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詩詞大會》的故事太多了,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對此你怎麼看?

層城鵷雛


我就喜歡彭敏,我是彭敏的擁躉,他的詩詞儲存量是第一位的,是成語漢聽的雙料冠軍,是詩詞大會的兩屆亞軍,單憑實力絕對應該是冠軍的人選,不過比賽總是有搶答之類的運氣在裡面,搶不到也得不了分。

希望彭敏能在這第五屆拿到冠軍。另外,凡是說彭敏壞話的人,都是我的敵人,罵你沒商量,彭敏是詩詞成語漢字上的令人仰望的山,翻不過去他就甭想拿冠軍,他是目前國內文科方面的第一高度。

我就喜歡這樣的才子,相當於過去的文科頭名狀元。

有些個人嫉妒彭敏,說什麼彭敏跟一小孩兒比背詩啥的,詩詞大會就是這麼規定的,又不是彭敏自己定的,還有的說彭敏有運氣搶到題所以當擂主,要我說,彭敏是最有實力且最沒運氣的詩詞第一人,否則他不會當兩季亞軍,武亦舒和雷海偉明明不如彭敏,就因為搶到了才得的冠軍。單比實力,詩詞的儲備和詩詞的知識,他絕對是最強的。

彭敏不管得不得冠軍,他都是我心中的冠軍。

誰不想贏,凡是比賽,參賽者都是奔著冠軍去的,陳更參加了四季才拿的冠軍,彭敏為啥就不能多參加,凡是說不喜歡彭敏,不希望看見彭敏的鍵盤俠們,我都詛咒你們嫉妒心強,不管男女不論歲數,一律用最噁心的語言罵你沒商量。


深藍2892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原本是鼠年大年初一和大家見面的,由於新型肺炎疫情嚴重,推遲了四天出來了。

原來想等著詩詞大會出來看主持人董卿的,結果董卿沒出來,換了一個主持人龍洋。大失所望啊!

看中國詩詞大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主持人的,前四季詩詞大會之所以很成功,主持人董卿功不可沒!如果說,詩詞大會給100分,主持人應該佔50分。

董卿主持節目,最大的特點是知識淵博,口吐蓮花,靈活機智,妙語連珠。說到動情處,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董卿在每一場比賽中,都能捕捉到一個話題,掀起一股高潮。主持和把控功力之深,非龍洋區區小字輩能夠望其項背!

另外,本季兩個評論嘉賓好像有些忘乎所以,囉嗦繁瑣,喋喋不休,一改上幾季言簡意賅,畫龍點睛,妙筆生花的感覺了。是不是參加次數多了,老油條了?

總之,董卿把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的接力棒交了,結果也把中國詩詞大會的收視率也交了!











一風2008


  戲評康震詩作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有一首“即興之作“: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競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說是“即興”,我不太相信。我參加一個同學會,想表演點什麼,也得事先準備,何況在有數億觀眾的央視節目中亮相!董卿也坦言,每次節目前她都要苦做功課,莫非康震是有“七步成詩”之才的高人?如果真有此才,就不會做出這麼差的詩來了。

        說這首詩差,差在哪裡?

        一是滿篇套話,缺乏詩意。什麼“大江東去”(蘇東坡的名句不是不可用,但不能濫用),“競芳菲”、“雄雞高歌”、“風流”、“春暉”,套話不斷,意象雜亂。

        二是平仄混亂,不合格律。出口七言詩,作為文學教授,當然應該是近體詩中的七言絕句。從首句看,應該是“平起仄收”的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1、3兩字可平可仄,但第6字必須是平聲,“日”字不合。

        第二句:同上句,第6字必須是仄聲,“芳”字不合。

        第三句:這句問題就大了。會做近體詩的人,能不知道“粘對”?所謂“粘”,就是奇數句接偶數句(3接2,5接4,7接6)時,第2字第4字必然與上句平仄相同。由上面的格式可知,第3句是“仄仄平平”,那麼第4句也同樣應該是“仄仄平平”。而“雄雞高唱”,卻是“平平平仄”。按聲律,應是“高唱雄雞”;當然,這樣句意又不通了。為什麼不能另作新句呢?何況參加詩詞大會的,有許多女性,光說“雄雞”也不妥。“一唱雄雞天下白”,雄雞是新政權的象徵,借用來指代熱愛詩詞的新人,並不妥當。

