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风云一点通


德国制造的驳壳枪,是世界手枪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枪支。驳壳枪也叫毛瑟军用手枪,这把枪从研发出来一直到最后被淘汰,从来没有成为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驳壳枪的研发者本来是想要制造一种方便携带,威力处在普通手枪和步枪之间,射程比普通手枪更远,弹容量更大的实用性手枪。这个设计想法是比较好的,但是却忽略了手枪的实际定位。驳壳枪在研发出来之后,就一直不受德国军方的待见,一直到一战之前,德国军方为了照顾毛瑟军工厂的面子才勉强订购了一小部分驳壳枪。



德国军方订购的这一部分驳壳枪,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驳壳枪的射程威力要高于普通手枪,但是在实战中,驳壳枪能够发挥空间却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打阵地战,普通步枪的射程在400米以上,穿透性和精准度十分高,而驳壳枪的射程只有150米,精准度比步枪差得远。假如士兵看到100米的距离内的敌人,用步枪去射击敌人,要比用驳壳枪去射击敌人效率更高。在进行刺刀战的过程中,小巧轻便的手枪,又要比驳壳枪更加的灵活。


在欧洲战场上,拼刺刀的情况非常少见。大部分装备手枪的军官,都是把手枪当做了一个装饰品,而不是防身武器。挂着笨重的驳壳枪,不仅不够美观,还影响到身体的协调。因此大部分军官都不喜欢驳壳枪,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受到了军事条约的限制,不可能继续订购驳壳枪。驳壳枪失去了国内市场,只能去寻找海外市场。驳壳枪的价格高,性价比低,在战场表现不佳,西方国家都不愿意购买驳壳枪,毛瑟公司的驳壳枪一度陷入停产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市场的需求,拯救了在停产边缘的驳壳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当时的国内兵工厂生产水平有限,无法大量的生产枪支。军阀们的资产非常的丰厚,为了改善装备,军阀们都大量的从国外进口武器。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华武器限售的影响,军阀们无法进口到射程较远的单发步枪,只能选择威力和射程略次于步枪的驳壳枪来充当步枪使用,

由于国内兵工厂制造的单发步枪故障率高、精准度差,在战场上表现反而不如驳壳枪,因此驳壳枪在进入我国后,迅速成为军队里面的热门武器。当时国内的一些军阀甚至组建了手枪团、手枪营等专门装备驳壳枪的建制单位,德国毛瑟公司也专门针对国内军阀的需要,制造出了具备连发功能,能够装填20发子弹的“大驳壳枪”。

后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兵工厂也开始仿制驳壳枪,国内装备的驳壳枪数量大约有四五十万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仿制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兵工厂拥有了生产仿制毛瑟步枪的能力,驳壳枪逐渐的退居二线。在我国停止驳壳枪的进口后,毛瑟兵工厂也停产了驳壳枪。在解放战争时期,驳壳枪就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装备,后来随着各种新式枪支的不断装备,驳壳枪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军武小咖


德国毛瑟军用手枪在非中国地区很失败,原因很简单,作为手枪太大了,使用不方便。作为冲锋枪,威力又不足。所以即便德国陆军都没怎么装备。但是这东西在中国很快流行起来,最终中国采购及仿造的各种毛瑟军用手枪近150万支。

原因也很简单。

二三十年代,因为中国军阀混战,西方对华军事禁运,步枪机枪与火炮禁止出口中国。当然有大体遵守规定的如英美法,也有三个流氓国家在大肆出口武器,比如苏联日本意大利。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那个意大利炮,就是意大利人购买的法国一战后退役的75小姐炮,刷了层漆,印上意大利文就出售到中国。所以中国各地军阀就进口了不在限制内的德国毛瑟军用手枪,用以担任警卫和突击队。别说手枪连,手枪营,驳壳枪队曾最高编制到了手枪旅。

想象一下,战场上,3000支驳壳枪发起冲锋是啥局面?

