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日本要叫这个名字?

缘沉阿妹


日本,位于中国东面的一个岛国。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东瀛”或“扶桑”。因为古代时期,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缘故,中国又称日本为“倭国”。

日本为什么被称为“东瀛”呢?

相传,在中国的东面,大海之中,隐藏着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虚无缥缈,有神仙居住。春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曾经派人在大海中寻访仙人和神山,试图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后来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宇内。为了江山万代永固,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到东方的海上寻访仙山,为自己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没想到,徐福的船队一去不回。他们一路往东航行,一直到了一座岛上。原来徐福从未想过回来,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东方的岛上建立一个海外乐园。他所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在那个岛上繁衍生息,生儿育女。

据说徐福东渡,到达的仙山,就是今天的日本,徐福带去的人成了日本人的祖先。所谓的“瀛洲”仙山,就在中国的东面,所以又称为“东瀛”。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上,日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土著人居住。这些人,很可能是在原始的冰川时期,从中国东面或者蒙古地区穿过结冰的大海,乘坐独木舟漂洋过海到达的日本岛。

那么,“扶桑”又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别称的呢?

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所谓的“扶桑武士”活着“扶桑浪人”的说法。当时的日本其实处于分裂状态,因为内乱,部分武士乘船到达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成为海盗。

在中国明朝时期,东南沿海来自日本的浪人组成的海盗集团被称为“倭寇”。但是这一说法,在明朝才流行起来。明朝之前,零星来自日本岛的海盗,也有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情况,这些人称为“扶桑浪人”。

“扶桑”很可能不是指所有的日本地区,也许只是日本靠近中国某一地区的特指,后来发展成日本的另一个别称。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扶桑在中国东方两万多里的地方,这里的两万多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指距离十分遥远。扶桑国多有扶桑树,因此称为“扶桑”。所以,在这本书中,“扶桑”和日本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都在中国的东方,所以“扶桑国”,渐渐被后人理解成为“日本国”。

其实,称日本为“东瀛”或“扶桑”都是不准确的,只是根据在中国东方的地理位置而来的。真正对日本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倭国”。

为什么“倭国”才是日本的准确说法?

所谓“倭国”,可以说成是小矮人组成的国家。倭,猥琐矮小的意思,汉魏晋时期,专门用来指代日本人。“倭寇”,则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专门用来指日本劫掠中国沿海的浪人集团。

过去日本人身高非常矮小,在汉朝以前的原始土著日本人,身高普遍在1.5米以下。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岛上植物密布,原始时期的日本土著主要靠打猎和打渔维生,为了适应岛上的气候和环境,比较矮小的日本土著更容易存活下来。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由此可知,汉朝时期的日本,是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组成,并未统一。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汉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在1784年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飞鸟时代,到了公元646年,大化革新后,日本称为“大倭国”,逐渐走向统一。此时中国已经改换了好几个朝代,进入了唐朝。唐朝之前,日本称为“倭国”,其实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就是说日本人是小矮人,这让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不是很高兴,因此向天朝上国申请更换国名。

“倭国”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呢?

《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句丽叛上作乱,唐朝派遣军队平定叛乱。日本派出遣唐使,祝贺天朝上国平定叛乱,后来日本使者在中国待久了,慢慢知道了一些汉语的意思,知道“倭”其实带有侮辱的意思,于是讨厌被称为“倭国”,请求更改国名为“日本”。

日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首先照到日本岛,所以日本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

朝鲜《三国史记》记载:“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种种文字互相印证,说明“倭国”改名“日本”,大约发生在公元七世纪。现在我们知道了,日本并不是一直都叫“日本”,它的古称是“倭国”。当然,因为日本大部分人是大和族,所以日本也被称为“大和国”。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正式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因为“Japan”。侵华战争时期,我们称日本人为“小日本”或“日本鬼子”,其实应该沿用明朝时期的称呼“倭寇”更为准确。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日本”,顾名思义就是“日之本”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但如此解释早有争议。据《日本书纪私记》记载,公元936年,在一个关于《日本书纪》的讲座上,参议纪淑光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将‘倭’改称‘日本’?原先的国名‘倭’是什么意思?”。讲师引用《隋书·东夷传》中对“日出之国”的解释,回答道:“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 至于为什么要称“倭”,他的解释是:“可能是取‘我’这个音,而有汉人给取的名字。”确实,有一种说法,说当时前往中国的日本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我国”,因为“我”与“倭”发音近似,所以华夏的史官便以“倭”称日本。“我国”成了“倭国”。

