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动辄非985或211毕业生不要,这合理吗?

一缕正义的光芒


如果一个求职者还在到处问“这合理吗?那合理吗?”说明职场心态还不够成熟。职场就是市场,存在即合理,人家不违法不违规,也不公开“歧视”,这是人家的权利啊。反正招聘是双向选择,他不要你,你可以不要他啊。问题是你值多少钱,你心里没点数?

你肯定说,这家企业不给我们一样的进门机会,如果赛跑,我也许比985和211的跑得快?人家企业凭什么信你的这个“也许”呢?再说,你自己不看看,你现在的本科生,已经扩招到什么程度了吗?本科生今天就接近1000万了,贬值了,兄弟,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二十年前,考个本科,那真是千里挑一,都是人精才能考上。现在的一本二本三本,基本上都能上了吧。大水漫灌,本科生还值钱吗?好企业就这么多,吸纳人才就这么多,你乌央乌央地一千万人,都想去好企业,人家凭什么不“筛”一遍呀。你去买苹果,还挑个头大的、果皮红润的呢?

第一,作为成熟的职场人,首先觉得这些企业做的对。只要985和211毕业生,这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招聘策略。与其“错过”你这位普通毕业生,也不愿意花几十万给几千人普校生招聘机会,这要浪费多少招聘成本啊。还不如“优中选优”呢,节约物力财力人力。

第二,高考是干什么吃的?这是世界上最残酷、但也最公平的考试,没有之一。你泄露道题,就被抓。你迟到30分钟就是耽误一辈子,你怪谁?你进考场,都是武警站岗。你还想怎么样?这够公平了吧?农村孩子也能考进清北,也能去美国留学,也能改变命运,你还想怎么呢?人家辛辛苦苦考上985和211,人家流出多少汗水?你现在找工作了,要跟人家攀比?还声称这是公平吗?当年你学习的时候,咋不说公平呢?

第三,换一个角度说,你不进这家企业,就影响你命运了吗?他不要你,你可以创业,等你有钱了,你去买下这家企业,首先把招聘HR开除啊,这才是真正的解恨啊。你进好企业,目的不是与985和211一决雌雄吧?而是想进好企业,拿高薪啊。人家凭什么给你机会啊。再说不进这家企业,就代表你没有机会了吗?人家小学毕业照样当大老板,成为首富呀。从这个道理来讲,你创业更有机会当老板啊,将来你就专门招聘985和211,你爱怎么报复就怎么报复?问题是,等你当了企业家,你也开始挑选985了。


职场火锅


“一个在酒吧当待应生的女孩子,后来我惊讶地得知,原来她从某名校博士毕业。她说:‘我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却只能在酒吧端盘子。’”

十年前,我从一篇文章看到这段内容的时候,其实是不相信的。但现在,我信了。

高等教育越普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就越高。这是正常现象,无可争辩。

.

许多单位进人的时候,其实条件要比这苛刻得多

某名气很大、实力雄厚的单位,为防止出现工作氛围遭人为破坏的情况,所以进人的时候除硬性的学历要求,还要求“德行过硬”。

顺便说一句,这“学历要求”,远比单纯的“985、211”高得多——不但要求本科是名校、本专业,还要求研究生是名校、本专业,以及博士为名校、本专业。

学历过了关,还需经历诸多的面试,被许多人考校学问、问许多问题,以观察“专业水平、反应能力、性格倾向”等的综合素质。

过了面试这一关,也不一定就成功通过了。负责招聘的人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不厌其烦地去了解应聘者的品质问题......有许多人折在了这一关。

在这重重关口的背后,是这个单位常年不衰的口碑、品质、业务水平,以及内部温和、简单、相对公平的工作氛围。

.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要求、有期望,单位也是

如果我们挣得足够多,多到能够负担起更好的生活,那我们肯定会选择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选择继续委屈自己。

在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之后,提高的不仅是身体的舒适度,还有思想的触动力,以及对于世界(自己的未来)更加深刻的思考。

.