此后,中国各军工厂都在仿造驳壳枪,口径从7.62毫米到11.43不等。

真正令驳壳枪名扬天下还是抗日战场。国共均在大量使用驳壳枪,游击队更是使用得出神入化,一支正常精确射击。一支磨掉准星,插在腰带上,可以随时拔出,抢时间射击。

针对驳壳枪威力大,枪口上跳问题,游击队员创造性采取翻转手腕45度持枪方式,成功将枪口上跳给转化为了左右横扫(⊙o⊙)。

请注意此图,左手驳壳枪已经没有了准星,利于快速拔射。右手驳壳枪的持枪角度,利于精确射击和子弹横扫。

当然,解放后中国军工建设步入正轨,驳壳枪自然淘汰,原因还是设计上的困扰,作为手枪携带不便,作为冲锋枪威力不足。


四川達州


图片上的“盒子炮”雕花镂刻,至少价值200块现大洋!非拥有上千亩肥地的“老财”用不起。

大多数军迷都会认为,抗战时期最受我军欢迎的当属武器应该是德制C96战斗手枪和其各地方仿制型号,由于它相对的短小精悍,即可以单发歼敌 ,又可以连发扫射…是一件利器。

由于C96的各种传奇故事,使其成为我国百姓心目中的“神枪”…这其实是一种错觉,“盒子炮”固然在我抗日军民手中大显神威,但该枪只适合游击战使用或者侦察员进入敌占区侦察敌情的防卫武器…而到了正面战场上大兵团作战,该枪所发挥的作用严重的降低!因为,战斗手枪也是手枪,就算是装上枪套抵肩较精准射击距离也就150米内,远不及“中正式”和鬼子的“三八”枪!而且7.92毫米手枪弹受发射药量少的限制威力也较低!
C96诞生之初总体性能就不被欧美军队


看好,综合性能远不及冲锋枪,而欧美国家的营连级指挥员必要时拿着冲锋枪上阵,团以上只配备手枪…从武器装备火力层次来说根本没有C96战斗手枪的位置,而且战斗手枪机械加工的复杂性不亚于生产一支步枪或者冲锋枪!既然威力低、结构复杂价钱又贵,C96 在欧美国家军队当中没有被装备。

但是,C96在1920年代初到了我国后境遇就不一样了,我国当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军工生产水平极低,连队主要火力基本上就是“汉阳造”!“中正”步枪和ZB-26轻机枪也只是在1920年代中后期才量产…所以,C96的出现正好弥补当时军队火力的严重不足…它才大行其道!还有就是抗战时期我抗日军民严重的缺乏武器装备也凸现了它的作用。

黄志忠版的《亮剑》,李云龙、赵刚、孔捷、丁伟…等一众团级干部都拿着“盒子炮”,这也反应了抗战时期我军装备的缺乏,一个团仅几门迫击炮、数挺缴获的“九二式”重机関铳、ZB26轻机枪做不到每一个班一挺…根本没有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在极端缺乏武器装备的条件下有一支C96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随着我军的壮大发展,缴获的敌人装备也是成批量的,在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之后,“盒子炮”的地位也严重下降了…也就再也没有演绎出传奇。


皇家橡树1972


答: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国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盒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盒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最初由西班牙研发制造,毛瑟厂随后定型制造,称之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这才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这把神枪是怎么进入中国的呢?

传统的说法是它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流落到中国的白俄军人带进来的;也有说法认为早在晚清时驳壳枪就已被中国人少量使用,并参与了辛亥革命。据官方史料记载,至少在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官方的交易记录中就出现了驳壳枪,当年9月,中国政府(北洋政府)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杆,连同500发子弹和全套附件。

驳壳枪的型号很多,仅毛瑟原厂就有M1898、M1912、M1916、M1930和M1932五种型号,其中M1898和M1916的口径为9mm,握把上刻有一个很大的9字,中国人称其为“大红九”,M1932就是你所说的“二十响”,也叫做“快慢机”,除此以外,其余各种型号驳壳枪都是半自动,使用固定弹舱,弹容量6发或者10发,用“梭子”上弹。国内四川的兵工厂和西班牙兵工厂也曾仿制M1932,但有一点,最早的自动“二十响”是西班牙改良毛瑟而形成的M712速射型,毛瑟后推出M1932,可以用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火力相当于冲锋枪,所以在中国很受欢迎。

驳壳枪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与当时欧美各国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有关。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的结果除了在限制各国海军吨位的决议上达成共识之外,也决议对当时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实行武器禁运。由于手枪不在禁运名单中,而驳壳枪与当时其它手枪比起来,具有威力大、装弹多、用途广等优势,故而备受中国各大军阀的青睐。