另据《释日本纪》记载, 904年的一个讲座上,有人问讲师:“现在称‘日本’的我们国家的名号,是唐朝起的还是我国自己定的?”讲师明确回答:“是唐朝起的。”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唐朝的张守节在723年撰写的《史记正义》里提到:“倭国,武皇后改称日本。” 2004年在西安发现的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上书“国号日本”。说明“日本”这个国号最晚在八世纪初已经被大唐王朝接受。

长期以来,由于认为“日本”国号是唐朝起的,因此早在18世纪,日本就出现了一些认为应改“日本”国号的国粹主义者。例如,佐藤忠满称,“日本”这一国号显示了日本是中国属国的性质,具有侮辱性,应该抛弃。“原封不动地接受日本这一唐朝人称呼我们国家的国号并用于和唐朝交往,实令人非常厌恶”。

1996年,日本广播协会(NHK)“人类大学”栏目播出了以“日本史再考”为题的节目。有人提出,曾有一部分统治者决定的国号,可以用日本国民的总体意志改变。由此可见,不少人认为,“日本”国名由中国王朝所定。但这种说法靠谱吗?在此,有必要扼要追溯历史。

日本原称“倭”没有争议。关于“倭”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1世纪刘歆编纂并呈献给汉哀帝的《山海经》中的《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但据中国史籍记载,将“倭”改为“日本”,是其本身。据《隋书》记载:“日本国,倭国之别种,以其国在右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隋在唐之前,可见称 “ 倭国,武皇后改称日本 ” 的说法是值得疑问的。《旧唐书》中,“倭国”、“日本”两种称呼都有,而《新唐书》则只称“日本”,并写道该国“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宋代以后,中国王朝正史不再有《倭人传》、《倭国传》,只有《日本传》。

“日本,为什么叫日本?”这个问题其实是“罗生门”——各说其理。

为了搞清楚“日本”这个国号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日本学者已出版了不少论著。坂田隆1993年出版的《日本的国号》一书,列举了13种关于“日本”国号由来的观点。1997年吉田孝的《日本的诞生》一书,则认为所以定国号为“日本”,是以太阳神信仰。按照他的观点,认为“日本”国号由中国所起,与史实不符。日本著名史学家纲野善彦在《何谓日本》一书中则写道,“毫无疑问,日本的国号按照字面理解,既非特定的地名,也非王朝创始者的人名,而是指这个国家在东方,并且将观察的视点置于中国大陆。我们可以从日本这一国名中看到,大和统治者一方面强烈意识到中国大陆大帝国的存在,另一方面则试图作为一个小帝国与它抗衡。”


冯玮


近代以来,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因此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在二战时期,日本人在我国境内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因此交往比较密切,而且日本各个时期的国名都是由我国赐予。



日本名称的变化

日本最早的对外国名为“倭奴国”。《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曾派遣使者向汉帝国朝贡。刘秀因此赐给了当时的日本一枚金印,上面刻有 “汉倭奴国王”五个字。这枚金印后来在1784年被发现,陈列在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公元3世纪时,日本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以鬼神之说迷惑了大量百姓,因此统治了日本很大一部分地区。公元239年,卑弥呼派人向魏国朝贡,当时魏国皇帝曹睿赐予了卑弥呼“亲魏倭王”之金印和铜镜100枚。



从以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是非常乐意接受“倭奴国”这个称呼的,而且被称为倭王也非常开心。也因此倭奴国的称呼一直延用到了隋唐时期,直到隋炀帝时期才有了变化。

公元607年,日本向隋朝派遣了第一个使团朝贡,使团的首领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小野妹子[男性]。当时小野妹子交给了隋炀帝一封信,信的开头就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也是日本人第一提出“日出之国”的概念。

隋炀帝看后大怒,因为在当时的东亚朝贡体系当中,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称为天子。而日本人竟然在书信的开头就自称天子,因此隋炀帝明确告诉了日本人以后禁止这种情况。后来日本人再次朝贡时改为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公元663年,唐朝与新罗联军和日本与百济联军战于白江口,最终唐军以少胜多,杀得日本溃不成军。日本人也因此知道了自己和唐朝的巨大差距,并且开始积极的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曾说,此时的日本好比婴儿追求母乳般贪婪的吸收着中国的先进文化,于是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学习了中国的先进文化知识后,日本人开始讨厌“倭国”的名称,因此擅自修改了国名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新唐书·东夷传》中记载;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高宗李治时期,当时的日本不断上书唐政府请求改名为日本。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政府终于同意日本的对外国名可以称为“日本国”,从此“日本”一词正式成为了日本的国名。

