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等評書藝術家講評書時看不看稿子?怎麼評價單田芳?

愛乒582


評書這門藝術,最早的起源目前確已無靠。但千百年來的心手相應口耳相傳,人們耳濡目染間已經心領神會漸悟真諦。

題主問詢的單田芳老師,是一位聲望卓著的評書表演藝術家。


改革後評書的第一聲春雷,應該是劉蘭芳女士的《岳飛傳》。一部說岳蔚然大關,技驚四座,讓劉蘭芳的名字和民族英雄嶽武穆逐漸深入人心,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為數不多的精神食糧。


袁闊成老先生是當代的評書泰斗。他的表演即使在文革期間也沒停止過。著名的《肖飛買藥》《烈火金剛》等評書,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後來又演繹了盡人皆知有口皆碑的《水泊梁山》和《三國演義》等歷史文化名著。

繼袁先生、劉女士之後,評書表演逐漸席捲全國,尤其是單老的評書,更是因其獨特的表演技巧和表達方式,深受人們的喜愛。

單老改革後的出山之作,就是《隋唐演義》。人們至今還記得,那個略帶沙啞卻底氣十足的聲音,把個大隋唐演繹成了一部風生水起英雄末路的藝術經典。

至於說書人看不看稿子,這個答案應該是明確的乃至肯定的——他們不看稿子。因為稿子早已融化進他們的內心,變成了他們的日常血液在汩汩漫流。他們早已經將要表現的故事內容爛熟於心銘刻於胸,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都能看到評書的影子。評書這門藝術,從來都是言傳身教藝無定法,多少帶有一些隨意性和地域特色。但對於後輩的新晉來說,則又多了文化的積澱,自然會看稿子背稿子寫稿子組稿子,這個和以往略有不同,但終究跑不出那個套路和圈閉。

至於單老先生的評價,應該是各出心裁,解讀隨性,並不統一,也不合流,所謂各抒己見,各持態度。

東北作為評書的發祥地,評書這種藝術形式至今仍在不斷播放。而單老的評書佔據了半壁江山,甚至絕大多數時段——我所生活的城市,恰離單老的故鄉鞍山和袁先生的故鄉營口在三角盤桓之間,只要打開收音機,就基本保證能聽到單老的評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單老一直堅持在書壇的持續耕耘,也獲得了諸多評書愛好者的追隨和鍾愛。但物以稀為貴,也叫做“美味不可多用”,單老這評書甭管早晚的一味狂轟濫炸,說實話,有些人喜歡,有些人卻受不了。本人早先還對單老頗感興趣,每每打開收音機都要搜尋一段單老的評書,但今非昔比,也叫吃膩了看慣了,所謂司空見慣而見慣不怪了,我現在基本不再聽這類評書了。當仍有不少單老的擁躉在捧著收音機四處招搖著大聲播放,這也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和一個獨特的風景。


龍吟148119260


國人愛待的,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老先生,乃是說書鼻祖。評書界人士哪個都不行,無人比的了,堪稱評書大師。呱唧呱唧


80年代牛仔褲


評書,也是一個正在走向衰亡的傳統文化藝術。

央視的這個視頻,可以讓大家更好的瞭解評書藝術以及評書藝術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7400033ff8b91cad38\

煙花三月09


別人不知道,但知道單老的評書都是自己寫的或者改編的,也就是說都浸透了他老人家的心血!評價:四個字:宗師泰斗!


用戶45322220815


吃這碗飯的評書人,記憶力都特別好,在開講之前,早已把所要講的故事情節瞭然於胸,並把故事中的人物安排,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應該換個什麼表情,這句臺詞用什麼樣的語氣,聽眾會是什麼反應,都會反覆揣磨,一期達到到最佳效果。

說評書的人,都很注重藝術效果。什麼時間該怎樣說,該快該慢,張弛有度。有的時候為了抓住聽眾的吸引力,故意賣關子,有時評書人員偶而還加上句口技,或者誇張語氣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什麼時間該用驚堂木,"啪"的一聲,又把聽眾注意力提了起來,都是為了增加藝術感染力。

如果你是初學者,故事內容記不紮實,講給自己人聽,尚可。說給外人聽,講的不生動,平鋪直敘的,你就歇了吧!

不用說象單田方、劉蘭芳、田連元這樣的評書大家,一般人講評書,也不會看著提示的,就沒有這樣的規矩。你連故事情節都講不流利,哪來的藝術效果?如果你看著提示說評書,不用低兩回頭,人早跑光了!





閒雲野鶴23754147



朱如蒼


過去老藝術家演播評書是不看稿子的。比如劉蘭芳曾經介紹過自己年輕時說岳飛傳都是凌晨四點鐘起來背書。袁闊成播講三國演義也是背書,包括裡面的文言文原文也是背下來的。單田芳等老藝術家都是不看稿子的,只寫一個提綱。這是功底。後來,老藝術家年齡大了,全部背下來就有難度了。比如劉蘭芳的洪武大帝,單田芳的賀龍傳奇,明顯可以聽出來,背一段,讀一段,精彩程度受影響。


青衫文士


評書演員在演出中顯然是不會看底本的,否則,那就成了念評書,而不是說書啦!

很早之前,說書藝人大多不識字,說書全靠聽和師父口傳心授。那時節,自然也就沒有辦法看底本了。

後來,有些說書藝人識文斷字啦,特別是解放後,評書演員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他們不但能夠看懂底本,甚至還能夠加工創作節目,但是演出時肯定也是不能夠看的。

這方面的圖片視頻資料很多,足以佐證。

我在小時候經常聽江湖藝人說書,其中大鼓書和絃子書居多,無論三天五天,還是十天半月,沒有一個藝人是看底本的。











生活亮亮眼


評書藝人在表演時都不看稿子的,我雖然沒有看過單田芳的表演,但是我肯定他也是不看書稿的,我在現場聽過揚州評話大師王少堂說水滸之武松打虎一章,二個多小時連綿不斷不看書稿,這是上臺表演的基本功,就說評劇,小品藝人趙麗蓉大段臺詞流如下水,她可不識字,以前的藝人不識字的多,全憑師父口授記憶,也沒有什麼劇本。經典劇本是在演出許多年以後,由編劇整理寫成的。京劇的臺詞是千錘百煉不能隨意更改的,評書,評話的臺詞有一些即興創作,有的藝人還聯繫時事插上一段評論。因此能稱為藝術大師,藝術家的藝人具體創作才能。


嘉慶192163642


評書藝術家基本都是東北人,以吉林遼寧為最。大部分評書演員都是祖傳技藝。在講書時他們是不看稿子的。因為除了開頭的套話以外,正文的故事情節是背誦的很熟的。故事也是很容易記住的,並且是科門出身有些背誦技巧別人是學不來的。因為在過去說書人是靠它吃飯的,所以必須記住。過去在書館我考慮對於難記的地方或進行出場前的預習。因為時間原因一天或幾個小時的量預習一遍是很快的。在電視臺只有半小時播出時間更容易預習或者提前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