由于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广受欢迎,这个市场很快引起了其他军火商们的注意,各种“山寨产品”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南北皆弥漫着内战硝烟之时,西班牙的各军火厂便相继推出了他们的“山寨版”驳壳枪,其中以波依斯特兄弟于1925年设计的“皇家牌”驳壳枪最为著名。与德国毛瑟厂原版相比,西班牙版的价格较低,质量也不错,故成为中国军阀们的另一种选择。直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西造“驳壳枪”对中国的出口才基本终止。

除此之外国内也开始了仿造计划。例如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在1928年仿造驳壳枪制出的“十七(年)式手枪”,每年平均生产量达到2000支,总产量超过1万支。此外,在当时国内比较著名的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太原兵工厂、重庆兵工厂等,也都仿制过毛瑟军用手枪。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蒋介石指挥的嫡系中央军,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或是各地实力派人物麾下的地方军,无一不以驳壳枪为军中必要之装备。早在1932年,中央军部队已经开始普遍配发这一武器。据《抗战机密档》一书记载:“按民国21年(1932年)整编师的编制,每个步兵连有12支驳壳枪,不足够配发到步兵班班长……中级官以下配驳壳枪、中级官以上配自卫手枪。”

对于长期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来说,驳壳枪自然是备受欢迎的宝贝。早在红军时期,朱德总司令就常佩戴一把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军用手枪,枪身上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驳壳枪虽多,但大多是“国产山寨货”,因此原品的德制毛瑟军用手枪一旦出现就会被视作珍宝。

抗日战争后期,在滇缅印地区的中国远征军获得了美械装备,汤普森冲锋枪、M1卡宾枪逐渐取代了驳壳枪的地位,但在国内战场的部队中,驳壳枪依然是中下级军官的必要装备。抗战胜利之时,毛瑟厂停产驳壳枪已有6年之久,但在中国,它却继续在之后爆发的内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才逐渐被苏式托卡列夫手枪所代替。


南阁水哥


驳壳枪,是民间对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的称谓,就是那种10发弹仓供弹,只能单发射击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

至于二十响、盒子炮、大肚匣子等,是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改进型号,大概诞生在1932年,属于20发弹匣供弹,既可单发,也能连续射击。

两把枪械随枪都配有一只木制的枪盒,可以将枪柄和木盒相连接,实施抵肩射击,此时,两把枪械的有效射程,就提高到了150米,特别是20发弹匣供弹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就是一把微型冲锋枪,对缺乏冲锋枪的中国军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弥补了步兵火力不足的弊端。

事实上,网上包括冠名军事创作者的作者,也常将驳壳枪和盒子炮等混为一团,都傻傻地搞不清楚其种类,更何况是对兵器一知半解的读者了,所以本文作者已非常清楚地解释了驳壳枪和盒子炮的区别,也算是军事科普吧。

历来手枪都以小巧玲珑,易于携行,而受到军方欢迎,但毛瑟C-96军用手枪却以体积大、笨重而出名,所以在发明国德国,并不受军方待见,因此装备数量极少。

反倒是中国,当年军阀混战时,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武器禁运,枪械包括火炮都属于禁运范围,手枪是例外,因此10发弹仓供弹,火力较猛,射程较远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就受到了国内大小军阀的欢迎。

包括抗战前国府引进了大量的20发弹匣供弹的盒子炮,加上国内无数兵工厂的仿制品,这两把枪械在国内的拥有量不亚于100万把,成了抗战时期军民抵御日军侵略非常给力的武器,日军最怕抗日军民的两把枪械,一把是捷克ZB-26轻机枪,另外一把就是驳壳枪和盒子炮。

至于驳壳枪和盒子炮为什么被淘汰,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此枪笨重,不易携带,作为手枪确实分量太沉了,此其一。

其二,战后冲锋枪逐渐在中国普及,包括汤姆逊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特别是56式冲锋枪等制式装备的大量装备,火力和威力自然都远在毛瑟手枪之上,军队中就淘汰了驳壳枪和盒子炮。

其三,驳壳枪和盒子炮,当手枪使用,毕竟体积大,重量沉,已经不适应我军基层指挥官配用,在有了54式手枪以后,这两把毛瑟军用手枪,就完成了在军中的使命彻底退出现役。


国平军史


说起驳壳枪可能很陌生,但是若是换种说法叫它毛瑟枪,那就很熟悉了。驳壳枪是德国枪械师费德勒兄弟于1893年设计的,次年在德国奥本多夫的毛瑟兵工厂制成,所以也叫它毛瑟枪。

