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劭待式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藍一紅塵


張劭待式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闡述著做人的道理:

一、志同道合

什麼樣的人算是朋友?“志同道合”方為朋友。朋友講求“道”、“義”,而非酒、色、財、氣,非利益。正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張劭與範式二人同學於東漢最高學府,道同義合,是真朋友的典範。

二、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正因為二人的孝與善,才有了後來的“千里之約”,才有了“張劭待式”,才有“生死相托”。他們的“善”不光對自己的家人,對朋友,還有對朋友的家人。

三、一諾千金,言而有信。

“張劭待式”重在講“信”。“誠信是金”,無論生意、生活還是為人處事都要講誠信,小至個人,大到集體、國家。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則不興,國無信則衰。“信”為立人,立業,立國之本。

張劭、範式二人互守著兩年之約,相聚於千里之外,在跋山涉水、車馬勞頓的古代已屬不易;其間張劭為了朋友之約不為功名利誘所動,毅然堅守信約,謝絕了做官機會;張劭去逝後將妻兒老小託於範式照顧;甚或於張劭去逝後“死不瞑目”,不見到範式棺不入穴,柩不前行。這皆緣於“信”。

總之,張劭待式無不閃現著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思想光芒,它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並對現行文化有著積極影響。是古今君子立人之本,王朝國家立國之本。


虛廬


張勳為什麼相信範式?這要從一件小事說起: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兩方都是比較好的朋友,如果沒有一定的誠信和了解的話.那就是酒肉朋友,相反為什麼張勳相信範式,那是一種朋友與朋友之間的瞭解和信任. 俗話說得好“朋友相交,貴在誠信”.


青鴿


【原文】

漢張劭、與範式遊太學。告歸。式曰。後二年某日。過拜尊親。屆期。劭告母。具雞黍候之。母曰。千里約言。爾何信之審耶。劭曰。巨卿信士。必不失期。是日果至。後劭臨終。謂妻曰。範巨卿可託。劭卒。式為營葬。護至臨湘。

距千里之遙。積二年之久。定一日之期。無怪劭母之未敢信之也。而劭則信之深。可為式之知己。亦由式之信德。足以孚之耳。卒能如其約。省其親。後復葬其身。護其眷。劭之信知己。可謂至矣盡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兩個很重信義的朋友。一個叫做張劭。一個叫做範式。兩個人同住在太學裡頭讀書。張劭要回家去的時候。範式對他說道。後兩年的某一天。我要到府上來拜見你的尊親。後來到了這個時期。張劭告知了他的母親。殺了雞。備了飯。等候範式到來。他的母親說。遠遠地隔開了一千里路的期約。來不來是不得一定的。你為什麼這樣的相信呢。張劭說。範巨卿是一個有信義的人。必定不失期約的。到了這一天。範式果然來了。後來張劭將要死的時候。對他的妻子說。範巨卿是可以付託的。張劭死了。範式替他經營喪葬。一直保護他們到了臨湘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