        第四句:平仄又錯了!上面說到的“對”,就是偶數句接奇數句(2接1,4接3,6接5,8接7)時,第2、4兩字必須與前句相反。由前述格式可知,此句應是“平平仄仄”,改成“風流一代”,就可以了。

        格律還有個押韻的問題。此詩首句不押韻,不是不可以,但自古至今,做七言絕句,絕大多數都首句入韻,即一首詩僅第3句不入韻(用仄聲字)。要找一首第一句不入韻的七絕,真的不容易。

        如果是老年大學詩詞班學員拿康教授此詩交作業,那麼任課老師肯定打“不及格”。

        我想,仍然用類似詞語(儘管不免套話),不妨用另一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此,則詩歌或可寫成如下:

        東去大江日月追,

        詩家古韻競芳菲。

        雛鷹爭誦先賢句,

        一代風流展翅飛。

        如此,詩意當然仍可斟酌,總比康教授的順暢,而格律則完全符合。交給老年大學的老師,打七八十分肯定沒問題。

        若仍用原式原韻,並首句入韻,可摒棄“大江”、“雄雞”、“天地”等雜亂意象,再改如下:

        中華傳統萬年垂,

        代有風流競鬱菲。

        雛鳳聲聲頌風雅,

        詩詞國裡盡朝暉。

        (鬱菲:香氣濃郁。成語有“郁郁菲菲。)

        這樣,老師可能給你打上九十分了。

         2019年元月10日戲作

                      72歲老人      老袁


梅水齋老袁


我看大家都搞錯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定位就是一個綜藝欄目,雖然是以詩詞為切入點,以普及傳統詩詞為目標,但其核心就是個綜藝欄目,既然是綜藝欄目,第一位的當然是娛樂大眾獲取收視率。

即使是央視節目,對於收視率不用太考慮,但整體節目必然要符合綜藝欄目的基本特徵和要求,所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就是非常好的內在體裁,一個個“生動個體”的故事,串起整個欄目的節奏和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欄目,其好的體裁和立意是一部分,好的主持人和欄目的生動內容也是一部分,當然越來越絢麗的舞臺設計,越來越有故事的個體(孩子、老人、勞工、特殊職業者)都會自帶流量。這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本質,我們不用對這個欄目有太高的奢望,畢竟瞭解詩詞的人,喜歡詩詞的人還是小眾。能通過各種故事喚起大家的一點點興趣,或者記住一兩句詩詞,我看就是成功。

當然,對於央視的節目,我們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畢竟其作為主流媒體承擔著相應的責任,我們也期望能在做了五季之後在形式上,內容上,風格上有更大的突破。

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增加平仄方面的知識點考察

2、增加對仗方面的知識點的考察

3、增加格律和讀音方面的考察(粘、對、替)

4、增加自己做格律詩的加分題(或者是改詩句)

5、增加詩詞用典方面的知識點考察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建議,增加了以上內容,我們才會從單純的普及活動向詩詞的王國又進一步。帶動全國人民不僅是讀詩,還要寫詩。


雲隱


我現在不太看中國詩詞大會,覺得它是一個詩詞死記硬背的節目,沒有創新。節目點評嘉賓也不是什麼詩詞方面的專家,他們的解讀只是就詩詞延伸的內容作了一些故事性的表述,好的點評嘉賓應該是熟悉詩詞的形式和內容,而不是一味的去挖掘那些說過無數次的原話。作為參賽選手知道熟悉很多詩詞固然不錯,但我覺得選手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會寫詩填詞,而且這應該是作為最後奪冠的最高標準和原則,點評嘉賓也應該就詩詞的格律和音韻作些講解,有時也可以率先垂範寫詩填詞,起到真正的示範作用,而不是紙上談兵,說一些空泛的東西。普及詩詞,一是瞭解,而是繼承,怎麼繼承?就是要讓它發揚光大,而不僅僅是作為詩詞的傳聲筒。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口口聲聲談詩詞,可真正要他們談一下詩詞的規律,寫一首詩詞,卻一竅不通,這種假道學的專家學者教授不是欺世盜名,貽笑大方嗎?


