人矮小,而是要讓他們歸順

隨後,在中國的史書中,又出現了“倭國”的字樣。倭國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由此可見,邪馬臺國和倭國在當時並用。隨後,在《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舊唐書》等史料中,都曾經出現過《倭國傳》。

由此可見,“倭國”曾在很長時間之內,成為了稱呼日本的國名。順便說一句,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個倭是輕蔑語,是說日本人身高矮小。其實,並不是這樣。

“倭”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如果《山海經》記載正確的話,由此可見,在戰國中後期,日本就與中國有聯繫(倭國還屬於燕國),只可惜,焚書坑儒之後,各國的官方文件都被燒燬,我們現在不能確切的知道它們是如何交往的。

此外,在《詩經》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周道倭遲”。這裡的“倭”是指道路彎曲遙遠,後來延伸為順從的樣子。因此,中國人管日本叫“倭國”,其實是說,你們國家雖然離我們非常遙遠,但無比要順從我們,不可以鬧事。

到了5世紀,日本官方開始對內使用“大和朝廷”,這也是大和民族的由來。到了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發現,並沒有出現日本這個詞。

大化改新時期,聖德太子致書給隋朝,稱自己是“日出之國”

一直到了日本大化改新時期,日本的聖德太子寫信給隋煬帝,裡面提到“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由此,日本有了“日出之國”的說法。

後來,到了《新唐書》中,又記載,“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由此,日本這個國名就正式被中國所承認,日語中寫成“日の國”。

至於日本自己,“日本”這個國名是在七世紀中葉開始使用。日本的文武天皇頒佈《大寶律令》,第一次將“日本“寫進法律中,確定為國名。隨後,日本又頒佈《養老律令》(這裡的養老是年號,不是頤養天年的意思),它是對《大寶律令》的註解,裡面出現了“日本天皇”的字樣。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日本”的國名才正式被確定。

“日本”一詞其實是“邪馬臺”、“大和”、“倭國”的轉音

現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所謂“日本”的“本”其實是從邪馬臺、倭國、大和等詞語的轉音。“本”在日語中讀為“MOTO”(もと),邪馬臺在日語中讀為“YAMATO”(やまと),在古代日語中,這個詞還有“大和”和“大倭”的意思。

逐漸的MATO就讀成了MOTO,由於聖德太子稱自己的國家為“日出之國”,因此日本人就將日與本相結合,變成了“日本”。

不過,到了近代,“日本”變成了專有名次,有人決定將其讀音變成にっぽん(你碰)和にほん(霓虹),並且這兩種說法一直沿用至今,使用哪一種都可以。


兮兮說事兒


關於日本的記載,其實早在《山海經》當中就有提到過,那時候日本還屬於燕國的一個附屬國,他們不僅實力弱小其國土的面積也很小,在幾個大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那個時候的日本其國名還不是叫“日本”,而是一個很難聽的名字叫做“倭國”。

他們之所以會起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在日語當中,他們覺得最常發的音就是(wa),所以他們就取“倭國”這個名字。

當然,除此之外,他們叫“倭國”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取自於“我國”的諧音,因為日本在很早以前就對中國稱自己的國家為“我國”,史官們不明所以,還以為他們說的是“倭國”於是便將其記載了下來。

從“倭國”到“日本”的經歷

從此,中國人就習慣於將他們視為“倭國人”。

但是由於那時候的日本實在是太過於弱小,跟現在無法相提並論,只不過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國家,所以中國對其自然絲毫不感到很重視,也不認為他們具有危險性。

就長期以來一直稱呼他們為“倭人”,這兩個字裡有著明顯的嘲諷意思,但是對此日本人卻是感到毫無辦法,畢竟實力太弱小,不得不依靠強大的中國來維持生存,保證不會被其它國家給侵略,但是隨著日本學習我國文化越來越久,他們漸漸都明白,“倭”這個字音在中國的字典裡面就是矮的意思。

那麼,中國人經常稱呼他們的“倭人”不就是“矮人”的麼?

這未免也太瞧不起他們了吧?所以,即便是再怎麼依靠中國,這些倭國人也認為起這個名字實在是太過於難堪,於是便一直吵著要改國名。

但是那時候的漢光武帝已經授印璽給倭國國王,所以要真改起來也相對而言比較麻煩,所以到後來乾脆就直接不搭理他們,任由他們吵他們鬧,反正倭國人實力弱小,對於他們而已一點威懾性都沒有。

長期以來一直都沒有對他們提出的這個要求,做出如何的回應,後來直到武則天時期,才因為實在受不了日本人的難纏,勉強同意了幫他們改國名,最後將“倭國”給改為了“日本”。

那麼,起“日本”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呢,它又什麼寓意麼?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在《隋書·東夷傳》這部古書當中就有著明確的記載:

“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餘里,日出東方,升於扶余,故云日本。”

意思就是說日本所在的地方就是太陽昇起的地方,故云日本,同時也是太陽的根本,也叫“太陽國”。

當然,這個名字自然是我們唐朝的文學家幫忙起的,就憑日本人當時對文化的瞭解程度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地步,還只是一群沒有文化素養的野蠻人。

據說到了18世紀的時候,在日本還引發了一起反對這個國名的時間,當時有一部分日本人認為自己國家的名字應該自己來取,讓中國人取算什麼一回事?於是他們又想著自己重新取一個國名,雖然想法是好的,但是日本最終還是沒有更換他們的國名,也一直用著“日本”這個名字。

其實說起來,我們華夏民族還一直都是一個很美好又十分善良的國家,其它的國家在中國的固定名稱裡,一直以來都是用的美好又吉祥的漢字,就比如說美國、德國和英國這種。

在中國漢字裡都是很美好的幾個字,從這些字行間,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曾經中國人對它們的理想和祝願,然而,就近代而言,他們帶給中國的卻是痛苦與災難。

再說到日本與中原華夏文明之間的聯繫,可以說是用“源遠流長”這4個字來形容最合適不過,現在有很多人都說日本人其實是中國人的後代。關於這個說法,還要從秦朝的時期開始說起,據說當時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便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派遣了齊國方士徐福帶著數千名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去為秦始皇求取仙丹。

然而,自從徐福出發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巧合的是,徐福動身不久之後,日本從此就進入到了彌生時代,在各種方面都產生除了質的飛躍,甚至於記載史記的司馬遷都說,徐福是因為到了日本之後就不肯回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日本人其實就是當年徐福所帶的那一批人的後代。


貓眼觀史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率500童男童女,東渡大海,去尋找海外仙山為秦始皇求取長生不老藥,結果一去不返,到了如今日本群島,成為了現代日本人的祖先。


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有多少,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據成書於東漢年間的《論衡》一書記載,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也就是早在西周成王時期,日本島上的政權就已經和華夏建立了聯繫。而成書更早的《山海經》的中稱“倭屬燕”,更是表明當時的日本可能是燕國的附屬國。(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春秋時期的倭人指的吳越一帶的居民)

至於為什麼在漢以前的古中國會用倭(有猥瑣矮小之意)這個字來稱呼古日本人,其實也很好理解。古代的中國的中原政權,以中央之國自居,有著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對於周圍的政權自然是看不起,從我們對周圍政權的命名就可以知道,比如說“犬戎”、“匈奴”、“身毒”(古印度)。因此,用倭奴稱呼古日本,也屬於正常。當年漢光武帝賜給日本國王的金印上就印著“漢倭奴國”,這是大漢國對古代日本的正式命名。


當然,還有一種解釋說倭字本沒有貶義。古漢語中,倭通逶,意味山路曲折綿延的意思。古日本人渡海朝貢,路途逶迤,故而以倭命名,意味順從。

當然,不管倭字本意如何,都不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倭奴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當隋唐時期,日本的使者來唐朝貢時,學習了漢家文化,認為倭不好,請求更名,更名為日本,意為靠近太陽昇起的地方

早在隋朝時期,倭國的聖德太子致書給隋朝,稱自己是“日出之國”,不過,中原政權正式批准日本國這個名字,則是在武則天時期了。

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餘里,日出東方,升於扶余,故云日本。——《隋書·東夷傳》

其實,日本國這個名字,還是以中國作為參考。古代中國人認為,日出於東方,而古日本人認為自己在'中國的東方,正是日出之地。


小鎮月明


這個題目很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日本”這個國名的來源在日本的正史中沒有記載,反而在中國正史《新唐書》中有明確記載。

我們不是韓國人,不會把所有的好事都往自己身上貼。但《新唐書》中確實詳細記載了倭國改名為日本國的全過程。

故事要從唐高宗時期講起。

唐高宗時期是唐帝國版圖最大時期,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這個巨大的版圖整整維持了32年。

公元668年,薛仁貴、李績兩路大軍會師平壤城外,一舉拿下平壤城,活捉泉男健,薛仁貴奉旨率軍兩萬留守平壤,封平陽郡公。至此,高句麗滅亡,成為大唐帝國屬國。可這些事和“日本”有什麼關係呢?別急,因為唐帝國這次平定高句麗是“日本”得名的起始。

公元67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唐高宗改國號為“咸亨”,這一年也就是“咸亨元年”。第二件,“倭國”改名為“日本國”。

由於“貞觀之治”的繁榮,長安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大都市”,很多外國人來長安和唐帝國邦交,其中也包括倭國。所以,倭國在此之前已經接觸了很多漢文化,已經是唐帝國鄰邦。

