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却屡次抗命,对此你怎么看?

亭轩历史故事


亮剑中,李云龙屡次抗命,都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惩罚,反而继续被任用,首长明知道李云龙有抗命的习惯,为什么还能放心的把任务交给李云龙呢?李云龙的这个习惯究竟是好是坏呢?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我们先来看看李云龙都抗了几次上级的命令,第一次就是最开始的苍云岭战役,李云龙违抗命令率部从正面突围,顺便击溃了个坂田联队,虽然过程惊险,但结局是好的,李云龙不但顺利完成任务,掩护兄弟部队并带新一团成功突围,还干掉了坂田联队长

第二次是李云龙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抽出一个营去伏击日军观摩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李云龙事先并不知道会等到这么大的一条大鱼,最后在晋绥军观光团的面前干掉了日军观光团,可谓一箭双雕。当时的李云龙并不是不假思索的给总部的命令打了个折扣,从一个团变为两个营。要知道在此之前李云龙并不是没和山本特工队打过交道,独立团第一次被袭到魏和尚逃出战俘营,李云龙对山本特工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计较,两个营完全可以挡住山本小队,这也是李云龙抗命的底气

说到这很多读者就看明白了,李云龙虽然在执行总部下达的命令时打折扣,但完成的任务和战略目标并没有打任何折扣。虽然抗命,但都达到了总部要求的战略目标,没有给大局带来影响。所以说李云龙抗命不是因为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给出的最优策略

中国有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国古代由于通信不便,将军领军打仗完全靠自己对局势的判断,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一样,八路军各部队之间通信不畅,很多时候都是各打各的,总部统筹安排的战略部署也是根据各地汇集的情报做出的,难免有不准确的时候,就像李云龙都要把平安县城打下来了,八路军总部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的本质在于要顾全大局,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战友的利益,在个人和集体之间要服从上级的命令,凭借李云龙的战斗素养和大局观,抗命也是有理有据的,而且不是为了自己。这也是首长在李云龙屡次抗命后还放心把军权交给他的原因。

最后再看看李云龙遵守命令的程度,让大家对李云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是带领独立团突围到赵家裕,还是华野二师守赵庄,李云龙都为大局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说,不论是他的抗命还是遵命,都是建立在他的战略素养和大局观上的合理的决定,数次抗命也都是低风险高回报的行动。

综上所述究竟应不应该抗命呢?如果抗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如果不抗命立不了大功也没有打错,如何选择就看当事人的性格了


邓海春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看《亮剑》第十五回。

从原著的角度出发,更深入。

李云龙为什么会在战场上屡次抗命?

首先:李云龙在部队的资历是非常老的,他参加红军很早,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就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

其次:李云龙的战斗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指挥的大大小小战斗不计其数,并且很少吃亏。

再有:李云龙这个人性格十分好斗,好出风头,上了战场就下不来。

然后:李云龙这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是很看重官位,只要有仗打,那就够了。

最后:战场上千变万化,李云龙具有非常的敏感度,他总能抓住机会,取得较好的战斗成果。

李云龙打了那么多胜仗,为什么长期都是团长?

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题主所提到的:他经常在战场上抗命,并且不把军规军纪当回事,造成的结果。

算起来,他在军队指挥官里就是一个奇葩。

他在红军的时候是团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团长,接着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他还是团长。

要不是粟裕将军听说他的传闻,对他青睐有加,那么他说不一定还做不成后来的师长,军长呢。

这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

李云龙最主要的几次违抗命令以及后果是什么?

