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市廣饒縣高姓是怎樣來的?有族譜記錄嗎?

陶金武


一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得姓始祖為高一。

高姓是齊太公姜子牙的後裔,姜氏原是炎帝的後裔,那麼高姓則是炎帝的後裔,高姓的血緣初祖是炎帝。

《古今姓氏書辯證》、《通志·氏族略》都講到:“高氏出自姜姓”。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的部落首領,所以炎帝神農氏是高姓的血緣初祖。

前面已提到,相傳炎帝和黃帝為同胞兄弟。因炎帝生長於姜水(渭水支流,今陝西岐山東)流域,故以姜為姓。後來,炎帝和黃帝又有了利害衝突,前後經過3次激烈的大戰,炎帝又為黃帝所敗。此後,炎帝部落進一步與黃帝部落合併在一起,並與部分九黎族結合成一體,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下來,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

傳說炎帝是古代最早發明農業的人,因而被稱為神農氏。相傳當時人口多而禽獸少,衣食不足,炎帝就用木料砍削、揉製成耜、耒等工具,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穀。他的兒子拄,還教人們種植蔬菜。傳說他正在思索如何教人們播種五穀時,天空中紛紛下落許多谷種。他把這些谷種收集起來,播種在開墾過的土地上,以後就有了供人們食用的五穀。還有更神奇美麗的傳說,說那時有一隻遍身通紅的丹雀,嘴裡銜了一株九穗的禾苗飛過天空,穗上的穀粒掉在地上,炎帝便把它們拾起來種在田間,以後就長成了又高又大的嘉穀。這種嘉穀,人吃了不但可以充飢,而且還可以長生不死。

除此之外,炎帝還和人類的疾病作鬥爭。傳說他曾經用一種叫作“赭鞭”的神鞭,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藥草。這些藥草經赭鞭一打,它們有毒無毒、或寒或熱,其性質就會自然顯露出來,炎帝就根據這些藥草的不同稟性,給人們治病。還傳說,炎帝為了進一步驗證藥性,還親自遍嘗百草,曾在一天之內中毒70次,由此鑑別出不少有毒的藥草。最後嚐到一種有劇毒的斷腸草,終因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到現在,人們一見那攀緣在牆垣或籬笆邊上開小黃花的藤狀植物,都有了警戒,知道它的毒性猛烈,因為它曾害死過炎帝神農。據說在山西太原神釜岡,還保存著神農嘗藥的鼎。又說在成陽山裡,還可以找到神農鞭藥的場所,那山又叫神農原,或叫藥草山。

炎帝看見人民衣食雖然豐足了,生活上卻還有些不方便,於是又叫人民成立市場,把彼此需要的東西在市場上互相交換。那時沒有鐘錶,也沒有別的記錄時間的方法,憑什麼來定交換的時間呢?人們不能丟棄了工作整天在市場上老等呀!於是炎帝又教他們以太陽昇起的高度為標準,太陽當頂時就進行交易,過了這段時間就散市,大家使用起來感覺著又準確、又方便,人人都很喜歡。

傳至西周時,因輔佐滅商有功,被封於齊,時人稱齊太公。

齊太公是炎帝的後裔,所以稱炎帝為高姓的血緣初祖。齊太公,本為姜姓,字子牙,俗稱。他的祖先因協助大禹治理水土有功,在虞舜和夏禹時,被封在呂(今河南南陽西),其後人即以呂為姓。齊太公,名尚,後人又稱為呂尚。據史書記載:齊太公的家族到夏商時已開始衰落,他就生活在貧困之中。他雖然極有才學,時常想把他的本領施展出來,可是他的大半生幾乎都是在默默無聞,貧困而顛沛中度過了。他曾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屠過牛,又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開過飯鋪。當他的精力已經明顯衰退的時候,他才不得不到渭水來,在水邊蓋上一間茅屋,以釣魚為生,餬口度日。可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這麼一個隱隱的希望:有一天會遇見明君,使他滿腹的經綸抱負,能夠最後得到施展。可是一年一年過去了,他的鬚髮終於由斑白而全白,石頭上他投竿拋餌、兩膝跪踞的地方已經有了深深的凹下去的兩道印痕,而希望之中的明君腳音還是渺茫。最後他連這一點僅存的希望也打算拋去,準備做一個他並不甘心做的(氵因)波釣徒,隱遁終身。卻不料就在這心如死灰的當兒,他看見一個黑而長的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身邊走來,一幕戲劇性的會見開始了。求賢若渴的,以他政治家的慧眼卓識,很快就認識到此人就是他要尋訪的那位大賢。說:“我的先祖曾說‘將來有聖人來周,周就會興旺起來。’你就是我太公所說的聖人吧!”從此,人們即稱呂尚為“太公望。”西伯請齊太公上車,一同回國都,並任命他為太師(掌管軍隊的武官)。