驳壳枪其实主要使用国就是我们中国,当时驳壳枪在欧洲的使用并不多,最大的主顾就是中国,德国毛瑟厂所生产的150万支驳壳枪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多都是卖到了中国。像当时的张作霖等军阀里的雇佣兵就有很多人随身携带驳壳枪,据说早在1912年,北洋政府从德国人手中买的驳壳枪每把价值足银58两。

驳壳枪可能是手枪中名称最多的一种抢,因为驳壳枪附带的木质枪套的形状,倒过来握住后端的时候有点像扫帚,所以外国人将其称为“扫帚把”。这枪到了中国后也因为这形状最常见的叫法是“盒子炮”、“匣子枪”。当然官方的叫法不一样,在政府书面文件中叫它“自来得”,是从德语“自动装填”音译过来了。

驳壳枪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流行,其主要原因民国初年军阀们的各种混战,所以国际联盟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但是很奇怪驳壳枪却不在禁运之列。据说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在日本的贸易战每个月要向中国倾销一千多支驳壳枪。


另外驳壳枪射速快、精度高、威力大,还比较轻便短小,特别适合卫队和突击队使用,所以在中国出现了独有的“手枪旅”、“手枪团”这样的部队编制。比如冯玉祥的手枪旅,几千人的部队全部都装备了驳壳枪。就连抗日战争时期的各军队中驳壳枪都是军中必备武器,据一个日本老兵冬史郎回忆说,当时在一次遭遇战时,一名中国军官凭借手中的驳壳枪一连击毙了12名日军。

但是驳壳枪之所以不再其他国家流行,也是因为有很大缺点的。

首先驳壳枪的造价很高,由于内部使用的零件达四十多个,而且都是独特的,所以成本居高不下;其次驳壳枪的设计存在缺陷,有的部件一旦磨损就可能会齐根断裂,会使枪机向后飞出,所以安全性也有问题。驳壳枪虽然因为过时而被淘汰,但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邯郸醉


“驳壳枪”德国制造,官方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7.63毫米口径、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款自动手枪,1896年由毛瑟工厂制造,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国没有大量装备,反而在中国以各种不同版本活跃半个多世纪。

反观原装生产国,毛瑟军用手枪尺寸偏大作为制式手枪很不方便,其次单价高、携行不便、枪口上跳严重、构造复杂等。更重要的是做为西方军事大国,有完善配套的轻重、远近火力体系支持,造成了这款“机关手枪”在原产国定位不清晰最后没有大量装备。

看这照片,很明显体积太大,做为制式防身手枪确实太大。

加枪托作为近战火力补充,实际在德军中使用量不大。

再加上比如MP40冲锋枪、鲁格P08手枪的大量使用,近战中相结毛瑟手枪更方便,火力持续性更强。所以毛瑟手枪在德军中的使用量更少了,下图中这种制式手枪造型才更合适德军的选择。

不过再奇怪的武器也有适合的使用产地,比如我国就曾大量引进及仿制,这支改变了我国抗战史的传奇手枪进入中国立刻就“水土服了”,曾经的缺点也变点了优点。

20发容量、可单发也可以连射,立刻成了缺衣少弹中国军队的大威力武器。而原来枪口跳弹问题直接改为横射就解决,同时为了使用方便连准星都磨平。(快速抽取出枪套)


河东三叔


驳壳枪在中国还有很多名字,比如什么毛瑟手枪盒子炮王八盒子……

驳壳枪最早产自德国毛瑟军工厂,正式名称为“毛瑟军用手枪”或者是“毛瑟M1896手枪”。

在19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手枪,当毛瑟军工厂推出这款手枪之后,就将他推荐给各国军方,希望获得大批量的订单,但是实际上天不遂人愿,一直到1939年,毛瑟M1989军用手枪停产也没有卖出太多。

驳壳枪从出现到生产,再到最后停止生产,大概有40年左右的时间。40年期间毛瑟军工厂大概生产了,约有100万只各种型号的驳壳枪,其中大概有一半是销往了中国。

当大家看到各种抗战老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最为亮眼的就是驳壳枪。确实如此,早在民国元年,中国和驳壳枪的缘分已经开始了。1912年9月份北洋政府陆军部和德国商人签订了一批军火购置条约,就包括“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支。“自来得”是当时人们对自动装填一词的音译。当时一把驳壳枪的售价是58两白银。

为什么这么贵的驳壳枪在中国还有这么大的市场呢?