单位也是同样。当单位足够负担得起,他们自然希望得到更好的人才。

在享受到更好的人才带来的更好的工作效率、工作成果,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产品之后,提高的不仅是单位的整体经营水平,还有更加宽阔的视野,以及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思维。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相比埋怨时代,改变自己其实来得更有效些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可以通行的规则。个体只能追随这个规则,或者去改变自己来顺应规则、超越规则,而不能反抗规则。

在这个高等学历已经普及、并会越发普及的时代,埋怨、质疑用人单位的进人要求,是没用的,也是荒谬的。

身处其中,只有想办法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


也许杂谈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企业所有的行动,肯定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之所以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非985或211不要,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这些学校出来的人,整体优秀率更高

并不是所有985或者211出来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学校出来的人,整体优秀率更高。特别是在一些理科岗位,对学校的要求更高。比如,自动化研究,计算机等。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比第一层级院校的学生普遍要高。因为院校级别越高,教学的复杂程度就越高。比如,一个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如果去了北大,可能都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最终连毕业都毕业不了。

我这里说的整体优秀率,指的是学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智商等方面的优秀程度。

所以,有能力的企业,肯定更愿意到985/211的学校去招聘。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企业要招一群1米8的人,有些院校的平均身高是1米75,有些院校的平均身高是1米78,那如果这个企业要招到合适的人,它肯定会到平均身高是1米78的院校去招聘。

第二,这些学校的学生成才概率更大

其实,一个是否优秀,跟他的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但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往往会决定他以后发展的高度。

985/211院校的学生,由于所处的院校都是优势院校,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面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国外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他们会跟985/211院校合作,给该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些学生,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实践之后,就把这些经历变成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这对他们后期融入职场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学校去做校园招聘的时候,都会问学生:平时在学校会做哪些社会实践,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后期融入企业的速度。如果这个学生有世界500强的经历,那对他后期进入企业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第三,这些院校的学生的一些素质更加优秀

这些院校的学生,有一些素质和能力是更加优秀的:

1、学习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能考上985/211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肯定是很强的。因此,他们能够快速学习到很多知识,从而能够运用到工作上。对企业来说,也会非常看重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刚进入职场,如果知识掌握不够,学习能力不强,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

2、创新能力

现在很多985/211院校,都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思维的创新上。这些院校的学生,更擅长去发现问题,从而不断创新。

3、已有成果

985/211院校的学生,经常会参加一些技术活动,甚至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在一些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些已有成果,也是企业看重的。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只会招聘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非985/211院校不要,只是每个企业的价值观所致。我觉得,就算是大专院校,也一样会有很优秀的学生。后期大家走上社会之后,大专院校的学生也有很多成才的。因此,在这里,我呼吁企业也应该给非985/211院校的学生一些机会。同时,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不要寄望于进入哪家企业,而是你自己要快速成长起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刘仕祥演讲思维课


谈不上是否合理~

绝大多数企业的HR都不懂业务,更不懂什么样的人合适。

因此,提出这样的刚性条件,招聘来的人即使用人部门不满意,那么责任也是用人部门的,因为人家HR已经找了“精英”了。

很多简历漂亮,什么海外留学,博士、博士后的,其实眼高手低、揽功委过、溜须拍马,对企业的伤害特别大。


静心雅苑


无可厚非,当然有道理。分别供、需两方面来看:

一、从供方来看

1、985/211毕业生是稀缺资源。

毕业生每年看似很多,到时真正的985/211毕业生是非常少的,学校就100来所,而中国大中专学校2000多所,占比一目了然,优质资源自然被抢。

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为例,每年本科生四千多人,真正就业的不足百分之二十,除去淘汰的百分之十,其余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会保研考研,到时每年去招聘的企业有4000多家,真正能签约走的也就是四五百人,为了抢到优质学生,还是要去争取。

2、名校成才率更高。

名校国家投入的各种资源,有好的生源,好的老师,科研条件等,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普遍高很多,起点高,学习环境好,人不会差的。他们普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善于思辨、有清晰的发展目标等。

比如,每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大佬们饭局受到网友的关注,被疯传的大佬饭桌前合影,二十几人,九成都是重点大学或者名校毕业的,从这个人员分布,也可以看出名校毕业生更容易冒泡成功。