此後,齊太公輔佐西伯收攬人才,整頓內政,擴充軍備,南征北討,為奠定伐商的基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周文王西伯自從得到齊太公姜子牙後,把附近的幾個小國都吞滅了,都城從岐下(今陝西省岐山縣以北)遷到豐(今陝西省戶縣以東),一步一步逼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西伯死後,他又協助武王滅商,衝鋒陷陣,建立了赫赫的功勳。所以武王大封諸侯時,封他於齊,都營丘(後稱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齊太公就成了周朝時諸侯國——齊國的開國君主。

姜太公對開國有功,在大分封時被封於齊地,建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在泰山和渤海之間的薄姑氏故地建立齊國。轄境在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地區,包括泰山以北及地區。從姜太公的8世孫(亻奚)(即高(亻奚))受姓高開始,高姓在齊國中就有了重要的政治地位,高氏和國氏、弦氏、晏氏4家是齊國中最大的奴隸主貴族。所以,古代時高姓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擁有相當大的勢力。

太公望到齊後,修明政治,尊重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精簡繁瑣的禮節,並利用處於海濱佔有捕魚和製鹽的優勢,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國家迅速繁榮富強起來,附近的居民紛紛遷來定居。後來,他還獲得了征伐天下諸侯的權力,凡違抗周王室、不盡忠職守、或有過失者,他可以出兵代表周天子予以懲處,他因此滅掉了東方小國,使齊國成為輔佐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萊夷地區的主要力量。

傳至六世孫文公呂赤,有子授封於高邑(今河南禹縣),稱公子高。周代齊國地位最為崇高的上卿便是國、高二公,他們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公子高的孫子(亻奚)在齊國為上卿時,同齊襄公的弟弟是好朋友。後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亻奚)聯合管仲等大臣一起平定內亂,洙殺公孫無知,立為君,就是。因(亻奚)的功勞,便賜他以王父字為氏,稱高(亻奚),其後遂以高為氏,是為山東高氏。

高(亻奚)字敬仲,他是齊國的正卿,在齊國有很高的地位。當時他和齊襄公之子的關係很好,在齊襄公被殺後,高(亻奚)氏密詔在莒(今山東莒縣)的小白回國即位,立其為君,即。此後他與管仲等一起治理國政,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因對國家有功,齊桓公封他世代為上卿。從高始,高姓在齊國中擁有較重要的地位達200多年。

高侯生一子名莊子虎,莊子虎生頃子,頃子生宣,宣生一子名固。高固(前582年)時高氏在齊國的政治地位又顯赫起來。高固在齊惠公、齊頃公時為齊國的上卿。他曾在齊國與晉國的戰爭中為齊國立過功。史載頃公十年(前589年)鞍之戰前,他隻身進入敵營,向晉軍扔石頭,並抓住一個晉兵,然後坐上敵人的戰車,把桑樹根子系在敵人的車上,以示與其它敵車不同。回到齊營後,巡行演說:“要勇氣的人可以來買我剩下的勇氣。”大大鼓舞了齊軍鬥志。

高固生一子,名厚。高厚為齊景公時大臣。他曾擔任過太子光(齊莊公)的老師。在齊靈公改立牙為太子後,高厚又受靈公之託,輔佐太子牙。但此時高厚已身不由己地捲入了齊國上層集團的鬥爭。在他任太子傅之職時,曾和國氏一道將崔杼驅逐到衛國,不

久,崔杼趁靈公病危時,迎立太子光即位,為報私人恩怨,崔杼派人殺了高厚。

高厚之子高麗,在齊國沒什麼政績。高麗生一子高止。高止,字子容,為春秋時齊國大夫。曾與各國大夫一同為杞文公營建新都。但因他喜歡生事,又居功自傲,獨斷專權,齊景公四年(前544年)被宗室大臣公孫蠆、公孫灶放逐到北燕。高止之子高豎,佔據他的封地盧(今山東長清西南)發生兵變,後在齊軍圍攻下被迫將封地盧交還公室,逃亡晉國。至此,高固這一支系在齊國失去了政治優勢。

在高固的後代失寵的同時,高(亻奚)的另一支系則接著又在齊國興旺發達起來。在高止被放逐到燕國,高豎又據盧邑反叛之時,齊人以高偃的先祖賢良,立高偃為高氏繼承人,此後,高偃的後代在齊國擁有上卿的地位。高偃之子高張(即高昭子)是齊景公時的大臣。他多次奉命出使他國,曾與各國諸侯共修成周王城。後與國夏一起率師伐魯。齊景公病重時,命他和國惠子立荼為太子。景公死後,他們立荼為齊國國君,即晏孺子(前490——前489年在位)。第二年,田乞與諸大夫起兵攻人王宮,高昭子為了救護國君,而被田乞殺害。高昭成為“姜齊”國一名忠臣。