在《亮剑》中,一共提到了 次李云龙公然违抗命令,每次违抗命令前,他的态度都是:就算被枪毙,他也在所不惜。

对于李云龙违抗命令,我是站在中立位置上的,这其实跟首长们的态度是一样的:又爱又恨。

爱的是他往往能创造出奇迹,恨的是此风不能涨。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李云龙最主要的几次抗命和后果。

一:苍云岭突围

李云龙当时率领的新一团按照总部下的命令应该是从侧面突围,可是李云龙仗着自己是首长手下的红人,并且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从实际出发,突发奇想地想从正面突围。

结果坂田联队还真被李云龙打得蒙圈了,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终居然真的让李云龙从正面突围出去,并且还一炮炸了坂田联队的指挥部,炸死了坂田联队长。

对此,我个人认为李云龙的此举是不可取的,虽然结果是好的,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新一团仅剩下的最后一炮没有炸毁阪田联队的指挥部,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后来李云龙因为这次抗命,被总部下派到被服厂当厂长去了。

二:攻打平安县城

这次李云龙未经请示,就擅自调动上万人,攻击被日军占领的县城,这在整个晋西北都是头一份。

虽然结果是好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斗效果,李云龙也功过相抵,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这算起来,还是因为李云龙的运气好,如果李云龙的运气稍差些,那么结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首先:独立团的兵力完全超乎了他的预期;

其次:周边兄弟部队以及楚云飞部队的配合是超乎想象的默契;

最后:山本一木的重要性,让他的战斗成果提高了不少。

如若不然,李云龙光把一个平安县城打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真的是为了泄私愤,那么他的后果不堪设想。

三:攻打黑云寨

黑云寨的二当家梁二虎把李云龙的贴心好兄弟魏和尚给杀了,他听了之后立刻表态: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孔捷前来阻止,因为此时黑云寨已经接受了新二团的改编,现在是八路军的队伍。

但是他不但不听劝,反而把孔捷绑了起来,并大言不惭地叫嚣道:就算师长来,也阻止不了他。

结果李云龙在灭了黑云寨,亲手宰了梁二虎之后,八路军总部大怒,将他直接记大过,连降两级,成了一营长。

赵刚因为这件事,直接把李云龙打到地上,他骂李云龙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不顾全团官兵的死活,我认为赵刚确实骂得好。

虽然我个人很欣赏李云龙的兄弟义气,但是作为团长来说,做法确实欠妥当。

总结:李云龙抗命成瘾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李云龙抗命成瘾,除了他的性格因素之外,还是因为他确实吃到了抗命的甜头。

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战神,所以他带出来的部队也是嗷嗷叫的部队。

他能够有胆量战场抗命,也是因为他带领着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就是因为有这支队伍作他强有力的后盾,他才有底气抗命。

再加上他确实运气不错,每次抗命都能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再加上他的资历和功劳确实很大,所以久而久之,他就不以为耻,反以此为荣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深度解读《亮剑》第十五回。


宇哥带你读原著


李云龙到独立团上任之后,李家坡战斗之前,孔捷指责李云龙没有抢来主攻任务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战场抗命,多大的罪过?!搁我孔捷身上,枪毙两回都够了,也就是你,师长宠着,旅长疼着,什么事儿都没有。李云龙反唇相讥,我觉得旅长比你懂礼数,你也不去新一团打听打听,整个新一团,要说骂人,只有我骂别人的份儿,谁敢跟我呲牙!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当然没错。但也要分情况,要看是战场抗命,还是在战斗打响之前就对上级命令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是大兵团作战,统一行动,当然是要绝对服从命令的。原因很简单,大兵团作战就像是一架相互配合的机器,每个部队都是一个零部件,大家要步调统一、协同配合,才能完成作战任务,你一个部队突然要抗命,就等于这个零部件不按规定运转了,你让其它部队怎么办?.

