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本期統籌 | 沒十斤公爵

果不其然,武漢疫情的爆發,擴散對於電影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七部賀歲影片的集體撤檔以及《囧媽》的“免費上線”成為了本週最為重要的電影新聞,但導演徐崢的此舉也必然將引起很大的爭議。浙江電影行業首先發表聲明譴責歡喜傳媒與徐崢,認為此次行為“給全國影院帶來巨大損失”。院線方面,面對疫情,多地影院均已停業,相比去年同期票房4175萬,大年三十內地總票房僅有329萬,此後每日票房持續滑落。

雖然影視行業必將迎來一陣寒冬,但電影對於作為影迷的我們,所帶來的慰藉,卻有增無減,本週口碑榜中,《他們已經不再變老》取代了《婚姻故事》,步入榜單第二名的地位,《愛爾蘭人》仍舊居高不下,本週瀕臨下榜的影片有《利刃出鞘》,《盧斯》,還有《平原上的夏洛克》如果希望這些影片依然在下週的口碑榜上有名,那麼就為它們投票吧~

資源方面,本週新出資源包括去年金馬獎的獲得者《陽光普照》,泰倫斯·馬力克的最新作品《隱秘的生活》,以及本週“網絡上映”的《囧媽》,此外,《閃靈》的續作《睡夢醫生》也放出了高清資源,但據說影片口碑不佳,畢竟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經典在前,對於導演邁克·弗拉納根而言,毫無疑問是一種“影響的焦慮”。

回顧上週推送,我們嚴肅地探討了賀歲影片《囧媽》背後的女性形象,以及徐崢所面臨的多重身份,譯介了《電影手冊》對於《星溪的三次奇遇》的評論,也回顧了“御宅神作”《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哲學,神秘學外殼之下的個體成長的神話寓言,以及堪稱泡沫經濟時代巔峰之作的動漫《城市獵人》。另一方面,鹿特丹電影節已經拉開帷幕,從本週的這篇《樹房子》起,深焦將持續帶來鹿特丹電影節前瞻。

回到口碑榜,本週新上榜的影片為《陽光普照》與《極速車王》,均具有不俗的質量,前者系臺北金馬獎獲得者,而後者則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種子選手,詹姆斯·曼高德導演的《極速車王》重現了1966年勒芒賽道上福特VS法拉利的歷史性競爭,並著眼於主人公汽車改裝師謝爾比面對諸如體制,家庭,已經比賽等多方面的挑戰,而《陽光普照》則是一出社會問題劇,通過一起犯罪事件揭開了原生家庭關係的傷痕與救贖,這種傷痕不再是日式影片中可以由時間彌補的傷痛,而是銘刻在當代東方家庭模式之中的現實,但是,人們雖然生活在沉重與黑暗的泥潭之中,但依舊渴望著光明的到來,這與如今被迫蟄居卻又以另一種方式與絕望鬥爭的我們何等相似。

農曆的鼠年已經到來,希望武漢繼續加油,這段集體焦慮的陰霾早日結束,但願2020年,一切都將陽光普照。

本期榜單

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本期新片

陽光普照

A Sun (2019)

導演: 鍾孟宏編劇: 張耀升 / 鍾孟宏主演: 劉冠廷 / 巫建和 / 陳以文 / 許光漢 / 柯淑勤類型: 劇情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9-11-01(中國臺灣) / 2019-09-06(多倫多電影節)片長: 155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北美媒體Metacritic: --/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 /5

IMDb: --/10

豆瓣:8.0/10

深焦評分72/100

徐若風, 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83/100

能刻入21世紀華語電影家庭題材的一流行列,鍾孟宏拍出了屬於他和這個時代的《一一》(楊德昌)/《父子》(譚家明)。絕非“日式”,而是決絕的臺灣本土情節劇創作,必須要將《陽光普照》放在臺灣電影的創作譜系中,將其詮釋為徹頭徹尾的寒涼、血淋淋的親情關係,才能認清它的表達。犯罪類型的嫁接處理,看似漏洞橫生卻又風生水起。父子親情是痛苦的枷鎖,亦是無聲的溫存,不顧一切“以罪惡作為救贖”,陽光與陰影匯於一體。直至最後,這個家庭“守得雲開見日明”的時刻,建立在巨大的罪惡、鮮血和麻木之上,黑色幽默中黑色的那一面也被推向頂峰,令人心生慟意。