高昭之子高無邳(一作高無丕),亦為齊國大夫,他於齊荀公元年(前485年)與國書一共討伐魯國。當魯國會同吳國一同進攻齊國時,高無邳率領軍隊與吳國軍隊在艾陵(今萊蕪東)展開大戰,結果,齊軍被打敗。前472年又率師抵禦晉軍的入侵。在齊國末年,他為保衛姜齊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高無邳在高氏於齊國失寵之後,就逃奔到北燕(在今河北省大興縣東南)。

當時齊國新舊貴族的鬥爭很激烈,主要是在田氏、欒氏、高氏、鮑氏、崔氏、慶氏等十幾個大宗族中展開的。原來,齊國的政局為舊貴族欒氏(即逃難到齊國的晉國欒氏的後裔)、高氏霸佔。春秋中期,田氏勢力逐漸強大,他們採取在向貧苦民眾發貸時,用大斗借出、小鬥收入的辦法,很得民眾擁護。田桓子就利用欒氏、高氏的弱點,聯合鮑氏,於公元前 532年打敗他們,從此這兩個宗族就一蹶不振了。40年後,田桓子之子田乞,於公元前490年,又聯合一些小的貴族再次進攻高氏,把公室和高氏、國氏的聯軍打敗,殺了大批貴族,國夏逃亡到莒,高張、弦施、晏圉逃亡到魯。高氏勢力再次遭到沉重打擊。到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立為齊侯,並改元,自此,由姜姓所建立的齊國為田氏取而代之,故稱為“田齊”。“田齊”建立後,高氏在齊國的政治地位已基本喪失。

高(亻奚)的後裔有一部分走出齊地,遷居到了其它地方。高無邳遷居到北燕國(在今河北省大興縣東南);高(亻奚)十世孫高量,為宋國的司城(六卿之一,執國政,掌治城廓)後來就徙居到楚國(今湖北江陵縣西北);高量的十世孫高洪,東漢時,為渤海太守,於是就定居在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高洪的家族為當時的望族,子孫傳衍甚多。於是高氏便以渤海為郡望。

齊國高氏的先祖高克、高渠彌在高(亻奚)受姓高之前,已在鄭國當官,所以《古今姓氏辯證書》卷11上說:“齊之高氏其先已仕鄭。”

高克是鄭國大夫,但他不太受鄭人歡迎。史書記載,閔公二年,鄭人讓高克率軍屯兵於河上,過了很久一段時間還不下詔讓他撤回,最後高克師潰而歸。高克氣憤之下投奔了陳國。

與高克相比,高渠彌則在鄭國受到鄭莊公的愛戴,他還積極參與了鄭國皇室內部的鬥爭。高渠彌當時是鄭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臣,曾為鄭莊公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707年(鄭莊公三十七年),周桓王以鄭莊公不去朝見周王為由,親自率領周王室軍隊及蔡、衛、陳虢四國的軍隊攻伐鄭國,高渠彌率領中路軍迎戰於(糹需)葛(今河南長葛東北)大敗周王軍隊。

後來當鄭莊公的太子忽繼位為鄭昭公後,形勢已對高渠彌不利了。因為在忽當太子時,其父鄭莊公想立高渠彌為卿,可是忽厭惡高渠彌,勸莊公不要任用高渠彌。莊公不聽,最後還是用高為卿。所以鄭昭公忽繼位後,高渠彌一直戰戰兢兢,擔心昭公殺掉自己,這種擔心一直持續了一年多。最後,高渠彌決定先發制人,公元前695年,高渠彌便趁與昭公一起出外打獵的機會,在野外將昭公射殺。

高渠彌射殺昭公後,將鄭昭公的第三子子璺立為鄭國國君,高渠彌仍為朝中重臣。他陪同子璺去參加齊襄公主持舉行的首止(衛地,今河南睢縣東)諸侯會盟,在盟會上子璺為不拜謝齊襄公,齊襄公大怒,在盟會時暗中佈置下伏兵,將子璺殺死。高渠彌從首止逃回鄭國,與大夫祭足相謀,把當時正在陳國的子嬰迎回,繼立為鄭國國君。子嬰在位期間,高渠彌仍掌握朝中大權。在子嬰被殺,鄭文公繼位之後,高渠彌在鄭國的政治生涯結束。