比如粟裕就曾多次对中央来的命令提出不同意见。中央要求粟裕北撤到山东,粟裕认为在苏中可以打几仗再撤,于是打了苏中七战七捷。中央要求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深入敌后,牵制敌人。粟裕认真分析敌我形势之后,又抗命,而且去城南庄斗胆直陈,说服了中央,同意了他留在江北打大仗的意见。而到了济南战役,许世友也想抗命,要改变原定部署,粟裕再三解释,他也不听,致电中央要求更改部署,中央马上回电,这是中央命令,必须服从。

李云龙真正意义上的战场抗命,其实就是《亮剑》刚开始没有按照总部计划,按照规定的路线转移突围,而是选择了和鬼子坂田联队正面刚,击溃坂田联队之后正面突围。但这时候新一团的任务就是从鬼子的包围圈中安全转移出去,保存自己的力量,不要被敌人消灭,这样就算完成任务。正面突围虽然造成了比较大的伤亡,但是出敌不意,也击溃了坂田联队,所以李云龙认为自己是打了胜仗,不算战场抗命,总部其实也是承认的,只是为了防止他抗命成了习惯,才象征性的处罚一下。这也就是李云龙说的旅长懂礼数的意思。

那么换个角度,如果李云龙当时的任务是率领新一团阻击日军,掩护总部突围,他直接不管总部死活,就自己突围走了,哪怕是他击溃了正面之敌,但却导致了总部有重大损失,那就是孔捷说的了,罪过就太大了,不要说枪毙两回,就是枪毙四回都不为过。孔捷之所以被撤职,就是因为独立团当时承担着掩护总部的责任,但却被鬼子击溃,差一点让鬼子摸到总部去了。

大兵团作战中,李云龙的战场纪律怎么样呢?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李云龙的部队擅长进攻,但是到了淮海战役中,他在赵庄阻击楚云飞的部队增援黄百韬兵团,这是死守的任务,是以前并不擅长的战斗方式,但李云龙一不叫苦,二不叫累,硬是在赵庄阵地上死守,顶住了楚云飞的狂轰滥炸,为友邻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了时间,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所以,战后有人去野司找粟裕告状,粟裕立刻拉下脸,你那个师,拉到赵庄去试试看?

所以说,李云龙并不是经常性的抗命,只是经常性的违反纪律,在关键时刻,他是从来不掉链子的,这才是孔捷说的“师长宠着、旅长疼着”李云龙的原因。在上级领导眼里,李云龙虽然是个不怎么听话的孩子,但是在关键时刻他能靠得住,这就够了。李家坡战斗,七七二团攻上去八次,被敌人赶下来八次,换上李云龙,一次攻击解决战斗。赵庄战斗,部队的老底子都打得伤亡超过三分之二了,他还是在阵地上硬顶着,不叫苦不叫累,没有掉链子。


萧武


军人确实是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不服从上级的命令还叫什么军人。

但是自古有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大意就是指带兵的将领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适合的行动,如果一味的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加以灵活运用将会铸成一定的错误!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公然违抗上级的命令大概有这么几次:第一次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违背中央关于搞好和少数民族关系的精神,公然纵兵抢粮。

第二次是苍云岭一战,违背上级制定的突围路线,带兵从正面突围并一炮干掉坂田联队长!

第三次是违抗八路军总部的部署,用一个营的兵力正面阻击日军特工队,而他带领两个营伏击了日本的战地观摩团。

至于其他的诸如潜入平安县和楚云飞一起干掉了日本的宪兵队长平田四郎,单刀赴宴、擅自调兵攻打平安县城、擅自调兵攻打土匪老窝黑云寨等等,这些属于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尚不属于违抗上级的命令。

但所有这些错误加在一起,都是够李云龙喝一壶的,即使枪毙也谅李云龙没有话说!

那么既然李云龙犯了如此多的错误,为什么每次仅仅是撤职了事,而没有受到更大的处罚!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党我军向来都是以灵活运用为制胜的法宝,从不生搬硬套讲死板板的教条主义。

自从红军长征中的遵义会议换了以毛主席为领导的军事路线之后,我党我军在用兵打仗方面从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讲求于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一灵活的军事路线则是来自于瑞金苏区那沉重的反围剿的失利!

如果说得再通俗一点的话,就是你违抗了军令不要紧,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对!