二、从需求方来看

1、竞争激烈、产业升级,更需牛人。

现在越来越强调个体价值和突破能力,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一名优秀的程序员是一般程序员绩效的数十倍,更会愿意向行业领袖人物倾斜资源。

比如,都流行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给四个人的工资,就是这个道理,找牛人效率产出更高。

2、扩招下的人员水平下滑,满足不了要求。

现在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学开始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而不是过往的精英教育,所以不能满足需要,自然拔高要求,优中选优了。

比如,过往上大学都是万里挑一,现在只要是参加了高考,基本都可以读大学大专。扩招后,一些学校降分录取,否则招不满,所以生源水平下降很厉害。

作为企业用人方,都想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同样的支出找最好的人。

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也要培养自己子弟兵,这样避免不了,开始重视校园招人的标准。

这一系列原因,推着企业提高用人要求,而不是随波逐流。


欢迎关注@HR那些事儿 分享干货,陪伴你的职业发展。

HR那些事儿


说句让人不太舒服的话:不要动不动就讲“理”!人家又没有违法,剩下的就看人家企业怎么制定自己的用人标准与规则了!

我们任何人思考问题,一定要接地气,更要以自身的综合状况作为出发点来思考对自己有价值的问题!否则就是庸人自扰了。

一、故意气一下部分朋友:你为什么不自责一下?责备自己当初没有用功考上985、211呢?

现在觉着企业招聘标准高,那为什么当初自己没有全力以赴的考取985、211院校呢?难道我们要抹杀当年玩命考取了985、211院校学子们的付出?人家过去努力过,凭什么就不能在未来有一点优势呢?!

万事皆有因果!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进行切割吧!人家当年的努力就是一个“因”啊!凭什么就不能在未来求职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筹码作为“果”呢?

现在想起不合理、不公平了?

别找什么理由!别说高中阶段自己没有意识到!因果并不是你都知道了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回归理性,赶紧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好!计较这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问题不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嘛!

老鬼开篇就说了,这个世界、社会,根本不能靠讲道理活着!你以为真的有理能走遍天下呀?!老美看着那个国家不顺眼直接就敢去灭了你,他讲道理吗?整个世界都不可能完全讲道理,你还指望所有的现象、规则都能符合你认为的“道理”?再说了,你认为的有没有理,也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呀!

部分企业在规定招聘标准时,既然设计了非985、211院校毕业生不予考虑的标准,那就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了。即使你、我搞明白了、即使评价出了是否合理,又有什么用处呢?能改变的了吗?

思考、纠结于此类问题,出了让自己平添烦恼之外,能够对自己有任何、一丁点儿的帮助吗?恐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吧!

还是赶紧收一收自己的心吧!社会上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可以去投递简历、参加面试!你要根据你的综合情况来寻找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三、你的“理”抵不过企业的用人实践!

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限定了985、211院校学生才在考虑范畴,无论您认为这种规定是否合理,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原因非常简单:大量的这类企业通过数年的招聘经历与用人实践证明了这种规定有利于企业高效、高质量的招聘到了他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现实而已。

既然人家用这种方式可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那人家就按照这种规则向前走,没什么不妥呀。

再者说,企业的这种招聘标准设定,并没有违反什么法律、法规,人家这样规定自然很正常了。我们凭什么非要去追求人家是否合理呢?再说了,没人给你这个机会和企业讲这个道理!没人陪你玩儿!先耽误时间!

人家的用人实践证明这种招聘规则是有效的、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的任何道理都在实践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四、冷血的一个建议: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资格谈什么学历、能力之类的话题!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请不要和别人谈学历、能力之类的话题!更不要拿学历、能力之类的探讨,来说明企业用人过程中对于985、211院校重视程度是否合理。

换位思考一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也是肉眼凡胎的!他们不是算命大仙儿!怎么能够完全准确的知道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底能力如何?

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谁的能力更强?怎么评判?单单靠面试时那简单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去判断?

