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他自己也为此而自鸣得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述了《古今诗话》中这样一段记载:

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亭、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宋词意境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宋季词人往往因某一警句写得好而命名,如宋祁因其《玉楼春》词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被戏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秦观因《满庭芳》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句柳永因《破阵乐》词有“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句而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之类,张先也是由此而出了名。《知不足斋丛书》收张先词最全,计一百八十四首。其中慢词只有《泛青苕》、《宴春台慢》、《山亭宴慢》、《谢池春慢》、《少年游慢》、《熙州慢》、《沁园春》、《满江红》、《破阵乐·钱塘》等十九首,或自度新曲或沿用旧曲,其余一百六十五首全是小令,可见张先还是精于小令创作的,而慢词只是尝试创作而已。张先在当时与柳永齐名,这可能是因他写了慢词吧。但从慢词的数量看,他比柳永差得太远(柳永词216首,慢词约140首)。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张先小令意境

但张先小令确有些清新可喜之作。他的“三影”词都是小令,分别是《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野绿连空),与《古今诗话》所录稍有字句出入。他之所以以“三影”自鸣得意,也确有道理,因这三处“”字用得尤其高妙,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天仙子》,词云: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张先小令唯美意境

这首词抒写伤春怀人之伤感。上片写春归之后愁闷无聊,在听歌饮酒中不觉沉醉,醒后对镜,愁闷有加,及“往事”;下片则转写晚景。“沙上并禽”相倚而眠,反衬出自己寂寞独处的感触。“云破”一句,则是表现云散月出后映照在庭院里的绰约花影,此时心与景会,更有欲说还休的怀人伤感。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其好处首先在于情与景会,朦胧月光下的虚幻意象,恰当地表现了离人月下怀人、空寂无着的心境,落笔在景,心意却非,妙在意出言外;其次是写照传神,着“”、“”、“”三字,将夜色下月出云散、花影摇曳的神态、以及它们相互映照所产生的奇妙无比的境界神奇般地表现出来。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夜色下月出云散

王国维称赞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其“”字蕴含深永,既有拟人诉情之态,又有婆娑弄影的美好意象花亦人也,花影撩人,如泣如诉,其间之怨慕哀婉自有伤心人才能意会,所以王国维称赞之。其实还有“”、“”二字也有同样的审美感受。兹不赘述。这首词算是“三影”词中最好的一首。其二,《归朝欢》之“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全词是:

声转辘轳闻露井。晓引银瓶牵素绠。西园人语夜来风,丛英飘坠红成径。宝猊烟未冷。莲台香蜡残痕凝。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好光景。粉落轻妆红玉莹。月枕横钗云坠领。有情无物不双栖,文禽只合常交颈。昼长欢岂定。争如翻作春宵永。日曈昽,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张先小令

词写少妇慵懒之美。上片写美人所居之院落外景和闺房都是一片宁静安详。但是,在这安详宁静中却传来西园昨夜风吹落红的令人伤感的消息,这无形中引起美人青春流逝的隐忧。在这种虽然宁静却也伤感的氛围中,美人却是日高不起,娇懒意迟,正以文禽双栖交颈,才使怨女寂寞感怀,又兼日照残花,影透竹帘,映人深闺,残花怨女,相互映衬,完全是从侧面烘托的角度着笔。其妙处在于以景物相烘托。“

残花”,将凋未凋之花也,暗示少妇青春逝去,残花少妇相映交感,自有一种哀婉心曲隐含于其中。且残花和人都是在静态中表现,帘外残花静,帘内美人春睡懒起,也是静;静者寂也,寂寂无人,落红满径,黯然神伤的意绪自不待言。作者之高妙全在以静衬动:景静心动,外静内动,静中见动,以动见静。人花之间,隔帘相映,各具娇柔之态,又各具伤感之心,巧妙地暗含了伤春之感。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柳枝帘内美人

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相比,一为月照花影,一为日照花影,虽取光不同,而其“”则一,都是一种朦胧意态,都是在怀人心态下对客观景物的细腻感受。唐宋词写慵懒柔情较早的要算温庭筠之《菩萨蛮》,有人认为这是思妇形象的“范本”,随后冯延已《采桑子》有“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李煜《捣练子令》有“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栏杆”。张先笔下的“慵懒美”正是继承了花间晚唐词的题材传统。应当说这种以欣赏思妇娇柔慵懒“美态”的心理,是花间晚唐乃至宋人柔弱心理的病态反映。其三,“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调为《剪牡丹》,全词是: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江空月静

《全宋词》中为“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与《古今词话》所引句子虽有差异,但总体意境却无大区别。这首词赞美少女青春姿容,赏心悦目。写女子一天到晚的活动:白天群芳相约去“汀洲”“撷香拾翠”,而自然环境则是春色融和,景物如画,衬出“

修巾薄袂”的妙龄女子的窈窕姿容和愉快神情,其间飘散着一种迷人的青春活力,令人赏玩不尽。至晚江空月静之时,则这如花艳媚的女子重整彩罗衣,再弄纤纤指,在平江画船中弹奏琵琶,琴声传幽情,怨怀比昭君,玉女妙音的美境,另有一番令人陶醉的情景。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所连贯的画面都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张先身在吴中,官居幕僚,整日价悠游宴乐,从容不迫,总在平静中寻找美的感受,而这首词所表现的正是他这种生活情状。而被张先引以自豪的“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两句若品味其妙处,我以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意境,二是讲含蓄。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弹奏琵琶的美感

​此句似一幅淡色水墨画,极尽闲静幽雅之趣。梅尧臣之“野凫眠岸有闲意”,也是极闲静之趣的,但梅诗将“”字点破了说,此句却未点破,大约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适有些相近,但又含蓄空灵。柔柳坠絮无影,是以动写静,淡笔托出浓情。“”固然好,只是高人隐士所追求的境界,而于素喜红粉的张先,却显得有些寂寞了,因此暗含一种孤寂哀愁之感。游女踏青逐春本是宋人最风行时髦之雅兴,张先是个生活情趣极高的人,他自己逢春必游,俊赏独擅,自然会充分欣赏美女游春的靓丽景观,并赋词以记其盛。这些情况除了这首词有所表现外,他还有多首词写到美女游春的情景可以资证。兹再引《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一词,与此首《剪牡丹》意境相近,提供互证和欣赏: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北宋张先被时人誉之为张三影,探讨“影”字的由来

宋词唯美意境

词中所记叙之清明游女踏青、芳洲拾翠遥山秀野、池院笙歌、清夜月色、杨花无影等情景均与前引《剪牡丹》词境吻合,可以互印而欣赏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无数杨花过无影”与前引之“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的意境完全相合,可见张先兰心慧性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