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层城鵷雏


我就喜欢彭敏,我是彭敏的拥趸,他的诗词储存量是第一位的,是成语汉听的双料冠军,是诗词大会的两届亚军,单凭实力绝对应该是冠军的人选,不过比赛总是有抢答之类的运气在里面,抢不到也得不了分。

希望彭敏能在这第五届拿到冠军。另外,凡是说彭敏坏话的人,都是我的敌人,骂你没商量,彭敏是诗词成语汉字上的令人仰望的山,翻不过去他就甭想拿冠军,他是目前国内文科方面的第一高度。

我就喜欢这样的才子,相当于过去的文科头名状元。

有些个人嫉妒彭敏,说什么彭敏跟一小孩儿比背诗啥的,诗词大会就是这么规定的,又不是彭敏自己定的,还有的说彭敏有运气抢到题所以当擂主,要我说,彭敏是最有实力且最没运气的诗词第一人,否则他不会当两季亚军,武亦舒和雷海伟明明不如彭敏,就因为抢到了才得的冠军。单比实力,诗词的储备和诗词的知识,他绝对是最强的。

彭敏不管得不得冠军,他都是我心中的冠军。

谁不想赢,凡是比赛,参赛者都是奔着冠军去的,陈更参加了四季才拿的冠军,彭敏为啥就不能多参加,凡是说不喜欢彭敏,不希望看见彭敏的键盘侠们,我都诅咒你们嫉妒心强,不管男女不论岁数,一律用最恶心的语言骂你没商量。


深蓝2892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原本是鼠年大年初一和大家见面的,由于新型肺炎疫情严重,推迟了四天出来了。

原来想等着诗词大会出来看主持人董卿的,结果董卿没出来,换了一个主持人龙洋。大失所望啊!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主持人的,前四季诗词大会之所以很成功,主持人董卿功不可没!如果说,诗词大会给100分,主持人应该占50分。

董卿主持节目,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渊博,口吐莲花,灵活机智,妙语连珠。说到动情处,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董卿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捕捉到一个话题,掀起一股高潮。主持和把控功力之深,非龙洋区区小字辈能够望其项背!

另外,本季两个评论嘉宾好像有些忘乎所以,啰嗦繁琐,喋喋不休,一改上几季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的感觉了。是不是参加次数多了,老油条了?

总之,董卿把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接力棒交了,结果也把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率也交了!











一风2008


  戏评康震诗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一首“即兴之作“: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说是“即兴”,我不太相信。我参加一个同学会,想表演点什么,也得事先准备,何况在有数亿观众的央视节目中亮相!董卿也坦言,每次节目前她都要苦做功课,莫非康震是有“七步成诗”之才的高人?如果真有此才,就不会做出这么差的诗来了。

        说这首诗差,差在哪里?

        一是满篇套话,缺乏诗意。什么“大江东去”(苏东坡的名句不是不可用,但不能滥用),“竞芳菲”、“雄鸡高歌”、“风流”、“春晖”,套话不断,意象杂乱。

        二是平仄混乱,不合格律。出口七言诗,作为文学教授,当然应该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从首句看,应该是“平起仄收”的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1、3两字可平可仄,但第6字必须是平声,“日”字不合。

        第二句:同上句,第6字必须是仄声,“芳”字不合。

        第三句:这句问题就大了。会做近体诗的人,能不知道“粘对”?所谓“粘”,就是奇数句接偶数句(3接2,5接4,7接6)时,第2字第4字必然与上句平仄相同。由上面的格式可知,第3句是“仄仄平平”,那么第4句也同样应该是“仄仄平平”。而“雄鸡高唱”,却是“平平平仄”。按声律,应是“高唱雄鸡”;当然,这样句意又不通了。为什么不能另作新句呢?何况参加诗词大会的,有许多女性,光说“雄鸡”也不妥。“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是新政权的象征,借用来指代热爱诗词的新人,并不妥当。

