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的女人

我的第一杯咖啡是“三少爷”请的

1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喝咖啡的女人

奥地利咖啡馆

自从十几年前我看到木牌上这句话,就爱上了咖啡,也爱上了这句话的作者茨威格,几乎买了他的全部著作。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等,令人肝肠寸断,又像咖啡一样,具有荡气回肠之美。

最初喝咖啡都是被邀请去咖啡馆。尤其难忘第一次喝咖啡。那是2004年,我所在的四线城市还没有咖啡馆,第一次去喝咖啡是被一个绰号“三少爷”的人邀请,是在鲁中一个地级市的一家咖啡馆。

“三少爷”身高1.70米出头,30多岁,打扮简约。板寸头发,面红齿白,声音柔和,手里永远夹着一支烟,无名指和中指的指甲被烟熏得微黄。烟雾缭绕中,谈吐不凡,可谓博学强记。语速适中,语调不高不低,吐字清晰,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眼神里总是闪烁着温暖和鼓励。一身考究的藏青西装,白色或暗条纹衬衣外打着领带或领结,黑色方头皮鞋打磨得锃亮。坐时,喜欢翘着二郎腿。我们都觉得他很有范儿,那么与众不同。

喝咖啡的女人

下雪的时候,“三少爷”请我们去咖啡馆

咖啡馆名字已经不记得。只记得他在下雪的时候邀请我们几个人去喝咖啡,教我们喝咖啡的礼仪,挨个与我们练习见面的礼仪:微笑、注视、打招呼、握手、递名片、自我介绍、您请……

有一位岁数大的姐姐练习握手时突然说:"不对,‘三少爷’你是女的?!"我们都愣了,她又说:"手这么软,肯定是女的!"

“三少爷”低了一下头,默默地笑了,然后深呼吸了一下,眼睛注视着我们,挨个打招呼、握手、递名片、自我介绍、您请入座,听我讲故事吗?

我们在错愕中机械地配合着,过了一会才明白,原来是“三少爷”要给我们讲故事之前,依旧把见面的礼仪示范了一遍。我们几个又被这幽默逗笑了。

当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人——花木兰,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三少爷”呢?是不是也有什么隐情呢?

“三少爷”拿起小袋沙粒糖包说,我以前喝咖啡喜欢加糖,经历之后,不需要加糖了,苦中有浓香,才是真正的咖啡味道,但一般人不喜欢喝,也喝不了。我改变形象是因为五年前的一场变故。

“三少爷”眼望浮云,仿佛打开记忆船舱的大门。她说,五年前,我做生意风生水起,开车转弯时忽然冒出一个老妇人,我的车把她撞倒在地,她住院了,再后来……。经过协调私了,除了医药费还要赔一大笔钱,我把爱车卖掉,回家闭门反省,本来家人和朋友以前都不支持我做这个生意,现在更是两眼看待我了。

我把长发剪短,背着一袋子书去了我们村的山洞。我不带换洗的衣服,白天出去找活干,买回一些馒头和煎饼、咸菜,喝山泉水,怕娘惦记,只在春节时回了一趟家。第二年春节回家时,以前的老师找到我,给我讲了很多。他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多读书是对的,但不要做书呆子。虽然事故让你负债累累,但这并不能阻止你继续优秀。上帝给了你才能,你要发挥出来回报父母、回报家庭,再去帮助别人成功。你反思了两年,看淡了很多东西,放下了很多东西,是时候“出山”了。你不属于你自己,你一定要帮助更多人成功。至于你做什么事,由你自己选择

喝咖啡的女人

“三少爷”主张终生读书

就这样,我出山了。做了现在的这份事业。为了避开熟人,我选择去陌生的城市开辟出路。起初,我在一座大桥的桥洞子里住了两年,为了安全,也为了整洁,我把头发理成板寸。有两套男式西服、两双皮鞋、两双袜子、两件白衬衣,两条领带,一只男式手表。我的衣服是干净的,我的镜子是亮的,我每天出去开辟市场,都穿得干净整齐,容光焕发。有时没钱吃饭了,但也不能萎靡不振,而是充满希望和喜悦。希望和喜悦会让人产生饱足感,也就是说,人不单单是靠粮食吃饭,还靠精神喂养自己。

