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他自己也為此而自鳴得意,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述了《古今詩話》中這樣一段記載:

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亭、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此餘平生所得意也。”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宋詞意境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宋季詞人往往因某一警句寫得好而命名,如宋祁因其《玉樓春》詞有“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句被戲稱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秦觀因《滿庭芳》有“山抹微雲,天粘衰草”句柳永因《破陣樂》詞有“露花倒影,煙蕪蘸碧,靈沼波暖”句而被蘇軾戲稱為“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之類,張先也是由此而出了名。《知不足齋叢書》收張先詞最全,計一百八十四首。其中慢詞只有《泛青苕》、《宴春臺慢》、《山亭宴慢》、《謝池春慢》、《少年遊慢》、《熙州慢》、《沁園春》、《滿江紅》、《破陣樂·錢塘》等十九首,或自度新曲或沿用舊曲,其餘一百六十五首全是小令,可見張先還是精於小令創作的,而慢詞只是嘗試創作而已。張先在當時與柳永齊名,這可能是因他寫了慢詞吧。但從慢詞的數量看,他比柳永差得太遠(柳永詞216首,慢詞約140首)。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張先小令意境

但張先小令確有些清新可喜之作。他的“三影”詞都是小令,分別是《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歸朝歡》(聲轉轆轤聞露井),《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野綠連空),與《古今詩話》所錄稍有字句出入。他之所以以“三影”自鳴得意,也確有道理,因這三處“”字用得尤其高妙,其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天仙子》,詞雲: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張先小令唯美意境

這首詞抒寫傷春懷人之傷感。上片寫春歸之後愁悶無聊,在聽歌飲酒中不覺沉醉,醒後對鏡,愁悶有加,及“往事”;下片則轉寫晚景。“沙上並禽”相倚而眠,反襯出自己寂寞獨處的感觸。“雲破”一句,則是表現雲散月出後映照在庭院裡的綽約花影,此時心與景會,更有欲說還休的懷人傷感。這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其好處首先在於情與景會,朦朧月光下的虛幻意象,恰當地表現了離人月下懷人、空寂無著的心境,落筆在景,心意卻非,妙在意出言外;其次是寫照傳神,著“”、“”、“”三字,將夜色下月出雲散、花影搖曳的神態、以及它們相互映照所產生的奇妙無比的境界神奇般地表現出來。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夜色下月出雲散

王國維稱讚說:“‘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其“”字蘊含深永,既有擬人訴情之態,又有婆娑弄影的美好意象花亦人也,花影撩人,如泣如訴,其間之怨慕哀婉自有傷心人才能意會,所以王國維稱讚之。其實還有“”、“”二字也有同樣的審美感受。茲不贅述。這首詞算是“三影”詞中最好的一首。其二,《歸朝歡》之“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全詞是:

聲轉轆轤聞露井。曉引銀瓶牽素綆。西園人語夜來風,叢英飄墜紅成徑。寶猊煙未冷。蓮臺香蠟殘痕凝。等身金,誰能得意,買此好光景。粉落輕妝紅玉瑩。月枕橫釵雲墜領。有情無物不雙棲,文禽只合常交頸。晝長歡豈定。爭如翻作春宵永。日曈曨,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張先小令

詞寫少婦慵懶之美。上片寫美人所居之院落外景和閨房都是一片寧靜安詳。但是,在這安詳寧靜中卻傳來西園昨夜風吹落紅的令人傷感的消息,這無形中引起美人青春流逝的隱憂。在這種雖然寧靜卻也傷感的氛圍中,美人卻是日高不起,嬌懶意遲,正以文禽雙棲交頸,才使怨女寂寞感懷,又兼日照殘花,影透竹簾,映人深閨,殘花怨女,相互映襯,完全是從側面烘托的角度著筆。其妙處在於以景物相烘托。“

殘花”,將凋未凋之花也,暗示少婦青春逝去,殘花少婦相映交感,自有一種哀婉心曲隱含於其中。且殘花和人都是在靜態中表現,簾外殘花靜,簾內美人春睡懶起,也是靜;靜者寂也,寂寂無人,落紅滿徑,黯然神傷的意緒自不待言。作者之高妙全在以靜襯動:景靜心動,外靜內動,靜中見動,以動見靜。人花之間,隔簾相映,各具嬌柔之態,又各具傷感之心,巧妙地暗含了傷春之感。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柳枝簾內美人

和“雲破月來花弄影”相比,一為月照花影,一為日照花影,雖取光不同,而其“”則一,都是一種朦朧意態,都是在懷人心態下對客觀景物的細膩感受。唐宋詞寫慵懶柔情較早的要算溫庭筠之《菩薩蠻》,有人認為這是思婦形象的“範本”,隨後馮延已《採桑子》有“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語還慵”,李煜《搗練子令》有“雲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斜託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欄杆”。張先筆下的“慵懶美”正是繼承了花間晚唐詞的題材傳統。應當說這種以欣賞思婦嬌柔慵懶“美態”的心理,是花間晚唐乃至宋人柔弱心理的病態反映。其三,“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調為《剪牡丹》,全詞是: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淨。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彩絛朱索新整。宿繡屏、畫船風定。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玉盤大小亂珠迸。酒上妝面,花豔媚相併。重聽。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江空月靜

《全宋詞》中為“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與《古今詞話》所引句子雖有差異,但總體意境卻無大區別。這首詞讚美少女青春姿容,賞心悅目。寫女子一天到晚的活動:白天群芳相約去“汀洲”“擷香拾翠”,而自然環境則是春色融和,景物如畫,襯出“

修巾薄袂”的妙齡女子的窈窕姿容和愉快神情,其間飄散著一種迷人的青春活力,令人賞玩不盡。至晚江空月靜之時,則這如花豔媚的女子重整彩羅衣,再弄纖纖指,在平江畫船中彈奏琵琶,琴聲傳幽情,怨懷比昭君,玉女妙音的美境,另有一番令人陶醉的情景。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所連貫的畫面都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張先身在吳中,官居幕僚,整日價悠遊宴樂,從容不迫,總在平靜中尋找美的感受,而這首詞所表現的正是他這種生活情狀。而被張先引以自豪的“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兩句若品味其妙處,我以為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有意境,二是講含蓄。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彈奏琵琶的美感

​此句似一幅淡色水墨畫,極盡閒靜幽雅之趣。梅堯臣之“野鳧眠岸有閒意”,也是極閒靜之趣的,但梅詩將“”字點破了說,此句卻未點破,大約與“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閒適有些相近,但又含蓄空靈。柔柳墜絮無影,是以動寫靜,淡筆托出濃情。“”固然好,只是高人隱士所追求的境界,而於素喜紅粉的張先,卻顯得有些寂寞了,因此暗含一種孤寂哀愁之感。遊女踏青逐春本是宋人最風行時髦之雅興,張先是個生活情趣極高的人,他自己逢春必遊,俊賞獨擅,自然會充分欣賞美女遊春的靚麗景觀,並賦詞以記其盛。這些情況除了這首詞有所表現外,他還有多首詞寫到美女遊春的情景可以資證。茲再引《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一詞,與此首《剪牡丹》意境相近,提供互證和欣賞: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北宋張先被時人譽之為張三影,探討“影”字的由來

宋詞唯美意境

詞中所記敘之清明遊女踏青、芳洲拾翠遙山秀野、池院笙歌、清夜月色、楊花無影等情景均與前引《剪牡丹》詞境吻合,可以互印而欣賞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首詞中“無數楊花過無影”與前引之“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的意境完全相合,可見張先蘭心慧性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