酒幹湯賣無


詩詞大會:董卿是無辜的,選手的答題內容也"犯法"了嗎

新的一年,新的詩詞大會如期而至。

特別是在當前的特殊時期,詩詞大會是留住全家人駐守在電視機前的最好方式之一了。

滿心的期待中,全家人看了第一期。雖看不到董卿,龍洋同學的表現也還過得去。畢竟這場節目是看選手的表現和題目的內容。

昨天看了第二場,一開始,龍洋同學,包括德高望重的康老師的臺詞中就在想方設法地植入廣告。誠然,贊助商的草原馬背上的貸款隊伍確實有橋段、有賣點,也是可敬可贊。但一定要在這個環節硬植軟文廣告嗎?

再有,和觀眾的互動,原本一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就可以了事的,卻被一個身穿某單位制服的達人慷慨激昂地全文吟誦。這可是在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哈,怎由得你這麼放肆?當然,也可能是這位達人不懂規矩,好不容易搶到了話筒,想好好地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一下,這也無可厚非。但這是錄播節目哈,選手不懂規矩,編導也犯迷糊嗎?現在的觀眾可不是傻子,誰都看得出這在生硬地植入軟廣。

再退一步講,如果為了豐富節目內容,同時考慮贊助商及個別部門打招呼,要植入一些軟文廣告。觀眾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畢竟央視也是商業運作哈,可是接下來播出的內就真的忍無可忍了!少年團和青年團的兩位選手的比賽內容直接被快進了,其他選手的答題表觀也被剪得七零八亂。不禁要問,這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時間植入軟文廣告,卻沒時間放選手的答題內容,這還叫詩詞大會嗎?

滿心期待的詩詞大會,已經沒董卿了?難道還要剪掉選手的答題內容


行者心晴


《中國詩詞大會》的定位,很顯然是普及,是為中國民間愛好詩詞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提供的一個平臺,而不是“賽詩會”;而“飛花令“以及“超級飛花令“,更像是三月民俗的“曲水流觴”。

人們 常常感嘆傳統文化的流失,人心的浮躁,慾望的難添,為什麼不去回首古人們的精神追求呢?為什麼就不能在高速奔跑的時候,稍微歇歇腳,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呢?

看著少兒組的孩子們能夠脫口而出那麼多的詩詞,感嘆他們的父輩或者爺爺奶奶輩的那一代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唐詩宋詞,頂多就會一兩句“床前明月光”吧!

詩詞當然是要背誦的,只有背誦才能體會詩詞中的意境;只有背誦,才能觸景生情,激發無窮無盡的想象力。這原本也是中國人思維的一種模式。多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入,才能有更多中國現代文化的輸出。

現在人們在嘲諷流行歌曲“淺薄”的同時,卻往往對古詩詞中的“深刻”視而不見。不是有人說《紅樓夢》成了現在大學生最不喜歡的書之一嗎?這麼多的青少年追捧古詩詞難道不應該點個贊嗎?

中國的社會轉型期當中,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古詩詞對韻律的嚴格要求,千百年來漢字讀音的變化等等,都讓人們對古詩詞望而卻步,或者敬而遠之。

另外,古詩詞對遣詞造句,對仗工整的要求也或多或少束縛了年輕人的思想,所以,現代人很少能夠比肩古人,更不用說有所超越了。因為時代不同了——現在何處能夠尋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呢?

正因為如此,對老祖宗的東西不能夠拋棄,首先要繼承而且還要傳承。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唐詩三百首》都是非常罕見之物!

周杰倫的歌,如果沒有了方文山作詞,還會如此流行嗎?人們記住《卷珠簾》時候,才會去想起霍尊。

《中國詩詞大會》藉助央視這個平臺,為普及古詩詞做出的努力功不可沒。看到選手們能夠根據一幅畫,或者一些文字提示就能夠背誦出一聯唐詩或者宋詞,難道不應該感到欣慰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難道不是中國詩詞的魅力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閒看秋風999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首次脫稿而發,請見諒!

中國《詩詞大會》已舉辦四屆,在春節期間,真是一道大餐。即不同於拼盤式的春晚,又獨樹一枝,為傳播中華文華,獨到靚眼!每年連續十集的播出,令國內振奮,令國外媒體傻眼。因為只有中華文明才能做到這一點!


感謝央視,適時推出此欄目,且每年都有不同靚點!在主旨不變下略有不同。這或許是中華文化長久不衰、延綿至今的道理所在!


泱泱中華,人才輩出。僅詩詞歌賦,枚不勝舉!麗波、蒙曼、康震、王力群等大家為中華文壇展現了才華。雖細分有專攻,但貢獻甚本相同。都在傳播中華文化!