在这里,我认识了你们。我要帮助你们成功。帮助人是优秀的根本,你们成功,我就感到快乐。我活着才有价值。

“三少爷”递来自己的名片说,背面排列着几句话:

1、终生读书;

2、帮助更多的人成功;

3、实现时间自由;

4、实现财务自由;

5、成为一个传奇的人。

十几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他那两个梦想,一个是时间自由,一个是财务自由,一个是帮助他人成功。他读书很多,讲起来非常精彩。

那时我还不会赚钱,只会随波逐流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知道去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看书止疼,阻挡乡愁的流淌,从未主动谋划过自己的未来。接触“三少爷”以后,我发生了很大改变。就像文友照天说的:“你的性格变得明亮了,你的观念改变了,日子过得这样还买DVD影碟机用来学习。”

世界第一杯咖啡是摩卡咖啡

那天,在咖啡馆,“三少爷”还给我们讲了咖啡的很多历史和轶闻趣事。

喝咖啡的女人

在旧的背景上的黑咖啡

那咖啡馆里面俨然是一个世界,有茂盛的南方植物,潺潺的流水。有浪漫的欧罗巴音乐,有禅意的中国古琴乐曲。我那时开服装店很忙累,只有周末能出来放松和学习,初次进入咖啡馆,仿佛见到人间天堂。“三少爷”仿佛一本有声的百科书,她只要开口说话,就会令我们就受益匪浅。

她说,你们知道世界第一杯咖啡产生于何时何地吗?我们几个当然都不知道。

她说,咖啡原产地是非洲埃塞俄比亚,也有说是波斯的。起初,埃塞俄比亚原住民是咀嚼咖啡豆,用咖啡叶子熬水,当作甜点,有的部落还有咖啡祷告的仪式。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传入土耳其,在伊斯兰世界很受欢迎,也曾多次被禁止或放开,从非洲到伊斯兰世界的作用,使咖啡有了神秘色彩。咖啡后风靡欧州,大量建立咖啡馆,不分穷富都能消费得起。在欧洲,有人称咖啡馆为穷人的庇护所。

世界第一杯咖啡就是咖啡传入伊斯兰世界时期的事,距今1200多年,由一名伊斯兰隐士在也门摩卡港煮了世界第一杯咖啡。

多年以后,我对波伏娃感兴趣,搜到一部电影,演波伏娃和萨特的,电影名字叫《花神咖啡馆》,观看时忽然想起“三少爷”讲的欧洲咖啡馆的情况,认真看镜头,果然看到艺术家、政客、流浪汉等都到咖啡馆聊天、讨论,波伏娃和萨特等人在里面写论文、编辑稿件、创作文学作品。

喝咖啡的女人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创作

咖啡在美国和德国的不同境遇

从“三少爷”那里知道,咖啡和茶叶、酒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脉。曾经被赋予神秘色彩、宗教色彩、民主色彩、自由色彩。16世纪喝咖啡要冒着被毒打和监禁的风险。战争期间有的国家将咖啡制成块状,给士兵增加体能,曾授权军队使用。在有的国家,喝咖啡是穷人的事。在中国则相反,是知识分子群体一些风雅者或小资者消费咖啡。

至今记得,她给我们讲述的当初咖啡在美国和德国的不同境,令我像当年集邮时发现士兵和未婚妻的通信上的邮戳被间谍获悉,士兵所在部队受到突然袭击一样,令人惊异。

她先给我们讲述了美国的“倾茶事件”。咖啡传入到美国已经是很晚的事了。当初美国积极引进咖啡抵制英国茶叶的输入,达到保护目的,这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结果是,美国成为最大的咖啡消费群体,星巴克、雀巢咖啡遍布全球;而德国则发出“反咖啡倡议书”抵制法国输入的咖啡,用酒馆抵制咖啡馆的建立,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结果是,当时德国几乎没有咖啡馆。后来德国咖啡馆从何时多起来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突破十万多家咖啡馆

“三少爷”说,欧美大量种植咖啡,使得喝咖啡成为日常。好多人早起空腹第一件事就是研磨咖啡豆,喝一杯浓香的咖啡。除了家庭自备咖啡机研磨咖啡豆,各种沙龙、会所、咖啡馆、酒馆、火车、飞机、轮渡上,咖啡都是不可或缺的饮品。他们在工作、社交、搞艺术创作、旅途中享受着咖啡的美妙,就像中国喝茶一样普遍。对于有的人,咖啡则像空气一样重要。