最后说一下,实际上不仅仅是日本,东亚很多国家的名称都是由中国赐予的。比如朝鲜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越南也是嘉庆皇帝亲赐。


我是越关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虽然近代以来,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道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交往非常密切,中国先是作为日本的“老师”,将自己的文化与文明传播给了日本。随后到了近代,这位“学生”后来居上,再次帮助中国进行近代化转型。

这本书称中日曾有一个“黄金十年”

日本最早叫“邪马台”?其实,那只是早期日本列岛上众多国家中的一个

那么,与我们国家联系密切的日本,它的国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日本最早被中国人称之为“邪马台”。公元1世纪左右,正是日本弥生时代,当时的日本逐渐从原始部落联盟逐渐变成了很多小国。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使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随后,《三国志》中记述了其中的一些国家和他们的官名,随后说:“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一月,陆行一月”。

有学者认为,邪马台国是当时日本列岛上生产力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邪马台国成了日本列岛上众多小国的代表,但是,此时的日本没有统一,我们并不能把邪马台国看成是日本国早期的国名。

“倭国”的称呼并不是说日本人矮小,而是要让他们归顺

随后,在中国的史书中,又出现了“倭国”的字样。倭国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由此可见,邪马台国和倭国在当时并用。随后,在《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旧唐书》等史料中,都曾经出现过《倭国传》。

由此可见,“倭国”曾在很长时间之内,成为了称呼日本的国名。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倭是轻蔑语,是说日本人身高矮小。其实,并不是这样。

“倭”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如果《山海经》记载正确的话,由此可见,在战国中后期,日本就与中国有联系(倭国还属于燕国),只可惜,焚书坑儒之后,各国的官方文件都被烧毁,我们现在不能确切的知道它们是如何交往的。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周道倭迟”。这里的“倭”是指道路弯曲遥远,后来延伸为顺从的样子。因此,中国人管日本叫“倭国”,其实是说,你们国家虽然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无比要顺从我们,不可以闹事。

到了5世纪,日本官方开始对内使用“大和朝廷”,这也是大和民族的由来。到了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出现日本这个词。

大化改新时期,圣德太子致书给隋朝,称自己是“日出之国”

一直到了日本大化改新时期,日本的圣德太子写信给隋炀帝,里面提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由此,日本有了“日出之国”的说法。

后来,到了《新唐书》中,又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由此,日本这个国名就正式被中国所承认,日语中写成“日の国”。

至于日本自己,“日本”这个国名是在七世纪中叶开始使用。日本的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第一次将“日本“写进法律中,确定为国名。随后,日本又颁布《养老律令》(这里的养老是年号,不是颐养天年的意思),它是对《大宝律令》的注解,里面出现了“日本天皇”的字样。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日本”的国名才正式被确定。

“日本”一词其实是“邪马台”、“大和”、“倭国”的转音

现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所谓“日本”的“本”其实是从邪马台、倭国、大和等词语的转音。“本”在日语中读为“MOTO”(もと),邪马台在日语中读为“YAMATO”(やまと),在古代日语中,这个词还有“大和”和“大倭”的意思。

逐渐的MATO就读成了MOTO,由于圣德太子称自己的国家为“日出之国”,因此日本人就将日与本相结合,变成了“日本”。

不过,到了近代,“日本”变成了专有名次,有人决定将其读音变成にっぽん(你碰)和にほん(霓虹),并且这两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使用哪一种都可以。


兮兮说事儿


关于日本的记载,其实早在《山海经》当中就有提到过,那时候日本还属于燕国的一个附属国,他们不仅实力弱小其国土的面积也很小,在几个大国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那个时候的日本其国名还不是叫“日本”,而是一个很难听的名字叫做“倭国”。

他们之所以会起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在日语当中,他们觉得最常发的音就是(wa),所以他们就取“倭国”这个名字。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叫“倭国”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取自于“我国”的谐音,因为日本在很早以前就对中国称自己的国家为“我国”,史官们不明所以,还以为他们说的是“倭国”于是便将其记载了下来。

从“倭国”到“日本”的经历

从此,中国人就习惯于将他们视为“倭国人”。

但是由于那时候的日本实在是太过于弱小,跟现在无法相提并论,只不过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国家,所以中国对其自然丝毫不感到很重视,也不认为他们具有危险性。

就长期以来一直称呼他们为“倭人”,这两个字里有着明显的嘲讽意思,但是对此日本人却是感到毫无办法,毕竟实力太弱小,不得不依靠强大的中国来维持生存,保证不会被其它国家给侵略,但是随着日本学习我国文化越来越久,他们渐渐都明白,“倭”这个字音在中国的字典里面就是矮的意思。

那么,中国人经常称呼他们的“倭人”不就是“矮人”的么?

