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可見,即便是面對挑剔的中國胃,火鍋依然在中餐形式中佔據極高的地位。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呷哺呷哺新舊logo對比

上市公司中,“火鍋”第一股毋庸置疑,當屬“海底撈”。然而,在“海底撈”之前,一路頂著“火鍋連鎖第一股”名頭扶搖直上的其實另有其人 - “呷哺呷哺”。這個頂著外來物種名字的火鍋連鎖企業一度受到市場追捧,也是港股中的“小甜甜”;只是時至今日,股價由高點腰斬,似乎淪為了“牛夫人”。那麼,呷哺呷哺還值得擁有嗎?


01 餐飲江湖,火鍋為大

正想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收到36氪出的一篇關於火鍋行業的研報,有興趣的可以一讀。裡面有一些有趣的數據,剛好在敘述中用到和大家分享一下。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36氪關於火鍋研究報告封面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創業開火鍋店的衝動,究其原因:第一,不用請廚子;第二,食材相對標準化;第三,印象中誰誰都愛吃。所以數據也說明了一切,“2018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已達到42716億元,火鍋歷史悠久,口味多元,為消費者所喜愛,是餐飲行業份額最大的細分領域,年複合增速保持10%以上。”正由於火鍋是一個市場足夠大、食材標準化、烹飪可自助、避免顧大廚的特殊存在,因此也就成了餐飲行業公認最有潛質形成規模化連鎖的賽道。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36氪研究報告數據

而由於賽道好,創業門檻低,所以從競爭格局也能看出來,高度分散,外加“海底撈”算作一枝獨秀。忍不住想說:海底撈重新定義了……“吃火鍋”(注意:要帶上吃這個過程)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36氪研究報告數據

所以現在辭職去創業開家火鍋店?可能並不是明智之舉,往紅海里跳,多半是給房東打工。

然後,我們來看看呷哺呷哺。

02 呷哺呷哺 - 名如其店終上市

公開資料讀到的呷哺呷哺,是一個標準的臺商來大陸的創業故事:“90年代初,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就已經是臺灣有名的珠寶實業家,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賀光啟又嗅到了大陸的商機,於是他毅然於1998年進行了轉型,投入到快餐業的懷抱中。開始轉型的情況並沒有賀光啟想象得那麼順利。北京食客對分餐形式的不接受以及對食材口味的不適應,讓小火鍋的經營一開始舉步維艱,最壞的時候,店裡一天只能賣出三鍋... ...”

不得不說,那時臺商來大陸投資創業,無論是零售、餐飲還是工業,都帶著日系企業濃厚的文化色彩和管理理念,摻雜著很多歷史和文化的因素。那麼,由臺商賀老闆帶來“呷哺呷哺”這樣一個:發音又似日式火鍋附帶閩南風情,門店小巧佈局緊湊,主打長吧檯 “一人食”小火鍋,也就不足為奇了。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呷哺呷哺升級前店內佈局

“呷哺呷哺”的成功,我想,也與其將創業根據地選在北京有關。首先,北、上、廣作為中國城市化大發展的代表,更有利於快節奏餐飲連鎖形式的擴張;其次,相比之下,北京的文化包容性強,外來的餐飲形式容易接納(就是相比之下真“外地人”基數大,混合程度高)。

從個人體驗來講,曾幾何時作為一個火鍋愛好者,在北京生活的近十年中,(海底)“撈一場”幾乎代表了朋友聚會的歡愉,“呷哺一個”則成了3人以下小群體過把癮的代號

在以北京為根據地,深耕大北方的時代,呷哺呷哺正是像他的名稱一樣,靠著中式火鍋與日式“一人食”餐飲icon的新穎結合,憑藉著食品工業式的標準化流程,硬是一步步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中式餐飲連鎖之路,打上了“性價比高”、“方便乾淨”的印象符號。

2014年呷哺呷哺上市當年,公司的門店數量為452家,營業收入為22億元,其中北京市場貢獻約為63%;毛利率為60%,淨利潤為1.4億元。上市之後,呷哺呷哺沒有停下擴張的步伐,截至2018年底,公司門店數量達到了886家,覆蓋中國20個省份108個城市及3個直轄市;營業收入為47億元,