反过来说,你倒是根据上级的命令做了,但如果贻误了战机,你还是一定要受处罚。

大家应该看过电影《董存瑞》,在电影中董存瑞所在的某班奉命坚守某阵地,敌人向相邻的某我军阵地发动了进攻,形势非常危急。

董存瑞向班长提出支援请求,结果是班长不予理睬。

班长是一个服从上级命令的守成老军人,他时刻都记得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并责问董存瑞:你的入党申请刚刚通过,难道你要犯错误码?

结果是一发炮弹飞来,班长昏了过去。

董存瑞随即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带领全班从侧后打击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战斗结束后,负伤的班长拽着董存瑞的手去向连长请罪,并要求处分董存瑞。

他说了大体的过程,并说“要不是我挨了一炮,就一定会制止董存瑞的擅自行动”!

结果连长当即斥责他:“那么你就应该挨第二炮”,最后的结果是董存瑞受到了高度的表扬!


王近山,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1943年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于同年10月份奉命率领一个团赶赴延安。

途经山西省临汾东北的韩略村时 ,打听到一个日本的战地观摩团也路经此地,内中有日本的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以及下级军官120余人。

王近山的任务本来是赶赴延安,对于这股意外的敌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而且也不在任务范围之内。

但王疯子的疯劲上来了,他下了一个命令:打他狗日的!

这时的随从人员提醒王近山,如果耽误了赶赴延安的时间,上级一定会处分咱们的!

但王近山却是胸有成竹的下达了战斗命令,结果是大获全胜,全歼整个的日本战地观察团,并在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高度表扬!

看到没有,这就是违抗命令的前提,所以说像李云龙一样,违抗命令不要紧,前提是一定要取得胜利。

假如你违抗命令了,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你就不仅仅是一个处分的问题了。

在电视剧《亮剑》中,如果李云龙违抗的命令有一个没有做好,那就不是背黑锅的问题了,肯定是要枪毙!


东方评史


苍茫大地认为:战场抗命应辩证地看,战争的原则是用最小的代价消灭最多的敌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话不错,但决不是让你盲从上级,说白了战场上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一将无能,一个决策失误不是累死千军,而是会死千军,战场不是游戏场,而是屠宰场!下面我讲几个下级“抗命”的故事。



(一)孙立人抗令撤退印度

42年1月初,十万日军三路入侵缅甸,缅甸保卫战打响,我远征军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第六军(廖耀湘、第六十六军(军长张珍)组成,十万之众奔赴战场。东瓜大捷集中七个师,激战十二天,歼日军五千余人,俘四百余;仁安羌大捷,远征军第五军三十八师孙立人部收复仁安羌油田、救出英军七千人、歼日军1200余人;接着棠吉攻击战又大胜,大涨了中国远征军的威风。但随后因盟军指挥失当,协作不力,加之日军偷袭腊戍成功,我军后路被切断,于是被迫全线撤退。参谋长史迪威建议我军跟着英军撤到印度,但蒋介石、杜聿明(远征军代总司令)认为撤到印度很丢脸,下令从野人山回国,孙立人认为:野人山太危险,坚持撤往印度。结果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克钦山),十万余众,生还的四万多人,六万之众不是战斗中伤亡,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被炸、在原始丛林中挨饿、被传染病夺去生命,而负责整个部队断后的三十八师在孙立人指挥下,七千余众撤入印度利多,大部完整。

(二)粟裕“抗令”乃有七战七捷

国共内战之初,战场首先放在国统区(外线)、还是解放区(内线),这对我军高层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时山东军区陈毅是新四军代军长出身,华中军区是受他指导的,他就建议中央让粟裕华中野战军撤出苏中,进军淮南,但粟裕没有盲从,经过冷静思考,说服华中局、中央:各战略区在战争初期是战略上的配合,而不是战术上的指挥;解放区天时地利,群众基础好,补充便利。建议首战苏中,主席同意。于是华中三万余众同国军十二万大军激战,连续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大捷,歼敌五万三,军史称苏中“七战七捷”。主席将粟裕经验推广全军,朱总司令赞道: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后来华中、山东野战军合并,主席钦点粟裕负责军事战役指挥。