这未免也太瞧不起他们了吧?所以,即便是再怎么依靠中国,这些倭国人也认为起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过于难堪,于是便一直吵着要改国名。

但是那时候的汉光武帝已经授印玺给倭国国王,所以要真改起来也相对而言比较麻烦,所以到后来干脆就直接不搭理他们,任由他们吵他们闹,反正倭国人实力弱小,对于他们而已一点威慑性都没有。

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对他们提出的这个要求,做出如何的回应,后来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因为实在受不了日本人的难缠,勉强同意了帮他们改国名,最后将“倭国”给改为了“日本”。

那么,起“日本”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呢,它又什么寓意么?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在《隋书·东夷传》这部古书当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

“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

意思就是说日本所在的地方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云日本,同时也是太阳的根本,也叫“太阳国”。

当然,这个名字自然是我们唐朝的文学家帮忙起的,就凭日本人当时对文化的了解程度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地步,还只是一群没有文化素养的野蛮人。

据说到了18世纪的时候,在日本还引发了一起反对这个国名的时间,当时有一部分日本人认为自己国家的名字应该自己来取,让中国人取算什么一回事?于是他们又想着自己重新取一个国名,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日本最终还是没有更换他们的国名,也一直用着“日本”这个名字。

其实说起来,我们华夏民族还一直都是一个很美好又十分善良的国家,其它的国家在中国的固定名称里,一直以来都是用的美好又吉祥的汉字,就比如说美国、德国和英国这种。

在中国汉字里都是很美好的几个字,从这些字行间,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曾经中国人对它们的理想和祝愿,然而,就近代而言,他们带给中国的却是痛苦与灾难。

再说到日本与中原华夏文明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用“源远流长”这4个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现在有很多人都说日本人其实是中国人的后代。关于这个说法,还要从秦朝的时期开始说起,据说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便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遣了齐国方士徐福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去为秦始皇求取仙丹。

然而,自从徐福出发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巧合的是,徐福动身不久之后,日本从此就进入到了弥生时代,在各种方面都产生除了质的飞跃,甚至于记载史记的司马迁都说,徐福是因为到了日本之后就不肯回来,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日本人其实就是当年徐福所带的那一批人的后代。


猫眼观史


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率500童男童女,东渡大海,去寻找海外仙山为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药,结果一去不返,到了如今日本群岛,成为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少,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根据成书于东汉年间的《论衡》一书记载,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也就是早在西周成王时期,日本岛上的政权就已经和华夏建立了联系。而成书更早的《山海经》的中称“倭属燕”,更是表明当时的日本可能是燕国的附属国。(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春秋时期的倭人指的吴越一带的居民)

至于为什么在汉以前的古中国会用倭(有猥琐矮小之意)这个字来称呼古日本人,其实也很好理解。古代的中国的中原政权,以中央之国自居,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对于周围的政权自然是看不起,从我们对周围政权的命名就可以知道,比如说“犬戎”、“匈奴”、“身毒”(古印度)。因此,用倭奴称呼古日本,也属于正常。当年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国王的金印上就印着“汉倭奴国”,这是大汉国对古代日本的正式命名。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倭字本没有贬义。古汉语中,倭通逶,意味山路曲折绵延的意思。古日本人渡海朝贡,路途逶迤,故而以倭命名,意味顺从。

当然,不管倭字本意如何,都不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倭奴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当隋唐时期,日本的使者来唐朝贡时,学习了汉家文化,认为倭不好,请求更名,更名为日本,意为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

早在隋朝时期,倭国的圣德太子致书给隋朝,称自己是“日出之国”,不过,中原政权正式批准日本国这个名字,则是在武则天时期了。

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隋书·东夷传》

其实,日本国这个名字,还是以中国作为参考。古代中国人认为,日出于东方,而古日本人认为自己在'中国的东方,正是日出之地。


小镇月明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日本”这个国名的来源在日本的正史中没有记载,反而在中国正史《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

