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公元263年,魏國滅蜀以後,不僅擴大了疆域,還收編了蜀漢近十萬將士,兵力大大增加,從而更加鞏固了司馬氏在曹魏政權中的統治地位。剪除完魏室羽翼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魏帝曹奐,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

司馬炎代魏後,便有滅吳之志,但因長江天塹的限制,未能即時出兵,可是滅吳的準備工作卻在暗中進行。反觀吳國,蜀漢滅亡後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江防廢弛,麻痺無備,等到晉軍六路分兵,大舉渡江,金陵王氣又怎麼會不黯然消沉。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一、羊祐、王濬和杜預等人的平吳謀劃

武帝咸寧二年十月,羊祜認為晉國滅吳的時機已到,上書晉武帝司馬炎,提出滅吳的戰略計劃。書上說:

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兵力盛於往時,不於此際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於征戍,經歷盛衰,不可長久也。

晉武帝非常嘉許羊祜的建議,但大臣們意見不一,有的認為涼州樹機能的叛亂未平定,不宜伐吳。羊祜反駁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杜預與張華贊成羊祜的計劃,而賈充、荀勖、馮統諸人反對甚烈,晉武帝暫時未下決心。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晉武帝咸寧四年正月,羊祜因病請入朝。他到洛陽後,又向晉武帝當面陳述伐吳應抓住時機,晉武帝贊同,派張華去向他詢問方略,羊祜認為:“孫皓暴虐已甚,於今可不戰而克。”張華贊同羊祜的看法。晉武帝想派羊祜帶病統帥諸軍,羊祜以年老懇辭。

同年十一月,羊祜病故。死前,他舉薦杜預以自代。晉武帝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的諸軍事。

第二年四月,益州制史王濬又上書、請求抓住時時機、出兵滅吳。普武帝正準備出兵,此時,適值安東將軍王渾上表,說孫皓企圖北伐,沿邊戍守部隊戒嚴,於是朝議待明年再出師。杜預在荊州,聽說要改期到明年才出師,又一再上表力爭:

“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今若中止,孫皓或怖而生計,徒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或所及矣。”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杜預的表奏到了洛陽宮苑,正值晉武帝與張華在下圍棋,張華乘機又勸晉武帝排除群議,早下決心,他說:“陛下聖武,國富兵強;吳主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

這樣,晉武帝司馬炎才最後定下決心,南征孫吳,統一全國。賈充及其黨羽荀勖諸人仍反對出兵,固執力爭,惹得司馬炎大發雷霆,賈充才免冠謝罪。

二、晉在平吳戰爭準備中兩手政策的運用

晉武帝司馬炎發動滅吳戰爭之前,採取在軍事上長期準備和在政治上懷柔策略互相結合的兩手政策。

一方面積極進行軍事準備:委派尚書左僕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徵東大將軍衛瓘都督青州諸軍事,鎮守臨淄;鎮東大將軍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同意羊祜在荊州減少守備巡邏的部隊,進行屯田,以充軍食;委派王濬為益州制史,在巴蜀訓練水師,大造船艦。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另一方面運用懷柔政策:優待投降的蜀漢君臣,量材錄用,“一以慰巴蜀之心,其次候吳人之望”;派譴使者通好吳國,以消除吳人的敵意;重用吳國的降將孫秀,以瓦解吳軍的鬥志;遣還吳國的俘虜及家屬,“降者願去聽之,以開廣大信。

晉國君臣把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充分準備的可靠基礎上,這是切合晉國內外情況的。吳國的國防依靠於長江天塹,曹操大軍下江南,兵敗於赤壁,曹丕三次攻吳,徒勞無功,父子二人都只好臨江興嘆。在當時的條件下,北方的軍隊要克服長江天塹,困難重重,這是晉國對吳國用兵的關鍵,要解決它,就必須從製作舟艦訓練水師著手。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在進行長期軍事準備的同時,晉國採取了一系列的攻心政策,特別是羊枯的懷柔政策,頗見成效,不僅消除了吳國軍民的敵意,對孫皓也起了麻痺作用,為日後的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後來杜預平定荊、交兩州,幾乎是兵不血刃,吳人望風而降,郡縣傳檄而定,達到了“攻心為上”的要求。