        第四句:平仄又错了!上面说到的“对”,就是偶数句接奇数句(2接1,4接3,6接5,8接7)时,第2、4两字必须与前句相反。由前述格式可知,此句应是“平平仄仄”,改成“风流一代”,就可以了。

        格律还有个押韵的问题。此诗首句不押韵,不是不可以,但自古至今,做七言绝句,绝大多数都首句入韵,即一首诗仅第3句不入韵(用仄声字)。要找一首第一句不入韵的七绝,真的不容易。

        如果是老年大学诗词班学员拿康教授此诗交作业,那么任课老师肯定打“不及格”。

        我想,仍然用类似词语(尽管不免套话),不妨用另一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此,则诗歌或可写成如下:

        东去大江日月追,

        诗家古韵竞芳菲。

        雏鹰争诵先贤句,

        一代风流展翅飞。

        如此,诗意当然仍可斟酌,总比康教授的顺畅,而格律则完全符合。交给老年大学的老师,打七八十分肯定没问题。

        若仍用原式原韵,并首句入韵,可摒弃“大江”、“雄鸡”、“天地”等杂乱意象,再改如下:

        中华传统万年垂,

        代有风流竞郁菲。

        雏凤声声颂风雅,

        诗词国里尽朝晖。

        (郁菲:香气浓郁。成语有“郁郁菲菲。)

        这样,老师可能给你打上九十分了。

         2019年元月10日戏作

                      72岁老人      老袁


梅水斋老袁


我看大家都搞错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定位就是一个综艺栏目,虽然是以诗词为切入点,以普及传统诗词为目标,但其核心就是个综艺栏目,既然是综艺栏目,第一位的当然是娱乐大众获取收视率。

即使是央视节目,对于收视率不用太考虑,但整体节目必然要符合综艺栏目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就是非常好的内在体裁,一个个“生动个体”的故事,串起整个栏目的节奏和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栏目,其好的体裁和立意是一部分,好的主持人和栏目的生动内容也是一部分,当然越来越绚丽的舞台设计,越来越有故事的个体(孩子、老人、劳工、特殊职业者)都会自带流量。这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本质,我们不用对这个栏目有太高的奢望,毕竟了解诗词的人,喜欢诗词的人还是小众。能通过各种故事唤起大家的一点点兴趣,或者记住一两句诗词,我看就是成功。

当然,对于央视的节目,我们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毕竟其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我们也期望能在做了五季之后在形式上,内容上,风格上有更大的突破。

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增加平仄方面的知识点考察

2、增加对仗方面的知识点的考察

3、增加格律和读音方面的考察(粘、对、替)

4、增加自己做格律诗的加分题(或者是改诗句)

5、增加诗词用典方面的知识点考察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建议,增加了以上内容,我们才会从单纯的普及活动向诗词的王国又进一步。带动全国人民不仅是读诗,还要写诗。


云隐


我现在不太看中国诗词大会,觉得它是一个诗词死记硬背的节目,没有创新。节目点评嘉宾也不是什么诗词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解读只是就诗词延伸的内容作了一些故事性的表述,好的点评嘉宾应该是熟悉诗词的形式和内容,而不是一味的去挖掘那些说过无数次的原话。作为参赛选手知道熟悉很多诗词固然不错,但我觉得选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会写诗填词,而且这应该是作为最后夺冠的最高标准和原则,点评嘉宾也应该就诗词的格律和音韵作些讲解,有时也可以率先垂范写诗填词,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而不是纸上谈兵,说一些空泛的东西。普及诗词,一是了解,而是继承,怎么继承?就是要让它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是作为诗词的传声筒。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口口声声谈诗词,可真正要他们谈一下诗词的规律,写一首诗词,却一窍不通,这种假道学的专家学者教授不是欺世盗名,贻笑大方吗?