可惜劇作上過於直白、工整,多次點題析義、前後互文、圍繞概念做文章,不夠信任觀眾。所以縱使人物的狀態已經呈現出驚人複雜的情感,卻仍舊無法令人滿意。動物園、婚禮、出院、夜尋、狂奔、坦白和最後騎車的開放結局,這七場是本片最有力道的戲點,提煉出了人生的幾個關鍵時刻,的確每場都非常擊中人,但缺點和優點一樣,亦在於“大寫加粗擺到面前”,反而拖累這部電影,使它無法成為一部真正的傑作。

p.s.配樂是華語片年度數一數二的水準,尤其《動物園》和《遠行》都太震人了,給電影增加了很多好感。

淞可,電影研究僧,偏愛“東南亞”,業餘寫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電影中孤獨

68/100

還是鍾孟宏電影裡一貫的元素,但使用方法和風格上有所改變。鍾孟宏近年來低產,從《失魂》開始他在電影風格美學上開始新的探索,並在《一路順風》和《陽光普照》中呈現出不穩定的特徵。人到中年,鍾孟宏似乎和王小帥拍出《地久天長》賈樟柯拍《江湖兒女》一樣,關注的視野不自覺放大,沒有當年《停車》和《第四張畫》中那種對小人物和臺灣社會的細節關照。可貴的是臺灣的社會家庭倫理劇開始了新面向,《陽光普照》可以算上一分子,電影和敘事在風格中尋找平衡點,音樂稍稍多,導演有意加入了很多元素保證了它的可看性和情感傳達。臺灣電影是門手藝,演員表演都不錯,阿和像年輕時的鈕承澤,影片很大一部分的敘事方法也和陳以文的“說書式”表演風格相關,看過他主演的《小美》也可發現。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65/100

鮮血淋漓的現實主義背後依然是軟綿綿的和解故事。鍾孟宏可以把鏡頭拍得很美,卻依然只會用對白推進情節。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裡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60/100

全靠嘴巴說,總歸是差點意思,對於電影,這或許並非錯誤,然確實並非剛需。

極速車王

Ford v Ferrari (2019)

導演: 詹姆斯·曼高德編劇: 詹姆斯·曼高德 / 傑斯·巴特沃斯 / 約翰-亨利·巴特沃斯 主演: 馬特·達蒙 / 克里斯蒂安·貝爾 / 喬·博恩瑟 / 諾亞·尤佩類型: 劇情 / 傳記 / 運動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法國語言: 英語 / 意大利語 / 法語 / 日語上映日期: 2019-08-30(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9-11-15(美國)片長: 152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81/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4 /5

IMDb: 8.2 /10

豆瓣:8.5 /10

深焦評分 69/100

徐若風, 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80/100

一部過分標準的“優等生”類型片。視角獨特:在賽車題材中較少見地選取設計師與賽車手的雙生組合,而他們反抗的又是在資本體系內商業價值帶來的“操縱”,“速度”對他們而言是“自由”。如果劍走偏鋒的拍法,可以成為賽車版的《點球成金》/《狐狸獵手》,然而編導的操作又選擇了工工整整。如果搞一個2019工整排行榜、完成度排行榜,這部電影是可以拿第一的那種。不是說這種“規範答案填滿考卷”的創作方向不好,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對我而言的魅力還是在於不可預知。如果全部100%都是可預知的、規範化的處理手法排佈下來,即便每個手法都是對的,最多也只能給到80分了。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裡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78/100

高潮戲調度萊昂內化(“逼迫”的景別變化和剪輯節奏以及“行進”的配樂“儀式”),主體做戲方式模仿自電影的製片人與本來的導演——“夜神”邁克爾·曼(賽車情節元素僅是動作點綴,《驚爆內幕》才是主要參照系,本體是現代俠意),連帶著夜戲攝影也自覺般的高級起來(肯與兒子坐在日暮下的賽道中央&雨夜賽車視點帶入)。曼高德永遠是一個拾人牙慧的庸才,就像他從金剛狼3到本片一直在強調的“向小津學習”,莫名可笑之餘,還是為其不願生產流水線爆米花行貨而多少心存敬意,也讓其與自己最好作品的距離越來越近,而在當下的好萊塢,任何一個有底線與尊嚴的創作者,都是值得被保護和稱讚的。