(三)师长钟伟两次“抗命"指挥东北总司令林彪

三下江南战役中47年3月8日,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师长钟伟接到林总电令,让他率五师兵进万发屯,在截击回窜的敌八十七师后,配合一纵围歼德惠东北的新一军五个团。不料,敌八十七师开溜,五师东进德惠。9日10时,五师进至朝阳川以北,靠山屯传来枪炮声,钟伟侦知是八十七师,想要逃跑。钟伟果断下令停止前进,准备战斗。十三团向靠山屯正面搜索前进,十四团楔入纵深,相机扩大战果,十五团抢占通往德惠的公路大桥,断敌后路。战斗顺风顺水,十四团斩首行动直扑敌师部,师长仓皇出逃。这时林总两次急电,令部队迅速东进,堵击德惠之敌。钟伟大喊:绝不能机械执行上级命令,我是五师师长,天塌下来我顶着。继续打,打错了砍我的头!这时林总下令:你们追歼八十八师一部甚好,对所围之敌望大胆歼灭,战后移至曹家窝棚一带,时间自定。说白了,除了老任务不变外,还多了围歼的新任务。

钟伟一面布置攻击,一面把敌情电告林总。林总因敌变我变,发觉鸟不拉屎的靠山屯成了战役的关键。傍晚林总回电:望大胆坚决歼灭靠山屯之敌,不要顾虑增援,在德惠以东有我4个师,在发现大增援时可出动阻击。于是,师长指挥了总司令,钟伟在靠山屯黏住国军,造成了我军在运动仗中歼敌七十一军的有力态势。东总围点打援,中心开花,集中五师兵力,包围敌军七十一军两个师,会同五师收网捕鱼,全歼八十七师,三下江南大捷,钟伟破格由师长直升十二纵司令员。



(四)粟裕改变主席“让他率三个纵队直下江南"的命令

48年1月下旬,军委令粟裕率三个纵队(叶飞、陶勇、王必成司令)组成一兵团,渡江南下,深入敌后,机动作战,减轻大别山和中原战区的压力。

粟裕一方面令渡江部队充分作好准备,同时分析利弊,建议中央改变决定。第二天,奉主席令从中原前线赶到西柏坡向书记处汇报。主席问粟裕:留在中原,你说的打大仗,有多大?粟裕答: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我构想过一次歼灭蒋军50万至60万。主席和书记处接受粟裕建议,集中中野、华野兵力,歼敌于长江以北!

主席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后粟裕谦辞,任代司令员代政委。后有豫东大捷、济南大捷、淮海大捷、百万雄师过大江、大战京沪杭……

我举这些史实,是告诉文友们:战斗战役以打胜仗为目的,如果违抗上级的正确命令,又损兵折将,甚至破坏了上级的战略意图,那只有把你脑袋拧下来当夜壶踢啦!马谡违令失街亭,就被咔嚓啦!

李云龙数次违令,他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即便血战平安格勒,也是利大于弊,有兴趣关注苍茫大地看关于平安县城的问答。山本不灭,八路各级机关永无宁日!更不用说,干掉日本皇家观摩团啦!一战干掉一百多号鬼子军官,连旅团长也刺拉刺拉的啦!