其中北京市場貢獻約為50%;毛利率60%,淨利潤4.6億元。此外還推出了高端品牌“湊湊”,力圖進軍高端市場。

2017年,趕上港股的一波牛市,呷哺呷哺成為時下市場追捧的對象。公司CFO趙怡在某高峰論壇上曾無不驕傲的抖摟了很多數據:公司有400多個節點,其細化管理不亞於麥當勞、肯德基內部系統;早在2008就用“四大”做財務審計,財務管理能力突出;呷哺的坪效2萬,是可以與任何國際休閒快餐比肩的,坪效非常高,原則上投資不到4個月,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大概16個月回本;呷哺在北京店數僅次於肯德基,遠超過麥當勞。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賣方研究報告

可見,無論是市場的反饋還是公司的定位,“呷哺呷哺”就是定位性價比,打大眾市場,做乾淨方便有特點的簡餐,打造中餐連鎖模式對標肯德基麥當勞;同時發展高端“湊湊”品牌,做高端複合餐飲,新建品牌來開拓高端路線。

2017年一年,呷哺呷哺的股票價格從4.88港元/股一路飆升至年底的15.36港元/股,2018年經過高位盤整一度漲至最高17.87港元/股(前復權價),歷史一年半,市值近200億。

然而,之後便是伴隨著食品安全事件、財報不及預期等一系列問題,一路下滑至今市值不及百億,同樣是一年半的時光,相比最高位已然腰斬。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呷哺呷哺股價走勢 - 截至2019年末wind數據

有朋友會說:漲多了自然會跌;當然,但這只是市場交易層面的原因。那麼這裡,我們還是來試著盤一盤這價格波動背後所反映出來的邏輯,扒一扒“小甜甜”怎麼就成了“牛夫人”。

03 外因,內因,對手

如題,我們還是把原因歸結為三個方面來論述:外因,內因及競爭對手。

  • 外因:外賣讓餐飲份額再分配

呷哺呷哺原先的定位其實是面向大眾餐飲層級,性價比高(客單價50元上下),便利衛生的簡餐。尤其在主力地區北京,以前一個直觀的體驗就是商場,即使相鄰幾百米的商場,B1檔口也必然有一家呷哺呷哺。而外賣的滲透,其實給了大眾更多選擇,人群對呷哺這種開在商場為主的火鍋簡餐,消費也是一日兩餐為主,一方面外賣形式的便利度讓餐飲份額重新做了再分配;而從品類數據來看,有因為外賣消費以美食和甜點飲品為主,快餐小吃是第一大美食細分品類,2019年上半年在美食品類中佔比高達69.0%,其次為西餐、地方菜、海鮮燒烤、日韓料理等,對火鍋這個品類的貢獻十分有限。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Trustdata關於外賣的報告數據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外賣滲透率的提升讓一些重線上輕線下的快餐小吃分到了更多紅利,而呷哺呷哺這類以火鍋簡餐為形式,重線下門店靠便利度獲客的,一方面門店調整難度較大(呷哺呷哺店租在成本佔比一直較高,佔成本比重12%以上,標杆級的海底撈是4%)這樣一來會很大程度侵蝕門店坪效,另一方面是否繼續以原有定位於大眾餐飲的數據模型繼續擴店,也會形成戰略執行阻力。其實,2016年的時候,創始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並開始付諸行動,一是加快湊湊品牌的推廣開店,另就是對“呷哺呷哺”門店形象和品牌的重塑。但從數據來看,似乎不太讓人滿意。

  • 內因:轉型陣痛,品牌定位徘徊

呷哺呷哺是靠著大眾消費一步步走到上市的,本來呷哺呷哺的主戰場是面向最主流的大眾市場,獨立品牌湊湊定位中高端,這個品牌組合和公司業績表現是給了資本市場以想想空間的。這二十多年一步步建立的品牌形象,也不是改改裝修和Logo就能扭轉的,尤其對於提價這種事兒,大眾消費段位群體是價格敏感度最高而品牌忠誠度最低。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36氪研究報告數據