肥內,《秋刀魚之味》研究者

50/100

有基本水平,不過作為賽車電影,速度感沒能凸顯出來,更不說兩車廠的硬核設定,全都化作兩種藝術家的兩種選擇。所以導演把焦點放在另一個其實也不算特出的面向:光的場面調度(請見我關於本片的影評)。

#上期新片

我失去了身體

J'ai perdu mon corps (2019)

導演: 傑赫米·克拉潘編劇: 傑赫米·克拉潘 / 紀堯姆·洛朗主演: 維克圖瓦爾·杜布瓦 / 帕特里克·德阿薩姆曹類型: 動畫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片長: 81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北美媒體Metacritic: 80/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3 /5

IMDb: 7.6/10

豆瓣:8.1/10

深焦評分70/100

良卓月,電影學博士在讀,影視策劃、寫作者

84/100

希望成為鋼琴師,也想成為宇航員,抓住蒼蠅,逃離命運。在所有感到被這個世界疏離的夜晚和雪天,我想記得可以觸碰到的昆蟲、海沙、夜風、炫目如夢境的川流的霓虹。

Peter Cat,製片人、深焦創始人和前主編

76/100

la vie de Pairs,雖是動畫片,但那個輕盈躍升的動作卻比絕大多數和巴黎有關的電影,更觸動內心,更沉重地落向了情感曖昧的深淵。

徐若風,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75/100

從核心創意到雙線敘事交響,都共存著“畢業展標配”式俗套和“今 敏之味”的飄逸,也因此令人不斷陷入其表達成立性的懷疑。直至最後那一躍,狂氣和感動才溢出來。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73/100

極簡樸的敘事模式讓《我失去了身體》找到一種高於現實的現實主義,微妙地使得微小的個體命運與城市聯結,提煉出內斂真誠的情感。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70/100

各種主觀視角非常有趣。失去身體的“我”,一如遠離文化母體的移民。

劉二千香港電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60/100

目測很好哭。喜歡的段落之一是斷手撐傘飛躍巴黎街道,在下墜旋轉和漂浮中將危險的巴黎夜景transform為光影聲音的舞蹈,使影像徹底擺脫其indexicality,動畫的媒介優勢大概就在於此。這個關於倒黴蛋的故事也是如此一再提醒我們,form固然是對物質世界的知覺本身,但它是複數的,我們的確可以對生命進行視角轉換。但關於失敗及其輕盈轉化的故事我們不是已經看得太多了麼?本片難道不是因此而顯得陷溺而廉價了麼?因此最喜歡的其實是那個靈光一現的、蒼蠅從血汙和斷手中爬出的鏡頭——期待一種喜劇性的失敗敘事。

年輕的阿邁德

Le jeune Ahmed (2019)

導演: 讓-皮埃爾·達內 / 呂克·達內編劇: 讓-皮埃爾·達內 / 呂克·達內主演: 伊迪爾·本·阿迪 / Olivier Bonnaud / Myriem Akheddiou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比利時 / 法國語言: 法語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64/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 /5

IMDb: 6.6 /10

豆瓣:7.1 /10

深焦評分 62/100

劉二千,香港電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85/100

頗喜歡,達內兄弟堅持了某種可貴的複雜態度。複雜性體現在一方面對準一位冥頑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少年,卻又迫使我們物質性地觀看了西方生命政治體制對其的一系列管控和改造。複雜性更體現在儘管在人物塑造、視點配置和視覺形式上都蘊含著豐富的解構空間,影片依然展示了查爾斯·泰勒所謂“Catholic modernity”的巨大價值:通過世俗生活與排他性信仰的分離,人類更接近了關於解放與自由的福音理想。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裡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80/100

片末久違的又一次“跌落”調度實現了達內兄弟近年來最強的一瞬影像煽動,終於又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了最為與描述對象並置的等量動作與調度,也終於又重新喚起了我對他們的熱情。

淞可,電影研究僧,偏愛“東南亞”,業餘寫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電影中孤獨

66/100

依然是很達內的寫實風格,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導演堅持這種手持呼吸感的現實主義創作。此種影像風格一定要有當地的生活經驗和了解影片背後的社會現實,才能跟得上影片的呼吸節奏,所以當我觀看時還是存在隔閡。男主角很出色,撐起了整部影片,所有的重心也在最後他落地那一刻,如果沒有這一結尾則顯得無味。