酒干汤卖无


诗词大会:董卿是无辜的,选手的答题内容也"犯法"了吗

新的一年,新的诗词大会如期而至。

特別是在当前的特殊时期,诗词大会是留住全家人驻守在电视机前的最好方式之一了。

满心的期待中,全家人看了第一期。虽看不到董卿,龙洋同学的表现也还过得去。毕竟这场节目是看选手的表现和题目的内容。

昨天看了第二场,一开始,龙洋同学,包括德高望重的康老师的台词中就在想方设法地植入广告。诚然,赞助商的草原马背上的贷款队伍确实有桥段、有卖点,也是可敬可赞。但一定要在这个环节硬植软文广告吗?

再有,和观众的互动,原本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就可以了事的,却被一个身穿某单位制服的达人慷慨激昂地全文吟诵。这可是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哈,怎由得你这么放肆?当然,也可能是这位达人不懂规矩,好不容易抢到了话筒,想好好地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一下,这也无可厚非。但这是录播节目哈,选手不懂规矩,编导也犯迷糊吗?现在的观众可不是傻子,谁都看得出这在生硬地植入软广。

再退一步讲,如果为了丰富节目内容,同时考虑赞助商及个别部门打招呼,要植入一些软文广告。观众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毕竟央视也是商业运作哈,可是接下来播出的内就真的忍无可忍了!少年团和青年团的两位选手的比赛内容直接被快进了,其他选手的答题表观也被剪得七零八乱。不禁要问,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时间植入软文广告,却没时间放选手的答题内容,这还叫诗词大会吗?

满心期待的诗词大会,已经没董卿了?难道还要剪掉选手的答题内容


行者心晴


《中国诗词大会》的定位,很显然是普及,是为中国民间爱好诗词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提供的一个平台,而不是“赛诗会”;而“飞花令“以及“超级飞花令“,更像是三月民俗的“曲水流觞”。

人们 常常感叹传统文化的流失,人心的浮躁,欲望的难添,为什么不去回首古人们的精神追求呢?为什么就不能在高速奔跑的时候,稍微歇歇脚,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呢?

看着少儿组的孩子们能够脱口而出那么多的诗词,感叹他们的父辈或者爷爷奶奶辈的那一代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唐诗宋词,顶多就会一两句“床前明月光”吧!

诗词当然是要背诵的,只有背诵才能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只有背诵,才能触景生情,激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这原本也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模式。多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才能有更多中国现代文化的输出。

现在人们在嘲讽流行歌曲“浅薄”的同时,却往往对古诗词中的“深刻”视而不见。不是有人说《红楼梦》成了现在大学生最不喜欢的书之一吗?这么多的青少年追捧古诗词难道不应该点个赞吗?

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当中,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诗词对韵律的严格要求,千百年来汉字读音的变化等等,都让人们对古诗词望而却步,或者敬而远之。

另外,古诗词对遣词造句,对仗工整的要求也或多或少束缚了年轻人的思想,所以,现代人很少能够比肩古人,更不用说有所超越了。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何处能够寻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呢?

正因为如此,对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够抛弃,首先要继承而且还要传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唐诗三百首》都是非常罕见之物!

周杰伦的歌,如果没有了方文山作词,还会如此流行吗?人们记住《卷珠帘》时候,才会去想起霍尊。

《中国诗词大会》借助央视这个平台,为普及古诗词做出的努力功不可没。看到选手们能够根据一幅画,或者一些文字提示就能够背诵出一联唐诗或者宋词,难道不应该感到欣慰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难道不是中国诗词的魅力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闲看秋风999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首次脱稿而发,请见谅!

中国《诗词大会》已举办四届,在春节期间,真是一道大餐。即不同于拼盘式的春晚,又独树一枝,为传播中华文华,独到靓眼!每年连续十集的播出,令国内振奋,令国外媒体傻眼。因为只有中华文明才能做到这一点!