當倭國得知薛仁貴李績等名將平定高句麗時,按照慣例,派使者來唐祝賀。由於當時交通和通訊的限制,唐軍平定高句麗的消息從高句麗上報給朝廷,朝廷布告天下高句麗大捷,倭國在唐人員把消息帶回日本島,倭國朝廷得知此事後派使臣來唐祝賀,整個過程花了兩年時間。所以,公元668年高句麗大捷,公元670年倭國使者才到達唐朝祝賀。

來唐祝賀的這位倭國使者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姓名,但他成功的把“倭國”改為了“日本”。因為這位使者懂漢語,知道“倭國”這個名字貶大於褒,是形容他們個子矮小而得名。所以要求唐帝國以後稱呼他們為“日本”,意思是“靠近日出的地方”。從此,倭國徹底更名為“日本”。但是漢人始終稱呼他們為“倭”,因為這樣稱呼習慣了,不容易更改。

這件事在《新唐書》中的原文是:“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2011年於中國西安出土的《禰軍墓誌》中也發現了“日本”這一名稱。這個墓誌在公元678年製成。由此可見,日本之名的由來應該是在公元七世紀末。

除了中國正史中記載了日本改名的過程外,朝鮮歷史中也記載了這個過程。時間和《新唐書》中記載的相同,都是公元670年。但是不一樣的地方是,把“倭國”改為“日本”的人是武則天。具體是唐高宗還是武則天已經不重要,畢竟人家兩口子是誰都無所謂,重點是,“日本”這個國名是在唐帝國的土地上獲得的,這件事已經證實。記載日本改國名的朝鮮史料是《三國史記》,原文為:“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日本自己國名的由來,自己沒有記載,身邊的鄰國卻記載的很清楚,這在世界史上是比較罕見的一幕。具體原因現在已經無法追溯,日本沒有認同過此事,但也沒有否定過此事。因為我們沒有刻意去黑誰,而是史料中明明白白記載著。

日本曾經用過東瀛、大和、扶桑等名稱,雖然是一個領土不大的島國,但也是有很長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拋開歷史恩怨,客觀的講,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只有不斷取長補短,才能讓中華民族成為全世界最出色的民族,最終完成“偉大民族復興夢”。


無筆





答:“日本”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要說簡單,也挺簡單的。

“日”就是“太陽”;“本”就是“本源”。

言下之意,就是說太陽的本源所在,進而引申為太陽的故鄉。

當然,要說複雜也非常複雜,日本人自己熙熙攘攘、吵吵鬧鬧,給出了幾十種解釋,各種稀奇古怪,各種腦洞大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看官可能要問了,咦?日本人為什麼要“熙熙攘攘、吵吵鬧鬧”?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日本”這個名字到底是誰給起的?

實際上,在古代,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起的。

而且,不能叫“起”,得恭恭敬敬地稱“賜”。

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

日本最早的名稱“倭奴國”,就是東漢光武帝給賞賜的,這一點,應該是沒什麼爭議的。

《後漢書》中清清楚楚地記載有光武帝賞賜給了前來朝貢的倭國使者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

而這枚金印現在就陳列在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在“倭奴國王”前面加一個“漢”字,就表明了“倭奴國”是漢帝國的一個藩籬小國。

這一點,也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得到了這枚天朝皇帝賞賜的金印,當時倭國上上下下歡天喜地,為成為漢帝國藩籬國而感到無限光榮。

現在的日本學者無法否認光武帝賜“漢倭奴國王”金印的事實,但他們糾正於“倭奴”這兩個字。

中國古代造字,有形聲、指事、會意等六法。

這個“倭”字,是專門為日本人量身定做的,單人旁指“人”;“委”字是從“矮”字中拆移過來的。

不用說,“倭”,就是指猥瑣矮小的人。

為此,現代日本人傷透了心,他們辯解說事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不是這樣的。他們說, “倭”,是因為日本使者說“我”字,被中國皇帝聽岔了,寫成了“倭”字;日本使者稱自己的國家為“我國”,中國皇帝又寫成了“倭國”……

好吧好吧,就算這些日本學者的解釋是對的,但是,來來來,誰給我解釋一下“倭奴”中的“奴”字是什麼意思?

並且,無論現在的日本學者怎麼辯,他們的老祖宗,在隋煬帝時代,就已經懂得難為情了。他們不想再用“倭奴國”這個稱呼,在公元607年向隋煬帝朝貢時,讓貢使團的首領小野妹子給隋煬帝遞上一封奏書,奏書中出現了“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說法,流露出了想改國名的心思。

但隋煬帝看了這封奏書,眼珠子差點掉下地板,他指著小野妹子的鼻子大罵,天子天子,乃是上天之子,普天之下,就只得一個!我已是天子,你倭奴小國國主也敢妄稱天子?記住,以後不許這樣!