苍茫大地顾炜斌


《亮剑》是一部成长史和战斗史,主要就是讲述李云龙的事迹,一部李云龙立功和受处分的事迹。

第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的实际情况,李云龙比总部更清楚。

在第一集中,李云龙苍云领抗命,率领全团反击,击毙坂田联队长,打垮坂田联队,这个抗日战争上都是比较有意义的,如果真的按照旅部的指示从俞家岭方向突围,坂田肯定会押上来,因为坂田发现对手打仗很有章法,轻重机枪配置有序,还在前沿布置了雷场,八路军的指挥官一定是一位战场老手,坂田这个时候战胜对手的雄心上来了,但是李云龙也不是吃素的,看上了坂田的指挥部,手里又有王承柱这个优秀迫击炮手,李云龙距离打垮坂田的指挥所只有这500米的距离,这个时候发起进攻,打蒙了坂田,也许在柱子的第二枚迫击炮下坂田想明白了李云龙为什么会发起进攻。

当时新一团的通讯条件差,通讯人才又比较缺乏,旅部出于爱护李云龙团的目标,命令李云龙突围,但是旅部无法看到当时的战场态势,师部和野战医院已经转移,旅部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继续打下去新一团十分冒险,后来李云龙突围的时候,张大彪意外被围困,李云龙再次救援,也险些被围困,进攻坂田联队的损失也很大。坂田联队曾经打垮中央军的两个师,358团在路野和坂田联队交手,单单一个小时,伤亡就近300人。

旅部对李云龙打赢坂田联队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李云龙孤注一掷,打垮了坂田联队,而击毙了坂田连队长,能做到这一点的没有几个团,但是李云龙做到了,八路军总部也不会惯着李云龙抗命的毛病,就去被服厂当厂长了。

第二、李云龙运气好,为了搞清楚鬼子的异常调动,意外全歼了战地观摩团。

山本只是一个大佐,而筱冢义男是第一军的司令,日本军部并不看好特种作战,山本为了展示特种作战,筱冢义男为了自己忠爱的特种部队,找来了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战地观摩团,而且还派了很多部队沿途护送,可是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观摩团偏偏遇上了李云龙,一个少将、六个大佐,其余全是军官,连楚云飞都羡慕李云龙捞了一网大鱼,最后全歼了战地观摩团,将官刀被旅长要去了,佐官刀送给了楚云飞一把,你要知道,指挥刀对于日本军官的重要性,示如生命,如果你想得到他的刀,必须先杀死他。


旅长拿了李云龙的战利品(一把日本将官指挥刀),消灭观摩团又间接解了总部的围,李云龙这次走了大运,要是没有战地观摩团,李云龙估计真会被调去背行军锅了。

第三、李云龙擅自调动部队攻打平安县城,造成巨大伤亡,但是收获也很大。

战争的是残酷的,战争存在一天,伤亡就存在一天。

山本特工队屡次给八路军总部等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他们如果逃到太原,根本就没有机会全歼了,所以就必须趁着在平安县的山本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迅速集结部队,攻打平安县城,消灭山本特工队,解除他们对总部的威胁,同时为赵家峪死难的乡亲和赵政委报仇,虽然冲动,但是并没有丧失理智,李云龙的一句“不会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去换自己的老婆”感动了很多人,也包括八路军总部机关,李云龙最终开炮攻下了平安县城,消灭了山本。“平安格勒战役”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损失,晋西北日军损失惨重,各部队斩获颇丰,小块根据地也连成了片,同时也消除了山本特工队对八路军总部机关的威胁。

李云龙虽然抗命,但不是盲目的抗命,也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最后都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后来李云龙守赵庄,首长拿五吨炮弹换下李云龙的时候,李云龙没有抗命,这也说明了李云龙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大苏看剧


现实中军人抗命可以说是严重罪过,不过电视剧毕竟是文艺作品,自然不会严格按照现实中安排。

很多人认为李云龙部队的通讯能力太差,而战场情况又瞬息万变,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依靠上级命令,因此才需要自行判断制定作战计划,所以认为李云龙战场抗命是合理的。