所以後來呷哺呷哺在原有品牌戰略的升級調整上是有點擰巴的。2019年上半年,公司門店過千,其中呷哺呷哺有955家,湊湊有61家。而呷哺呷哺門店中有超過700家已經完成升級改造。在數據方面的直接改變是:公司租金成本佔比由去年同期的12.6%降低至2019年上半年4.7%,但折舊及攤銷佔比由去年同期的4.6%提高至2019年上半年13.8%。而客單價方面提升到57.4元,相比2017年的48.4元提升了10%,雖然形式上主力店鋪已經提升至2.0,但客單價仍未進入中端市場段位;然而,更讓人擔心的是翻檯率一路下滑,3.3、2.8、2.4,在客單價第一個段位的情況下,這個水平也就是標杆海底撈的一半;最後是同店增長中期轉負,給未來蒙上陰影。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2018年下半年的一次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被認為是公司翻檯率一路下滑的導火索。然而,一場公眾事件的背後,我們窺探到的其實是在市場擠壓之下公司轉型的陣痛,是整個公司擴張和發展中內部管理執行方面的問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定位中高端的“湊湊”在經歷了幾年的市場培育之後,有不錯的發展勢頭,19年H1的應收達到4.9億,從周邊朋友踩店的反饋來看,也具備網紅屬性,後續發展值得關注。但是,呷哺呷哺的升級(提價),以及湊湊的擴張,讓公司原本“大眾火鍋簡餐”+“時尚高端火鍋”一高一低錯位競爭的品牌組合同時向中高端段位集中,這免不了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這個對手恰恰是市場的標杆 - 海底撈。

  • 競爭對手: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競爭這個事兒,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資本市場更是如此。呷哺呷哺本來作為名副其實的“港股連鎖火鍋”第一股,是投資者眼中的“小甜甜”,可業界標杆海底撈也偏偏選擇了港股市場,並不斷通過遠超預期的財報引爆著關注,股價與估值也扶搖直上。36氪整理的一組業務數據對比大家不妨看看:

從產業鏈的佈局來說,海底撈不止在火鍋界,甚至整個餐飲領域也是標杆級別,旗下的供應鏈管理企業頤海國際更是先一步在港股上市,受到追捧。而其管理水平,更是一句slogan“海底撈你學不會”就在業界封神。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品牌對比 - 36氪研究報告數據

而核心經營數據方面,雖然目前市場空間仍然足夠大,然而不斷趨近的門店定位和消費客群,不免會讓投資者橫向對比,用腳投票。

股價腰斬的呷哺呷哺,還是那個“小甜甜”嗎?

品牌模式對比 - 36氪數據

綜上,原因和邏輯基本推演清晰了,那“牛夫人”是否仍然值得擁有?我倒是有三點建議:

第一,戰略層面。公司其實不妨選擇將呷哺呷哺仍作為大眾品牌,將火鍋簡餐的供應鏈輸出,將低線品牌通過加盟連鎖形式改變財務模型(具體效果請參見另一隻港股 - 周黑鴨),同時藉助供應鏈發展現在的茶飲、輕食等創新業態。戰略重心轉移至連鎖品牌供應鏈管理+中高端“湊湊”品牌直營上來。

第二,財報方面。大家不妨關注一下湊湊,從目前田間踩店以及草根調研來看,發展勢頭很好,這個版塊有望超預期。不過應該除了客單價,其他指標還是會被海底撈甩下。所以對於財報影響更大的還是對原有基本盤的調整,個人認為對呷哺呷哺的升級不易成功也不是解決方案,儘快調整呷哺系列原有財務模型才是當務之急,我相信今年呷哺店還是會拖後腿。

第三,對手方面。一面是業界標杆海底撈經歷了一路追捧,現在估值和預期都打的很高,一面是呷哺呷哺經歷了估值和業績戴維斯雙殺,股價腰斬。俗話說:風險都是漲出來的,機會都是跌出來的。年報之後,不妨看看兩邊的數據,觀察一下市場的反映和預期的調整是否到位,再做打算。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