我们不是韩国人,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往自己身上贴。但《新唐书》中确实详细记载了倭国改名为日本国的全过程。

故事要从唐高宗时期讲起。

唐高宗时期是唐帝国版图最大时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个巨大的版图整整维持了32年。

公元668年,薛仁贵、李绩两路大军会师平壤城外,一举拿下平壤城,活捉泉男健,薛仁贵奉旨率军两万留守平壤,封平阳郡公。至此,高句丽灭亡,成为大唐帝国属国。可这些事和“日本”有什么关系呢?别急,因为唐帝国这次平定高句丽是“日本”得名的起始。

公元670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唐高宗改国号为“咸亨”,这一年也就是“咸亨元年”。第二件,“倭国”改名为“日本国”。

由于“贞观之治”的繁荣,长安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都市”,很多外国人来长安和唐帝国邦交,其中也包括倭国。所以,倭国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很多汉文化,已经是唐帝国邻邦。

当倭国得知薛仁贵李绩等名将平定高句丽时,按照惯例,派使者来唐祝贺。由于当时交通和通讯的限制,唐军平定高句丽的消息从高句丽上报给朝廷,朝廷布告天下高句丽大捷,倭国在唐人员把消息带回日本岛,倭国朝廷得知此事后派使臣来唐祝贺,整个过程花了两年时间。所以,公元668年高句丽大捷,公元670年倭国使者才到达唐朝祝贺。

来唐祝贺的这位倭国使者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姓名,但他成功的把“倭国”改为了“日本”。因为这位使者懂汉语,知道“倭国”这个名字贬大于褒,是形容他们个子矮小而得名。所以要求唐帝国以后称呼他们为“日本”,意思是“靠近日出的地方”。从此,倭国彻底更名为“日本”。但是汉人始终称呼他们为“倭”,因为这样称呼习惯了,不容易更改。

这件事在《新唐书》中的原文是:“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2011年于中国西安出土的《祢军墓志》中也发现了“日本”这一名称。这个墓志在公元678年制成。由此可见,日本之名的由来应该是在公元七世纪末。

除了中国正史中记载了日本改名的过程外,朝鲜历史中也记载了这个过程。时间和《新唐书》中记载的相同,都是公元670年。但是不一样的地方是,把“倭国”改为“日本”的人是武则天。具体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已经不重要,毕竟人家两口子是谁都无所谓,重点是,“日本”这个国名是在唐帝国的土地上获得的,这件事已经证实。记载日本改国名的朝鲜史料是《三国史记》,原文为:“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日本自己国名的由来,自己没有记载,身边的邻国却记载的很清楚,这在世界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一幕。具体原因现在已经无法追溯,日本没有认同过此事,但也没有否定过此事。因为我们没有刻意去黑谁,而是史料中明明白白记载着。

日本曾经用过东瀛、大和、扶桑等名称,虽然是一个领土不大的岛国,但也是有很长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抛开历史恩怨,客观的讲,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只有不断取长补短,才能让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最出色的民族,最终完成“伟大民族复兴梦”。


无笔





答:“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要说简单,也挺简单的。

“日”就是“太阳”;“本”就是“本源”。

言下之意,就是说太阳的本源所在,进而引申为太阳的故乡。

当然,要说复杂也非常复杂,日本人自己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给出了几十种解释,各种稀奇古怪,各种脑洞大开,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官可能要问了,咦?日本人为什么要“熙熙攘攘、吵吵闹闹”?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日本”这个名字到底是谁给起的?

实际上,在古代,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周边的蛮夷小国,其国名都是由中国皇帝给起的。

而且,不能叫“起”,得恭恭敬敬地称“赐”。

当时,凡得中国皇帝赐名者,无不感激涕零,山呼万岁。

日本最早的名称“倭奴国”,就是东汉光武帝给赏赐的,这一点,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

《后汉书》中清清楚楚地记载有光武帝赏赐给了前来朝贡的倭国使者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

而这枚金印现在就陈列在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在“倭奴国王”前面加一个“汉”字,就表明了“倭奴国”是汉帝国的一个藩篱小国。

这一点,也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得到了这枚天朝皇帝赏赐的金印,当时倭国上上下下欢天喜地,为成为汉帝国藩篱国而感到无限光荣。