但是问题在于抗命是抗命,自行决策是自行决策。比如在开头的突围作战中,本来上级是安排新一团撤退,由友军部队掩护,但是李云龙决定正面突围,最后还成功了。可是事情不能以结果来看原因,其这样做几乎是拿全团当儿戏,拿着仅剩的两发炮弹侥幸干掉了坂田联队的指挥部,敌军指挥陷入混乱,这才有了机会,否则突围能否成功都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方面就是部队的指挥问题,影片中几乎成了李云龙的自家部队,但是实际上我军自从三湾改编后就是党牢牢控制住部队,政工干部普遍要比对应的军事干部高半级,而根本不可能是影片中政委管生活,团长管打仗这么简单。在1939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消除军阀习气,在这样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出现李云龙为了救老婆擅自率兵出击的情况。



归根到底,这都是文艺作品的虚构,虽然有个别的现实原型,但是毕竟还是文艺作品,会有较大的夸大。


战壕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断然没错,但要知道也有句话叫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时,李云龙之所以会犯错误真的是因为思想觉悟不高?我看并非如此,李云龙这个人情商相当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早当师长了,怎么会成为一个团长!况且,李云龙之所以敢屡次犯错误,是因为人家后台足够硬!身后有长官罩着,并且人家能揣摩到长官的心思,换做别人行吗?不行!


其次,那个年代情报都是骑兵跑死马的在传递信息,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如果耽搁战机怎么办?谁负责,加上李云龙向来不是个省油的灯,和尚死了,脸色煞白,连哭带骂,直接集合队伍要为和尚报仇!最后虽然土匪被整编,但李云龙照样为和尚报了仇,换做当时任何一个干部谁敢这样做!这样的李云龙有错?


身为上级,如果这样就把李云龙革职查办了,怎么服众,因此并未对李云龙做太大处罚,只是撸了军衔而已!再说为救秀琴拿下平安县!结发夫妻宁可玉碎也要杀死山本队伍,每次违反纪律都有道理!可见,李云龙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傻,反而很有胆识。


军武视界


同样的问题赵刚在电视剧中也问过,他自认为如果他是团长,会带出一个模范团,而李云龙带出来的是一群嗷嗷叫的狼。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一个屡屡抗命、匪气十足的兵痞为什么又如此大的魅力呢?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由军队本身的特点决定,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也明文规定,军队中是不能用民主管理那一套的。因为民主考虑的是公平,而军队需要的是效率,专制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决策方式,所有军人都会被要求绝对服从上级命令。

李云龙的抗命不遵并非八路军或者解放军的特色,而是基于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做法。电视剧中的时间设定在抗战时期,这段时间八路军广泛分布于敌后根据地,敌情非常复杂,而与上级之间的沟通也十分不方便,这就赋予了一线指挥官更大的自由度,长此以往养成了李云龙说一不二的专横气,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与多位政委关系紧张,直到赵刚到来。

那么为什么领导明知道李云龙专横自大,抗命不遵,还重用李云龙,宁愿不断换政委,也要保住李云龙的团长职位呢?

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业绩导向的,军队也不例外。当时八路军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数装备的落后与复杂的革命形势之间的矛盾,至于军队纪律等属于次要矛盾,李云龙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解决主要矛盾,例如他违规调动军队抢夺了几百匹军马组建骑兵营,再比如他为了给老婆报仇全员出动攻打平安县城,虽然都是自作主张,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一美遮百丑,只要对抗战有利,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暂放一边。

而从人物塑造这个角度,李云龙的粗鲁、自大、抗命不遵恰恰是他区别于传统影视军人的特色,也是“亮剑”这部神剧风靡一时的主要原因,观众在看多了高大全的革命军人以后,希望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加有个性的军人,李云龙的这些特质恰恰满足了观众的期望,所以噗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不能不说是人物设定的巨大成功。



日慕乡关


战场抗命在战争年代是个危险系数很高的技术活,搞不好就得上军事法庭甚至掉脑袋。核心技术在于抗命的动机、过程和结果,李云龙猾头就猾在这里。从开国将帅层面回顾,粟裕就曾经两次抗命,没有立即执行来自延安和西柏坡的命令,但他会通过陈述意见据理力争,并最终得到高层的支持从而改变命令。




