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能否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唯一能與孔子相提並論,被封為“亞聖”,稱為孔孟之道。又得子思的真傳,形成思孟學派。孟子全面地繼承和發揚孔子的思想,並加以完善和創新,對孔子有著很高的評論和尊重。

孟子評價孔子是真正的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和集大成者。他把孔子看成是自己心目中聖人的代表人物,並認為所有的先賢都比不上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

孟子非常遺憾出生太晚,無法親身當面向孔子請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孟子推崇孔子的仁愛,將“仁”引申為“仁政”,是對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發展,是一種社會道德到國家實施仁政的治國平天下的跨越。

《孟子》的字裡行間,既是奉行孔子的仁義道德思想,但並不是簡單地照本先科。既是與孔子保持言行一致,又是有著充分地發揮和進步。在孔子追求仁政德治的基礎上,又有著有效實行仁政的方式方法。

孟子如同孔子一樣,崇尚上古時代的聖人堯舜那高尚的道德品質,嚮往他那禪讓天下的和平盛世。孟子的人人皆可為堯舜,與他的人性善同為一理。只要人人嚴於律己,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發揮,就有著堯舜的高貴品質,就有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創造與作為。孟子的思想與作為就是踐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孟子為繼續推行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完成自己的歷史史命,也曾周遊列國。儘管極力地推崇儒家思想學說,還是以失敗告終,在當時各諸侯國卻有著巨大的影響,也為後世指明瞭前進的道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孔孟文化居功至偉!同為古今之集大成者,實至名歸!

孟子對孔子弟子的讚頌,同樣是對孔子的敬佩。他羨慕孔子弟子七十二賢能,孔門十哲的品學兼優,溫文儒雅,鴻儒碩學。就是因為孔子的品德高尚,為人師表,才有著弟子的這麼優秀,以及弟子對孔子的敬重和追隨。

孟子以繼承和發揚儒家思想為己任,創造性地吸收其中的精華。並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和創新,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而系統的儒家學派。孟子的《孟子》既有著對孔子的高度評價,又對孔子思想存在的不足有所指正。


朱八戒CC


孟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能否詳細談談?

《孟子》一書,是孟子,延系孔子周遊戰國時期以傳播仁義治國,禮惠萬眾,賢達天下的儒道思想,與各國君王交流治國理政經驗,對孔子的儒家哲學思想內容,做到了再一次豐富和補充。

孟子是儒家學派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學生,歷史上對孟子求學成名,最終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之一的記錄過程有很多,其中《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昔日孟母教育孟子時的表現,為後人留下了教子成才的真實案例,真正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

孟子對孔子非常崇拜,是他一生當中做人做事的楷模。

我們本地就有孔孟一家之說。他們的姓氏雖然不同,孔家和孟家名字中間的用字都是通用的。

比如“祥,慶,繁,令,……”。

《論語》顏淵第十二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譯文

孔子說:“不合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乎禮的話不聽,不合乎禮的話不說,不合乎禮的事不做。”

《孟子》第四篇,

離婁章句下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譯文

孟子說:“不符合準則的理,不符合準則的義,高尚的君子是不會去幹的。”

兩本書摘句對比發現,理論包含內容如出一轍,這充分說明孟子對大教育家孔子是非常崇拜和言行一致的。

至於孟子怎樣評價孔子只有認真研究拜讀孟子留下的著作《孟子》全部包含在內容的字裡行間也就是孟子始終奉行儒家仁義道德思想從始至終與孔子的言行保持一致且在孔子追求的實行仁政德政善政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具體實施認證的步驟和方法

即:善於用仁德政治理國家的人懂得安撫百姓手眼並用即看得見,又摸得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孟子這個名字在中國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具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他最突出的影響就是其仁義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偉大的聖人,一生在他的身上發生過很多不平凡的故事,當然最先令我們想到的,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這也是對孟子後來成就有深遠意義的一個故事。孟母三遷是關於對孩子教育的一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對孟子的學業的重視,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為孟子提供適合學習的生活環境的事情,並對孟子嚴格的要求。

還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講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禮儀的故事,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自己家人都要講基本的禮儀;還有斷織喻學的故事典故,主要講得內容就是對自己的學業一定要持之以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的故事,這個斷織喻學的故事對孟子以後成為儒學大師有著重要的影響。關於孟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殺豚不欺子,孟子少時誦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典故,還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語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來教育我們後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確的。