吳澤源,寫不好小說的影評人

60/100

很明顯,達內兄弟是在依賴慣性拍片了。職業社會關懷者的晚期創作熱情怎樣才能被激發,這是個問題。

徐若風,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60/100

如果將《編劇工坊》視作範例,《盧斯》是過於傾重,《阿邁德》則是避重就輕了。而與往日最大的不同以及電影的失敗之處,在於達內兄弟一貫擅於用細節刻畫人物心理的流動,這次卻拍了一個“封閉心路”的少年。我們無法感受到阿邁德的所思所想,除了在個別鏡頭(比如田間初吻)中有些許流動感,大部分時間是“一潭死水”。這種封閉的、切分出“你我截然不同”的對立觀看感,就像一個沒有找到其合適展示方式、丟失文化背景與生成語境的展品一般,在看似堆滿實則空空如也的展場裡尷尬矗立著面對觀眾。

Peter Cat,製片人、深焦創始人和前主編

50/100

達內式的對世界情態和個體本身複雜的呈現,從來都不是通過攝影機對曖昧世界忠實的捕捉得到的,而是藉由一種凝聚在精妙劇本中的人間觀察和極度操縱的場面調度實現的。但當這個鏡頭指向一個達內兄弟系統之外的他者時,《年輕的阿邁德》卻空前的避重就輕,原教旨主義者強硬設定以及最後達內時刻“反轉”,都像是對一個不可知不理解對象想當然達內式人道主義硬坳,還剩下什麼呢?達內再一次模仿達內拍了一部進戛納主競賽的新片?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50/100

電影可以在敲擊求助的時候結束,也可以在阿邁德最終開口之前結束,但卻硬生生地讓他實現救贖。唯一曖昧的地方在於,握著“兇器”的那條胳膊始終處在鏡頭之外,讓人揪心他是不是可能會隨時出擊,所謂救贖的語句也許不過是宗教壓抑下的短暫人性閃光。強化刻板印象而欠缺結構的、社會層面的思考,達內兄弟的此次人物摘要並不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45/100

遠離現實的“虛偽現實主義”,本質是極其張牙舞爪的強設定演繹,人物全無自身的發展空間,同時又缺少類型的可觀看性,我們能從此獲得什麼呢?一群空洞無物的機器。

#瀕臨下榜

平原上的夏洛克(2019)

導演: 徐磊編劇: 徐磊主演: 徐朝英 / 張佔義 / 宿樹河類型: 劇情 / 喜劇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9-11-29(中國大陸) / 2019-07-22(FIRST青年影展)

觀看狀態:院線熱映中

這部華語片真到了楊德昌高度?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 / 5

IMDb: 6.5/10

豆瓣:7.8/10

深焦評分65/100

徐若風,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70/100

情節本身就已足夠“魔幻現實”,再配上土味怪誕冷幽默的笑點、土裡生長出的野氣、各種清奇的操作,非常可愛,輕巧地觸摸到了這個時代的特性。全員素人的表演非常出色,他們的演法和電影本身的風格互為內嵌,達到了職業演員無法達到的效果。而影片在第三幕的反高潮設計,讓它有了更上一層樓的可能,很多突然萌生詩意的片段也因此得以成立,騎馬赴會和最終“澆築”的金魚屋頂都是質樸而又浪漫的時刻。

Peter Cat,深焦主編

65/100

從農村的日常裡生長出類型的可能性在中國電影的大環境裡自然是難得可貴的,這從資本為這部樸素電影層層加碼的商業操作中就可見一斑。但落實到這個電影的“文本”上,只有好點子是不夠的,好電影還需要在劇作上,在調度上更多創造性工作。但或許這是一個好的機會,讓徐磊導演在未來進一步開掘這種從泥土裡長出來的類型。

淞可,電影研究僧,偏愛“東南亞”,業餘寫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電影中孤獨

59/100

或許可以把大陸近年來靠方言,素人出演的“假類型”稱為家鄉現實主義,它們在銀幕的意義是調味,讓觀眾看到自己家鄉的影子靠著“電影”的媒介發力,從而引起親切感。平原上的兩個“模特”演員,導演靠著戲劇性,音樂來塑造他們的性格,但鏡頭及剪切都不是很喜歡。出彩在影片結尾部分,屋頂上的魚,構建出某種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