第一次是解放战争初期,军委的命令是要求粟裕率领三个主力纵队南渡长江,打到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去,力求调动相当数量的敌人精锐回防江南。粟裕斟酌再三,感觉未必可行,上报意见后被直接命往延安当面汇报,最终说服高层,华中野战军主力留在江北继续歼敌,大打运动战。

第二次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内线情报表明杜聿明将率领三个兵团撤出徐州,经两淮(淮阴淮安)地区南逃,军委命令华野立即发起对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攻击,切断杜聿明集团的南逃路线。粟裕不相信重装备的敌人会走水网密布的两淮,坚持认为杜集团会沿津浦路南下,所以没有命令华野位于南线的三个纵队立即进攻。



果然,杜聿明集团没有走两淮,南线待命的三个纵队随即出动,截住了敌人的退路,如果是与李刘两兵团处在战斗纠缠状态下,恐怕就不能在陈官庄截住敌人了。

从中级指挥员的战例来看,四野的钟伟将军也曾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没有执行林彪的命令,1947年3月他率领的二纵5师奉命配合一纵前往德惠打击新一军,却在路上撞见了运动中的第七十一军87师一部,钟伟判定敌人一无所知,不顾政委的劝阻下令加以围歼,期间接到林彪三次急电命令5师迅速东进。



钟伟一边打一边解释,终于说服林彪调动其他部队加入战团,靠山屯一战,钟伟歼灭87师一个整团并拖住了来援的第88师,东北野战军顺势全歼该师,取得重大胜利。

钟伟跟师政委争论时的原话是:“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



所以这事真不是闹着玩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抗命要首先掂量下后果,其实《亮剑》中李云龙哪里来的屡次抗命?他真正的战场抗命只有一次,即开篇时的“苍云岭突围”战斗,他没有按总部规定的突围路线与772团交替掩护撤出战场,而是从坂田联队的正面杀了出去,也只有这次他被彻底解除了兵权,被下放到总部被服厂绣花。

注意区分,李云龙独立团后面的“平安格勒战役”和围剿黑云寨,都属于在未经请示情况下的“擅自行动”,跟战场抗命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处理结果一次是功过相抵、一次是轻描淡写降为一营长,都没有调离部队。




即便是抗命的苍云岭战斗,新一团也是在遵照命令突围的大前提下,只是行动细节有所变化而已,顺便还打垮了坂田联队击毙联队长,是胜利而非失败。如果新一团因此没有成功突围或者损失惨重试试?李云龙连当被服厂长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枪毙了,所以说,过程和结果很重要。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之一,本就有钟伟将军的影子,比如跟兄弟部队抢战利品、让敌人俘虏跑步揪大官等桥段。

八路军副总指挥的总结很到位:战场抗命可是大事,如果都这么干,那总部还怎么指挥?



正因为如此,新一团就算是成功并且胜利突围,也得处罚团长李云龙,严重的不是后果,而是事件性质。

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失利,第74军遭到毁灭性打击,薛岳命令该军各师突围后到浏阳集结,第58师师长廖龄奇率部拼死作战,脱离险境后因为对上级指挥不满,负气离队回家探亲,结果战后被薛岳呈报为“临阵脱逃”,最终的结果是着即枪决,这可是位黄埔四期的嫡系少将,南京保卫战的功臣。



没办法,因为战役失败是必须要追究责任的,谁叫你不执行命令到浏阳报到的?

大肆宣扬李云龙抗命其实是想衬托他比较桀骜的性格,给我们带来一位个性飞扬的战将形象,而实际上他抗命的程度很低,他后来在独立团当营长可以作威作福,是因为都与抗命无关,作为优秀的基层指挥员,对于执行命令的坚决性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更清楚战场抗命的严重后果,是不敢出格胡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