三、晉滅吳的戰略方針和戰略部署

晉武帝採用羊祜生前所建議的戰略計劃,策定了“多路並進、水陸齊發、突然襲擊、一舉滅吳”的戰略方針,並作了如下的戰略部署:

①鎮東將軍琅琊王司馬伷自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縣)方向進軍;

②安東將軍王渾自揚州(州治在今安徽壽縣)向江西(今安徽蕪湖一帶長江以西和以北地區)方向進軍;

③建威將軍王戎自豫州(今河南汝南東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城)方向進軍;

④平安將軍胡奮自荊州(今河南新野)向夏口(今湖北武昌)方向進軍;

⑤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陵方向進軍;

⑥龍驤將軍王濬和巴東監軍唐彬自巴蜀順江而下,直趨建業(今江蘇南京)。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以上六路兵力共約二十餘萬人(包括水師),以賈充為大都督、冠軍楊濟為副都督,統率中軍,南屯襄陽,統一指揮諸軍,並以張華為度支尚書,量計運漕事宜。還規定王濬的水師到建平(今四川巫山)後,受杜預指揮;到建業時,受王渾指揮,以便水、陸軍協同作戰。

江河防禦,正面甚寬,江面遼闊偵察搜索均受到限制,敵情不明,千里江防,一點被突破,則全盤皆輸。所以進攻的一方經常實施奇襲強襲,秘密企圖,聲東擊西,以迷感敵人,使敵判斷不清攻者的渡河點。

司馬炎所制定的滅吳方針以及戰略部署,水陸併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符合江河進攻的原則。而對於吳國來說,防備千里江面,預防晉國的突然襲擊則有種種不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1.吳國的兵力已居劣勢,江防東西數千裡,備多力分。晉軍六路井進,水陸齊發,實施正面的進攻,便於把吳國的江防截成數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上下兵力不能互相調動支援,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晉軍王渾、杜預等任何一二處渡江成功,迅速擴大戰果,吳國都會處於失敗。

2.蜀漢滅亡後,吳國已失去上游形勝之利。晉與吳國共有長江,天塹不能飛渡的難題解決了。從巴蜀、襄樊水陸齊發,順流而下,就充分地利用了地略上的有利形勢,使吳國難於應付,王濬樓船即使遲滯於中游或被擊破,不能直抵建業,杜預取荊交二州,東吳也歸失敗如王渾也渡江,則韓擒虎滅陳的歷史,早就出現了。

3.多路並進,水陸齊發,聲勢浩大,軍威逼人,從精神上大大地威懾敵人,敵人懾於晉國的強大軍威,可能會出現一觸即潰的場景,史載“潛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吳人大懼”,這有利於戰爭的迅速解決。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四、晉軍的戰役指導

(一)長江上游的戰役指導

晉武帝太康元年一月,杜預向江陵推進,王渾軍向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方向進軍,滅吳戰爭的序幕揭開。二月,王濬、唐彬的水師擊破丹陽(今湖北秭歸)的吳軍盛紀部,順流而下,破壞了吳人在長江要害位置所設置的攔江鐵鎖和鐵錐,相繼攻下西陵、荊門、夷道等地。繼續前進,擊殺吳國水師都督陸景。

與此同時,杜預派周旨等率奇兵八百人乘夜渡江,襲取樂鄉,俘獲吳國長江上游的軍事統帥孫歆,趁勝攻佔江陵,胡備軍也攻克江安。晉軍所到之處,吳軍大都不戰而降。於是風聲所播,沅水、湘水以南、交廣州郡相繼請降,由杜預進行綏撫工作。至此,晉軍以荊州已定,調整部署。

①命王濬、唐彬與胡奮、王戎共同平定夏口,並順流東下,直搗秣陵;

②命杜預安定零陵、桂陽兩郡,綏撫衡陽郡,傳檄平定荊州南部,並分兵以增強王濬、唐彬兩部;

③命太尉賈充移駐項城。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王戎派遣參軍羅尚、劉喬率兵配合王濬圍攻武昌。吳國江夏太守劉朗和武昌守將虞昺相繼投降。長江上游的戰鬥勝利結束後,杜預召集各軍會議,商討下一步行動的決策。有人主張暫時停止進軍,認為:

“百年之寇,未可盡克。方春水生,難於久駐,宜俟來冬,更為大舉。”

而杜預主張應乘勝進軍,他認為:

“昔樂毅借濟西一戰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勢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此時,在洛陽宮庭內,只有張華堅決認定攻吳必克。而許多大臣卻認為未可輕進,主張罷兵,賈充還上表請腰斬主戰的張華,以謝天下。晉式帝看錶後說:“此是吾意,華但與吾同耳。”於是杜預著眼全局,指示各路大軍,直搗建業。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二)長江下游的戰役指導

同年二月,孫皓探知王渾率軍南下,命丞相張悌指揮丹陽太守沈瑩等率軍三萬渡江迎戰。軍至牛渚(今安徽當塗採石磯)時,沈瑩向張悌提出先與晉軍水師決戰的建議:

“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幼小當任,恐不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宜蓄眾力,以待其來,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

但是張梯卻畏手畏腳,不同意沈瑩的建議。三月,張梯等渡江與晉軍王渾部戰於版橋,遭到夾擊,吳軍大敗,張梯、沈瑩等均戰死。吳國上下大為震動,已呈士崩瓦解之勢。此時,王渾、司馬伷部逼近長江北岸,王渾的部屬揚州別駕何惲建議“速引兵渡江,直指建業”,王渾以“不便輕進”為由拒絕採納。

王濬攻克武昌後,就率水師順流東下,直迫建業,孫皓派遊擊將軍張象率舟師萬人抵抗,但軍心渙散,未戰而降。這時,王渾、王濬、司馬伷各部都到達建業附近,王溶的水師越過三山,揚帆直指建業。當天,王濬率領“戎卒八萬、方舟百里”衝入建業,孫皓只好親到王濬軍門請降。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宣告結束,“從今四海為一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五、吳國滅亡的原因

吳國孫權死後,嫡庶爭立。宗室大臣分成擁嫡、擁庶兩派,爭權殘殺,怨恨加深,使吳國政局動盪不安。孫皓即位後,“法禁轉苛,賦調益重”。他常用各種殘酷刑法來殺戮大臣,上下離心,人人自危,感到“死不保,仕者以退為幸”。孫皓還認為晉國無力對吳國用兵,因而驕傲輕敵,麻痺無備。

一些忠誠謀國的將帥如陸抗等屢次上書進諫,勸諫孫皓對內改善政治,對外加強防守,特別提出依靠長江天塹是靠不住的,是“守國之末事,非智此知所先”,孫皓置若罔聞。吳孫皓鳳凰三年陸抗臨死前,以老臣憂國的心情,再上書孫皓,勸他們加強長江上游的防禦,防止敵人泛舟順流而下。

“西陵、建平,國之藩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持援他部以救倒懸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急。非徒封疆侵凌小害也。”

建平太守吾彥發現晉國在四川造船的廢料木屑浮江而下,判斷“晉必有攻吳之計”,請求孫皓“增建平兵以塞其衝要”,都未引起孫皓的重視。吳國毫無戒備,不加強守備兵力,以至在晉軍突然襲擊之下,完全陷於被動,手忙腳亂,無法應付。晉軍兵臨建業城下,吳國君臣只好面縛請降了。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談談晉平吳之戰的軍事戰略

羊祜在給晉武帝司馬炎的奏議中,早已論斷了東吳政權必然土崩瓦解。吳國在孫權時代,政局安定,水師精強,憑長江天塹,坐江東,觀成敗,“魏國雖然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而到孫皓時期,人事不臧,天塹就難限南北,鐵索橫江未為固,只能作繭自縛,自取滅亡了。

小結

晉平吳之戰是晉國對偏安一隅的吳國進行的一次統一戰爭,也是三國時期的最後一次大戰,這場戰爭結束了三國分立九十多年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從軍事戰略上看,晉國經過長期的周密準備,水路並進,以突然襲擊取得成功的。而吳國因為失去長江天塹,吳主孫皓親小人,刑罰妄加,大臣諸將,人不自保,最終滅亡。

相關參考文獻:《資治通鑑》、《三國志》、《中國曆代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