现在的日本学者无法否认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的事实,但他们纠正于“倭奴”这两个字。

中国古代造字,有形声、指事、会意等六法。

这个“倭”字,是专门为日本人量身定做的,单人旁指“人”;“委”字是从“矮”字中拆移过来的。

不用说,“倭”,就是指猥琐矮小的人。

为此,现代日本人伤透了心,他们辩解说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说, “倭”,是因为日本使者说“我”字,被中国皇帝听岔了,写成了“倭”字;日本使者称自己的国家为“我国”,中国皇帝又写成了“倭国”……

好吧好吧,就算这些日本学者的解释是对的,但是,来来来,谁给我解释一下“倭奴”中的“奴”字是什么意思?

并且,无论现在的日本学者怎么辩,他们的老祖宗,在隋炀帝时代,就已经懂得难为情了。他们不想再用“倭奴国”这个称呼,在公元607年向隋炀帝朝贡时,让贡使团的首领小野妹子给隋炀帝递上一封奏书,奏书中出现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说法,流露出了想改国名的心思。

但隋炀帝看了这封奏书,眼珠子差点掉下地板,他指着小野妹子的鼻子大骂,天子天子,乃是上天之子,普天之下,就只得一个!我已是天子,你倭奴小国国主也敢妄称天子?记住,以后不许这样!

小野妹子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

补充一下,诸位看官可不要望文生义,小野妹子并非女性妹子,他是个如假包换的男人。

日本人改“倭奴国”名称为“日本”是在什么时候呢?

唐人张守节在723年所撰《史记正义》里提到:“倭国,武皇后改称日本。”

即“日本”一名,是中国女皇帝武则天赏赐给他们的。

现存于西安,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也可以作为旁证。其上面赫然上写有井真的国家“国号日本”。

就因为“日本”国名是中国皇帝赏赐的,现代有些日本学者非常不爽,有一段时间,他们吵得非常厉害,反对使用“日本”这个国名。理由就是自己国家的名字应该自己来取,让中国人取太没面子了。

但是,更换国名,事体重大,最终吵了若干年也没更换成。

那么,现在这些日本学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查找各种资料,想办法推翻“日本国名由中国人取”这一事实,论证“日本国名由日本人自己起”这一观点。

唉,随他们闹去吧。


覃仕勇说史


提起日本,大家都不陌生,春节前在日本的“颜真卿书法展”引发了一阵讨论,各路去日本的人蜂拥而至,以拍得照片为荣。

我们对日本是既爱又恨,爱的是日本现在的文明程度,恨的是日本二战对我们的侵略。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个矛盾于一身的邻国。

说起日本的来源,恐怕就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日本”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太阳出来的地方”,很好的一个名字。

但日本最初并没有这么好的名字,在公元前一二世纪,它还是汉朝的附属国。名叫“倭奴国”,单从字面就看出不是什么好词。

那时日本几乎还是愚昧状况,文字语言还未成型,对东方的这个邻居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儿。

而到了唐朝时期,日本人终于认识到“倭奴”的屈辱意义,就开始向唐政府申请改国名,而作为附属国的日本,唐政府也并未有让其永远蒙昧下去的打算,就同意了日本的这一要求。

而“日本”就一直沿用至今。

你最喜欢日本的东西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

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根据2004年在中国西安发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墓志称井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墓志铭显示“日本”国号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英文“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见,瓷器和漆器是中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工艺。

七千多年前,中国人用漆树汁美化器物,这就是漆器。两千多年前,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纹饰精美,独创莳绘术和描金漆,逐渐被世界所知,Japan成为漆器的英文名,并用来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欢日语发音,使用英文“Nippon”或 “Nihon”来称呼日本,这一发音据说带有古代汉语对“日本”的读音。

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古代中国还常以“扶桑”来表示日本。另外,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散见于中国典籍之中,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中华”、“中国”、“上国”、 “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

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有人解释为,“倭”字带有“人”、“禾”、“女”字,因为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学者认为,称日本为“倭”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也称“大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日本,汉字词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8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公元660年前后唐高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旧唐书·东夷传》中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经过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将国名正式确定为日本。这一称号迄今已经使用了1300多年。

1200多年前,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受日本国派遣赴长安学习,但未及学成归国即英年早逝。当时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怜惜英才,追赠其官职,予以厚葬并勒石纪念。这一段记录中日关系历史的故事,随着“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