中国种植咖啡始于1996年,主要产地是云南,品质好,被称为世界上种植咖啡的黄金地带。

喝咖啡的女人

咖啡树开白色花,非常漂亮

中国咖啡馆已突破十万多家。最受欢迎的品种前三名分别是拿铁、摩卡、焦糖卡其朵,第四第五分别是卡布奇诺、星冰乐。咖啡馆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北京,第三是广州。第四第五分别是深圳、厦门。四线城市也到处都有浪漫诗意的咖啡馆。

“三少爷”说,我每次出差,都是先寻找咖啡馆,然后就近找旅馆。找到咖啡馆,就觉得灵魂安宁了,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书了。我很多力量是来自咖啡馆,因为,很多书的前几十页都是在咖啡馆读的,余下的回旅馆继续读。

我的咖啡情结

咖啡情结从此深深根植于我心。

喝咖啡的女人

喜欢这样喝咖啡的女人

有一次我采访一个心理医生,她请我去古街的一家咖啡馆喝茶,这就更有意味了,令我的采访很有感觉,稿子很快出来。

我还采访过一个京剧团团长,他被请到学校和文化机构教授书法。他很客气,他自己没有喝过咖啡,但依然选择在咖啡馆接受采访。在那里他讲述了很多精彩和刻苦的经历。在小城,能倾听这样一位自学成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讲述成长历史,而且是在咖啡馆,实在是一件美事。

还有一位文学总编,每次去他家,他都单独给我拿一只白色的阔口瓷杯,单独给我撕开一袋从国外带回的速溶咖啡,倾入,倒上滚烫的水,飘出一股浓香,他再去给沏茶、喝茶,我们一起聊天,谈论读书和文学创作。有两回去饭馆吃饭,他还带去四条,每人一杯。

还有一位小我十岁的书画媒体总编,过一段时间就抛过来一句话,有空吗?想你了,去你家喝咖啡。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就说有空,此时乐于排除掉一切障碍,迎接她的到来。我们一般中午,她让我别特意给她做饭,正常给老人做饭即可,她会给我带来午饭,她带过凉皮、麻汁饼、牛肉洪小面等。饭后,我们就喝一两杯咖啡。滔滔不绝地讲,或者安静地听,有时是我,有时是她。

喝咖啡的女人

喝咖啡,倾听或畅谈

还有一位五车先生,我的良师益友。在我回家探亲时,在哈尔滨火车站前的上岛咖啡给我要了两杯热咖啡,看着我喝,他自己则不喝。我给他倒了半杯,他很乐意地喝了。等咖啡的空挡他问我,冬天穿裙子冷不冷?我说,不冷。我这不算什么,苏联比哈尔滨冷,她们尚且穿裙子。咖啡上来了,他说,喝吧,暖和暖和,就去上车吧,别晚了。

六车,她说,学富五车,我是六车,还有一车是阀门。她则更是有意思,我每次去她的第六车资产店时,她就在黑乎拉巴的大门店里,给我腾出木椅让我坐下,先给我来一壶她们家乡特产铁观音,再给我单独来一杯热咖啡,她自己并不喜欢喝咖啡。我们的话题很广泛,从信仰到文学经典,从奇异人物到古典诗词,从人性到有钱难买愿意的一些独特感受。她指出我一些特点,都是点到为止。她对人和事的取舍,尤其我每次受伤时她给我的安慰,她对我无知的包容和引导,她对我善意的夸奖和肯定,都让我更懂得谦卑,让我变得更自信。

这些人里,只有六车是见过“三少爷”的。六车看上的人不多,对“三少爷”却欣赏有加。那天她忽然问:那个“三少爷”现在怎么样了?