明确的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辩论能力、学历为好!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都要接纳一个现实:在常年累月的招聘、用人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得出的结论是:那些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的能力、素质相对而言是很高的!因此才会坚守那样的用人标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985、211院校的学生的能力、潜力一定不高,而是站在用人实践与比例的角度而言,那些985、211院校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了!企业就没有必要非得放宽招聘要求,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历去考虑非211院校的学生了!

通俗的说法是:企业没那个必要去考虑非985、211院校的学生!并非企业不尊重这类学生,而是不需要!985、211院校的学生已经够用了!

这并非不尊重其他院校的毕业生,而是人家的现实用人需求状况决定了:人家不需要!

五、老鬼作为虚长大家二十岁的朋友说句狠话:你刚毕业!还是将精力用在找工作上去吧!咱还没有精力、资格去关心大事!

刚刚毕业啊!不应该还没真正进入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对社会、企业的抱怨!

社会的发展与现状,不是以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完全按照大家所设想的方向发展的!有很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发生也是很正常的。

更别说作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上很多问题、现象的看法、评价可能存在偏差了!

因此,不要还没就业、没有真正的步入社会,就开始抱怨社会、怀疑社会、对社会失望......这只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先输在了起跑线上!


就谈这么多吧。希望能够用这一根根大棒敲醒更多的朋友。也希望所有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朋友们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欢迎【关注】老鬼,每天分享职场、销售、口才、人脉类实战内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老鬼归来


客观存在,现象之下的本质值得思考。一个大学的学风影响深远,用人单位不愿冒险!


坚恒勇毅


看企业规模吧。小单位整个985,211的毕业生眼高手低,还不如一个专科生用的顺手活干的利索。

我的职业生涯里,学历不是求职唯一的敲门砖。学历高代表学习能力强,但工作能力不见得。

当然,肯定有学历高能力又强的学霸。这个另说。

不能全部唯学历论,电视剧《都挺好》老大苏明哲清华本科,斯坦福硕士,最后还不如普通师范毕业的三妹明玉混的好。所以学历和能力不是完全对等的。

但是有的单位学历层次都很高,硕士起,985,211未尝不可。但是有的单位完全不需要。

但是我的单位会根据员工学历的情况在工资上略有倾向。比如专科是多少。本科是多少,硕士是多少,不一样的。很多人寒窗苦读多年,考取的学校也是能力的证明之一,工资分档也代表了对知识的尊重。

我们都学英语,本科生基本上英语都需要过四级才能拿到学位。但是毕业后大部分人的工作和英语无关,基本上全部还给了老师。

所以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但不能以偏概全完全以学历作为用人的标准,有失偏颇。


默简之


我认为:这种招聘方式是比较合理的

虽然完全以学历来作为用人的标准,有失偏颇。但我对于那些好的单位、好的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采用非985或211毕业生不要的招聘方式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这种招聘方式是

比较合理的。为什么呢?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详细地解释一下:

①用人的公司、事(企)业单位有自主招聘的选择权

这是用人的公司、事(企)业单位招聘的权利,他们招什么样的人,完全由他们说了算。就算人家只招博士生,你也没办法!

如果你就读的大学没有达到要求,只能怪自己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导致自己今天的竞争力不够强。

②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恢复高考不久,那时候的大学生被称为“天子骄子",他们都能光宗耀祖。但是后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能读上大学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到了2019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将近830万,再加上历届未就业的大学生,这个数字更加庞大。很多大学生未毕业就失业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的数量大于就业岗位的数量,造成了大学生供过于求,给用人的公司、事(企)业单位更多的选择余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提高门槛只招985或211毕业生,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③985、211毕业的大学生与非985、非211毕业的大学生的比较

首先,能考上985或者211的学生至少有一点比较好的地方,那就是成绩不错,都是爱学习的人,各方面能力都相对不错的。因些,用人单位更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适应能力也强、成长较快、可塑性强!