一个方面可能和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行的武器禁运条例相关。1922年11月份到华盛顿会议上,个国家规定了限制各国海军吨位的决议,同时也表示介于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出于人道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是武器禁运的相关决议并不包括手枪。所以大量购置手枪是军阀们不得已的办法。

另外,驳壳枪相对于当时的其他手枪而言,不仅威力大,而且可以填装更多的子弹,套上木柄之后还能暂时充当微型冲锋枪,所以被军阀们大力推崇,即使贵点也要买。

由于驳壳枪在中国有广大的市场,所以也就有人开始制造山寨版。国际市场上最有名的山寨驳壳枪是20世纪20年代时西班牙军火商波伊斯特兄弟推出的“皇家牌”驳壳枪,和德国毛瑟出品相比,西班牙的山寨版价格又低,质量还说得过去,所以很快就收到中国市场的青睐。直到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自己的需求大了,也就没能力向外出口了。

国内大小兵工厂,比如当时最为著名的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兵工厂都仿制过驳壳枪。比如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兵工厂,大概总共仿制过超过1万只的驳壳枪。

正是因为毛瑟厂出品的驳壳枪售价高昂,而且作为手枪而言,他的重心太过靠前不容易瞄准,激发之后后坐力太大,造成枪口跳动过高,对于威力的要求造成了精准度有一定的损失。所以并没有大批量的销售到西方国家,直至停产。


一盘拉条子


其实军队对手枪的需求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在战后。手枪在一定程度是军官身份的象征,所以在后方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肯定是不会喜欢哪种体积大且重量大的手枪,所以从诞生之初手枪都是往精致小巧方向发展。而被称为驳壳枪的毛瑟C-96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军官用手枪,而是战斗用的冲锋枪。在1918年伯格曼MP-18冲锋枪出来前,毛瑟C-96其实是作为冲锋枪使用的,而德军在一战战场上也的确是将它配给具有特战性质的冲锋队。

而一战之后,冲锋枪迅速发展,而介于冲锋枪与手枪之间的驳壳枪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和冲锋枪比没有弹容和射速优势,和手枪比有没有体积和重量优势。所以一战之后欧洲基本上就不用这款武器了,哪怕后来出了全自动型的毛瑟M762,但都没有多少人喜欢用,理论上到这个时候驳壳枪就已经被淘汰了。而一战后这款武器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而这时的中国是啥都缺,就像饥不择食的人一样什么都吃,更何况这一款不符合欧洲人胃口的武器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因为中国缺乏半自动/自动武器,而毛瑟C-96的定位刚好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驳壳枪就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明星武器,不仅各方势力的军队喜欢用,而且土匪、警察、游击队也喜欢用。所以本应该在一战后被淘汰的武器在东方这片轻武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又焕发了第二春。而到了建国后中国逐渐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并仿制苏联的武器,随着战事的平息毛瑟C-96这款为战斗而打造的武器也基本上功成身退。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德国军队里,实际上没有驳壳枪的战术位置。这一点后来在我国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国军队装备驳壳枪的主要是,将军们的卫队连,卫队营,正规军当中的班排连长,还有担任突击任务的手枪团,手枪旅。以及部分游击队使用,还有一些富裕财主的自卫武器。

无论在德军还是我们的敌人日军,哪里都没有驳壳枪的位置。无论德国正规野战师,还是日本野战师团,都没有警卫营,卫队营这个概念。而且德国班排长装备冲锋枪,不使用驳壳枪。

日本陆军那些军曹和下级军官,直接是步枪或者马枪,南部手枪和军刀。这是一个战术分配的问题,我国的班排长是要带头冲锋的,所以要有驳壳枪这种大威力战斗手枪。日本那些分队长,小队长和下级军官,战斗的时候主要指挥机枪手和掷弹筒手射击掩护,领头冲锋是次要任务。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没有手枪团,手枪旅这样的突击单位。这种特殊突击单位,德军喜欢搞战斗群,日军喜欢搞混合编组的支队。基本就是1个大队或者1个联队,再配合一点,机枪大队,炮兵大队,工兵,还有装甲车坦克。德军战斗群也类似,以一个步兵营团为核心,再配备一些独立坦克,炮兵单位。

到了50年以后,我国军队开始接收苏联武器,也开始淘汰驳壳枪。原因也是一样的,没有驳壳枪的战术位置了。大批的波波沙冲锋枪代替了驳壳枪的位置。也不再需要大编制手枪单位作为突击部队了,毕竟有了更多的自动武器和重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