“三少爷”?天呐,我几乎忘记了她。十几年过去,我不知她去哪里了。我打听过她,有人说她可能去北京了,有人说她可能去寺院了。总之,多次打听都只有这两个“可能”。

我的生活里再也没有了“三少爷”。

我的咖啡我的味道

其实,我的生活永远有着“三少爷”。她的理想是帮助更多人成功,成为一个传奇的人。我忽然理解了成功的更多内涵。比如我,变成“性格明亮的人”,变得谦卑和自信。变得喜欢咖啡的浪漫情怀。

尽管很多咖啡人士对速溶咖啡不屑,我还是兴起,特买来卡布奇诺雀巢白咖啡,与以前的1+2特浓红咖啡对比,区别满明显的。

喝咖啡的女人

雀巢咖啡和卡布奇诺同时倒入黑色陶盘,颜色明显不同

将二货倾于黑陶瓷碟,两种本色跃然碟上。1+2特浓雀巢咖啡偏褐,卡布奇诺偏白。

1+2特浓雀巢咖啡13克一条,一条为一杯。

喝咖啡的女人

卡布奇诺19克一条,一条一杯

卡布奇诺19克一条,也是一条为一杯。同样速溶,为什么多6克?恁精致的包装也显得这么胖胖乎乎的。

我个人习惯,觉得一杯太浓,都是把1+2特浓一杯为二,连喝两杯或否,随意而定。原则一天两杯,不多喝。隔天或多天更佳。

时间一般在早饭后。盛年时,不论早午晚,都不影响睡眠和心脏。不惑之年,原则不在晚上喝。特殊情况,也不教条。

初尝速溶卡布奇诺,不敢贸然,先倾入不及一半,试之,汤寡味淡。

喝咖啡的女人

咖啡放得少,汤寡味淡

又倾入一些,渐有成色。

喝咖啡的女人

试探多放一点,卡布奇诺姿色倏然生动起来

索性继续倾入至二分之一,卡布奇诺姿色倏然生动起来。袅袅娜娜,其味也香。颇有历练之气,醇厚、笃定,再无浮浪之相。如果说前两次尝试倒入的是宣纸,后一次就像水墨,宣纸托住水墨,水墨可以写意出一朵青莲,或一颗芳心。

轻拈小勺,徐徐图之,便有咖啡馆研磨的咖啡样貌,当然,有人会说速溶咖啡如何能与研磨咖啡味道相媲美?或者有人说,二者各有千秋。

卡布奇诺的量,我的黑咖啡杯一杯同样是一条的一半,即二分之十九克,比特浓的二分之十三克要多。

品之,其香醇不如1+2特浓厚,但比其绵软,口感滑爽。

今天仲秋佳节,三位老人都睡下。何不再来品尝卡布奇诺?来一块小月饼。有了前几天的经验,此番出手直接倾入一半。

喝咖啡的女人

咖啡中出现月牙的形象,多么美

不料,一出手,那善解人意的卡布奇诺,便在美丽的黑陶瓷咖啡杯里现出一弯新月。这才是传说中“境由心生”啊。它怎么就这样临到了我?

不过,今天是仲秋,怎可以显出缺月呢?应该一轮圆月才好啊。然而,苏轼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何况,“一只脚不能踏进两条河流”,一杯咖啡当然也不能同时“阴晴圆缺”了。

怅然中,轻提咖啡小勺,居然有一轮圆月赫然杯中!都道是“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此刻,怎么逆流而上,就那么悄然地圆满了?

喝咖啡的女人

咖啡出现满月的形象,令人欣喜

如此善解人意的卡布奇诺,怎能不再来一杯?明月啊,明月,团团圆圆,不请自来,在咖啡杯里,有了旭日的光晕。明月几时有?把咖问青天。

喝咖啡的女人

再好的咖啡,也要来一块点心

再好的咖啡,也要来一块点心。那仿佛是宇宙的心。有了它,才能真正安然享受咖啡的意味深长。今天自然是圆圆的月饼了。

从未想到在更年期时领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啊,照无眠。仲秋的月,照无眠夜。然而,我并不悲戚,当我发现头发变白,第一次遭到一个叫“老”的怪兽的重击,当时深深思考了一次人为什么活着,老了的时候,那些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很多事情忽然都想开了。正所谓“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近几日,又领教了忽然一阵出汗的厉害,然而,这不是正中我这大困虫的下怀吗?每次夜里醒来难以入眠,就去看一首蓝卷《外国诗歌选》或者几句明清小品《小窗幽梦》或《幽梦影》短而不连贯的书,或者读一章经,直看到睡意袭来为止。平时没时间,现在能这样读一点,这不是赚了吗?

有了这些秘密,才有了喝咖啡时的那些惬意,有了一颗安静的心去领略杯中日月。那些秘密,那些秘密呀,都是月亮告诉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