感谢央视,适时推出此栏目,且每年都有不同靓点!在主旨不变下略有不同。这或许是中华文化长久不衰、延绵至今的道理所在!


泱泱中华,人才辈出。仅诗词歌赋,枚不胜举!丽波、蒙曼、康震、王力群等大家为中华文坛展現了才华。虽细分有专攻,但贡献甚本相同。都在传播中华文化!


立群善史,蒙曼善诗,康震诗词之外还能画几笔,,都是值得尊重的。

对这些一直弘扬、宣传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都应给预尊重。

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的传承是由具象的人来承担的!在鲁迅先生看来,就是民族的脊梁!何谓喧宾?何谓夺主?各人的立场不同罢了。


晚亭与落霞同晖


我并不认为喧宾夺主,在我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就是用诗词做引,让大众感知诗词之美,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从内心升起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中国诗词大会》的备受欢迎不是偶然,它是节目制作人的用心付出,也是观众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喜爱,是我们对我们文化高度认可的一种表现。

《中国诗词大会》就是这样的,在选手回答本题所考诗词之后,由点评嘉宾康震老师等人给现场的选手和全国观众解释诗词背后的故事,本来万千诗词中随便的一句,在此刻就变得有了历史的厚重感,那是所有人的共情与共鸣,也是我们心底的呼声。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节目形式。


这里举一个苏轼诗词里的例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很多人一开始会以为这是写一对情侣的,但是了解过后才知道,这是苏轼写给弟弟的,并不是所谓的“睹月思人”,而是希望一家人能在中秋之夜团圆。

我想《中国诗词大会》设置嘉宾点评环节,就是为了给大家讲讲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诗词中找到共情与共鸣,让我们喜欢上诗词。


诗词是含蓄的,是美的,就像第二季的冠军武亦姝说的,为什么喜欢诗词?因为诗词能用最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含义。


她很喜欢《赠范晔》中的一句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意思是说,江南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支报春的梅花以表示春天的祝福。


短短十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作者对朋友的情谊,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程度。这就是诗词的力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的纷乱,却道不尽我们对家乡的思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李太白的潇洒俊逸,也将他的孤独与失意跃然我们眼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告诉我们只要两个人心中有彼此,再远的距离也是咫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知道大唐塞北的风雪,知道戍守边疆将士们的辛苦。

诗词是一位有着多副面孔的美人,

她或洒脱,或犹豫,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军,或是闺中思人的女子,她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美的感受,也带给我们从古至今不变的真理,或是时光的飞逝,或是对理想的追寻,或是对亲人的思念,或是对家国的忧思。


《中国诗词大会》到如今已经第五季了,前四季都是由董卿主持,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董卿的主持,既能熟知诗词,和场上康震、蒙曼等点评嘉宾有良好的互动,在选手答题、百人团答题时的语言,又能给人一种亲和感,实在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化身。


今年的第五季,换了新的主持人,我个人还是觉得不如董卿的,没有董卿的《中国诗词大会》能叫诗词大会吗,我相信很多观众喜欢的还是原来《中国诗词大会》的氛围,那是一个纯粹的诗词世界。

换了主持人已经是事实,所以我们更加希望康老师等点评嘉宾还是能像之前那样,带给我们更多诗词背后的故事,我们的观众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诗词大会》吧,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诗词世界!



林忆南


浏览了一下回答内容,居然大多对节目在吐槽,很遗憾,我的认知却是故事还少,还不够透彻,很多故事放在了文化层面,如果故事再下里巴人一下,可能更能让观众接受。

1,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沉淀,如果没有沉淀,那就成了漫威文化了。而沉淀就是历史,就是故事,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经历。

2,文化类节目在央视平台上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都已经成为标志性节目,相比于互联网碎片化下对中国文化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这样的历史文化故事来的更酣畅淋漓,这才是完整的文化展示。

所以大年下的诗词大会个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故事讲述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果真要沦落到漫威文化,那就不是中国诗词大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