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將“重瞳”視為帝王之相?

為何古人將“重瞳”視為帝王之相?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偉大人物,如虞舜、倉頡、項羽、重耳等,這些先賢都為我們所熟知 。他們是孝順的聖人、是造字的先賢、是西楚霸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們或足智多謀、或心繫蒼生,愛國愛民。但是我所列舉的這幾個人中,除了都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意外還有 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重瞳子。

為何古人將“重瞳”視為帝王之相?

倉頡

“重瞳”也稱“一目兩眸”就是指一個眼睛裡面有兩個瞳孔,且兩個瞳孔呈粘連的狀態,這其實就是瞳孔發生了粘連畸變,我們正常人的瞳孔是O形,而重瞳的人的瞳孔是∞。在現代醫學的解釋中,重瞳就是一種瞳仁粘連畸變,是一種病態。而在中國古代,人們卻常常將重瞳視為一種視為一種返祖現象。(從現代意義上來解釋,返祖現象就是指人的身上出現了某個祖先具有,而現代人已經消失了的特徵)。人們常將其視為一種吉相、異相。相術家們也將這種“重瞳”現象視為古代帝王之相,認為擁有重瞳的人是天生的帝王。後來“重瞳”也可用來指帝王、帝王之相

為何古人將“重瞳”視為帝王之相?

一:重瞳起源

世界上的奇聞怪事不少,但是關於“重瞳”的說法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至於它為何會出現,人們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但若要問它從何而來,我們卻可以從祖先們遺留下的文化瑰寶中窺見一二。在中國歷史上,有關重瞳的記載並不算少,如果真的要追溯其本源的話,《史記》、《屍子》、《荀子》這幾本書是當之無愧首當其衝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有關重瞳現象的國家。根據歷史上記載,擁有重瞳的就至少有造字的倉頡、讓位的虞舜、春秋五霸之一重耳、西楚霸王項羽、橫掃西域的後涼國王呂光、北齊建立者高洋、斬殺李元霸的魚俱羅、南唐後主李煜。這些都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響噹噹的大人物。

在《史記》中就曾有這樣一段話:《史記·項羽本紀》:“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先秦典籍中的《屍子》中也同樣有所記載:“舜兩眸子,是謂重瞳。”

因此雖然 “重瞳”一說由來已久,但是它們並不是空穴來風,這些在歷史上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過的。我們先賢的古人早在《史記》和《屍子》等文獻中將其記錄了下來 。

二:重瞳是如何從疾病缺陷演變為帝王聖相?

一個詞它的內涵指的是詞項指稱的對象所具有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決定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並區別於去其他事物的非他屬性我們常常稱之為本質屬性)。一個詞的含義不僅僅只包括內涵,還包括我們後天所賦予它的含義。

為何古人將“重瞳”視為帝王之相?

朱元璋

有關“重瞳”的病理缺陷論,在先秦典籍《荀子 非相》中是這樣寫的:“禹跳,湯偏,堯、舜參牟子。從者將論志意,比類文學邪?直將差長短,辨美惡,而相期傲邪?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 大致意思就是“桀、紂”雖容貌姣好,殘暴,喪失民心,失去了國家的統治權。堯、舜、禹雖相貌不佳,身存缺陷,卻為國為民,是一代明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重瞳”一詞,在早期的文獻記錄中是病理缺陷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重瞳”的記載越來越多,“重瞳”也逐漸被賦予新的含義。其中關於“重瞳”最多的記載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西楚霸王項羽和讓賢繼位的虞舜了。

《論衡·骨相》:“堯眉八彩,舜目重瞳。”

不難看出這些“異相者”都是聖人、是英雄、是引領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因此正是因為這些古書典籍上記載的對象都是為人所稱讚的優秀歷史人物,“重瞳”這個詞也開始有了新的含義。到後來就泛指一種帝王之相,或者直接指古代的統治者。如唐代詩人李白也在他的《遠別離》中寫道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這裡的重瞳就代指舜。《喻世明言》卷二十二:妾只有這個兄弟,無家無室,伏乞聖恩,重瞳看觀”這裡的重瞳看觀就是指讓皇帝觀看。

三:被視為帝王聖相的“重瞳”與漢代的“天人感應”

每個王朝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記憶點,關於漢代我們記憶最深的除了漢朝的文化大一統,莫過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

了。“天人感應”的提出究其根本是為了維護漢朝的統治。

為何古人將“重瞳”視為帝王之相?

董仲舒

“天人感應”顧名思義天和人同類相痛,天能預知人事,人也能感應天事。人就像天一樣 ,人能用自己身體來模仿天。也正是因為這樣“重瞳”這種異相等放大,從而被視為一種吉相。可以說“重瞳 ”與“天人感應”同呼吸、共命運。在漢代以前,人們大多把“重瞳”視為一種生理缺陷,而到了漢代,人們將“重瞳”看做是與上天的感應,認為擁有“重瞳”的人是天生的帝王之相。傳說中盤古氏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重瞳即雙瞳又有目力倍增的意思。因而漢代以來“重瞳”這種異樣備受尊敬。西漢王莽為了名正言順的奪取西漢的政權,便派人編造了一本

《自本》說自己有異相。如《論衡》卷十六載中有 記載“ 虞舜重瞳,王莽亦重瞳。”

四:結語

由此可見,“重瞳 ”不再僅僅只是一種生理缺陷,它在造神運動的推動下,代表著一種尊貴、吉相。而我們也可以 從中得知,每一個王朝的建立都需要有一種思想理論來填充這個國家的內涵。“重瞳”這種異相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就恰好符合了統治者維護政權的需要。“重瞳”現象也藉此契機得以發展。

因此“重瞳”從一種病理缺陷到成為帝王聖相,絕非偶然。正是項羽、舜、重耳等先賢人物都是“重瞳”,給其增添了令人嚮往的高級感。統治者維護政權的需要又促進了“重瞳”文化的發展 ,使之在後來被賦予一種吉相的神秘色彩。

參考文獻

【1】“天人感應與古代文學”與古代文學 李生龍 2011.1.12

【2】“重瞳”記載 的起源、內涵與轉變 晉文 趙怡冰 2014.5.30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