当然了,并不是说,非985、非211毕业的大学生就很差,毕竟985或211的大学有限,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一般院校毕业的,这只不过是一种社会的偏见。

其次,985和211的大学师资力量强,这就是为什么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读重点大学的原因。一般来说,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往往都会被最先传递到985和211的大学,而这些大学又处于这个金字塔的塔尖。

④公司在招聘时,注重学历可以节省成本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从外表看出他是否有能力。但是如果测试的话,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为了节约成本,学历就成了一个硬性指标。在没有真正识别到你的能力之前,学历成了你唯一的身份标签。所以说公司在招聘时,只能通过学历来挑选大学毕业进行面试,注重学历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

⑤构建企业文化的需要

能够只要985或者211的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是很知名的大公司,这些大公司的领导都构建自己独特的本企业文化。因此,他们更重视员工第一学历,通过招聘到985或者211名校的毕业生,给单位带来一种人才济济的声势和宣传,提高业界口碑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

一些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动辄非985或211毕业生不要,这种招聘方式是比较合理的。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欢迎共同探讨。我是老廖说职场,欢迎关注我。


老廖说职场


我的观点是:企业招人是企业自己的权利,招什么样的人,由企业说了算,但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不应明确把那些优秀的非211或者985院校毕业的求职者排除在外;对于非211或者985院校毕业的求职者,也不应眼红那些211或者985院校毕业的,要趋利避害,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前段时间瑞幸咖啡的HRD冉浩先生,在GHR举办的中国人力资源趋势峰会北京站演讲中提到, 瑞幸咖啡招人只招985院校毕业的,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一时间,网上对企业明确规定只招211和985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展开了讨论。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企业的这种做法是否构成了就业歧视,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已经开始把985院系或者211院校毕业的学生作为第一选择,甚至有些企业要求本科是985或者211院校毕业的。


企业为什么会热衷于211或者985院校毕业的求职者?

一、企业的选择余地大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天子骄子,能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时,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大学门槛的降低,能读大学是一件不难的事。2019年,大学毕业生将近830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这个数字更大,很多大学生未毕业就失业了,找不到工作。

在这些大学生里面,不乏很多在大学期间混日子的学生,这给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甄别出了难题。以大学生作为筛选标准显然不合适了,必须把一批学习能力强、自律性强的求职者筛选出来,自然,以院校的好坏作为筛选标准更合适。因为好的学校的学生,学校已经把过一次关了,也就是学校为企业做了背书。

二、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更努力

正如一位高考学霸所说:“高中的时候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习题集我都做过”。大家可能觉得大学生就很少做题了,但据清华学子透露,在清华每年做的题甚至比高三的时候更多。甚至连假期也是如此,假期中他们不仅是做题,还会给自己安排单元测试,每一个测试成绩不过85的单元都需要重新来过。这看似很恐怖,但对大部分清华学子,却是那么真实。


大家如果在上课期间去清华参观,或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

而去一般的院校看,确实有很多学生在混日子,整体玩游戏,上课睡觉,写论文抄袭,对未来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

三、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

高考应该是学校能力最直接的体现,那些靠近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要比考进普通院校的学生普遍要强一些,而学习能力是职场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对于学习能力强人,你和他沟通,只需要点拨下,他就会触类旁通。

对于学习能力强人,他会模仿,举一反三,可能你做一件事情,他就立马想到第二步。

对于学习能力强人,他会学习,研究,会思考,会复盘。

四、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抗压能力

能考入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大都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无数,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那些能考进211或者985院校的,抗压能力肯定是比较强的。大学四年里,可能面临的竞争压力比高中更大,因为大家都是非常优秀的,都要争取拿竞赛的奖、争取担任学生干部、争取奖学金等等,竞争无处不在,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不可能顺利毕业的。


而抗压能力是职场的又一项重要的能力。我接触过很多大学生,真的发现那些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面对困难和未知时,表现地很冷静,思路也非常清晰,这是抗压能力强的表现。

五、211或者985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更强

我招过不少985和211学校的学生,确实从综合素质上看,这些学生比一般大学的学生要略胜一筹。比如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更注重知行合一,学习力和领悟力更强,体系化更强,守时,执行力更强等等。


当然,非211和985学校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秀。对于广大非211和985学校的学生来说,在求职时,要趋利避害,理性选择目标企业和岗位,一定要211和985学校的企业,就不要去投简历了;优先考虑211和985学校的企业,可以去争取,展示自己不一样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