小野妹子嚇得屁滾尿流,抱頭鼠竄。

補充一下,諸位看官可不要望文生義,小野妹子並非女性妹子,他是個如假包換的男人。

日本人改“倭奴國”名稱為“日本”是在什麼時候呢?

唐人張守節在723年所撰《史記正義》裡提到:“倭國,武皇后改稱日本。”

即“日本”一名,是中國女皇帝武則天賞賜給他們的。

現存於西安,刻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誌銘也可以作為旁證。其上面赫然上寫有井真的國家“國號日本”。

就因為“日本”國名是中國皇帝賞賜的,現代有些日本學者非常不爽,有一段時間,他們吵得非常厲害,反對使用“日本”這個國名。理由就是自己國家的名字應該自己來取,讓中國人取太沒面子了。

但是,更換國名,事體重大,最終吵了若干年也沒更換成。

那麼,現在這些日本學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查找各種資料,想辦法推翻“日本國名由中國人取”這一事實,論證“日本國名由日本人自己起”這一觀點。

唉,隨他們鬧去吧。


覃仕勇說史


提起日本,大家都不陌生,春節前在日本的“顏真卿書法展”引發了一陣討論,各路去日本的人蜂擁而至,以拍得照片為榮。

我們對日本是既愛又恨,愛的是日本現在的文明程度,恨的是日本二戰對我們的侵略。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這個矛盾於一身的鄰國。

說起日本的來源,恐怕就有很多人並不清楚。“日本”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太陽出來的地方”,很好的一個名字。

但日本最初並沒有這麼好的名字,在公元前一二世紀,它還是漢朝的附屬國。名叫“倭奴國”,單從字面就看出不是什麼好詞。

那時日本幾乎還是愚昧狀況,文字語言還未成型,對東方的這個鄰居只有俯首稱臣的份兒。

而到了唐朝時期,日本人終於認識到“倭奴”的屈辱意義,就開始向唐政府申請改國名,而作為附屬國的日本,唐政府也並未有讓其永遠矇昧下去的打算,就同意了日本的這一要求。

而“日本”就一直沿用至今。

你最喜歡日本的東西是什麼?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

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

根據2004年在中國西安發現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誌。墓誌稱井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墓誌銘顯示“日本”國號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唯一有關遣唐使的實物資料,也是最早體現日本國名國號和日本作為國家被承認的國寶級文物,對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英文“China”既是“中國”,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見,瓷器和漆器是中國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經典工藝。

七千多年前,中國人用漆樹汁美化器物,這就是漆器。兩千多年前,漆器傳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紋飾精美,獨創蒔繪術和描金漆,逐漸被世界所知,Japan成為漆器的英文名,並用來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歡日語發音,使用英文“Nippon”或 “Nihon”來稱呼日本,這一發音據說帶有古代漢語對“日本”的讀音。

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古代中國還常以“扶桑”來表示日本。另外,東夷、海東、東洋、東瀛、蓬萊、瀛洲、蓬瀛等稱呼也散見於中國典籍之中,可見日本各種名字與中國淵源之深。

自古以來,東方獨大的中國自以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稱“中華”、“中國”、“上國”、 “天朝大國”,並以“華夷之辨”觀念視外族為禽獸,名字用“獸”或“蟲”修飾,如“狄”、“蠻”、“戎”。惟獨稱日本為“夷”、“倭”,帶個“人”字旁,使得當時景仰中國的日本人十分高興,認為中國畢竟把自己當人看。

何以最初稱日本為“倭”?有人解釋為,“倭”字帶有“人”、“禾”、“女”字,因為倭人素以稻米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學者認為,稱日本為“倭”只是一種音譯,因為日本民族也稱“大和”,“和”為“倭”的諧音字。

日本,漢字詞意是“日出之國”,“太陽昇起來的地方”。邏輯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陽是在東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稱呼自己的土地為“日本”。這應該是古代中國人觀看東方島嶼的感覺和稱呼,被對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鑑。

608年,日本羽翼初豐,聖德太子致隋煬帝“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國書,表達不甘屈尊、對等交往的強烈願望。隋煬帝覽之不悅,斥之無禮,並遣使責難。

公元660年前後唐高宗時,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武后曰日本”。武后為女皇武則天,“日本”一詞正式出現。《舊唐書·東夷傳》中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經過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製為核心的律令制國家體制,將國名正式確定為日本。這一稱號迄今已經使用了1300多年。

1200多年前,遣唐留學生井真成受日本國派遣赴長安學習,但未及學成歸國即英年早逝。當時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憐惜英才,追贈其官職,予以厚葬並勒石紀念。這一段記錄中日關係歷史的故事,隨著“井真成墓誌”的發現,再一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