立群善史,蒙曼善詩,康震詩詞之外還能畫幾筆,,都是值得尊重的。

對這些一直弘揚、宣傳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都應給預尊重。

一個民族的文明、文化的傳承是由具象的人來承擔的!在魯迅先生看來,就是民族的脊樑!何謂喧賓?何謂奪主?各人的立場不同罷了。


晚亭與落霞同暉


我並不認為喧賓奪主,在我看來,《中國詩詞大會》就是用詩詞做引,讓大眾感知詩詞之美,瞭解詩詞背後的故事,從內心升起一種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


《中國詩詞大會》的備受歡迎不是偶然,它是節目製作人的用心付出,也是觀眾對中國古代詩詞的喜愛,是我們對我們文化高度認可的一種表現。

《中國詩詞大會》就是這樣的,在選手回答本題所考詩詞之後,由點評嘉賓康震老師等人給現場的選手和全國觀眾解釋詩詞背後的故事,本來萬千詩詞中隨便的一句,在此刻就變得有了歷史的厚重感,那是所有人的共情與共鳴,也是我們心底的呼聲。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節目形式。


這裡舉一個蘇軾詩詞裡的例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很多人一開始會以為這是寫一對情侶的,但是瞭解過後才知道,這是蘇軾寫給弟弟的,並不是所謂的“睹月思人”,而是希望一家人能在中秋之夜團圓。

我想《中國詩詞大會》設置嘉賓點評環節,就是為了給大家講講這些詩詞背後的故事,讓我們從詩詞中找到共情與共鳴,讓我們喜歡上詩詞。


詩詞是含蓄的,是美的,就像第二季的冠軍武亦姝說的,為什麼喜歡詩詞?因為詩詞能用最簡約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含義。


她很喜歡《贈范曄》中的一句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意思是說,江南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表達我的情感,姑且送給你一支報春的梅花以表示春天的祝福。


短短十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作者對朋友的情誼,也可以看出兩人的親密程度。這就是詩詞的力量。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戰火的紛亂,卻道不盡我們對家鄉的思念。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寫出了李太白的瀟灑俊逸,也將他的孤獨與失意躍然我們眼前。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告訴我們只要兩個人心中有彼此,再遠的距離也是咫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我們知道大唐塞北的風雪,知道戍守邊疆將士們的辛苦。

詩詞是一位有著多副面孔的美人,

她或灑脫,或猶豫,或是征戰沙場的將軍,或是閨中思人的女子,她帶給我們太多太多美的感受,也帶給我們從古至今不變的真理,或是時光的飛逝,或是對理想的追尋,或是對親人的思念,或是對家國的憂思。


《中國詩詞大會》到如今已經第五季了,前四季都是由董卿主持,我個人也非常喜歡董卿的主持,既能熟知詩詞,和場上康震、蒙曼等點評嘉賓有良好的互動,在選手答題、百人團答題時的語言,又能給人一種親和感,實在是中國古代詩詞的化身。


今年的第五季,換了新的主持人,我個人還是覺得不如董卿的,沒有董卿的《中國詩詞大會》能叫詩詞大會嗎,我相信很多觀眾喜歡的還是原來《中國詩詞大會》的氛圍,那是一個純粹的詩詞世界。

換了主持人已經是事實,所以我們更加希望康老師等點評嘉賓還是能像之前那樣,帶給我們更多詩詞背後的故事,我們的觀眾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詩詞大會》吧,因為那是屬於我們的詩詞世界!



林憶南


瀏覽了一下回答內容,居然大多對節目在吐槽,很遺憾,我的認知卻是故事還少,還不夠透徹,很多故事放在了文化層面,如果故事再下里巴人一下,可能更能讓觀眾接受。

1,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於沉澱,如果沒有沉澱,那就成了漫威文化了。而沉澱就是歷史,就是故事,就是我們祖先的生活經歷。

2,文化類節目在央視平臺上詩詞大會成語大會等都已經成為標誌性節目,相比於互聯網碎片化下對中國文化隻言片語的斷章取義,這樣的歷史文化故事來的更酣暢淋漓,這才是完整的文化展示。

所以大年下的詩詞大會個人認為是沒有問題的,故事講述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果真要淪落到漫威文化,那就不是中國詩詞大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