孟子評價孔子的名言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們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質上兩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首先是兩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裡貧窮,他的滿腹才華,基本都是靠自學。他向長者請教學問的時候,都是彬彬有禮,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學生,總是不厭其煩。甚至連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願拜他為師。而孟子則不同,孟子的性格較剛烈,憤世嫉俗。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時期還是春秋時期,周朝的禮樂尚未完全崩壞,而到了孟子的戰國時期,各路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禮樂全部拋到了腦後。孟子自視為救國救民的濟世能人,他看到諸侯交戰,百姓餓殍遍野,其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話。其次,兩人對“仁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義”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礎上,他提出的“仁”,還只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義更加形象化了,對“仁”也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第三,從施政角度來說,孔子比較偏向於“復古”。他提倡恢復周朝時期的禮樂,他對禮樂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法。而孟子則比較激進,在他看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對施行暴政的君王總是一語中的,表現了他朗朗正氣。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著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說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孟子評價孔子的名言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展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說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說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裡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學海xh1966


孟子是孔子的學生子思的弟子,所以思想上是有很多繼承的,《孟子》一書中多次提及評價過孔子。

《孟子•萬章》中提到;“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這裡孟子評價孔子是聖人之中識時務的人。孔子,可以叫他為集大成者。

《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評價孔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是說孔子懂權變,知道變通。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很高,基本上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盛京楊員外


孟子借評論孔門弟子推崇孔子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這是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及教育家,都對教師有過很高的估價。如《周禮·地官》鄭玄注師氏說:“師也者,教也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揚雄認為:“師者,人之模範也。”[4]韓愈《師說》篇則從教師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職責加以論述的。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決定了一個教師的素質如何,歸根到底,它將決定受教育者的發展程度;反之,從受教育者的發展程度,也可以衡量出一個教師的水平。換句話說,只有那種孜孜求道、“教人以道”的教師,才能教出德才兼備的弟子,也才能贏得弟子們衷心的擁戴與懷念。孟子便是通過對孔門弟子的評論這樣一個側面,來稱頌孔子的。孟子曾對陳相說過這樣一段話: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烏夬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我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

善變矣。

在此,孟子嚴厲批評了陳相背叛自己學派的行為,而用許多具體事例肯定了子貢、曾子等孔門弟子一貫宗承孔子學說的態度。孟子又說: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

他認為,孔子的七十多位弟子之所以心甘情願地常年追隨孔子,就是因為孔子的道德高尚,從而才使他的弟子們對他心悅誠服的。這種估價,自然也表明了孟子尊崇孔子的心跡。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任何一種學說思想的產生,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就是說,任何一種新的學說思想的產生,雖然有它的社會、階級背景,但它必須以其先行時代的舊有思想材料為源泉。孟子的這種源泉從孔子那裡找到了,但它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照搬孔子的思想,而是有所發揮、發展。孟子推崇孔子的終極目的,正是通過對孔子思想的闡發,為自己的政治學說服務,為自己的主張尋找理論依據;並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而系統的統治術、管理術、治國術。




歷史回放機999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他的性善論和仁政思想直接來源於孔子。

《孟子•萬章下》中涉及到孔子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孔子是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是集大成者,猶如奏樂時先發出金鍾之聲,而後以玉磬聲結束。

《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評價孔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孔子的言行收放自如。孟子的意思是,孔子是古代的聖人,我是做不到的,我個人的願望就是要學習孔子。

孟子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居,他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政治觀點進行闡發,在歷史上有進步的意義。他以”正人心”為己任,對楊朱、墨子以及農家的各種觀點展開了激烈的批評,成為孔子之後的儒家正統的代表人物。




哲學驛站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是古今集大成者

  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著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說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展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說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說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裡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雨霖鈴40104010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著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說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國學紫薇


古今之集大成者,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孔孟儒學是世界上唯一純粹關於人性人道且有影響力的文化,如果人類能夠最終突破物質桎梏而得長生永生,孔孟之文化居功至偉!古今之集大成者,實至名歸!

善惡是非生滅都是物慾扭曲心性的結果,人性是最接近自性初衷的德性,是萬類的終極價值及歸宿。


陽光明正


中國歷史能說清的就二千多年,孟說孔子集大成者,全集也就周朝幾百年,文化處於廕生初期,孔子也就要復周禮,秩序,道德,禮儀,教育,他的思想在洪荒上古有閃光,可作歷史研究,今天抬出來歌頌和崇拜會笑掉大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