高克、高渠彌的後裔情況,文獻沒有記載。


二以王父字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也為高氏,也為山東高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


三、以邑為氏

周初的分封建國,是與“宗法制”緊密相聯的,宗法制度則是由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組織演變而來,它對於我國古代姓氏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宗族關係分為“大宗”與“小宗”,周天子自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為天下之大宗,相對而言,各諸侯國皆為小宗;諸侯對於天子是小宗而在其國內又成為大宗,把采邑分封給同姓的卿大夫。采邑也叫做采地、食邑,是把包括依附於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的田邑,供給卿大夫世襲食祿。所以許多采邑的地名,往往帶有“邑” 旁。如:

隨著一層一層分封,各階層(王、公、伯、侯、卿大夫)子孫代代相繼承,同姓所出的支系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於是“胙土命氏”逐漸遍及天下。不僅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的國名成了國君後裔的“氏”,而且崔、曲、丙(邴)、邵、後、高(高阝)、莫、(莫阝)……的邑名也成了這些邑主後裔的“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邑為氏”者共161個。


四、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賜姓。

少數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這一時期,鮮卑族的是婁(樓)氏改姓高氏。據《魏書》所載,鮮卑族中有樓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是為河北高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北齊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親被姑婿高氏收養,因從其姓,叫高幹,是北魏時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從跟隨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齊時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殺死後,北齊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遠承襲了陽夏王的爵位,高子遠的後代就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後被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550年(天保元年)賜他姓高。此外,元文遙在北齊時也先後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統二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朝鮮半島封建國家高麗有羽真氏後改高氏的,高句麗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 (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高句麗國。高氏在高句麗國的統治維持了600多年的時間。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從國內城遷到平壤。由於高句麗的國王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麗國的存在期間,高氏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遷到了中國內地。如高雲,其祖父高和是高句麗之支庶,自雲高陽氏之苗裔,所以以高為氏。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鉅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麗人,五世祖高宗歸附北魏,被拜為第一領民酋長。高琳因戰功顯赫,他的一個兒子被別封為許昌縣公。高琳的後代就在山東鉅野和河南許昌一帶發展起來。唐朝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在他父親舍雞時在唐朝任軍職,他也隨父親到安西,後成為唐朝的著名軍事將領。其後代也就定居於北京市密雲縣一帶。


五、有以“高”字開頭的複姓,改單姓為高的。

如高東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山東淄博:溯自元末年屢遭兵荒,徒居流寓留有斌公一人,大明洪武定鼎後勒遷山西民於山東直隸棗強分發高氏兄弟共十八人,惟九公政祖居臨淄高家莊,欽公居益都高炳旭,其他十六兄弟未詳所居,炳旭莊數代有巨族,故欽公至此斌公為兄高莊還公為弟,以承高氏舊業,俗雲山東無二高此其故也。高氏家族在冊外遷先祖居住地名錄:

三世鳳公.鸞公居高炳旭。青公.雲公居新城。鶴公遷居河南羅山縣。

鳳—五世:存綬遷居長山縣僱賢莊。


鸞—四世:彪居高炳旭,麒公遷居臨淄,虎公遷居張趙莊,豹居高炳旭,豸(zhi)出嗣居東高莊。

五世:存禮遷居濰縣。

六世:曉公居東高莊。

七世:池公出嗣英居東高莊改名震。

八世:瑛(ying)公居店子莊。

十世:璽公居炒米村,揮公居灃水莊,學公居張趙莊。

十一世:大勇居張趙莊,大盛居薄家莊,大惺居下湖田,有鏽居楊家上莊。

十二世:異 (yi)居楊家宅(寨),正身居北石橋莊,立桉居石村。

十三世:天才居河莊。十四世:肇(zhao)溵(yin)居殷家莊,肇訓居淄川馬莊,訓城居下湖田,雲成居下湖田,子貴遷居沂水松汾鎮莊,肇龍居徐州府。

十五世:士傑(jie)居井至。

十六世:全枼(ye)居陝西臨潼縣,承綸(luen)居武定府,承經居濟寧州,藍田居崔軍莊。十七世:文升居陝西三元縣。

十八世:連彩(cai)居陝西,上元居關東朝陽縣,頌元居平度州。


政祖—政祖居高家莊。

十二世:文成居金嶺鎮。

十三世:可傳居矮槐樹莊。

十四世:雲楷居小張莊。


吾始祖欽公自直隸棗強遷居至青州城西之高家炳旭支派繁衍子孫昌盛,世皆推為渤海望族。

自十五世後輩字如下:傳洪連振國.思本持家在.惟書可繼長.廣培祥雲樹.保毓(yu)錫同光。


二十二世孫:高川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